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今天還有一更,不過會晚一些……
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看問題是有明顯分歧的,很多時候甚至截然不同。就放棄列寧格勒這件事,華西列夫斯基的解讀是出於軍事需要——縮短了戰線、節約了兵力,贏得了寶貴的重整機會,而朱可夫的解讀是出於政治需要——斯大林同誌需要試探一下德國人的可信度,更重要的是試探一下國內民眾對與德國停戰媾和的接受度,以及如何看待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問題。
所以朱可夫的結論是,斯大林同誌即便同意南北兩路向心進攻,出發點也不是為了將戰爭繼續打下去,恰恰相反,他在尋找體麵而穩妥的媾和之路,而華西列夫斯基的拖延戰術注定因不符合政治前提而不會獲得采納。
就朱可夫而言,他其實還有一個最優選擇,那就是立即利用現有的局勢和條件迅速和德軍媾和——因為英國人試圖媾和的風聲也已傳了過來,一旦英國投降,東線的壓力將進一步增大。至於美國人,他不認為羅斯福有什麽反撲能力,他們自己至少首先要解決馬島問題。
實踐證明朱可夫的猜想是正確的,莫洛托夫用一句“合格的總參謀長”來形容華西列夫斯基,就把這種“書生意氣”詮釋得淋漓盡致。
不過,就如何媾和,斯大林顯然還有不同想法,否則他也不會置朱可夫的“最優方案”於不顧,偏偏選擇了次優方案,並且還琢磨著打上一仗。
“對停戰這件事,基層的同誌到底怎麽看?”斯大林雖然已從貝利亞手中獲取了一些民間的聲音,但他還是有些不太放心,要再找別人印證或落實一下。
“基層的聲音很複雜。”莫洛托夫歎了口氣,“一部分同誌認為,戰爭進展到這個程度,紅軍取得軍事勝利的機會極其渺茫,學習列寧同誌簽署第二個布列斯特合約雖然痛苦,但還有東山再起的希望,這部分以領導幹部、中級以上軍官比較普遍;一小部分同誌認為,戰爭打到現在,我們很困難,但敵人同樣困難,繼續堅持的話曙光可能會出現在眼前;還有極少的一部分同誌認為,不能和敵人簽署這種合約,但也不能再在這裏堅持下去,建議將黨和國家機構搬遷到遠東和西伯利亞去,一部分紅軍化整為零,在淪陷國土打遊擊戰——這個策略是借鑒了中國的例子,南京政府在丟掉大部分精華國土後不與日本和平,更不與日本傀儡政權發生關係,而是搬遷至西南地區持續抵抗。”
按照莫洛托夫的概括:第一種意見是主張學列寧;第二種意見主張學巴黎公社,第三種意見主張學中國,不過他很巧妙地避開了自己的傾向性意見。
斯大林把目光轉向了伏羅希洛夫,後者迴答道:“我個人認為第三種不是好辦法,蘇維埃和中國情況不同,遠東和西伯利亞人口太少,甚至不到全國總人口的10%,而且經濟基礎羸弱,根本無法長期堅持。而中國的西南地區雖然發達程度比沿海要差很多,但差距並未像我們這麽大,而其人口密度不算低,重慶政權在情況最惡劣的時候至少還擁有全國總人口的40%;至於第二種嘛,我認為要掌握鬥爭的策略……”
所謂策略,其實就是指當初列寧如果同意黨內多數派與德國硬拚到底,新生的布爾什維克政權立即就會變成第二個巴黎公社。伏羅希洛夫是斯大林心腹幹將之一,打仗的水平完全辱沒了元帥這個稱號,但政治力與察言觀色、揣摩上意的水平完全超過了大多數人,不然最初五大元帥被清洗掉三個,另外一個布瓊尼現在靠邊站,隻有他還活得有滋有味,要是沒點水平,早就成了內務部的祭品了。
斯大林點點頭,伏羅希洛夫的意見其實很明確,第三條不是好辦法;第二條是死路,唯一能選擇的就是第一條了。
“看來,大多數同誌是讚同第一條辦法的……”斯大林慢條斯理地說道,“這說明黨中央前段時間的秘密行動和決定是得到群眾擁護的,是反映了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的,你們是不是這麽認為?”
莫洛托夫和伏羅希洛夫對望了一眼,又沉思了片刻,又不約而同地點點頭。
看到兩人如此表態,斯大林不由得鬆了口氣:剛才他這句話如果誰從表麵意思上去理解,誰就是不折不扣的大傻瓜——比如可憐的華西列夫斯基就可能掉進去。斯大林這個問題的隱含用意是問這兩個心腹手下:如果他代表黨和國家與軸心媾和,是否能繼續得到多數人的讚同?是否不會影響黨的地位和領袖的地位?
所以這兩人要沉思後才敢點頭,如果他們現在輕易點頭,而一旦消息走漏出去遭到黨內外群起反對,莫洛托夫和伏羅希洛夫很快就會被當成替罪羊推出去。
“你和裏賓特洛甫的和談情況怎麽樣?德國人會不會突然變卦,提高條件?”
“德國人的條件擺在那裏,至少現在還沒有調整。”莫洛托夫補充道,“相反,裏賓特洛甫一再向我保證,希特勒沒有徹底消滅布爾什維克的意圖,更沒有清算主要領袖的想法,他想得到的是一個排除了蘇維埃,以德國為核心的歐洲——擁有相同的價值觀、意識-形態和政權組織,為了排除對其威脅最大的競爭對手,他發動了這場戰爭。他表示,今後兩個俄羅斯各自獨立,弗拉索夫的偽政權將被他吸收到一體化的歐洲,至於我們,完全可以獨立存在。”
“他不是不想消滅我們,他是不願意付出更高的代價,除非他打算再打上2-3年,死掉2、3百萬日耳曼人。”斯大林冷笑一聲,“之所以願意和我們媾和,是因為他認為我們目前對德國已不構成威脅,他要集中精力對付美國,然後才能成全他的世界霸主迷夢。”
“這是我們可以利用的地方。”伏羅希洛夫立即狗腿般地補上一句。
“發電報給朱可夫同誌,請他迴莫斯科坐鎮,中亞各國就承認他們獨立吧,反正都是些韃靼人。”斯大林毫不在意地揮揮手,“請他立即部署作戰方案,我的目標是,動用4個方麵軍,140萬兵力執行南北對進的進攻計劃,威脅但不要與敵軍硬拚,讓希特勒意識到我們的力量,迫使他接受有利於我們的條款修改。”
“需要請梅列茨科夫同誌協助他麽?”在前段時間私下的意見征求時,與朱可夫觀念最接近的是梅列茨科夫,所以伏羅希洛夫有此一問。
“不必,繼續請總參謀長協助,整體戰役由康斯坦丁同誌主持。”斯大林頓了頓,“北線集群由梅列茨科夫統帥,南線集群由……”
說到這裏斯大林忽然卡殼了,他想到南麵幾個方麵軍司令員打得都不太好,一時間居然挑不出中意的指揮官人選,上次朱可夫推薦的巴格拉米揚也打得一塌糊塗。
莫洛托夫咳嗽了一聲,提醒道:“還是瓦圖京同誌吧,葉廖緬科脾氣太壞,羅科索夫斯基同誌太滑頭,馬利諾夫斯基和托爾布欣同誌資曆不夠,不過要給他配個高明一點的參謀長,同時政治委員也要得力一點。”
“這建議不錯,參謀長就讓謝爾蓋-馬特維耶維奇-什捷緬科同誌擔任,政治委員讓赫魯曉夫同誌擔任吧。”
伏羅希洛夫也是連連點頭:如果是以前,這種頭銜大家都搶著去,現在形勢不好,大家都對局勢有些畏懼,連這些炙手可熱的位置都變得閑置起來,誰也不想變成鐵木辛哥第二。
“關於合約內容,您想做什麽修改?”
“第一,需雙方政權共同發表宣言,說明共同遵循民族自決的意見,同時在俄羅斯內部,本著對社會主義道路的不同理解,孟什維克和布爾什維克單獨探索、分別見過,雙方均承認是蘇維埃聯盟政權的獨立組成部分,是一個整體,對外交往時單獨稱唿俄羅斯(孟)和俄羅斯(布);第二,兩國邊界以現有實際控製線為準,設200公裏安全區,可由德軍駐紮,但德軍總人數不應該超過100萬,駐紮時間不超過5年,孟什維克政權內有關外隊駐紮人數不得多於30萬;第三,孟什維克政權擁有獨立的法律、軍隊、經濟體係,雙方之間貿易往來互不征收關稅;第四,孟什維克政權總兵力不超過50萬,布爾什維克兵力不超過300萬;第五,蘇維埃對軸心賠款總規模不超過100億馬克,分30年支付,按1:6的比例在孟什維克和布爾什維克之間分攤,後兩者之間互不索賠……”
斯大林一口氣洋洋灑灑說了10多條意見,從他毫不停頓的節奏來看,這顯然是醞釀很久了:有些是以前模糊內容的澄清,有些是以前避而不談內容的詮釋,有些是完全增補和調整的內容。
莫洛托夫點點頭:“那我先以這份修改意見為藍本,繼續與德國人洽談,混淆視線、掩護我軍展開也好。”
另外兩人點點頭,他們顯然不知道,距離“曙光”戰役的發起時間已不足20小時了……
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看問題是有明顯分歧的,很多時候甚至截然不同。就放棄列寧格勒這件事,華西列夫斯基的解讀是出於軍事需要——縮短了戰線、節約了兵力,贏得了寶貴的重整機會,而朱可夫的解讀是出於政治需要——斯大林同誌需要試探一下德國人的可信度,更重要的是試探一下國內民眾對與德國停戰媾和的接受度,以及如何看待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問題。
所以朱可夫的結論是,斯大林同誌即便同意南北兩路向心進攻,出發點也不是為了將戰爭繼續打下去,恰恰相反,他在尋找體麵而穩妥的媾和之路,而華西列夫斯基的拖延戰術注定因不符合政治前提而不會獲得采納。
就朱可夫而言,他其實還有一個最優選擇,那就是立即利用現有的局勢和條件迅速和德軍媾和——因為英國人試圖媾和的風聲也已傳了過來,一旦英國投降,東線的壓力將進一步增大。至於美國人,他不認為羅斯福有什麽反撲能力,他們自己至少首先要解決馬島問題。
實踐證明朱可夫的猜想是正確的,莫洛托夫用一句“合格的總參謀長”來形容華西列夫斯基,就把這種“書生意氣”詮釋得淋漓盡致。
不過,就如何媾和,斯大林顯然還有不同想法,否則他也不會置朱可夫的“最優方案”於不顧,偏偏選擇了次優方案,並且還琢磨著打上一仗。
“對停戰這件事,基層的同誌到底怎麽看?”斯大林雖然已從貝利亞手中獲取了一些民間的聲音,但他還是有些不太放心,要再找別人印證或落實一下。
“基層的聲音很複雜。”莫洛托夫歎了口氣,“一部分同誌認為,戰爭進展到這個程度,紅軍取得軍事勝利的機會極其渺茫,學習列寧同誌簽署第二個布列斯特合約雖然痛苦,但還有東山再起的希望,這部分以領導幹部、中級以上軍官比較普遍;一小部分同誌認為,戰爭打到現在,我們很困難,但敵人同樣困難,繼續堅持的話曙光可能會出現在眼前;還有極少的一部分同誌認為,不能和敵人簽署這種合約,但也不能再在這裏堅持下去,建議將黨和國家機構搬遷到遠東和西伯利亞去,一部分紅軍化整為零,在淪陷國土打遊擊戰——這個策略是借鑒了中國的例子,南京政府在丟掉大部分精華國土後不與日本和平,更不與日本傀儡政權發生關係,而是搬遷至西南地區持續抵抗。”
按照莫洛托夫的概括:第一種意見是主張學列寧;第二種意見主張學巴黎公社,第三種意見主張學中國,不過他很巧妙地避開了自己的傾向性意見。
斯大林把目光轉向了伏羅希洛夫,後者迴答道:“我個人認為第三種不是好辦法,蘇維埃和中國情況不同,遠東和西伯利亞人口太少,甚至不到全國總人口的10%,而且經濟基礎羸弱,根本無法長期堅持。而中國的西南地區雖然發達程度比沿海要差很多,但差距並未像我們這麽大,而其人口密度不算低,重慶政權在情況最惡劣的時候至少還擁有全國總人口的40%;至於第二種嘛,我認為要掌握鬥爭的策略……”
所謂策略,其實就是指當初列寧如果同意黨內多數派與德國硬拚到底,新生的布爾什維克政權立即就會變成第二個巴黎公社。伏羅希洛夫是斯大林心腹幹將之一,打仗的水平完全辱沒了元帥這個稱號,但政治力與察言觀色、揣摩上意的水平完全超過了大多數人,不然最初五大元帥被清洗掉三個,另外一個布瓊尼現在靠邊站,隻有他還活得有滋有味,要是沒點水平,早就成了內務部的祭品了。
斯大林點點頭,伏羅希洛夫的意見其實很明確,第三條不是好辦法;第二條是死路,唯一能選擇的就是第一條了。
“看來,大多數同誌是讚同第一條辦法的……”斯大林慢條斯理地說道,“這說明黨中央前段時間的秘密行動和決定是得到群眾擁護的,是反映了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的,你們是不是這麽認為?”
莫洛托夫和伏羅希洛夫對望了一眼,又沉思了片刻,又不約而同地點點頭。
看到兩人如此表態,斯大林不由得鬆了口氣:剛才他這句話如果誰從表麵意思上去理解,誰就是不折不扣的大傻瓜——比如可憐的華西列夫斯基就可能掉進去。斯大林這個問題的隱含用意是問這兩個心腹手下:如果他代表黨和國家與軸心媾和,是否能繼續得到多數人的讚同?是否不會影響黨的地位和領袖的地位?
所以這兩人要沉思後才敢點頭,如果他們現在輕易點頭,而一旦消息走漏出去遭到黨內外群起反對,莫洛托夫和伏羅希洛夫很快就會被當成替罪羊推出去。
“你和裏賓特洛甫的和談情況怎麽樣?德國人會不會突然變卦,提高條件?”
“德國人的條件擺在那裏,至少現在還沒有調整。”莫洛托夫補充道,“相反,裏賓特洛甫一再向我保證,希特勒沒有徹底消滅布爾什維克的意圖,更沒有清算主要領袖的想法,他想得到的是一個排除了蘇維埃,以德國為核心的歐洲——擁有相同的價值觀、意識-形態和政權組織,為了排除對其威脅最大的競爭對手,他發動了這場戰爭。他表示,今後兩個俄羅斯各自獨立,弗拉索夫的偽政權將被他吸收到一體化的歐洲,至於我們,完全可以獨立存在。”
“他不是不想消滅我們,他是不願意付出更高的代價,除非他打算再打上2-3年,死掉2、3百萬日耳曼人。”斯大林冷笑一聲,“之所以願意和我們媾和,是因為他認為我們目前對德國已不構成威脅,他要集中精力對付美國,然後才能成全他的世界霸主迷夢。”
“這是我們可以利用的地方。”伏羅希洛夫立即狗腿般地補上一句。
“發電報給朱可夫同誌,請他迴莫斯科坐鎮,中亞各國就承認他們獨立吧,反正都是些韃靼人。”斯大林毫不在意地揮揮手,“請他立即部署作戰方案,我的目標是,動用4個方麵軍,140萬兵力執行南北對進的進攻計劃,威脅但不要與敵軍硬拚,讓希特勒意識到我們的力量,迫使他接受有利於我們的條款修改。”
“需要請梅列茨科夫同誌協助他麽?”在前段時間私下的意見征求時,與朱可夫觀念最接近的是梅列茨科夫,所以伏羅希洛夫有此一問。
“不必,繼續請總參謀長協助,整體戰役由康斯坦丁同誌主持。”斯大林頓了頓,“北線集群由梅列茨科夫統帥,南線集群由……”
說到這裏斯大林忽然卡殼了,他想到南麵幾個方麵軍司令員打得都不太好,一時間居然挑不出中意的指揮官人選,上次朱可夫推薦的巴格拉米揚也打得一塌糊塗。
莫洛托夫咳嗽了一聲,提醒道:“還是瓦圖京同誌吧,葉廖緬科脾氣太壞,羅科索夫斯基同誌太滑頭,馬利諾夫斯基和托爾布欣同誌資曆不夠,不過要給他配個高明一點的參謀長,同時政治委員也要得力一點。”
“這建議不錯,參謀長就讓謝爾蓋-馬特維耶維奇-什捷緬科同誌擔任,政治委員讓赫魯曉夫同誌擔任吧。”
伏羅希洛夫也是連連點頭:如果是以前,這種頭銜大家都搶著去,現在形勢不好,大家都對局勢有些畏懼,連這些炙手可熱的位置都變得閑置起來,誰也不想變成鐵木辛哥第二。
“關於合約內容,您想做什麽修改?”
“第一,需雙方政權共同發表宣言,說明共同遵循民族自決的意見,同時在俄羅斯內部,本著對社會主義道路的不同理解,孟什維克和布爾什維克單獨探索、分別見過,雙方均承認是蘇維埃聯盟政權的獨立組成部分,是一個整體,對外交往時單獨稱唿俄羅斯(孟)和俄羅斯(布);第二,兩國邊界以現有實際控製線為準,設200公裏安全區,可由德軍駐紮,但德軍總人數不應該超過100萬,駐紮時間不超過5年,孟什維克政權內有關外隊駐紮人數不得多於30萬;第三,孟什維克政權擁有獨立的法律、軍隊、經濟體係,雙方之間貿易往來互不征收關稅;第四,孟什維克政權總兵力不超過50萬,布爾什維克兵力不超過300萬;第五,蘇維埃對軸心賠款總規模不超過100億馬克,分30年支付,按1:6的比例在孟什維克和布爾什維克之間分攤,後兩者之間互不索賠……”
斯大林一口氣洋洋灑灑說了10多條意見,從他毫不停頓的節奏來看,這顯然是醞釀很久了:有些是以前模糊內容的澄清,有些是以前避而不談內容的詮釋,有些是完全增補和調整的內容。
莫洛托夫點點頭:“那我先以這份修改意見為藍本,繼續與德國人洽談,混淆視線、掩護我軍展開也好。”
另外兩人點點頭,他們顯然不知道,距離“曙光”戰役的發起時間已不足20小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