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蘭克在做出決定前先征求了紹肯的意見:“倘若雙方海軍互不參與這次戰役,麵對12萬左右且至少擁有1000架作戰飛機的美軍進攻,您認為戰役走向會怎麽樣?”
紹肯給予了肯定迴答:“如果剛剛送達的兵力和物資未到,我還不敢保證,但現在本集群已擁有6萬多部隊,且飛行堡壘裝甲師還是最新銳的1944型部隊,第7裝甲師也齊裝滿員、休整多時,空軍有兩個聯隊共430餘架飛機,各方麵物資都很充足,即便美軍擁有2倍優勢,我認為完全有的打。退一步說,假設敵軍擁有3倍於我的優勢,我軍至少能守住美洲共和國與兩州核心地帶——在阿根廷和烏拉圭還有兩個陸戰旅可充當後備隊,美洲共和國前期又征發了5000餘名德意誌誌願者,緊急狀態下可擴軍至8萬人。”
這次克蘭克和欣茨增援過來的物資和兵力絕對是及時雨,極大地提升了紹肯集群的後續作戰能力,另外在蒙特羅政變、巴西政權倒戈,進軍聖保羅市和裏約市後,他又獲得了儲存在這裏的近10萬噸油料(包括2萬餘噸非常重要的美國航空燃油)——既有巴西軍用、民用的貢獻,也有美軍的貢獻。所以他現在底氣很足。
“您這麽說我就放心了。”克蘭克方案很簡單,“如果陸軍認為可以堅持住,海軍打算先不管美軍艦隊,先捉一會迷藏再說——我準備用尼米茨自己的戰術來對付他。”
通過審訊被俘的美軍飛行員,克蘭克不但知道上次在馬島和南非海域與自己交手的是斯普魯恩斯,還知道尼米茨已取代了英格索爾成為美國大西洋艦隊的統帥。
“您的意思是?”
“您知道中途島戰役麽?”
一說起這個,紹肯先認真思索起來,然後問:“您準備先行離開再反擊?”
“不!我是打算離開,但不是反擊,而是要拖延敵人的時間,具體何時反擊需等待更有利時機。”克蘭克解釋道,“尼米茨是個很謹慎的人物,對自己的戰術更熟悉,一旦找不到我軍艦隊,他絕不會冒被偷襲的風險展開登陸戰——這就能讓您擺脫腹背受敵的危險。”
欣茨奇怪地問道:“您不打算盡快反擊?”
“不,我不著急,應該是敵人找不到我們而感到煩惱……”
欣茨最初反對克蘭克的戰術,認為艦隊不能退走,一旦退走,則地麵部隊會有不小的麻煩,另外從艦隊現有的規模和實力(包括3艘航空母艦、2艘護航航母、3艘戰列艦)來看,算非常強大的力量,不打一場就退走對柏林方麵無法交代,對官兵士氣也是極大挫傷,但克蘭克最終說服了他。
克蘭克解釋了他的原委:“再過40多天,馬沙爾元帥就會率從本土出發的主力艦隊趕到巴西,屆時兩軍匯合我軍將擁有壓倒性優勢,我為什麽要急於和尼米茨在這個時候決戰?著急開戰的應該是他而不是我。”
經過反複探討,陸、海、空三方就戰役開展達成共識。
克蘭克判斷尼米茨的戰役目標是利用目前德軍海軍兩支艦隊分開在南、北大西洋的局麵搶先發動進攻,先吃掉南大西洋分艦隊,然後迴頭對付馬沙爾的主力艦隊,為達成該目的,他需要增加美國陸軍兵力並要求其發動配合進攻,用陸地戰事吃緊來逼迫德國海軍投入交戰。
紹肯判斷美軍在接下去的地麵戰事中有兩種戰術:第一種是以全部兵力投入正麵進攻,兵分兩路,一路從沿海地帶進攻,即順著聖埃斯皮裏圖州、裏約州、聖保羅州一線前進,目標是占領裏約和聖保羅兩個重點大城市,撲滅蒙特羅親德巴西政權,這一路交通狀況相對較好,又靠近沿海可得到海軍支援,預計是美軍進攻主力;另一路從米納斯吉拉斯州的縱深地帶向聖保羅州、柏拉拿州迂迴包抄,這一路交通條件差,應該是偏師,有2萬人差不多了,再多美軍後勤也難以支撐。
第二種戰術與第一種大同小異,無非是將第一路迂迴攻勢中的部隊改變用途,即以10萬兵力在沿海一線正麵進攻,同時以2萬兵力在本方側後展開登陸,用腹背夾擊的辦法動搖德軍軍心,包圍或者迫使紹肯集群撤退,然後不戰而得聖保羅和裏約
“美軍登陸的地點,不外乎裏約、桑托斯、弗洛裏亞諾波利斯三個重點港口城市。”紹肯皺著眉頭道,“按我最初的想法,隻要管住弗洛裏亞諾波利斯即可,其他兩個地點美軍登陸與否毫不相關,但聽您剛才傳達的意思,杜特拉政權這裏我還不能不管?”
現在巴西政府已完全分裂,親德派都加入了蒙特羅控製的南部巴西政府(以前陸軍部長杜特拉為總統),親美派都加入奧斯瓦爾多-阿拉尼亞(前外長,親美派)控製的北部巴西政府(仍以被囚禁的瓦加斯為總統),雙方正大打出手,展開殘酷的內戰。親德派控製的軍隊更多,但親美派控製的地盤更大且與美軍直接結合在一起。
兩派雖然都號稱自己是代表巴西正統的中央政府,但真正能控製的地盤都不大:親德派控製的隻有聖保羅、裏約、聖埃斯皮裏圖三個州,目前正在嚐試控製第4個——米納斯吉拉斯州;親美派控製了東北部以累西腓地區為核心的十個州。廣袤的巴西內陸地區陷入無所適從的地步,不知道該服從誰。
親德派雖然控製的地盤少,但人口卻不少。聖保羅、裏約兩州是巴西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聖保羅市和裏約是不但是巴西第一、二大城市,後者還是巴西首都,因此從法統來說,親德派是占據主流的,一聲不吭就放棄似乎也有點說不過去。
這一點克蘭克也有點糾結,猶豫一下後說道:“我覺得不應該放棄,這個巴西政權是好不容易才扶持起來的,更何況聖保羅和裏約兩座城市十分重要,他們的得失決定了巴西未來政局的走向——能不能形成對我們有利的戰後條件,我認為取決於上述兩點。”
紹肯歎了口氣:“如果這樣,陸軍部署就要進行相應調整,我本來打算且戰且退,以放棄聖保羅、裏約為誘餌,逐步拉長美軍補給線,降低敵軍兵力密度,然後在適當時展開反擊……”
欣茨勸道:“您是否可以製定兩套方案,一套是以保住聖保羅、裏約兩市和巴西政權為目標,一套以您剛才闡述的策略為依托,一起發給柏林方麵,我們還有一點時間。”
7月17日清晨,霍夫曼案頭擺上了以克蘭克、紹肯、欣茨三人聯名發來的作戰方案,隻不過方案是大相徑庭的兩套,約德爾一一在地圖上進行了闡述:
“從目前掌握的敵情來看,美軍在巴西擁有7個師,大約14萬左右的陸軍兵力,1000-1200架作戰飛機,另有4萬親美巴西傀儡軍協同作戰,美大西洋艦隊主力傾巢出動,擁有3-4艘艦隊航母,3-4艘新銳戰列艦,10-12艘輕型或護航航母,另有大量運輸艦和輔助軍艦,我南大西洋戰區根據敵我兵力對比態勢和最高統帥部確定的戰略目標,擬定了兩個作戰方案:
激進方案:克蘭克南大西洋艦隊扼守桑托斯、裏約一線海岸線,實現靈活機動作戰,在避免與敵艦隊主力硬碰硬的前提下挫敗敵軍登陸企圖,陸軍從烏拉圭抽調一個海軍陸戰旅防禦弗洛裏亞諾波利斯,紹肯集群主力沿聖保羅州、裏約州北部邊境展開,在巴西政府軍(近8萬)配合下,以攻勢防禦和靈活突擊擊退美軍進攻,等待‘守望’計劃展開;
保守方案:克蘭克南大西洋艦隊扼守弗洛裏亞諾波利斯,避敵鋒芒,實現大範圍靈活機動作戰,陸軍從烏拉圭抽調一個海軍陸戰旅防禦弗洛裏亞諾波利斯,紹肯集群以一部分兵力(2-3個陸戰旅)在聖保羅州、裏約州北部邊境進行遲滯作戰,逐步後退,必要時可放棄聖保羅市、裏約市,待敵軍戰線拉長、占領範圍擴大後,以前期埋伏的飛行堡壘裝甲師、第7裝甲師為主力迂迴敵軍右翼,實施穿插作戰,伺機殲滅美軍1-2個師,配合‘守望’計劃展開再行反攻。”
霍夫曼問:“前線指揮官自己趨向於哪種選擇?”
“兩種均可接受,似乎克蘭克更傾向於前者,紹肯更傾向於後者。”
“你們呢?”
最高統帥部有人選前者,有人選後者,霍夫曼看了一下,大體上海軍將領如馬沙爾、鄧尼茨選前者,陸軍將領如蔡茨勒、隆美爾選後者,空軍將領有選前者的也有選後者的。
隻有凱特爾和約德爾兩人未表態。
霍夫曼問兩人:“你們有更好的建議?”
“從純粹軍事角度出發,我們願意選後者,但從政治角度出發,我認為應當選前者。”凱特爾道,“不過最終都要打贏才行。”
“我選前者!”霍夫曼解釋了他的理由,“不僅因為政治因素在這裏對戰後布局至關重要,還在於另外一種可能性——誰規定美國人拿下聖保羅和裏約必須再向美洲共和國進攻而拉長戰線的?如果是我,打完就地休整,等下一批增援部隊上來再說。”
紹肯給予了肯定迴答:“如果剛剛送達的兵力和物資未到,我還不敢保證,但現在本集群已擁有6萬多部隊,且飛行堡壘裝甲師還是最新銳的1944型部隊,第7裝甲師也齊裝滿員、休整多時,空軍有兩個聯隊共430餘架飛機,各方麵物資都很充足,即便美軍擁有2倍優勢,我認為完全有的打。退一步說,假設敵軍擁有3倍於我的優勢,我軍至少能守住美洲共和國與兩州核心地帶——在阿根廷和烏拉圭還有兩個陸戰旅可充當後備隊,美洲共和國前期又征發了5000餘名德意誌誌願者,緊急狀態下可擴軍至8萬人。”
這次克蘭克和欣茨增援過來的物資和兵力絕對是及時雨,極大地提升了紹肯集群的後續作戰能力,另外在蒙特羅政變、巴西政權倒戈,進軍聖保羅市和裏約市後,他又獲得了儲存在這裏的近10萬噸油料(包括2萬餘噸非常重要的美國航空燃油)——既有巴西軍用、民用的貢獻,也有美軍的貢獻。所以他現在底氣很足。
“您這麽說我就放心了。”克蘭克方案很簡單,“如果陸軍認為可以堅持住,海軍打算先不管美軍艦隊,先捉一會迷藏再說——我準備用尼米茨自己的戰術來對付他。”
通過審訊被俘的美軍飛行員,克蘭克不但知道上次在馬島和南非海域與自己交手的是斯普魯恩斯,還知道尼米茨已取代了英格索爾成為美國大西洋艦隊的統帥。
“您的意思是?”
“您知道中途島戰役麽?”
一說起這個,紹肯先認真思索起來,然後問:“您準備先行離開再反擊?”
“不!我是打算離開,但不是反擊,而是要拖延敵人的時間,具體何時反擊需等待更有利時機。”克蘭克解釋道,“尼米茨是個很謹慎的人物,對自己的戰術更熟悉,一旦找不到我軍艦隊,他絕不會冒被偷襲的風險展開登陸戰——這就能讓您擺脫腹背受敵的危險。”
欣茨奇怪地問道:“您不打算盡快反擊?”
“不,我不著急,應該是敵人找不到我們而感到煩惱……”
欣茨最初反對克蘭克的戰術,認為艦隊不能退走,一旦退走,則地麵部隊會有不小的麻煩,另外從艦隊現有的規模和實力(包括3艘航空母艦、2艘護航航母、3艘戰列艦)來看,算非常強大的力量,不打一場就退走對柏林方麵無法交代,對官兵士氣也是極大挫傷,但克蘭克最終說服了他。
克蘭克解釋了他的原委:“再過40多天,馬沙爾元帥就會率從本土出發的主力艦隊趕到巴西,屆時兩軍匯合我軍將擁有壓倒性優勢,我為什麽要急於和尼米茨在這個時候決戰?著急開戰的應該是他而不是我。”
經過反複探討,陸、海、空三方就戰役開展達成共識。
克蘭克判斷尼米茨的戰役目標是利用目前德軍海軍兩支艦隊分開在南、北大西洋的局麵搶先發動進攻,先吃掉南大西洋分艦隊,然後迴頭對付馬沙爾的主力艦隊,為達成該目的,他需要增加美國陸軍兵力並要求其發動配合進攻,用陸地戰事吃緊來逼迫德國海軍投入交戰。
紹肯判斷美軍在接下去的地麵戰事中有兩種戰術:第一種是以全部兵力投入正麵進攻,兵分兩路,一路從沿海地帶進攻,即順著聖埃斯皮裏圖州、裏約州、聖保羅州一線前進,目標是占領裏約和聖保羅兩個重點大城市,撲滅蒙特羅親德巴西政權,這一路交通狀況相對較好,又靠近沿海可得到海軍支援,預計是美軍進攻主力;另一路從米納斯吉拉斯州的縱深地帶向聖保羅州、柏拉拿州迂迴包抄,這一路交通條件差,應該是偏師,有2萬人差不多了,再多美軍後勤也難以支撐。
第二種戰術與第一種大同小異,無非是將第一路迂迴攻勢中的部隊改變用途,即以10萬兵力在沿海一線正麵進攻,同時以2萬兵力在本方側後展開登陸,用腹背夾擊的辦法動搖德軍軍心,包圍或者迫使紹肯集群撤退,然後不戰而得聖保羅和裏約
“美軍登陸的地點,不外乎裏約、桑托斯、弗洛裏亞諾波利斯三個重點港口城市。”紹肯皺著眉頭道,“按我最初的想法,隻要管住弗洛裏亞諾波利斯即可,其他兩個地點美軍登陸與否毫不相關,但聽您剛才傳達的意思,杜特拉政權這裏我還不能不管?”
現在巴西政府已完全分裂,親德派都加入了蒙特羅控製的南部巴西政府(以前陸軍部長杜特拉為總統),親美派都加入奧斯瓦爾多-阿拉尼亞(前外長,親美派)控製的北部巴西政府(仍以被囚禁的瓦加斯為總統),雙方正大打出手,展開殘酷的內戰。親德派控製的軍隊更多,但親美派控製的地盤更大且與美軍直接結合在一起。
兩派雖然都號稱自己是代表巴西正統的中央政府,但真正能控製的地盤都不大:親德派控製的隻有聖保羅、裏約、聖埃斯皮裏圖三個州,目前正在嚐試控製第4個——米納斯吉拉斯州;親美派控製了東北部以累西腓地區為核心的十個州。廣袤的巴西內陸地區陷入無所適從的地步,不知道該服從誰。
親德派雖然控製的地盤少,但人口卻不少。聖保羅、裏約兩州是巴西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聖保羅市和裏約是不但是巴西第一、二大城市,後者還是巴西首都,因此從法統來說,親德派是占據主流的,一聲不吭就放棄似乎也有點說不過去。
這一點克蘭克也有點糾結,猶豫一下後說道:“我覺得不應該放棄,這個巴西政權是好不容易才扶持起來的,更何況聖保羅和裏約兩座城市十分重要,他們的得失決定了巴西未來政局的走向——能不能形成對我們有利的戰後條件,我認為取決於上述兩點。”
紹肯歎了口氣:“如果這樣,陸軍部署就要進行相應調整,我本來打算且戰且退,以放棄聖保羅、裏約為誘餌,逐步拉長美軍補給線,降低敵軍兵力密度,然後在適當時展開反擊……”
欣茨勸道:“您是否可以製定兩套方案,一套是以保住聖保羅、裏約兩市和巴西政權為目標,一套以您剛才闡述的策略為依托,一起發給柏林方麵,我們還有一點時間。”
7月17日清晨,霍夫曼案頭擺上了以克蘭克、紹肯、欣茨三人聯名發來的作戰方案,隻不過方案是大相徑庭的兩套,約德爾一一在地圖上進行了闡述:
“從目前掌握的敵情來看,美軍在巴西擁有7個師,大約14萬左右的陸軍兵力,1000-1200架作戰飛機,另有4萬親美巴西傀儡軍協同作戰,美大西洋艦隊主力傾巢出動,擁有3-4艘艦隊航母,3-4艘新銳戰列艦,10-12艘輕型或護航航母,另有大量運輸艦和輔助軍艦,我南大西洋戰區根據敵我兵力對比態勢和最高統帥部確定的戰略目標,擬定了兩個作戰方案:
激進方案:克蘭克南大西洋艦隊扼守桑托斯、裏約一線海岸線,實現靈活機動作戰,在避免與敵艦隊主力硬碰硬的前提下挫敗敵軍登陸企圖,陸軍從烏拉圭抽調一個海軍陸戰旅防禦弗洛裏亞諾波利斯,紹肯集群主力沿聖保羅州、裏約州北部邊境展開,在巴西政府軍(近8萬)配合下,以攻勢防禦和靈活突擊擊退美軍進攻,等待‘守望’計劃展開;
保守方案:克蘭克南大西洋艦隊扼守弗洛裏亞諾波利斯,避敵鋒芒,實現大範圍靈活機動作戰,陸軍從烏拉圭抽調一個海軍陸戰旅防禦弗洛裏亞諾波利斯,紹肯集群以一部分兵力(2-3個陸戰旅)在聖保羅州、裏約州北部邊境進行遲滯作戰,逐步後退,必要時可放棄聖保羅市、裏約市,待敵軍戰線拉長、占領範圍擴大後,以前期埋伏的飛行堡壘裝甲師、第7裝甲師為主力迂迴敵軍右翼,實施穿插作戰,伺機殲滅美軍1-2個師,配合‘守望’計劃展開再行反攻。”
霍夫曼問:“前線指揮官自己趨向於哪種選擇?”
“兩種均可接受,似乎克蘭克更傾向於前者,紹肯更傾向於後者。”
“你們呢?”
最高統帥部有人選前者,有人選後者,霍夫曼看了一下,大體上海軍將領如馬沙爾、鄧尼茨選前者,陸軍將領如蔡茨勒、隆美爾選後者,空軍將領有選前者的也有選後者的。
隻有凱特爾和約德爾兩人未表態。
霍夫曼問兩人:“你們有更好的建議?”
“從純粹軍事角度出發,我們願意選後者,但從政治角度出發,我認為應當選前者。”凱特爾道,“不過最終都要打贏才行。”
“我選前者!”霍夫曼解釋了他的理由,“不僅因為政治因素在這裏對戰後布局至關重要,還在於另外一種可能性——誰規定美國人拿下聖保羅和裏約必須再向美洲共和國進攻而拉長戰線的?如果是我,打完就地休整,等下一批增援部隊上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