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哥薩克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對醫院進行的參觀。在他們參觀的那所醫院裏,“東方部隊”的戰俘們與德國士兵們一起接受治療。庫季諾夫特別強調指出:“這所醫院的殘疾人隻有在治好傷,換上假肢,而且又學習了一門手藝以後,才能出院。所以,因戰爭而受傷的殘疾人在德國對於家庭和國家來說都不是一個


    這裏,我們要指出,在我們麵前呈現的不是一幅為了宣傳目的而描繪的畫麵。即使現在,你也可以在德國見到生活十分方便舒適的殘疾人,周圍人對待他們就像對待正常人一樣,完全沒有蘇聯的庸俗的人們對待殘疾人的那種摻雜著恐懼、鄙視和憐憫的眼光。在蘇聯,衛國戰爭結束以後,受傷最嚴重的殘疾人被趕到了索洛夫卡專門的院子裏,目的是為了不再讓他們的尊容損害大城市人民的形象。


    ++++++++++++++++++++++++++++版權聲明++++++++++++++++


    如果您看到本聲明,說明是實行了防盜機製後的錯誤章節,請不要著急,按照以下步驟就可以恢複正常:


    1、如果您使用起點pc端閱讀本文,請過45分鍾後刷新一下即可;


    2、如果您用起點手機端看,同樣過45分鍾重新下載一次章節內容即可,具體操作步驟為:輕擊閱讀頁麵中央,在上端出現下載箭頭後重新下載錯誤章節覆蓋,然後退出閱讀頁麵後重新進入;如果還不行請關閉軟件重試一次;當然最好的辦法是看到有更新後別理會,過45分鍾再閱讀則一切均會正常;


    3、如果您在別處閱讀本文,請您去閱文集團起點中文網注冊vip賬號觀看本書,用實際行動鼓勵作者更好地創作;


    4、如果您不願意為此付錢,那就請耐心等待,屆時肯定會有正常版本。


    謝謝大家的理解與支持,對大家造成不便深表抱歉,作者將盡力寫作。


    ++++++++++++++++++++++++++++版權聲明++++++++++++++++


    柏林周圍的土地並不是很肥沃。所以,這裏大部分地區種的是黑麥和土豆。種植小麥要求土壤的質量比較高,所以隻少量種了一些,以滿足農戶自己的需求。由於實行了正確的輪作製、使用了優質肥料。再加上農民們的精心伺候,在德國,即使在土質比較差的土地上收成產量也要比蘇聯高2~3倍。


    德國人並不了解在蘇聯農村,農民們的生活已經受到嚴重破壞。德國政府十分關心農民,實行了遺產繼承法。另外。使農戶的主要勞動力從兵役中解放出來,這種做法對農業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在戰爭期間,農村的勞動力不僅沒有減少,反而經常有所增加。一言以蔽之,戰爭並沒有破壞德國農民的美好生活。


    在戰爭期間,德國的許多農村勞動力上了前線。代替他們耕作的是戰俘和一些從被占領區招募來的人。


    文章接下來講述了那些“東方工人”的美好生活,大概是每月能掙到70馬克,另外,他們吃飯是免費的,不僅吃得飽。還穿得好。


    Д.祖耶夫所描述的畫麵明顯不是杜撰出來的。當然對於那些農民生活境況的描寫可能有點過於理想化,並且關於德國戰時的農業生產力不斷增長的說法也不符合實際情況。實際上,德國到1943年時,糧食生產指數已經從1939年的104點下降到了92點(在1942年為86點),而土豆的生產指數也從105點下滑到了75點(在1942年為101點)。但是,即使這樣,對於穿上軍裝的蘇聯農民來說,德國戰時的農業生產水平也給他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要知道,他們的父輩和祖輩中絕大多數人在1917年以前,從未擁有過超過4公頃以上的土地。那些在德國人看來屬於中等水平的產奶量。對於蘇聯人而言已經是很難達到的紀錄了。


    Ф.庫季諾夫的《德國遊記》對於哥薩克人的類似的參觀(不僅有參觀農村的,也有參觀柏林的)進行了描述。這篇文章刊登在1944年1月15日的《哥薩克前哨》上。這篇文章著重指出了德國人生活中許多令蘇聯公民瞠目結舌的細節。例如,長在路旁的一棵棵果樹,由於果實累累幾乎要被壓斷了。原來。“根據那裏的風俗習慣,過路人隻能吃掉在地上的果實”,因為果樹是歸個人所有的。蘇聯的集體農莊的成員想都沒想過,成熟的美味果實怎麽可能不享用(當然,要旁邊沒有警察或者警衛)。


    給哥薩克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對醫院進行的參觀。在他們參觀的那所醫院裏,“東方部隊”的戰俘們與德國士兵們一起接受治療。庫季諾夫特別強調指出:“這所醫院的殘疾人隻有在治好傷。換上假肢,而且又學習了一門手藝以後,才能出院。所以,因戰爭而受傷的殘疾人在德國對於家庭和國家來說都不是一個


    這裏,我們要指出,在我們麵前呈現的不是一幅為了宣傳目的而描繪的畫麵。即使現在,你也可以在德國見到生活十分方便舒適的殘疾人,周圍人對待他們就像對待正常人一樣,完全沒有蘇聯的庸俗的人們對待殘疾人的那種摻雜著恐懼、鄙視和憐憫的眼光。在蘇聯,衛國戰爭結束以後,受傷最嚴重的殘疾人被趕到了索洛夫卡專門的院子裏,目的是為了不再讓他們的尊容損害大城市人民的形象。


    給哥薩克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對醫院進行的參觀。在他們參觀的那所醫院裏,“東方部隊”的戰俘們與德國士兵們一起接受治療。庫季諾夫特別強調指出:“這所醫院的殘疾人隻有在治好傷,換上假肢,而且又學習了一門手藝以後,才能出院。所以,因戰爭而受傷的殘疾人在德國對於家庭和國家來說都不是一個


    這裏,我們要指出,在我們麵前呈現的不是一幅為了宣傳目的而描繪的畫麵。即使現在,你也可以在德國見到生活十分方便舒適的殘疾人,周圍人對待他們就像對待正常人一樣,完全沒有蘇聯的庸俗的人們對待殘疾人的那種摻雜著恐懼、鄙視和憐憫的眼光。在蘇聯,衛國戰爭結束以後,受傷最嚴重的殘疾人被趕到了索洛夫卡專門的院子裏,目的是為了不再讓他們的尊容損害大城市人民的形象。


    在離開柏林以前,哥薩克們還參觀了一位私人診所醫生的住宅:“住宅的功能劃分為:一個候診室、一個接待室、一個治療室、幾個家庭成員們的辦公室、餐廳、廚房、幾間臥室和圖書館,總共有12個房間。”接著,又一一列舉了治療室和辦公室裏的最現代化的設備,所有這些都是醫生的私有財產。庫季諾夫指出,除去交稅和所有的花銷以外,這位醫生的年純收入超過10,000馬克。與此同時,“所有的成年家庭成員都有一輛自行車,醫生由於經常出診還擁有一輛汽車。德國一個中等收入醫生的生活水平,在蘇聯甚至教授這樣的高級專家也無法相比”。


    讀過米哈伊爾?布爾加科夫寫的科幻中篇小說《狗心》(1925年)的讀者們可能會同意這種觀點。我們還記得,小說的主人公普列奧布拉任斯基是一位世界馳名的教授,僅有一套7個房間的住宅,但是,就是為這麽一套住宅,他經常遭受房屋委員會的攻擊和指責。在衛國戰爭開始前,這種7居室的住宅對於蘇聯一位名醫來說,是極為奢侈的事,至於談到現代化的設備,甚至大醫院還不夠用呢。對於大多數蘇聯人而言,自行車也屬於奢侈品。而當時在德國,自行車已經成了主要的代步工具。


    庫季諾夫記錄下了哥薩克們參觀德國紡織商店和鞋店時的印象:“商品供應充足,花色品種應有盡有,用不著排隊,就可以隨時憑票購買所需的商品。由於這個原因,德國的居民穿著講究,以至於僅憑服裝,你根本無法判斷出來:這是個工人還是一位工程師,是一位農村教他們中間有幾個好像“外表已經歐洲化了:時髦的發型、講究的衣著,隻有‘東方’字樣的徽章暴露了他們的原籍。”文章的結尾完全是蘇聯式的:“德國的國家社會主義黨所實行的政策,目的是為了提高全體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所以,德國人民十分熱愛自己的祖國,十分珍視自己的祖國,並且忠實於自己的政府。”


    為了公平起見,我們必須要指出的是,德國民眾的生活水平並不是文章作者們看到的那麽完美無缺。我們隻要舉一個例子就能說明這一點。沃爾德馬爾?佐梅爾,以前是德國的一個工人,後來在漢諾威的“漢諾馬赫”工廠當技術員,1942年10月當了蘇聯人的戰俘,下麵就是他的口供:“現在,對於絕大多數的人來說,錢是夠花了,因為反正也沒什麽可買的。我以前當車工的時候,每月工資為200馬克,現在當了技術員每月可以拿到280馬克。27馬克交房租,而吃要花100馬克,是按票供應的。在食物方麵,有一大半是靠我個人的菜園子。(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鐵十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月影梧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月影梧桐並收藏鐵十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