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諸位愛卿辛苦了
不良人:登基稱帝,興複大唐! 作者:雲夢逸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麽多年以來,她在暗中默默扶持契丹壯大,好不容易才走到今天這一步,本該擷取到最甜美的果實,卻在最後關頭功虧一簣。
北地一戰,契丹的國運被打斷,草原的國勢直接被腰斬,不複往日興盛。
戰場上本就是贏家通吃,更何況蘇銘還派人把耶律阿保機膝下最精明能幹的兩個兒子弄死了,未來可以預見,草原將再度變成一盤散沙,無力與中原抗衡。
懷著鬱悶的心情,多闊霍隨著車隊緩緩來到洛陽,昔年,她也曾來到這裏,也曾見過大唐最巔峰的時候。
時隔多年再次來到這裏,遙望洛陽城池,還未靠近,便感受到天下第一城池迎麵而來的雄偉與壯闊。
城外十裏,滿朝文武大臣在官道上相迎。
鑾駕隨著車隊緩緩前行,蘇銘坐在上麵,身形端正挺拔,早在前兩日,大軍便已經休整,他也早早的洗漱,今日一大早便換上龍袍,接受百官朝拜。
國之大事在祀在戎,古代戰爭的禮儀有很多,以前朝廷是個草台班子可以不管不顧,如今大唐已經拿下天下三分之二的疆域,該有的排場和禮節卻是都不能少。
禮儀是國家統治的基礎之一,不可或缺。
之前的出征趕時間,而現在壓力全無,這場班師就成了一場作秀,滿朝文武以及禁軍將士都是參與者。
而觀眾便是來自天南海北的行商和洛陽的百姓市人,這次歸來的除了禁軍之外,還有俘虜的契丹將領和士兵。
“果然是契丹蠻夷,粗鄙不堪。”
“哼,區區異族也敢犯我大唐邊境。”
……
官道兩側的行商百姓看到密密麻麻的契丹俘虜,眼裏充滿興奮以及快意,以往都是異族入,北方淪陷。
不少人都是從河北遷到這裏,若不是沒辦法,誰會背井離鄉,還不是被草原異族給逼的,現在看到昔日氣焰囂張的契丹人落得如此下場,怎麽能不大快人心。
這一波,屬實是賺夠了民心,戰場上的戰報是虛的,隻有實實在在的俘虜和人頭才能讓百姓們知曉朝廷打了多大一場勝仗。
二十萬契丹俘虜分別送往汴梁以及洛陽,這隻是第一批,後麵還會有更多。
為了防止這些契丹人串聯,朝廷也拿出了一套詳細的管理辦法,這些契丹人都是士兵,一旦出了亂子,可不是輕易就能擺平。
大唐各州郡百廢待興,可不能因為這些契丹俘虜耽誤了休養生息。
不過,條例是條例,具體的還要看實行的效果,總的來說,先磨礪,磨去脾氣血性,再給他們一個給大唐當狗的機會。
相信,這二十萬人當中一定有不少人會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草原廣闊但卻是苦寒之地,哪及得上中原的花花天地。
一旦在這裏待久了,沒有多少人願意迴到草原。
一代兩代下來,人就同化了,你看後世的帶清,漢化的程度相當高。
……
“臣等參見陛下。”
內閣首輔李存禮率樞密院、三司以及六部官員向蘇銘行禮。
“都平身吧。”鑾駕之內,蘇銘淡淡說道。
“這段時日有賴諸位卿家維持國事,沒有卿等在後方運籌帷幄,也無禁軍在北方之大勝,這場大戰,你們也功不可沒。”
一句話下來,李存禮鼻子微微有些發酸,太不容易了,簡直說到了他心坎裏,蘇銘走後,朝廷的奏折大部分都是由內閣批閱,為了人事權和財權,內閣幾乎天天都要和其他衙門扯皮,朝廷百廢待興,處處都要錢。
雖說國庫當中暫時有龍泉寶藏打底,不缺錢,但再多的錢也有耗光的時候,財政之事要量力而行,總不能下麵伸手,上麵就批了吧。
要是這樣幹,就算朝廷一座金山也經不起這麽耗。
因為這事,內部和六部經常扯皮,兵部要錢、吏部要錢、戶部工部刑部都要錢,這幾個月以前,李存禮頭發都急白了一大片。
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首輔之位也不是這麽好當的,差事出了差錯,他這個首輔或多或少都要擔點責任。
一次兩次還好,次數多了,首輔的威信就不複存在,手下的官員更不會聽從,更沒法向天子交代。
因為蘇銘的強勢表現,李存禮在很多事情上都不敢做決定,更不敢放開手腳,隻有蘇銘定下大方向,他才敢查缺補漏,放手去做。
不過,蘇銘一路提拔他走到人臣頂峰,看中的不就是他聽話這一點麽?
聽話,順手,能幹,就夠了。
果然,蘇銘見到李存禮略顯蒼老的麵容,心中感慨,“李愛卿,辛苦了,上來陪朕走一趟吧。”
“鑾駕乃陛下禦用之物,微臣豈敢僭越。”
“無妨,你留守洛陽,監國有方,理應有此殊榮。”蘇銘擺擺手,命人掀開簾子,迎他上來。
李存禮當即恭敬的行了一禮,踏上禦輦。
“內閣批的折子朕看了,很不錯,甚合朕意,而今北方已定,朝廷也該踏上正軌,放手施為,這段時間,辛苦你了。”
“為陛下效命,臣不敢言苦。”
“不必拘禮,你是朝中最早跟隨朕的老人,從洪武元年直到現在,算有六年光景,你的功勞,朕也記在心中。”
“未來,你當青史留名,傳下一段君臣佳話。”
這句話,幾乎是給李存禮的以後定下了調子,青史留名,君臣相合,這基本上是文臣的頂級追求了。
不過未來如何,還要看李存禮以後的表現,但是在當下,這個餅畫的相當誘人。
“微臣謝陛下。”
蘇銘受此一禮,散出真氣,一股無形勁力將他扶起,這才仔細打量起他,才幾個月不見,李存禮臉上已經有抬頭紋,銳利的眸子也變得滄桑,比之前更沉穩,更大氣。
“朕走了這麽久,洛陽有哪些變動?細細給朕講講。”
隨即,李存禮便坐在一旁給他講述蘇銘禦駕親征之後朝廷做了哪些實事。
文武百官和勳貴當中,李嗣源看著不遠處衣衫襤褸的契丹人,眼裏浮現出無限感慨,自己沒能做到的事,終究還是讓他給做成了。
北地一戰,契丹的國運被打斷,草原的國勢直接被腰斬,不複往日興盛。
戰場上本就是贏家通吃,更何況蘇銘還派人把耶律阿保機膝下最精明能幹的兩個兒子弄死了,未來可以預見,草原將再度變成一盤散沙,無力與中原抗衡。
懷著鬱悶的心情,多闊霍隨著車隊緩緩來到洛陽,昔年,她也曾來到這裏,也曾見過大唐最巔峰的時候。
時隔多年再次來到這裏,遙望洛陽城池,還未靠近,便感受到天下第一城池迎麵而來的雄偉與壯闊。
城外十裏,滿朝文武大臣在官道上相迎。
鑾駕隨著車隊緩緩前行,蘇銘坐在上麵,身形端正挺拔,早在前兩日,大軍便已經休整,他也早早的洗漱,今日一大早便換上龍袍,接受百官朝拜。
國之大事在祀在戎,古代戰爭的禮儀有很多,以前朝廷是個草台班子可以不管不顧,如今大唐已經拿下天下三分之二的疆域,該有的排場和禮節卻是都不能少。
禮儀是國家統治的基礎之一,不可或缺。
之前的出征趕時間,而現在壓力全無,這場班師就成了一場作秀,滿朝文武以及禁軍將士都是參與者。
而觀眾便是來自天南海北的行商和洛陽的百姓市人,這次歸來的除了禁軍之外,還有俘虜的契丹將領和士兵。
“果然是契丹蠻夷,粗鄙不堪。”
“哼,區區異族也敢犯我大唐邊境。”
……
官道兩側的行商百姓看到密密麻麻的契丹俘虜,眼裏充滿興奮以及快意,以往都是異族入,北方淪陷。
不少人都是從河北遷到這裏,若不是沒辦法,誰會背井離鄉,還不是被草原異族給逼的,現在看到昔日氣焰囂張的契丹人落得如此下場,怎麽能不大快人心。
這一波,屬實是賺夠了民心,戰場上的戰報是虛的,隻有實實在在的俘虜和人頭才能讓百姓們知曉朝廷打了多大一場勝仗。
二十萬契丹俘虜分別送往汴梁以及洛陽,這隻是第一批,後麵還會有更多。
為了防止這些契丹人串聯,朝廷也拿出了一套詳細的管理辦法,這些契丹人都是士兵,一旦出了亂子,可不是輕易就能擺平。
大唐各州郡百廢待興,可不能因為這些契丹俘虜耽誤了休養生息。
不過,條例是條例,具體的還要看實行的效果,總的來說,先磨礪,磨去脾氣血性,再給他們一個給大唐當狗的機會。
相信,這二十萬人當中一定有不少人會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草原廣闊但卻是苦寒之地,哪及得上中原的花花天地。
一旦在這裏待久了,沒有多少人願意迴到草原。
一代兩代下來,人就同化了,你看後世的帶清,漢化的程度相當高。
……
“臣等參見陛下。”
內閣首輔李存禮率樞密院、三司以及六部官員向蘇銘行禮。
“都平身吧。”鑾駕之內,蘇銘淡淡說道。
“這段時日有賴諸位卿家維持國事,沒有卿等在後方運籌帷幄,也無禁軍在北方之大勝,這場大戰,你們也功不可沒。”
一句話下來,李存禮鼻子微微有些發酸,太不容易了,簡直說到了他心坎裏,蘇銘走後,朝廷的奏折大部分都是由內閣批閱,為了人事權和財權,內閣幾乎天天都要和其他衙門扯皮,朝廷百廢待興,處處都要錢。
雖說國庫當中暫時有龍泉寶藏打底,不缺錢,但再多的錢也有耗光的時候,財政之事要量力而行,總不能下麵伸手,上麵就批了吧。
要是這樣幹,就算朝廷一座金山也經不起這麽耗。
因為這事,內部和六部經常扯皮,兵部要錢、吏部要錢、戶部工部刑部都要錢,這幾個月以前,李存禮頭發都急白了一大片。
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首輔之位也不是這麽好當的,差事出了差錯,他這個首輔或多或少都要擔點責任。
一次兩次還好,次數多了,首輔的威信就不複存在,手下的官員更不會聽從,更沒法向天子交代。
因為蘇銘的強勢表現,李存禮在很多事情上都不敢做決定,更不敢放開手腳,隻有蘇銘定下大方向,他才敢查缺補漏,放手去做。
不過,蘇銘一路提拔他走到人臣頂峰,看中的不就是他聽話這一點麽?
聽話,順手,能幹,就夠了。
果然,蘇銘見到李存禮略顯蒼老的麵容,心中感慨,“李愛卿,辛苦了,上來陪朕走一趟吧。”
“鑾駕乃陛下禦用之物,微臣豈敢僭越。”
“無妨,你留守洛陽,監國有方,理應有此殊榮。”蘇銘擺擺手,命人掀開簾子,迎他上來。
李存禮當即恭敬的行了一禮,踏上禦輦。
“內閣批的折子朕看了,很不錯,甚合朕意,而今北方已定,朝廷也該踏上正軌,放手施為,這段時間,辛苦你了。”
“為陛下效命,臣不敢言苦。”
“不必拘禮,你是朝中最早跟隨朕的老人,從洪武元年直到現在,算有六年光景,你的功勞,朕也記在心中。”
“未來,你當青史留名,傳下一段君臣佳話。”
這句話,幾乎是給李存禮的以後定下了調子,青史留名,君臣相合,這基本上是文臣的頂級追求了。
不過未來如何,還要看李存禮以後的表現,但是在當下,這個餅畫的相當誘人。
“微臣謝陛下。”
蘇銘受此一禮,散出真氣,一股無形勁力將他扶起,這才仔細打量起他,才幾個月不見,李存禮臉上已經有抬頭紋,銳利的眸子也變得滄桑,比之前更沉穩,更大氣。
“朕走了這麽久,洛陽有哪些變動?細細給朕講講。”
隨即,李存禮便坐在一旁給他講述蘇銘禦駕親征之後朝廷做了哪些實事。
文武百官和勳貴當中,李嗣源看著不遠處衣衫襤褸的契丹人,眼裏浮現出無限感慨,自己沒能做到的事,終究還是讓他給做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