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仙動樂求聖水,國王聞情欲誅僧。
悟空替師當庭爭,五鳳樓前論英雄。
且說悟空三個在三清觀吃得高興,難免得意忘形。誰知有一小道在悟空之前的一陣狂風中遺失了手鈴,尋至觀中,聽得有喘息之聲,忙報告了最高領導層。三個大仙親自點兵,秉火而行,來到正殿,卻全無動靜,後經現場集體討論,最終認定:我們虔心敬意,在此晝夜誦經,前後申文,又是朝廷名號,斷然驚動天尊。想是三清爺爺聖駕降臨,受用了這些供養。趁今仙從未返,鶴駕在斯,我等可拜告天尊,懇求些聖水金丹,進與陛下,卻不是長生永壽,見我們的功果也?於是大仙們法衣步罡,小道們擺列兩旁,先按祖上禮儀頂禮膜拜,後講來意,無奈聖水並非信口就可以得來的,三祖輕言婉拒。弟子們又訴衷情,再次懇請,三位聖祖也是如法炮製集體討論:雖未帶聖水,但體內玉液還是有些的。遂道:那晚輩小仙,不須拜伏。我欲不留些聖水與你們,恐滅了苗裔;若要與你,又忒容易了。於是弟子三次懇請,終於得到了上峰的同意,慌亂之中不拘什麽東西,隻取些盡可能大的盛器,唯恐自己的器皿小些,怕上仙覺得小氣。得到聖水的三仙急不可耐地抹唇咂嘴,一致的結論:不同的聖祖所賜升水也是各有千秋。虧了悟空心善告訴他們聖水是什麽東西。
一覺醒來的唐僧像個老爺似的:徒弟徒弟,伏侍我倒換關文去來。看來這位師父連穿衣都要別人幫忙的。見師父起來,悟空道:這昏君信著那些道士,興道滅僧,恐言語差錯,不肯倒換關文。不過這次上朝的唐僧不再怕皇帝嫌自己的徒弟醜陋了,聞聽弟子幫扶,大喜不已。在大殿的唐僧剛遞上關文,還未等國王蓋上自己的玉璽,就進來了三位國師。三位國師一見唐僧師徒俱在,喜得不知所以:我說他走了,原來還在這裏!真是有福之人不用愁,無福之人瞎轉悠。三位國師道:陛下不知,他昨日來的,在東門外打殺了我兩個徒弟,放了五百個囚僧,捽碎車輛,夜間闖進觀來,把三清聖象毀壞,偷吃了禦賜供養。我等被他蒙蔽了,隻道是天尊下降,求些聖水金丹,進與陛下,指望延壽長生;不期他遺些小便,哄瞞我等。我等各喝了一口,嚐出滋味,正欲下手擒拿,他卻走了。今日還在此間,正所謂冤家路兒窄也!國王聞言發怒,自己對三位國師還視為至尊,允許帶護衛(丫髻蓬頭的小童兒),這外來的和尚會不會念經尚且不論,敢讓國師蒙騙受欺那還了得,欲誅四眾。
悟空見狀,又是先禮後兵,合掌開言:陛下暫息雷霆之怒,容僧等啟奏。他說我昨日到城外打殺他兩個徒弟,是誰知證?我等且屈認了,著兩個和尚償命,還放兩個去取經。他又說我捽碎車輛,放了囚僧,此事亦無見證,料不該死,再著一個和尚領罪罷了。他說我毀了三清,鬧了觀宇,這又是栽害我也。我僧乃東土之人,乍來此處,街道尚且不通,如何夜裏就知他觀中之事?既遺下小便,就該當時捉住,卻這早晚坐名害人。天下假名托姓的無限,怎麽就說是我?望陛下迴嗔詳察。法院判案也不聽一麵之詞,要重證據輕證言的,尤其是現在更要遵從那個疑案從無。國王覺得有理,也心中存疑,使原本就有些老年癡呆的皇帝被說的沒了主意。
正在此時,一件偶發事件使事情出現了轉機,門外有三四十名鄉老陳奏民以食為天的大事:萬歲,今年一春無雨,但恐夏月幹荒,特來啟奏,請那位國師爺爺祈一場甘雨,普濟黎民。國王雖然有些癡呆,對民生大事還是相當重視,道:鄉老且退,就有雨來也。國王見四僧對敬僧滅道的政策有些異議,不如借此機會來個現場比試,好打消外來和尚的存疑,也借此證明自己先前的政策是偉大而正確的。
道士們是不吃素的,本事當然也不像悟空想得那樣不濟。悟空原以為這些道士會驅鬼趕邪,聽說還會一聲令牌響風來,二聲響雲起,三聲響雷閃齊鳴,四聲響雨至,五聲響雲散雨收。未免瞧不起這些大仙級的道士,現在的職稱是按年頭算的,隻要假以時日,沒文憑也可以晉升的,道:妙啊!我僧是不曾見!請了!請了!完全是等道士出醜然後看笑話的心態。
一番準備的道士胸有成竹,對悟空理都不理,顯得有些傲氣,恃才傲物就是這個道理。果然道士一番念念有詞,就有悠悠的色風飄來,看來這道士怕唐僧看不到特地加了顏色的。悟空見勢不妙,自然忘不了做些從中作梗之事。跳到空中的悟空隻問了一聲:那司風的是那個?就慌得那風婆婆撚住布袋,巽二郎劄住口繩,暫時中止了正常的工作,上前施禮。隨後的悟空如法炮製,叫停了推雲童子、布霧郎君、雷公、電母賺錢的生意,不過天君對悟空的做法還是表示懷疑:那道士五雷法是個真的。他發了文書,燒了文檄,驚動玉帝,玉帝擲下旨意,徑至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府下。我等奉旨前來,助雷電下雨。悟空才不管是誰的旨意,隻道:既如此,且都住了,同候老孫行事。於是鄧天君寧肯違了玉帝的旨意,也不敢再放半個響屁。悟空見了那四海龍王,道:向日有勞,未曾成功;今日之事,望為助力。一聽悟空提起舊事,四個龍王嚇得遵命不止。悟空隨後道:前日虧令郎縛怪,搭救師父。敖順龍王嚇得趕緊解釋道:那廝還鎖在海中,未敢擅便,正欲請大聖發落。悟空當然忘不了加深與四龍王的友誼,道:憑你怎麽處治了罷,如今且助我一功。那道士四聲令牌已畢,卻輪到老孫下去幹事了。但我不會發符燒檄,打甚令牌,你列位卻要助我行行。鄧天君有時三兩個月都不下一滴雨的,整天在天庭遊蕩,難免東家去西家往的,大概也多少知道些悟空的身世,麵對這一大好時機,少不得盡心竭力、大表忠心,道:大聖吩咐,誰敢不從!但隻是得一個號令,方敢依令而行;不然,雷雨亂了,顯得大聖無款也。其他各神一見鄧天君尚且如此,更是一味地積極,那風婆婆、巽二郎沒口的答應道:就放風!推雲童子、布霧郎君也是點頭哈腰:就布雲!雷公、電母態度更是謙卑,好像悟空讓他打雷打閃是看得起自己:奉承!奉承!至於四海龍王就更不用提了,他都敢背地裏和悟空下雨淋紅孩兒的。
收拾停當的悟空把唐僧生拉硬拽的扯上台去,八戒見此情景少不得嚇唬一下老和尚:他害你了,若還沒雨,拿上柴蓬,一把火了帳!悟空好歹又哄了一番,這聖僧才肯舉步登壇,默念《密多心經》,其實默念對唐僧來說就是最好的方式,因為沒有人知道他心裏念的是什麽。唐僧一到台上,果然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地裂山崩響雷聲,霹靂閃電耀銀河,雨漫乾坤山海平。喜歡動靜的悟空還不過癮,對著天空振臂高唿:老鄧!仔細替我看那貪贓壞法之官,忤逆不孝之子,多打死幾個示眾!國王看雨已足,方才唿住。
倒黴的三個大仙見悟空有如此本事,本應立即放了悟空幾個西行,幾個大仙也是年輕氣盛,再加上沒了麵子,不讓國王放行,又要跟悟空進行比試。欲知後事,且看下迴。
悟空替師當庭爭,五鳳樓前論英雄。
且說悟空三個在三清觀吃得高興,難免得意忘形。誰知有一小道在悟空之前的一陣狂風中遺失了手鈴,尋至觀中,聽得有喘息之聲,忙報告了最高領導層。三個大仙親自點兵,秉火而行,來到正殿,卻全無動靜,後經現場集體討論,最終認定:我們虔心敬意,在此晝夜誦經,前後申文,又是朝廷名號,斷然驚動天尊。想是三清爺爺聖駕降臨,受用了這些供養。趁今仙從未返,鶴駕在斯,我等可拜告天尊,懇求些聖水金丹,進與陛下,卻不是長生永壽,見我們的功果也?於是大仙們法衣步罡,小道們擺列兩旁,先按祖上禮儀頂禮膜拜,後講來意,無奈聖水並非信口就可以得來的,三祖輕言婉拒。弟子們又訴衷情,再次懇請,三位聖祖也是如法炮製集體討論:雖未帶聖水,但體內玉液還是有些的。遂道:那晚輩小仙,不須拜伏。我欲不留些聖水與你們,恐滅了苗裔;若要與你,又忒容易了。於是弟子三次懇請,終於得到了上峰的同意,慌亂之中不拘什麽東西,隻取些盡可能大的盛器,唯恐自己的器皿小些,怕上仙覺得小氣。得到聖水的三仙急不可耐地抹唇咂嘴,一致的結論:不同的聖祖所賜升水也是各有千秋。虧了悟空心善告訴他們聖水是什麽東西。
一覺醒來的唐僧像個老爺似的:徒弟徒弟,伏侍我倒換關文去來。看來這位師父連穿衣都要別人幫忙的。見師父起來,悟空道:這昏君信著那些道士,興道滅僧,恐言語差錯,不肯倒換關文。不過這次上朝的唐僧不再怕皇帝嫌自己的徒弟醜陋了,聞聽弟子幫扶,大喜不已。在大殿的唐僧剛遞上關文,還未等國王蓋上自己的玉璽,就進來了三位國師。三位國師一見唐僧師徒俱在,喜得不知所以:我說他走了,原來還在這裏!真是有福之人不用愁,無福之人瞎轉悠。三位國師道:陛下不知,他昨日來的,在東門外打殺了我兩個徒弟,放了五百個囚僧,捽碎車輛,夜間闖進觀來,把三清聖象毀壞,偷吃了禦賜供養。我等被他蒙蔽了,隻道是天尊下降,求些聖水金丹,進與陛下,指望延壽長生;不期他遺些小便,哄瞞我等。我等各喝了一口,嚐出滋味,正欲下手擒拿,他卻走了。今日還在此間,正所謂冤家路兒窄也!國王聞言發怒,自己對三位國師還視為至尊,允許帶護衛(丫髻蓬頭的小童兒),這外來的和尚會不會念經尚且不論,敢讓國師蒙騙受欺那還了得,欲誅四眾。
悟空見狀,又是先禮後兵,合掌開言:陛下暫息雷霆之怒,容僧等啟奏。他說我昨日到城外打殺他兩個徒弟,是誰知證?我等且屈認了,著兩個和尚償命,還放兩個去取經。他又說我捽碎車輛,放了囚僧,此事亦無見證,料不該死,再著一個和尚領罪罷了。他說我毀了三清,鬧了觀宇,這又是栽害我也。我僧乃東土之人,乍來此處,街道尚且不通,如何夜裏就知他觀中之事?既遺下小便,就該當時捉住,卻這早晚坐名害人。天下假名托姓的無限,怎麽就說是我?望陛下迴嗔詳察。法院判案也不聽一麵之詞,要重證據輕證言的,尤其是現在更要遵從那個疑案從無。國王覺得有理,也心中存疑,使原本就有些老年癡呆的皇帝被說的沒了主意。
正在此時,一件偶發事件使事情出現了轉機,門外有三四十名鄉老陳奏民以食為天的大事:萬歲,今年一春無雨,但恐夏月幹荒,特來啟奏,請那位國師爺爺祈一場甘雨,普濟黎民。國王雖然有些癡呆,對民生大事還是相當重視,道:鄉老且退,就有雨來也。國王見四僧對敬僧滅道的政策有些異議,不如借此機會來個現場比試,好打消外來和尚的存疑,也借此證明自己先前的政策是偉大而正確的。
道士們是不吃素的,本事當然也不像悟空想得那樣不濟。悟空原以為這些道士會驅鬼趕邪,聽說還會一聲令牌響風來,二聲響雲起,三聲響雷閃齊鳴,四聲響雨至,五聲響雲散雨收。未免瞧不起這些大仙級的道士,現在的職稱是按年頭算的,隻要假以時日,沒文憑也可以晉升的,道:妙啊!我僧是不曾見!請了!請了!完全是等道士出醜然後看笑話的心態。
一番準備的道士胸有成竹,對悟空理都不理,顯得有些傲氣,恃才傲物就是這個道理。果然道士一番念念有詞,就有悠悠的色風飄來,看來這道士怕唐僧看不到特地加了顏色的。悟空見勢不妙,自然忘不了做些從中作梗之事。跳到空中的悟空隻問了一聲:那司風的是那個?就慌得那風婆婆撚住布袋,巽二郎劄住口繩,暫時中止了正常的工作,上前施禮。隨後的悟空如法炮製,叫停了推雲童子、布霧郎君、雷公、電母賺錢的生意,不過天君對悟空的做法還是表示懷疑:那道士五雷法是個真的。他發了文書,燒了文檄,驚動玉帝,玉帝擲下旨意,徑至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府下。我等奉旨前來,助雷電下雨。悟空才不管是誰的旨意,隻道:既如此,且都住了,同候老孫行事。於是鄧天君寧肯違了玉帝的旨意,也不敢再放半個響屁。悟空見了那四海龍王,道:向日有勞,未曾成功;今日之事,望為助力。一聽悟空提起舊事,四個龍王嚇得遵命不止。悟空隨後道:前日虧令郎縛怪,搭救師父。敖順龍王嚇得趕緊解釋道:那廝還鎖在海中,未敢擅便,正欲請大聖發落。悟空當然忘不了加深與四龍王的友誼,道:憑你怎麽處治了罷,如今且助我一功。那道士四聲令牌已畢,卻輪到老孫下去幹事了。但我不會發符燒檄,打甚令牌,你列位卻要助我行行。鄧天君有時三兩個月都不下一滴雨的,整天在天庭遊蕩,難免東家去西家往的,大概也多少知道些悟空的身世,麵對這一大好時機,少不得盡心竭力、大表忠心,道:大聖吩咐,誰敢不從!但隻是得一個號令,方敢依令而行;不然,雷雨亂了,顯得大聖無款也。其他各神一見鄧天君尚且如此,更是一味地積極,那風婆婆、巽二郎沒口的答應道:就放風!推雲童子、布霧郎君也是點頭哈腰:就布雲!雷公、電母態度更是謙卑,好像悟空讓他打雷打閃是看得起自己:奉承!奉承!至於四海龍王就更不用提了,他都敢背地裏和悟空下雨淋紅孩兒的。
收拾停當的悟空把唐僧生拉硬拽的扯上台去,八戒見此情景少不得嚇唬一下老和尚:他害你了,若還沒雨,拿上柴蓬,一把火了帳!悟空好歹又哄了一番,這聖僧才肯舉步登壇,默念《密多心經》,其實默念對唐僧來說就是最好的方式,因為沒有人知道他心裏念的是什麽。唐僧一到台上,果然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地裂山崩響雷聲,霹靂閃電耀銀河,雨漫乾坤山海平。喜歡動靜的悟空還不過癮,對著天空振臂高唿:老鄧!仔細替我看那貪贓壞法之官,忤逆不孝之子,多打死幾個示眾!國王看雨已足,方才唿住。
倒黴的三個大仙見悟空有如此本事,本應立即放了悟空幾個西行,幾個大仙也是年輕氣盛,再加上沒了麵子,不讓國王放行,又要跟悟空進行比試。欲知後事,且看下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