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先天罡氣顯威,謀劃攻燕
不良人:登基稱帝,興複大唐! 作者:雲夢逸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此時的他仿佛化作一道殘存的長虹,絢麗奪目而又充滿殺機,大殿之上,所有人都被這一劍奪了心神,來不及反應。
大殿上的昌平君卻是麵色沉靜,眼中卻是含著淡淡的期待。
“有刺客!”
“大膽!”
“王上小心!”
就在荊軻來到蘇銘身前三尺的時候,殿中的群臣終於反應過來,目瞪口呆,紛紛驚唿。
突如其來的變故,使得原本莊嚴肅穆的大殿之中一片混亂。
所有人腦海裏一片空白,隻剩下一個念頭,出大事了。
然而,麵對這招十步一殺,蘇銘的神色卻是異常平靜,嘴角甚至還帶著嘲諷之意,絲毫沒有把他放在眼裏。
殘虹劃過空氣,正要繼續向前刺出,但荊軻卻發現,無論他如何用力,劍鋒前麵好像碰到一道無形的牆壁。
三尺的距離猶如天塹一般,無法跨越。
蘇銘的手籠在袖子裏,強橫的真氣瞬間爆發化作一道三尺厚的氣牆橫亙在他周圍,先天罡氣,自從他學到手之後,已經有幾十年的修煉經驗。
這門武功在他手上已然大成,連袁天罡都險些沒能打破先天罡氣,又何況是區區一個荊軻?
感受到劍鋒的滯澀,荊軻眼裏滿是不甘,隻要突破三尺,殘虹上淬著的毒就能刺到他身上,令他當場斃命。
但他,知道自己沒有機會了。
誰能想到堂堂秦王,居然有一身如此強橫的功力,這天下,沒有人能殺他。
大殿上,昌平君眼裏的笑容僵住,他想到了所有的情況,唯獨沒想到蘇銘年紀輕輕居然有一身如此高強的武功,遠比荊軻要強。
就在眾人愣神之際,又一聲清脆的劍鳴聲響起,大殿內再次充斥著無邊的劍氣,群臣眼中,一抹清冷的劍光好似化作了一條白龍,後發先至,斬在了荊軻的劍光之上。
這一招是百步飛劍,出手之人正是鬼穀傳人蓋聶。
電光火石之間,兩人的目光交匯,蓋聶看到了滿眼的死意。兵刃交擊的脆響伴隨著火花迸射,傳遍了整座大殿。
而此時,本該一同出手的秦舞陽剛準備出手,卻被蘇銘不經意間瞥了一眼,頓時腦海一片空白,被無形的威壓震懾,瞬間癱倒在地,再也爬不起來。
百官中的昌平君臉色慘白,屠龍計劃失敗了。
“哢嚓!”
隻聽到一聲脆響,殘虹折斷,掉落在地。
荊軻的十步一殺本就帶著一往無前的氣勢,然而卻被蘇銘的先天罡氣所阻,勁力潰散,劍勢由盛轉衰。
因此在不敵百步飛劍,被蓋聶一劍穿胸,當場死亡。
他倒在地上,雙眸中滿是遺憾,恍惚間荊軻仿佛看到麗姬牽著一個小男孩朝自己走過來,那是我的孩子?
他心裏升起一絲明悟,不甘的閉上眼睛。
自始至終,蘇銘都未曾動過,一場刺殺風波就這樣被平息。
他先是看了一眼蓋聶,隨即下令道,“來人,將秦舞陽拿下!”
“諾!”
秦律之中,未得王命,無論是誰帶著兵器上殿,皆殺無赦!
殿內佩戴武器的,除了近身護衛蓋聶,就隻有蘇銘,而他也不用像荊軻刺秦那樣狼狽,被迫繞柱。
隨著蘇銘一聲令下,大殿外的侍衛紛紛湧入大殿,將秦舞陽拿下,荊軻的屍體也被拖走。
一場驚天刺殺,就此落下帷幕。
……
接下來,他們要麵對的,將是蘇銘的怒火。
然而,秦舞陽被抓住後,沒有反抗,竟然直接自斷心脈,沒有給他們審問的機會,如此一來兩個燕國使者皆死在大殿之上
蘇銘冷冷的看著眼前的一切,目光在大臣身上掃過,拂袖離去。
奉常站在諸位朝臣麵前,高聲喝道:“退朝!”
夜色籠罩整座鹹陽,蘇銘矗立在大殿上,身上散發著濃重的威勢,在他的麵前,放置著那一柄兇戾不祥的屠龍之劍。
“殘虹,屠龍之劍?”
看著這柄被斬斷的劍,蘇銘眼裏閃過一絲笑意,這柄劍不似以後鑄成的淵虹那樣修長美麗,劍身上有隕石的紋路,血紅一片,此刻,它發出了一陣宛如低吟的劍鳴,似是不甘。
“來人,此劍太過兇戾不祥,命少府工匠重鑄!”
如此一柄劍,斷了就太可惜了,蘇銘命人將其重新鑄造,
“諾。”
……
短短幾日光景,荊軻刺秦之事傳遍整個鹹陽,漸漸擴散至關中以及天下。
所有得知此事的人都驚呆了,沒想到燕國派人出使秦國,居然暗懷刺殺秦王的目的,他們膽子可真大啊。
諸子百家,沒有反應,對此事有著噤聲的默契,就連喜歡談論政事的儒家也沒有發表任何意見。。
而江湖上這件事掀起了軒然大波,有人讚歎墨家之俠義,有人為這個計劃失敗而惋惜,還有人惶恐不安,預料到戰事即將到來。
所有人都知道,接下來,燕國要遭殃了。
求和變成刺殺,還是刺殺秦國的王,此事無異於挑釁,若不報複,秦國顏麵何存?
……
章台宮。
荊軻刺殺一事之後,蘇銘罷朝幾日,再次召開朝會。
大殿上,文武群臣規規矩矩的站在兩側,就在前幾日,他們目睹了一場刺殺。
此刻,他們仿佛還能聞到空氣中淡淡的血腥之氣,燕國竟然敢刺殺秦王,這是大秦立國以來第一次發生這樣的事。
雖說事未功成,但仍舊觸怒了秦國上下,主辱臣死,此事,是秦國的恥辱。
這樣的恥辱,唯有用敵人的鮮血才能洗清。
武將李信性格衝動,當即出列道,“大王,燕丹假求和之名,行刺王之事,罪不容誅,末將肯定大王發兵,攻打燕國,活捉燕丹。”
而老臣王綰卻是持反對意見,“大王,臣認為不妥,刺王殺駕之事敗露,現在最恐慌的恐怕是燕國君臣,隻要我們派遣使者,燕王必定妥協,我們可以逼他獻上燕丹的首級,如此一來,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報仇。”
李信皺皺眉頭,臉上閃過一絲不悅,“王大人,燕丹是燕王唯一的子嗣,他會同意?”
王綰解釋道,“將軍或許不知道,燕丹雖是燕王唯一的兒子,但他這麽多年來,隻生了一個公主,沒有子嗣,而且燕丹並不受燕王喜愛,反而備受打壓,他這位燕國太子,分量並不重,如今的燕國是燕王之弟燕春君掌權。”
另一邊,馮去疾補充道,“說起這位燕國太子,老臣倒是想起來,此子當年為質子逃出鹹陽之後,迴到燕國就被立為太子,在民間頗有賢名,沒想到竟做出如此蠢事,給燕國招禍。”
國尉尉繚扶著笏板,出列稟告,“啟稟大王,燕國在燕昭王時期,得到樂毅等賢臣輔佐,強盛一時。但數百年來,燕國國力弱小,地處偏遠,但卻善於和各國結盟以求自保。”
“如今的燕國現在形勢危急,一旦攻燕,勢必會逼得他們重啟結盟之事。燕丹謀劃此事,說不定目的就是為了結盟。
若是他遊說各國,以唇亡齒寒之事舉例,會逼得各國與燕國合作,到時候會使得統一大業平添變數,給大秦增加不必要的傷亡。”
此舉無異於是劍走偏鋒,把燕國逼上絕路的同時,也隱隱把其他各國都拉下水。
秦國滅趙、滅韓,已經引起了其餘諸國的警覺,不到一年再度發兵,勢必會引起局勢動蕩。
若是再滅了燕國,天下隻剩下齊、楚、魏三國,更加難以抵擋秦國的兵鋒。
李信忍不住反駁道,“國尉大人莫不是在說笑,就算是各國結盟我秦國也不懼他們。”
尉繚搖搖頭,“諸位,我大秦雖然有雄兵百萬,但今時不同往日,滅趙之後,我們與草原接觸的邊境線又延長了不少。草原之上有匈奴人,有胡人,這兩家都不是好對付的。”
“一旦這四國聯盟合作,在與草原上的胡人聯係,雙方夾攻,我大秦腹背受敵,長時間下去,得不償失。”
“無論是燕國,楚國,還是魏國齊國,都是三千裏地的大國,如果分兵攻打,恐怕不是輕易就能拿下。”
“為了鎮壓楚國,我們設立了藍田大營,可一旦動用了藍田大軍,楚國將蠢蠢欲動,南方危矣,這樣的後果是什麽,輕則一統大業就此中斷,重則韓,趙兩國複國我大秦重新被逼迴函穀關。”
“當年六國合縱,彼此之間明爭暗鬥,不齊心,可現在,他們被逼到了絕路,爛船還有三斤釘,何況是他們,到時候我們麵臨四國合縱的局麵,恐怕在座諸位也不想見到這樣的局麵。”
說到這,尉繚轉身看向蘇銘,“大王,大秦的目的是統一天下,但是在四國君臣的眼中,攻占韓國,是因為韓王安使用疲秦之計,謀算秦國。攻打趙國,是為了報複樊於期戰敗之仇,這兩戰皆是師出有名。”
“而現在,攻打燕國的理由也有了,燕太子丹刺殺大王,大秦報複出兵攻燕,沒有什麽比這更好的理由。”
“這次我們依舊師出有名,但韓國趙國的滅亡已經引起了他們的警惕,我們贏得太快了,他們害怕,害怕燕國也被這樣攻滅。”
“所以,若我們此時發兵攻燕,齊國不好說,但楚國魏國必然出兵久遠,魏國大王昏庸但魏國朝臣中必有良才。”
“韓趙兩國滅的太快,快到他們還沒來得及救援,而這次若是攻打燕國,他們必然會出援兵,聯合抵抗大秦的進攻。”
“戰爭陷入泥潭,到時候就連藍田大營的四十萬大軍也得卷進去,若此時匈奴與胡人來攻,邊境危矣。”
“還請大王三思!”
尉繚不愧是兵法大家,將後續的事情推演了個大概,直指核心,燕國重要,不僅因為他們善於結盟,更因為燕國的地理位置,滅掉韓、趙兩國後,燕國就位於秦國的東北方。
後方之地,豈容燕國酣睡,燕國必須滅,但也必須顧忌到其他各國的反應。
曆史上,荊軻刺秦之後,秦國也並未立即出兵,隻是動用大軍威懾,逼迫燕國。
尉繚說完之後,蒙武也出列道,“目前,趙公子嘉居於代縣,燕國卻沒有趁機滅掉趙公子嘉所部增強實力,這意味著他們放棄了昔日的仇恨,聯合抗秦,此事不得不防。”
如果燕國再和齊國,楚國,魏國結盟,就會讓合縱之勢死灰複燃。
所以,減緩攻勢,看似是延緩統一天下的時間。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卻是為了加速統一的進程。
大秦太強了,強的令人窒息,比曆史上的大秦更加強大,可即便如此,秦國也不想在滅國之戰中同時攻打兩國或者三國。
遠交近攻,各個擊破是早就定好的國策方針,尉繚和蒙武勸說,正是為了防止大家上頭。
滅國之戰必須要速戰速決,絕對不能陷入僵持,打成消耗戰。
此時退一步,是為了收迴拳頭,讓下一次的出拳更有力,先禮後兵,步步蠶食。
隻要能快速攻滅燕國,剩下的魏國,楚國,無論滅掉哪一國,大秦一統之勢就成了,到時候即使打了敗仗,大秦也不會落得腹背受敵的局麵。
至於齊國,他們有心無力,鞭長莫及。
聽完他們的分析,蘇銘亦是點頭,“諸位愛卿言之有理,到這個時候,的確不能操之過急。”
等些時日也沒什麽,大秦的實力依舊在急劇增長,軍隊正在慢慢更換武器裝備,等全部完成換裝,大秦的軍事實力將進一步提高。
隻要能在戰場上少死一些人,等些時日還是值得。
蘇銘的同意令李信眸光一暗,旁邊的尉繚似是得到了鼓舞,繼續道,“燕國軍事實力弱小,滅燕並不難。但燕國和草原胡人接壤,如果不能一鼓作氣將燕國拿下,讓燕丹和趙公子嘉逃到草原,重新立國,屆時,我大秦邊境將後患無窮。”
“這次我們退一步,可逼迫燕王殺死燕丹用來贖罪,接下來的滅燕之戰,甚至比滅趙要動用的大軍更多。”
老臣王綰沉聲道,“老臣才明白為何當初滅趙之後,王將軍隻是陳兵雲中郡,並未一鼓作氣,攻打燕國。”
曆史上,燕王就是逃到了遼東之地,讓秦軍廢了不少力氣。
能一戰滅燕,自然是好事,蘇銘等得起。
大殿上的昌平君卻是麵色沉靜,眼中卻是含著淡淡的期待。
“有刺客!”
“大膽!”
“王上小心!”
就在荊軻來到蘇銘身前三尺的時候,殿中的群臣終於反應過來,目瞪口呆,紛紛驚唿。
突如其來的變故,使得原本莊嚴肅穆的大殿之中一片混亂。
所有人腦海裏一片空白,隻剩下一個念頭,出大事了。
然而,麵對這招十步一殺,蘇銘的神色卻是異常平靜,嘴角甚至還帶著嘲諷之意,絲毫沒有把他放在眼裏。
殘虹劃過空氣,正要繼續向前刺出,但荊軻卻發現,無論他如何用力,劍鋒前麵好像碰到一道無形的牆壁。
三尺的距離猶如天塹一般,無法跨越。
蘇銘的手籠在袖子裏,強橫的真氣瞬間爆發化作一道三尺厚的氣牆橫亙在他周圍,先天罡氣,自從他學到手之後,已經有幾十年的修煉經驗。
這門武功在他手上已然大成,連袁天罡都險些沒能打破先天罡氣,又何況是區區一個荊軻?
感受到劍鋒的滯澀,荊軻眼裏滿是不甘,隻要突破三尺,殘虹上淬著的毒就能刺到他身上,令他當場斃命。
但他,知道自己沒有機會了。
誰能想到堂堂秦王,居然有一身如此強橫的功力,這天下,沒有人能殺他。
大殿上,昌平君眼裏的笑容僵住,他想到了所有的情況,唯獨沒想到蘇銘年紀輕輕居然有一身如此高強的武功,遠比荊軻要強。
就在眾人愣神之際,又一聲清脆的劍鳴聲響起,大殿內再次充斥著無邊的劍氣,群臣眼中,一抹清冷的劍光好似化作了一條白龍,後發先至,斬在了荊軻的劍光之上。
這一招是百步飛劍,出手之人正是鬼穀傳人蓋聶。
電光火石之間,兩人的目光交匯,蓋聶看到了滿眼的死意。兵刃交擊的脆響伴隨著火花迸射,傳遍了整座大殿。
而此時,本該一同出手的秦舞陽剛準備出手,卻被蘇銘不經意間瞥了一眼,頓時腦海一片空白,被無形的威壓震懾,瞬間癱倒在地,再也爬不起來。
百官中的昌平君臉色慘白,屠龍計劃失敗了。
“哢嚓!”
隻聽到一聲脆響,殘虹折斷,掉落在地。
荊軻的十步一殺本就帶著一往無前的氣勢,然而卻被蘇銘的先天罡氣所阻,勁力潰散,劍勢由盛轉衰。
因此在不敵百步飛劍,被蓋聶一劍穿胸,當場死亡。
他倒在地上,雙眸中滿是遺憾,恍惚間荊軻仿佛看到麗姬牽著一個小男孩朝自己走過來,那是我的孩子?
他心裏升起一絲明悟,不甘的閉上眼睛。
自始至終,蘇銘都未曾動過,一場刺殺風波就這樣被平息。
他先是看了一眼蓋聶,隨即下令道,“來人,將秦舞陽拿下!”
“諾!”
秦律之中,未得王命,無論是誰帶著兵器上殿,皆殺無赦!
殿內佩戴武器的,除了近身護衛蓋聶,就隻有蘇銘,而他也不用像荊軻刺秦那樣狼狽,被迫繞柱。
隨著蘇銘一聲令下,大殿外的侍衛紛紛湧入大殿,將秦舞陽拿下,荊軻的屍體也被拖走。
一場驚天刺殺,就此落下帷幕。
……
接下來,他們要麵對的,將是蘇銘的怒火。
然而,秦舞陽被抓住後,沒有反抗,竟然直接自斷心脈,沒有給他們審問的機會,如此一來兩個燕國使者皆死在大殿之上
蘇銘冷冷的看著眼前的一切,目光在大臣身上掃過,拂袖離去。
奉常站在諸位朝臣麵前,高聲喝道:“退朝!”
夜色籠罩整座鹹陽,蘇銘矗立在大殿上,身上散發著濃重的威勢,在他的麵前,放置著那一柄兇戾不祥的屠龍之劍。
“殘虹,屠龍之劍?”
看著這柄被斬斷的劍,蘇銘眼裏閃過一絲笑意,這柄劍不似以後鑄成的淵虹那樣修長美麗,劍身上有隕石的紋路,血紅一片,此刻,它發出了一陣宛如低吟的劍鳴,似是不甘。
“來人,此劍太過兇戾不祥,命少府工匠重鑄!”
如此一柄劍,斷了就太可惜了,蘇銘命人將其重新鑄造,
“諾。”
……
短短幾日光景,荊軻刺秦之事傳遍整個鹹陽,漸漸擴散至關中以及天下。
所有得知此事的人都驚呆了,沒想到燕國派人出使秦國,居然暗懷刺殺秦王的目的,他們膽子可真大啊。
諸子百家,沒有反應,對此事有著噤聲的默契,就連喜歡談論政事的儒家也沒有發表任何意見。。
而江湖上這件事掀起了軒然大波,有人讚歎墨家之俠義,有人為這個計劃失敗而惋惜,還有人惶恐不安,預料到戰事即將到來。
所有人都知道,接下來,燕國要遭殃了。
求和變成刺殺,還是刺殺秦國的王,此事無異於挑釁,若不報複,秦國顏麵何存?
……
章台宮。
荊軻刺殺一事之後,蘇銘罷朝幾日,再次召開朝會。
大殿上,文武群臣規規矩矩的站在兩側,就在前幾日,他們目睹了一場刺殺。
此刻,他們仿佛還能聞到空氣中淡淡的血腥之氣,燕國竟然敢刺殺秦王,這是大秦立國以來第一次發生這樣的事。
雖說事未功成,但仍舊觸怒了秦國上下,主辱臣死,此事,是秦國的恥辱。
這樣的恥辱,唯有用敵人的鮮血才能洗清。
武將李信性格衝動,當即出列道,“大王,燕丹假求和之名,行刺王之事,罪不容誅,末將肯定大王發兵,攻打燕國,活捉燕丹。”
而老臣王綰卻是持反對意見,“大王,臣認為不妥,刺王殺駕之事敗露,現在最恐慌的恐怕是燕國君臣,隻要我們派遣使者,燕王必定妥協,我們可以逼他獻上燕丹的首級,如此一來,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報仇。”
李信皺皺眉頭,臉上閃過一絲不悅,“王大人,燕丹是燕王唯一的子嗣,他會同意?”
王綰解釋道,“將軍或許不知道,燕丹雖是燕王唯一的兒子,但他這麽多年來,隻生了一個公主,沒有子嗣,而且燕丹並不受燕王喜愛,反而備受打壓,他這位燕國太子,分量並不重,如今的燕國是燕王之弟燕春君掌權。”
另一邊,馮去疾補充道,“說起這位燕國太子,老臣倒是想起來,此子當年為質子逃出鹹陽之後,迴到燕國就被立為太子,在民間頗有賢名,沒想到竟做出如此蠢事,給燕國招禍。”
國尉尉繚扶著笏板,出列稟告,“啟稟大王,燕國在燕昭王時期,得到樂毅等賢臣輔佐,強盛一時。但數百年來,燕國國力弱小,地處偏遠,但卻善於和各國結盟以求自保。”
“如今的燕國現在形勢危急,一旦攻燕,勢必會逼得他們重啟結盟之事。燕丹謀劃此事,說不定目的就是為了結盟。
若是他遊說各國,以唇亡齒寒之事舉例,會逼得各國與燕國合作,到時候會使得統一大業平添變數,給大秦增加不必要的傷亡。”
此舉無異於是劍走偏鋒,把燕國逼上絕路的同時,也隱隱把其他各國都拉下水。
秦國滅趙、滅韓,已經引起了其餘諸國的警覺,不到一年再度發兵,勢必會引起局勢動蕩。
若是再滅了燕國,天下隻剩下齊、楚、魏三國,更加難以抵擋秦國的兵鋒。
李信忍不住反駁道,“國尉大人莫不是在說笑,就算是各國結盟我秦國也不懼他們。”
尉繚搖搖頭,“諸位,我大秦雖然有雄兵百萬,但今時不同往日,滅趙之後,我們與草原接觸的邊境線又延長了不少。草原之上有匈奴人,有胡人,這兩家都不是好對付的。”
“一旦這四國聯盟合作,在與草原上的胡人聯係,雙方夾攻,我大秦腹背受敵,長時間下去,得不償失。”
“無論是燕國,楚國,還是魏國齊國,都是三千裏地的大國,如果分兵攻打,恐怕不是輕易就能拿下。”
“為了鎮壓楚國,我們設立了藍田大營,可一旦動用了藍田大軍,楚國將蠢蠢欲動,南方危矣,這樣的後果是什麽,輕則一統大業就此中斷,重則韓,趙兩國複國我大秦重新被逼迴函穀關。”
“當年六國合縱,彼此之間明爭暗鬥,不齊心,可現在,他們被逼到了絕路,爛船還有三斤釘,何況是他們,到時候我們麵臨四國合縱的局麵,恐怕在座諸位也不想見到這樣的局麵。”
說到這,尉繚轉身看向蘇銘,“大王,大秦的目的是統一天下,但是在四國君臣的眼中,攻占韓國,是因為韓王安使用疲秦之計,謀算秦國。攻打趙國,是為了報複樊於期戰敗之仇,這兩戰皆是師出有名。”
“而現在,攻打燕國的理由也有了,燕太子丹刺殺大王,大秦報複出兵攻燕,沒有什麽比這更好的理由。”
“這次我們依舊師出有名,但韓國趙國的滅亡已經引起了他們的警惕,我們贏得太快了,他們害怕,害怕燕國也被這樣攻滅。”
“所以,若我們此時發兵攻燕,齊國不好說,但楚國魏國必然出兵久遠,魏國大王昏庸但魏國朝臣中必有良才。”
“韓趙兩國滅的太快,快到他們還沒來得及救援,而這次若是攻打燕國,他們必然會出援兵,聯合抵抗大秦的進攻。”
“戰爭陷入泥潭,到時候就連藍田大營的四十萬大軍也得卷進去,若此時匈奴與胡人來攻,邊境危矣。”
“還請大王三思!”
尉繚不愧是兵法大家,將後續的事情推演了個大概,直指核心,燕國重要,不僅因為他們善於結盟,更因為燕國的地理位置,滅掉韓、趙兩國後,燕國就位於秦國的東北方。
後方之地,豈容燕國酣睡,燕國必須滅,但也必須顧忌到其他各國的反應。
曆史上,荊軻刺秦之後,秦國也並未立即出兵,隻是動用大軍威懾,逼迫燕國。
尉繚說完之後,蒙武也出列道,“目前,趙公子嘉居於代縣,燕國卻沒有趁機滅掉趙公子嘉所部增強實力,這意味著他們放棄了昔日的仇恨,聯合抗秦,此事不得不防。”
如果燕國再和齊國,楚國,魏國結盟,就會讓合縱之勢死灰複燃。
所以,減緩攻勢,看似是延緩統一天下的時間。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卻是為了加速統一的進程。
大秦太強了,強的令人窒息,比曆史上的大秦更加強大,可即便如此,秦國也不想在滅國之戰中同時攻打兩國或者三國。
遠交近攻,各個擊破是早就定好的國策方針,尉繚和蒙武勸說,正是為了防止大家上頭。
滅國之戰必須要速戰速決,絕對不能陷入僵持,打成消耗戰。
此時退一步,是為了收迴拳頭,讓下一次的出拳更有力,先禮後兵,步步蠶食。
隻要能快速攻滅燕國,剩下的魏國,楚國,無論滅掉哪一國,大秦一統之勢就成了,到時候即使打了敗仗,大秦也不會落得腹背受敵的局麵。
至於齊國,他們有心無力,鞭長莫及。
聽完他們的分析,蘇銘亦是點頭,“諸位愛卿言之有理,到這個時候,的確不能操之過急。”
等些時日也沒什麽,大秦的實力依舊在急劇增長,軍隊正在慢慢更換武器裝備,等全部完成換裝,大秦的軍事實力將進一步提高。
隻要能在戰場上少死一些人,等些時日還是值得。
蘇銘的同意令李信眸光一暗,旁邊的尉繚似是得到了鼓舞,繼續道,“燕國軍事實力弱小,滅燕並不難。但燕國和草原胡人接壤,如果不能一鼓作氣將燕國拿下,讓燕丹和趙公子嘉逃到草原,重新立國,屆時,我大秦邊境將後患無窮。”
“這次我們退一步,可逼迫燕王殺死燕丹用來贖罪,接下來的滅燕之戰,甚至比滅趙要動用的大軍更多。”
老臣王綰沉聲道,“老臣才明白為何當初滅趙之後,王將軍隻是陳兵雲中郡,並未一鼓作氣,攻打燕國。”
曆史上,燕王就是逃到了遼東之地,讓秦軍廢了不少力氣。
能一戰滅燕,自然是好事,蘇銘等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