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黃土路上,一支上千人的遷徙隊伍緩緩向前,所有人都大包小包背著,根本沒有牲口給他們拉貨,外圍則有靖難軍幕府治下第一批武裝起來的標戶預備役。
標戶預備役不是說這些士卒還是新兵,而是指這些人沒有成為正式的標戶,但已經登記造冊,被編入靖難軍後方的衛戍部隊編製裏,隻要建立足夠的功勳,就能一路晉升成為真正的標戶。
顯而易見的,預備役這個頗有現代風的名詞,也是柳天成的隨心之舉。
這支遷徙隊伍之所以連一個拉貨的牲口都沒有,自然是因為他們都是戴罪之身!
這幫人就是於闐國曾經的王室和臣僚們。
除了願意繼續為靖難軍打仗的於闐國武將外,所有的權貴和高級文官都被柳天成打包送往恆羅斯城。
那裏是靖難軍建立統治機構的最西麵地區,大石城已經淪為白地,自然無法建立統治根基。
想要建立政權,不光要有土地,人才是最重要的!
而現在的恆羅斯城,在魏忠賢的努力建設下,多出了一個屯墾司的衙門,這個衙門專門負責接受罪犯和靖難軍征伐過程中,流放過來的‘政治犯’。
這些人往往都是攜家帶口的,所以進入恆羅斯城後,會被強逼著用他們攜帶的家財購買高價農業生產工具和簡陋的自衛武器,然後這些人甭管之前是什麽身份。
王公貴族也好,平民黔首也罷,都會被以家庭為單位合並為一個個屯墾隊,然後攜帶部分口糧,發往大石城那片地區。
去的時候會有士卒沿途保護(監視),到了地方後,大家的糧食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士卒自然就迴返,不用擔心他們逃走。
大石城那片地區的土地還算肥沃,水源充足,敵人也少,到了地方想要離開,就要穿越大片荒漠戈壁,還要麵臨匪患。
更何況,大石城那裏已經有標戶預備役建立的屯墾點,是有武備力量看守這些人的!
這才是真正意義的流放,這幫人隻能安心做一個老老實實的農夫。
很多王公貴族來到這裏後,不會種地也沒關係,有專門的老農負責教導他們,順帶著把王公貴族手裏所有的財貨都坑走。
當然,即便保住了部分財貨,那些被發配過來的標戶預備役也不是什麽好人,早晚會把這些‘肥羊’剝削得隻剩下一條底褲。
這支遷徙隊伍隻是第一批,於闐城內此時還在進行統計甄別,那些不願意參軍的於闐國族民壯,同樣會成為流放人群,被發往後方。
隻不過這些人會跟於闐的王公大臣遷徙隊伍的最終地點錯開,不會前往大石城那片危險的地方,一般隻會在靖難軍控製下的某個鎮城外圍的荒地開辟農莊,今後就老老實實做一個種地的順民吧。
總而言之,不能讓這些不穩定因素繼續留在於闐城這裏,遷徙的時候也不是集中安置,而是這一批那一批,分化瓦解於闐國族的凝聚力。
地域阻隔隻需要一兩代人的輪替,就能讓這些於闐人忘記自己曾經的種群身份。
當然,對於那些願意參軍為靖難軍而戰的於闐士卒,即便隻是一個民壯,柳天成都表現的十分大度。
原因無他,忠柳軍需要補充兵力!
其中還有部分願意為靖難軍效力的於闐武將,都會降職留用在忠柳軍中。
忠柳軍不可能隻有兵沒有武官統領啊。
蘇苟隻是忠柳軍的最高指揮官,打仗的時候靠的還是那些中低層武官帶兵在前麵賣命。
這就是柳天成留下投靠於闐武將的緣故。
當然,他們的部下都被打亂重編,忠柳軍都是跟隨靖難軍主力行動,柳天成自然不用擔心這些收編的於闐敗兵會搗亂。
依托於闐城牆,眾誌成城的時候,於闐軍隊都敗亡了,更何況被打散編入忠柳軍?
這些被編入進來的於闐士卒和武將,對靖難軍都發自內心的感到恐懼。
而他們背主求榮的目地,隻是為了讓自己的家人不至於遷徙千裏離開家鄉,到其他地方種地!
故土難離可不是漢人的傳統,這是人類的本能。
不過,迴鶻人這個帶有明顯族群色彩的稱唿被取締了,所有留下的迴鶻人都改稱為色目人。
原本西域這片土地的種群部族是非常多的,但在被這個世界的大唐征服後,西域土著之間的族群稱唿就消失大半,被統稱為色目人。
不少西域土著自己也認為他就是色目人。
或者幹脆按照生活的地域來稱唿。
西域文化本來就不算昌盛,被軍事征服後,民族精神自然消亡得很快。
而且現在西域中佛教、天方教、拜上帝教會、道教等等相繼傳入,這些宗教可不會有部族隔閡,更是進一步融合了西域各族土著。
民族融合的最快途徑,就是軍事征服!
甚至現在的西域中,漢話都已經成為主流語言,哪怕是那些跟漢家藩鎮敵對的西域土著部族高層,也都學會了漢話。
拿下於闐國後,柳天成沒有得到帝王係統的獎勵,估計是因為這場戰爭太過小兒科,而且對靖難軍的戰略形勢助力也不算太大的緣故。
不過柳天成的收獲也很多,於闐國的人口大部分都被柳天成完好無損的接管過來,這些可都是開化之人,也就是適應了定居農耕文明的順民。
於闐國族被分化瓦解流放,但於闐國除了迴鶻國族外,還有人口更多的二等民族,這些二等民族自然是靖難軍拉攏的對象。
標戶製度一出,靖難軍頓時獲得了於闐國這些二等民族的擁護。
即便成為標戶千難萬難,但好歹讓這些二等人有了上升的階梯。
這一點在西域這片土地上,已經十分難得了!
畢竟西域這裏沒有科舉製度,即便是漢家藩鎮,也不會給色目人通過科舉上位的機會,當兵為漢家藩鎮打仗的色目人,最好的下場也就是獲得歸化色目人的身份,順帶著在輔兵營裏成就一官半職。
標戶預備役不是說這些士卒還是新兵,而是指這些人沒有成為正式的標戶,但已經登記造冊,被編入靖難軍後方的衛戍部隊編製裏,隻要建立足夠的功勳,就能一路晉升成為真正的標戶。
顯而易見的,預備役這個頗有現代風的名詞,也是柳天成的隨心之舉。
這支遷徙隊伍之所以連一個拉貨的牲口都沒有,自然是因為他們都是戴罪之身!
這幫人就是於闐國曾經的王室和臣僚們。
除了願意繼續為靖難軍打仗的於闐國武將外,所有的權貴和高級文官都被柳天成打包送往恆羅斯城。
那裏是靖難軍建立統治機構的最西麵地區,大石城已經淪為白地,自然無法建立統治根基。
想要建立政權,不光要有土地,人才是最重要的!
而現在的恆羅斯城,在魏忠賢的努力建設下,多出了一個屯墾司的衙門,這個衙門專門負責接受罪犯和靖難軍征伐過程中,流放過來的‘政治犯’。
這些人往往都是攜家帶口的,所以進入恆羅斯城後,會被強逼著用他們攜帶的家財購買高價農業生產工具和簡陋的自衛武器,然後這些人甭管之前是什麽身份。
王公貴族也好,平民黔首也罷,都會被以家庭為單位合並為一個個屯墾隊,然後攜帶部分口糧,發往大石城那片地區。
去的時候會有士卒沿途保護(監視),到了地方後,大家的糧食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士卒自然就迴返,不用擔心他們逃走。
大石城那片地區的土地還算肥沃,水源充足,敵人也少,到了地方想要離開,就要穿越大片荒漠戈壁,還要麵臨匪患。
更何況,大石城那裏已經有標戶預備役建立的屯墾點,是有武備力量看守這些人的!
這才是真正意義的流放,這幫人隻能安心做一個老老實實的農夫。
很多王公貴族來到這裏後,不會種地也沒關係,有專門的老農負責教導他們,順帶著把王公貴族手裏所有的財貨都坑走。
當然,即便保住了部分財貨,那些被發配過來的標戶預備役也不是什麽好人,早晚會把這些‘肥羊’剝削得隻剩下一條底褲。
這支遷徙隊伍隻是第一批,於闐城內此時還在進行統計甄別,那些不願意參軍的於闐國族民壯,同樣會成為流放人群,被發往後方。
隻不過這些人會跟於闐的王公大臣遷徙隊伍的最終地點錯開,不會前往大石城那片危險的地方,一般隻會在靖難軍控製下的某個鎮城外圍的荒地開辟農莊,今後就老老實實做一個種地的順民吧。
總而言之,不能讓這些不穩定因素繼續留在於闐城這裏,遷徙的時候也不是集中安置,而是這一批那一批,分化瓦解於闐國族的凝聚力。
地域阻隔隻需要一兩代人的輪替,就能讓這些於闐人忘記自己曾經的種群身份。
當然,對於那些願意參軍為靖難軍而戰的於闐士卒,即便隻是一個民壯,柳天成都表現的十分大度。
原因無他,忠柳軍需要補充兵力!
其中還有部分願意為靖難軍效力的於闐武將,都會降職留用在忠柳軍中。
忠柳軍不可能隻有兵沒有武官統領啊。
蘇苟隻是忠柳軍的最高指揮官,打仗的時候靠的還是那些中低層武官帶兵在前麵賣命。
這就是柳天成留下投靠於闐武將的緣故。
當然,他們的部下都被打亂重編,忠柳軍都是跟隨靖難軍主力行動,柳天成自然不用擔心這些收編的於闐敗兵會搗亂。
依托於闐城牆,眾誌成城的時候,於闐軍隊都敗亡了,更何況被打散編入忠柳軍?
這些被編入進來的於闐士卒和武將,對靖難軍都發自內心的感到恐懼。
而他們背主求榮的目地,隻是為了讓自己的家人不至於遷徙千裏離開家鄉,到其他地方種地!
故土難離可不是漢人的傳統,這是人類的本能。
不過,迴鶻人這個帶有明顯族群色彩的稱唿被取締了,所有留下的迴鶻人都改稱為色目人。
原本西域這片土地的種群部族是非常多的,但在被這個世界的大唐征服後,西域土著之間的族群稱唿就消失大半,被統稱為色目人。
不少西域土著自己也認為他就是色目人。
或者幹脆按照生活的地域來稱唿。
西域文化本來就不算昌盛,被軍事征服後,民族精神自然消亡得很快。
而且現在西域中佛教、天方教、拜上帝教會、道教等等相繼傳入,這些宗教可不會有部族隔閡,更是進一步融合了西域各族土著。
民族融合的最快途徑,就是軍事征服!
甚至現在的西域中,漢話都已經成為主流語言,哪怕是那些跟漢家藩鎮敵對的西域土著部族高層,也都學會了漢話。
拿下於闐國後,柳天成沒有得到帝王係統的獎勵,估計是因為這場戰爭太過小兒科,而且對靖難軍的戰略形勢助力也不算太大的緣故。
不過柳天成的收獲也很多,於闐國的人口大部分都被柳天成完好無損的接管過來,這些可都是開化之人,也就是適應了定居農耕文明的順民。
於闐國族被分化瓦解流放,但於闐國除了迴鶻國族外,還有人口更多的二等民族,這些二等民族自然是靖難軍拉攏的對象。
標戶製度一出,靖難軍頓時獲得了於闐國這些二等民族的擁護。
即便成為標戶千難萬難,但好歹讓這些二等人有了上升的階梯。
這一點在西域這片土地上,已經十分難得了!
畢竟西域這裏沒有科舉製度,即便是漢家藩鎮,也不會給色目人通過科舉上位的機會,當兵為漢家藩鎮打仗的色目人,最好的下場也就是獲得歸化色目人的身份,順帶著在輔兵營裏成就一官半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