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指揮作戰的潘不武如何看不出來,於闐騎兵就是篤定靖難軍騎兵不敢撤離,才在這時候出擊的。
一旦於闐騎兵撤離用騎射殺敵,正麵戰場上的忠柳軍和幾千靖難軍本部係統士兵,就會成為於闐騎兵鐵蹄下的羔羊。
那些係統火槍兵都是排成排槍隊形射擊敵人,根本無法防禦側翼快速穿插過來的敵軍鐵騎。
不過,靖難軍騎兵,啥時候怕過硬仗?
最靠近於闐鐵騎的蘇族弓騎士,全都收起了騎弓,換上了近戰用的各色武器,唿嘯著組成傳統的騎兵衝鋒隊形,迎向於闐鐵騎衝了過去!
蘇族弓騎兵是美洲原住民騎兵,可想而知他們的甲胄……
即便柳天成將靖難軍繳獲積累的甲胄交給蘇族弓騎士,蘇族弓騎士的披甲率仍然不足一半。
這主要是因為靖難軍繳獲的鐵甲大部分都是損毀,需要修補和重新迴爐,數量不多,大部分還提供給了轉職成重甲步兵的擲彈兵,所以能提供給蘇族弓騎士的並不多。
至於作為第二作戰序列的弓騎兵,更是一套鐵甲都沒有。
這也是蘇族弓騎士一直頂在前線,弓騎兵呆在後麵護衛本陣側翼的緣故。
披甲的蘇族弓騎士在前,其他蘇族弓騎士在後,兩邊還有不少負責騎射襲擾的蘇族弓騎士。
這一次對衝靖難軍騎兵首次占據了兵力上的優勢,但在裝備上卻處於輕微弱勢。
而這支於闐鐵騎,則是於闐國的迴鶻人精銳騎兵,是於闐國傾盡一國之力打造的騎兵,數量比唐家三千鐵騎掠奪,戰力跟唐家鐵騎相當。
這些都是真正的衝陣騎兵。
這個世界的西域無論是漢家藩鎮勢力還是土著民族勢力,都對當年的大唐軍製有著蜜汁崇拜,幾乎都在學習當年的大唐軍隊建立自己的軍隊。
當初大唐鐵騎震驚整個西域,滅國無數,自然而然的,現在的於闐鐵騎就是仿造大唐鐵騎打造的,真正意義的重甲鐵騎。
哪怕甲胄不如大唐鐵騎顛峰時期的唐甲(主要是財力不允許),也差不了太多。
其實,這個時代高質量甲胄沒有什麽技術壁壘,各國的甲胄質量參差不齊,除了地域文化的不同外,主要就是財力的限製。
歐洲的板甲質量好,不是因為歐洲遍地土豪,而是因為歐洲民寡財窮,無法武裝大量軍隊,軍隊數量少,自然就可以將財力集中起來打造高質量的甲胄。
而分封製度之下,騎士貴族們隻追求自己的防護性,不是很在意麾下扈從的甲胄質量,導致歐洲出現軍隊中各個兵種武備嚴重脫節的現象。
普通的扈從乃至征召農夫,武器裝備是一個比一個爛,但真正的騎士貴族,恨不得把所有的錢都堆在自己身上!
與之相比的東方王朝和中亞王朝,雖然也有分封製度的殘留,但主流趨勢還是中央集權,中亞甚至還出現了宗教合一的集權。
既然是集權國家,自然就不能顧此失彼,軍隊的武備就比較平均,不會單純的追求武裝少數的精銳,弱化大多數的其他軍隊。
實際上,從提升綜合戰力來看,武裝大多數人遠比集中財力武裝少數人來得重要。
後來的蒙古鐵騎,就給歐洲佬上了一課,讓他們知道少量騎士貴族帶領大量雜牌軍的組合,麵對統一化的蒙古軍隊會被揍得多慘。
這個世界的於闐國受到中原文化影響極深,自然不會集中財力武裝個別強兵,所以於闐鐵騎身上的鐵甲隻能算是一般的鐵甲,但比起蘇族弓騎士也占據了輕微優勢。
雙方除了傳統的騎槍外,都配備了彎刀和錘子等鈍器。
麵對身穿鐵甲的敵人,彎刀的殺戮效果是很差的,容易被鐵甲彈開甚至卡住!
錘子等鈍器就很好用了,一錘子砸下去,管你鐵殼多硬,裏麵的軟肉都得震得吐血三升!
視死如歸的蘇族弓騎士跟士氣處於顛峰時期的於闐鐵騎轟然撞擊在一起,雙方都是維持著高速衝鋒的狀態,麵對麵的持槍衝刺,死傷十分慘重!
雙方對衝的騎兵如同下餃子一般不斷落馬,馬匹的哀鳴聲連成一片,甚至一時之間壓過來另一處戰場的火槍轟鳴聲!
這場騎兵對決短時間內造成的傷亡,瞬間超過了正麵戰場的傷亡總和!
一波對衝之後,於闐鐵騎戰損過半,蘇族弓騎士也強不到哪裏去。
沒辦法,蘇族弓騎士終歸是不擅長衝陣的騎兵,在不擅長的領域能跟對手打出近乎一比一的傷亡比,已經很難得了。
而蘇族弓騎士麵對如此慘重的傷亡,絲毫不氣餒,立馬調轉馬頭,朝著精神略顯恍惚的於闐鐵騎衝殺過去。
這一次,勝負沒有懸念。
再高的士氣,在過半傷亡之下也得崩塌!
麵對蘇族弓騎士的衝陣,於闐鐵騎沒敢進行第二波麵對麵男人般的對決,恐懼的嚎叫聲下,一哄而散,逃離戰場……
數千於闐鐵騎,就此潰散!
後方的尉遲蘇拉看到這一幕時,臉色慘白無光,他沒想到,於闐王國耗盡舉國之力組建的數千鐵騎,僅僅一輪對衝就被打崩了!
果然,戰場上不怕死的軍隊才是最可怕的!
於闐鐵騎被擊潰後,蘇族弓騎兵再也沒有顧忌,簡單休整恢複體力和馬力後,朝著正麵戰場的主陣衝殺過去。
此時於闐本部已經押上了大量的預備隊,依靠兵力優勢將唐家叛軍打的節節敗退,至於最開始後陣變前陣的忠柳軍,早就被消滅殆盡……
蘇苟看著麵前不遠處的戰局,心裏不禁長歎一聲。
‘這一戰結束後,忠柳軍又可以換一茬士兵了。
給靖難軍賣命,還真是鐵打的忠柳軍,流水的兵啊……’
蘇苟內心無奈歎息,但表麵上卻一臉堅定從容之色,甚至隱約間帶著一絲神聖的光彩。
仿佛在告訴不遠處監督他的係統士兵,忠柳軍能為靖難軍戰鬥到這一刻,他這位當將主感到異常光榮。
蘇苟周圍的幾百名親衛騎兵則一臉冷漠之色。
一旦於闐騎兵撤離用騎射殺敵,正麵戰場上的忠柳軍和幾千靖難軍本部係統士兵,就會成為於闐騎兵鐵蹄下的羔羊。
那些係統火槍兵都是排成排槍隊形射擊敵人,根本無法防禦側翼快速穿插過來的敵軍鐵騎。
不過,靖難軍騎兵,啥時候怕過硬仗?
最靠近於闐鐵騎的蘇族弓騎士,全都收起了騎弓,換上了近戰用的各色武器,唿嘯著組成傳統的騎兵衝鋒隊形,迎向於闐鐵騎衝了過去!
蘇族弓騎兵是美洲原住民騎兵,可想而知他們的甲胄……
即便柳天成將靖難軍繳獲積累的甲胄交給蘇族弓騎士,蘇族弓騎士的披甲率仍然不足一半。
這主要是因為靖難軍繳獲的鐵甲大部分都是損毀,需要修補和重新迴爐,數量不多,大部分還提供給了轉職成重甲步兵的擲彈兵,所以能提供給蘇族弓騎士的並不多。
至於作為第二作戰序列的弓騎兵,更是一套鐵甲都沒有。
這也是蘇族弓騎士一直頂在前線,弓騎兵呆在後麵護衛本陣側翼的緣故。
披甲的蘇族弓騎士在前,其他蘇族弓騎士在後,兩邊還有不少負責騎射襲擾的蘇族弓騎士。
這一次對衝靖難軍騎兵首次占據了兵力上的優勢,但在裝備上卻處於輕微弱勢。
而這支於闐鐵騎,則是於闐國的迴鶻人精銳騎兵,是於闐國傾盡一國之力打造的騎兵,數量比唐家三千鐵騎掠奪,戰力跟唐家鐵騎相當。
這些都是真正的衝陣騎兵。
這個世界的西域無論是漢家藩鎮勢力還是土著民族勢力,都對當年的大唐軍製有著蜜汁崇拜,幾乎都在學習當年的大唐軍隊建立自己的軍隊。
當初大唐鐵騎震驚整個西域,滅國無數,自然而然的,現在的於闐鐵騎就是仿造大唐鐵騎打造的,真正意義的重甲鐵騎。
哪怕甲胄不如大唐鐵騎顛峰時期的唐甲(主要是財力不允許),也差不了太多。
其實,這個時代高質量甲胄沒有什麽技術壁壘,各國的甲胄質量參差不齊,除了地域文化的不同外,主要就是財力的限製。
歐洲的板甲質量好,不是因為歐洲遍地土豪,而是因為歐洲民寡財窮,無法武裝大量軍隊,軍隊數量少,自然就可以將財力集中起來打造高質量的甲胄。
而分封製度之下,騎士貴族們隻追求自己的防護性,不是很在意麾下扈從的甲胄質量,導致歐洲出現軍隊中各個兵種武備嚴重脫節的現象。
普通的扈從乃至征召農夫,武器裝備是一個比一個爛,但真正的騎士貴族,恨不得把所有的錢都堆在自己身上!
與之相比的東方王朝和中亞王朝,雖然也有分封製度的殘留,但主流趨勢還是中央集權,中亞甚至還出現了宗教合一的集權。
既然是集權國家,自然就不能顧此失彼,軍隊的武備就比較平均,不會單純的追求武裝少數的精銳,弱化大多數的其他軍隊。
實際上,從提升綜合戰力來看,武裝大多數人遠比集中財力武裝少數人來得重要。
後來的蒙古鐵騎,就給歐洲佬上了一課,讓他們知道少量騎士貴族帶領大量雜牌軍的組合,麵對統一化的蒙古軍隊會被揍得多慘。
這個世界的於闐國受到中原文化影響極深,自然不會集中財力武裝個別強兵,所以於闐鐵騎身上的鐵甲隻能算是一般的鐵甲,但比起蘇族弓騎士也占據了輕微優勢。
雙方除了傳統的騎槍外,都配備了彎刀和錘子等鈍器。
麵對身穿鐵甲的敵人,彎刀的殺戮效果是很差的,容易被鐵甲彈開甚至卡住!
錘子等鈍器就很好用了,一錘子砸下去,管你鐵殼多硬,裏麵的軟肉都得震得吐血三升!
視死如歸的蘇族弓騎士跟士氣處於顛峰時期的於闐鐵騎轟然撞擊在一起,雙方都是維持著高速衝鋒的狀態,麵對麵的持槍衝刺,死傷十分慘重!
雙方對衝的騎兵如同下餃子一般不斷落馬,馬匹的哀鳴聲連成一片,甚至一時之間壓過來另一處戰場的火槍轟鳴聲!
這場騎兵對決短時間內造成的傷亡,瞬間超過了正麵戰場的傷亡總和!
一波對衝之後,於闐鐵騎戰損過半,蘇族弓騎士也強不到哪裏去。
沒辦法,蘇族弓騎士終歸是不擅長衝陣的騎兵,在不擅長的領域能跟對手打出近乎一比一的傷亡比,已經很難得了。
而蘇族弓騎士麵對如此慘重的傷亡,絲毫不氣餒,立馬調轉馬頭,朝著精神略顯恍惚的於闐鐵騎衝殺過去。
這一次,勝負沒有懸念。
再高的士氣,在過半傷亡之下也得崩塌!
麵對蘇族弓騎士的衝陣,於闐鐵騎沒敢進行第二波麵對麵男人般的對決,恐懼的嚎叫聲下,一哄而散,逃離戰場……
數千於闐鐵騎,就此潰散!
後方的尉遲蘇拉看到這一幕時,臉色慘白無光,他沒想到,於闐王國耗盡舉國之力組建的數千鐵騎,僅僅一輪對衝就被打崩了!
果然,戰場上不怕死的軍隊才是最可怕的!
於闐鐵騎被擊潰後,蘇族弓騎兵再也沒有顧忌,簡單休整恢複體力和馬力後,朝著正麵戰場的主陣衝殺過去。
此時於闐本部已經押上了大量的預備隊,依靠兵力優勢將唐家叛軍打的節節敗退,至於最開始後陣變前陣的忠柳軍,早就被消滅殆盡……
蘇苟看著麵前不遠處的戰局,心裏不禁長歎一聲。
‘這一戰結束後,忠柳軍又可以換一茬士兵了。
給靖難軍賣命,還真是鐵打的忠柳軍,流水的兵啊……’
蘇苟內心無奈歎息,但表麵上卻一臉堅定從容之色,甚至隱約間帶著一絲神聖的光彩。
仿佛在告訴不遠處監督他的係統士兵,忠柳軍能為靖難軍戰鬥到這一刻,他這位當將主感到異常光榮。
蘇苟周圍的幾百名親衛騎兵則一臉冷漠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