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義父,您怎麽迴來了!
不良人:登基稱帝,興複大唐! 作者:雲夢逸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武舉?”
中書省,李存禮看到天子下達的聖旨,開始深思其中的用意,“陛下開科舉,又召開武舉,這是想將天下文武之才一網打盡?”
以前,他不明白,當了一段時間輔政大臣,也漸漸明白了上位者的思維,開科舉,看似是為朝廷遴選人才,又何嚐不是將天下聰明之人攬入朝廷,免得那些人不安分,四處作亂造反。
一切,都是為了穩固朝廷的統治。
他合上奏折,暗道,“也罷,這件事我該找李文通商量商量,他是沙場宿將,應該比我更清楚。”
至於新來洛陽的石敬瑭等人,李存禮是半點都不信任,以往他們同為李嗣源麾下之人,現在大唐新立,自己如果再和這些人攪在一起,難免會引起陛下猜忌,以為自己要當李嗣源第二。
自己已是文臣的頂峰,再往前一步,那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李存禮自然要謹慎。
禁軍大營,李文通正在訓練士兵,穿著單薄的衣物在烈日下揮舞長槍,白皙的外表,沒有一點汗漬,周圍的士兵看到這一幕早就見怪不怪了。
“將軍,外麵有人找你。”一個傳訊兵走到李文通身後,輕聲稟告。
“你們繼續操練,不要偷懶!”李文通將長槍丟給士兵,取過衣服穿上,玄色勁裝幹淨而得體,透著一股別樣的氣質。
剛出門,他就見到了李存禮,於是便問道,“李大人,今日來我禁軍大營,不知有何要事?”
若是一般的禁軍將領,李存禮隨便派個官員過來請就是。但李文通不一樣,他真正的身份可是岐王,更是天子枕邊人的兄長,他不敢怠慢,於是就親自過來了。
“李將軍,在下今日前來是有要事相商。”說著他看了看左右,小聲道,“這裏不是說話的地方,咱們去官署。”
官署廂房,李存禮與李文通相對而坐,桌上擺放著茶水。
自從蘇銘當上皇帝之後,他這種喝茶的方法受到了洛陽內外達官顯貴和讀書人的追捧,更有人為此寫了不少詩賦。
上行下效之下,泡茶也慢慢走進了尋常百姓之家。
“李將軍,陛下命我在科舉一途中另加一個武舉,我是文官,從未帶兵打仗,對這些事不甚清楚,還請李將軍指點一二。”李存禮給他斟了杯茶水,一臉誠懇的求教。
武舉?
李文通聽到這兩個字,麵上露出淡笑,“你我同朝為臣,都是為陛下分憂,談不上指點,隻是我的一些個人淺見,權當給你參考。”
“朝廷舉行武舉,毫無疑問是為了選拔人才,但是如今天下尚未一統,世道很亂,英雄不問出處,我勸你把參加武舉之人的身份資格不要卡的太嚴。”
“其次是題目,個人勇武,騎馬射箭,舞槍舉重,兵法韜略,這都是以前的舊例,但是以往的那些陋習,比如外貌,體格就不必列入其中。”
“英雄不問出處,江湖多草莽,就像是河東,岐國的那些將軍,他們雖長相不入流,但帶兵打仗卻是一把好手。甚至有些人以前也曾落草為寇。”
“另外,我說的這些在戰場上都是紙麵功夫,算不得數,真正要比的是帶兵的功夫,怎麽紮營、運糧、調兵更是重中之重。“
“有些人說起兵事韜略頭頭是道,放在戰場上卻連五十個人都帶不好,這些,你們都要仔細斟酌,為將者未必要勇武過人,我送你幾個字,你好好想想。”
李存禮連忙道,“將軍請說。”
“令行禁止,賞罰分明,這時一個為將者最基本的要求。我要說的,就是這些,李大人,月末軍中大比要開始了,我就不再逗留了,告辭。“說完之後,李文通並未繼續拉近關係,而是直接告辭。
“多謝李將軍,請!”說著,李存禮就把李文通送出了官署。
等迴到房間,李存禮才用袖子抹了抹頭上的汗,“幸虧有李將軍提點,否則我若是依循舊例,豈不是要讓陛下失望?”
他連科舉都改了,又怎麽會對武舉無動於衷!
……
河東。
李嗣源帶著五千精兵,日夜奔襲,花了一個月終於抵達了河東,一路上,人馬俱疲,休整了兩天才進入太原。
與此同時,太原河東節度使府中,李從珂正身著華服,坐在大廳之上,堂下是河東諸位大將。
“大人,上個月,晉王將河東精銳抽調一空,用以護送龍泉寶藏,這些精兵直到現在還留在洛陽,看來小皇帝是不打算把他們還迴來。”一個絡腮胡的魁梧壯漢瞪著銅鈴一樣的大眼珠子,氣勢洶洶的說道。
“是啊,這些精兵都是我們的心血,沒有他們,河東的實力起碼下降了一半不止,萬一其他藩鎮在這個時候進犯,我們拿什麽去抵擋!”
“李大人,你是晉王的義子,可要給我們一個說法啊。”
大廳裏不斷有人起哄,表達對李嗣源的不滿。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這些人的情緒也不是突然就有,而是積蓄了很久,在有心人的刻意引導下才突然爆發。
一年多以前,他們跟著李嗣源造反,背刺了李存勖,本以為他們馬上就要離開河東,去富庶的中原之地享受安逸生活。
可沒想到,這一等就是如此之久。
李嗣源在朝堂唯唯諾諾,對一個黃口小兒卑躬屈膝早已讓他們不滿,在他們看來,河東數萬大軍足以支撐李嗣源改天換地,如今卻什麽都得不到。
這些人,不能說他們愚蠢,隻能因為他們的身份夠不到李嗣源那個層麵,不了解天下局勢,甚至他們未必知道這世上有一個活了三百多年的人。
看到下麵群情激奮,李從珂眼裏閃過一絲滿意,隨後換上一副嚴肅的麵孔,“大家的意思我明白。但河東是義父的封地,我這個節度使說話更是在朝堂說不上話,義父執意如此,我這個義子也隻能遵從。”
“今日這些話,我隻當沒聽見,你們迴去之後不要聲張,更不要讓下麵的人知曉,萬一讓義父知道,你們統統都沒有好果子吃。”
然而,就在他說完之後,大廳外傳來一道熟悉的聲音,“珂兒,你長進了!”
頓時,李從珂嚇得從椅子上摔下來,跪倒在地,顫聲道,“義父,您怎麽迴來了!”
中書省,李存禮看到天子下達的聖旨,開始深思其中的用意,“陛下開科舉,又召開武舉,這是想將天下文武之才一網打盡?”
以前,他不明白,當了一段時間輔政大臣,也漸漸明白了上位者的思維,開科舉,看似是為朝廷遴選人才,又何嚐不是將天下聰明之人攬入朝廷,免得那些人不安分,四處作亂造反。
一切,都是為了穩固朝廷的統治。
他合上奏折,暗道,“也罷,這件事我該找李文通商量商量,他是沙場宿將,應該比我更清楚。”
至於新來洛陽的石敬瑭等人,李存禮是半點都不信任,以往他們同為李嗣源麾下之人,現在大唐新立,自己如果再和這些人攪在一起,難免會引起陛下猜忌,以為自己要當李嗣源第二。
自己已是文臣的頂峰,再往前一步,那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李存禮自然要謹慎。
禁軍大營,李文通正在訓練士兵,穿著單薄的衣物在烈日下揮舞長槍,白皙的外表,沒有一點汗漬,周圍的士兵看到這一幕早就見怪不怪了。
“將軍,外麵有人找你。”一個傳訊兵走到李文通身後,輕聲稟告。
“你們繼續操練,不要偷懶!”李文通將長槍丟給士兵,取過衣服穿上,玄色勁裝幹淨而得體,透著一股別樣的氣質。
剛出門,他就見到了李存禮,於是便問道,“李大人,今日來我禁軍大營,不知有何要事?”
若是一般的禁軍將領,李存禮隨便派個官員過來請就是。但李文通不一樣,他真正的身份可是岐王,更是天子枕邊人的兄長,他不敢怠慢,於是就親自過來了。
“李將軍,在下今日前來是有要事相商。”說著他看了看左右,小聲道,“這裏不是說話的地方,咱們去官署。”
官署廂房,李存禮與李文通相對而坐,桌上擺放著茶水。
自從蘇銘當上皇帝之後,他這種喝茶的方法受到了洛陽內外達官顯貴和讀書人的追捧,更有人為此寫了不少詩賦。
上行下效之下,泡茶也慢慢走進了尋常百姓之家。
“李將軍,陛下命我在科舉一途中另加一個武舉,我是文官,從未帶兵打仗,對這些事不甚清楚,還請李將軍指點一二。”李存禮給他斟了杯茶水,一臉誠懇的求教。
武舉?
李文通聽到這兩個字,麵上露出淡笑,“你我同朝為臣,都是為陛下分憂,談不上指點,隻是我的一些個人淺見,權當給你參考。”
“朝廷舉行武舉,毫無疑問是為了選拔人才,但是如今天下尚未一統,世道很亂,英雄不問出處,我勸你把參加武舉之人的身份資格不要卡的太嚴。”
“其次是題目,個人勇武,騎馬射箭,舞槍舉重,兵法韜略,這都是以前的舊例,但是以往的那些陋習,比如外貌,體格就不必列入其中。”
“英雄不問出處,江湖多草莽,就像是河東,岐國的那些將軍,他們雖長相不入流,但帶兵打仗卻是一把好手。甚至有些人以前也曾落草為寇。”
“另外,我說的這些在戰場上都是紙麵功夫,算不得數,真正要比的是帶兵的功夫,怎麽紮營、運糧、調兵更是重中之重。“
“有些人說起兵事韜略頭頭是道,放在戰場上卻連五十個人都帶不好,這些,你們都要仔細斟酌,為將者未必要勇武過人,我送你幾個字,你好好想想。”
李存禮連忙道,“將軍請說。”
“令行禁止,賞罰分明,這時一個為將者最基本的要求。我要說的,就是這些,李大人,月末軍中大比要開始了,我就不再逗留了,告辭。“說完之後,李文通並未繼續拉近關係,而是直接告辭。
“多謝李將軍,請!”說著,李存禮就把李文通送出了官署。
等迴到房間,李存禮才用袖子抹了抹頭上的汗,“幸虧有李將軍提點,否則我若是依循舊例,豈不是要讓陛下失望?”
他連科舉都改了,又怎麽會對武舉無動於衷!
……
河東。
李嗣源帶著五千精兵,日夜奔襲,花了一個月終於抵達了河東,一路上,人馬俱疲,休整了兩天才進入太原。
與此同時,太原河東節度使府中,李從珂正身著華服,坐在大廳之上,堂下是河東諸位大將。
“大人,上個月,晉王將河東精銳抽調一空,用以護送龍泉寶藏,這些精兵直到現在還留在洛陽,看來小皇帝是不打算把他們還迴來。”一個絡腮胡的魁梧壯漢瞪著銅鈴一樣的大眼珠子,氣勢洶洶的說道。
“是啊,這些精兵都是我們的心血,沒有他們,河東的實力起碼下降了一半不止,萬一其他藩鎮在這個時候進犯,我們拿什麽去抵擋!”
“李大人,你是晉王的義子,可要給我們一個說法啊。”
大廳裏不斷有人起哄,表達對李嗣源的不滿。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這些人的情緒也不是突然就有,而是積蓄了很久,在有心人的刻意引導下才突然爆發。
一年多以前,他們跟著李嗣源造反,背刺了李存勖,本以為他們馬上就要離開河東,去富庶的中原之地享受安逸生活。
可沒想到,這一等就是如此之久。
李嗣源在朝堂唯唯諾諾,對一個黃口小兒卑躬屈膝早已讓他們不滿,在他們看來,河東數萬大軍足以支撐李嗣源改天換地,如今卻什麽都得不到。
這些人,不能說他們愚蠢,隻能因為他們的身份夠不到李嗣源那個層麵,不了解天下局勢,甚至他們未必知道這世上有一個活了三百多年的人。
看到下麵群情激奮,李從珂眼裏閃過一絲滿意,隨後換上一副嚴肅的麵孔,“大家的意思我明白。但河東是義父的封地,我這個節度使說話更是在朝堂說不上話,義父執意如此,我這個義子也隻能遵從。”
“今日這些話,我隻當沒聽見,你們迴去之後不要聲張,更不要讓下麵的人知曉,萬一讓義父知道,你們統統都沒有好果子吃。”
然而,就在他說完之後,大廳外傳來一道熟悉的聲音,“珂兒,你長進了!”
頓時,李從珂嚇得從椅子上摔下來,跪倒在地,顫聲道,“義父,您怎麽迴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