拒食症


    [病案]王某,一名12歲的男孩,於1974年10月30日因病情嚴重而就診。大約在三個月前,他在與他人發生爭執時,頭部被人用拳頭猛擊。從那時起,他開始出現頭痛、眩暈等症狀,身體逐漸變得虛弱。


    隨著時間的推移,王某的症狀日益嚴重,表現為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近半個月來,他甚至粒米不進,終日臥床不起,僅靠喝糖水維持生命。盡管嚐試了中西醫結合和針灸治療,但病情仍未見明顯改善。


    在王某的體檢及化驗過程中,並未發現任何異常。為了尋求進一步的治療,他不得不第二次住院。此時的王某,麵色蒼白,呈現出慢性消耗性病容。他顯得疲憊不堪,嗜睡嚴重,言語含糊不清,四肢無法活動,觸之冰冷。


    在檢查王某的舌頭時,發現他的舌體潤澤、無苔,脈象表現為沉細。根據這些症狀,醫生診斷王某患有“癔病性拒食症”。


    [治則]健補脾胃,升提益氣。


    [方藥]先針刺四縫(刺出粘液甚多),繼內服中藥:人參15克,白術15克,生黃芪30克,白芍15克,黃連5克,半夏10克,炙甘草15克,柴胡15克,陳皮15克,茯苓30克,澤瀉10克,生薑3片,防風5克,羌活5克,大棗7枚。服中藥2劑即能少量進食,進食之物焙糊為末,加紅糖服下。針刺除四縫外,另加梁門、大巨、大椎、承山、身柱、中脘等,如此治療二周,食量多,自己能走路,麵浮腫口腔糜爛。改服下述中藥調理之:生石膏40克,知母15克,甘草15克,焦山楂30克,焦麥芽30克,焦六曲30克,雞內金10克,佩蘭葉10克。又服藥二周,精神轉佳,食量增加,行走坐臥一切恢複正常,僅大便溏瀉一日2~3次。故停服中藥,僅用針刺,取穴為足三裏、中脘、止瀉穴。以後隨訪。一切如常。


    [評析]患者拒食已經持續了三個月有餘,病情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根據脈象和症狀辨證,診斷為“脾胃陽衰”的病症。首先,采用針刺四縫穴的方法,以放出粘液,促進全身髒腑經絡的功能。同時,內服中藥來輔助治療。


    治療初期,選用李東垣升陽益胃湯為基礎方劑,進行加減調理。此方劑旨在挽救即將耗盡的胃陽,同時抑製彌漫的胃陰,恢複胃的陰陽平衡。之後,配合飲食調理,將所進的主食焙糊,並加入紅糖一同服用,以達到補脾和胃的效果。通過這樣的調治,患者病情逐漸好轉。


    然而,在治療過程中,患者食量逐漸增多,導致口腔出現糜爛的現象,這是由於食積胃熱引起的。因此,在後續的治療中,改用白虎湯加味的方劑進行治療。同時,仍然繼續采用針刺治療,以達到胃熱瀉、脾陽振、脾胃功能恢複的效果。最終,這種奇特的病症得到了治愈。


    為了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身體狀況,治療過程中還采用了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通過西醫的檢查手段,詳細了解患者的胃部情況,發現患者胃部黏膜有炎症,並進行了消炎處理。此外,還對患者進行了心理疏導,幫助患者建立信心,克服恐懼心理,增強治療意願。


    在治療過程中,中醫師還結合患者的生活習慣和體質特點,指導患者調整作息時間,保持良好的作息規律,以促進脾胃功能恢複。同時,提醒患者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等刺激性食物,以減輕胃部負擔。


    總之,通過針刺治療與中藥調治相結合,成功地使患者脾胃陽衰的病症得到了治愈。這種治療方案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對患者起到了顯著的療效。這也充分證明了中西醫結合治療在現代醫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價值,為患者提供了更為全麵、有效的治療方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每日醫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短耳的兔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短耳的兔子並收藏每日醫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