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進士名單出爐
不良人:登基稱帝,興複大唐! 作者:雲夢逸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朝廷勢力孱弱,但大義仍在,可以慢慢收攏天下有才之士,他大唐又不是司馬家,一點名聲都無。
百年的戰亂,世家大族們另起爐灶,紛紛投入各地節度使麾下,一方麵施展才能,一方麵保全家族。
這是時局變幻之下的必然選擇,無可更改。
即便是當初的安史之亂,也不一定有世家子弟投入安祿山,史思明麾下?
朝廷現在應該做的,首先就是梳理財務,開源節流,有了錢,什麽事都好辦,封建王朝大多數之所以覆滅,便是因為財政出了問題。
沒了錢,養不起兵,壓不住地方勢力,龍蛇起陸。
不過,今年是洪武元年,朝廷要選秀,各地節度使願意把自家女子送進宮,再怎麽說也要賠點嫁妝,同時押送些許賦稅錢糧。
這年頭,特別講究,嫁女的時候給出的嫁妝一定要豐厚,要比男方的彩禮更豐厚才行,否則嗎,自家的女兒到了別家可能會被婆家看扁。
哪像後世,幾十萬的彩禮,結果嫁妝隻有幾床棉被,甚至毛都沒一根,直接騙婚。
大殿上,蘇銘批閱奏折,同時心中思緒萬分,國庫中的錢是公家的,他不能一言而決,因為三司使不是他的人而是李嗣源的人。
換言之,現在的三司被李嗣源掌控,目的就是為了控製朝廷的財權,財權不在手,蘇銘做什麽都束手束腳。
隻是,三司勢大,侵吞了戶部大部分權利,他暫時不能將這個權利拿迴來,財權太敏感了,容易觸碰到李嗣源的神經。
忽然,蘇銘輕輕一笑,搖頭輕歎,現在想這些還是太早了,飯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算計的太多反而無用,他現在最要緊的是團結身邊的勢力,將其擰成一股繩。
算算時間,兩個時辰快過去了,也不知道今天的殿試有多少貧寒子弟會脫穎而出,多少世家子弟能入朝堂。
批改完手上的這份奏折,他起身朝太極殿走去。
大殿上,岐王、晉王、薛王正在監考,同時他們也是審卷官之一。
李嗣源在朝中勢大,無論做什麽事都繞不開他,科舉所遴選的官員,他又不可能吃獨食,就算是他吃了獨食,李嗣源也有辦法收買。
不如把一切都擺在明麵上,各需所取,百年前,大唐的科舉也是如此,朝廷錄取的進士們都被各地的節度使招攬錄用。
因為他們統治地方,對人才的需求度遠遠比朝廷要大,朝廷官員多,職位也多,辦起事來反而不如節度使的小官府幹淨利落。
具體的就是三司把戶部架空了,要知道唐初的時候可沒三司這種集權的怪物。
鹽鐵司掌工商收入,兵器製造;度支司掌財政收支,糧食漕運;戶部司掌戶口、賦稅、榷酒等,方方麵麵把朝廷的財權包圓了,連朝廷的糧食命脈也握在手中。
但有了三司,朝廷的三省六部架構還在,這就畸形了,有了三司,壓根就不需要戶部,但戶部還是存在,在朝廷吃空餉。
案上擺著一摞厚厚的試卷,考生們被帶到別的地方吃飯,如廁,等到殿試結果。
殿試,蘇銘雖露麵,卻不直接參與審卷,由三王推選出前十名的試卷,再由他點出前三甲就夠了。
三百份試卷,半個時辰便看完了,到了三王這等地位,就算是彼此間互為仇敵,在表麵上也是一片和氣,不會撕破臉皮。
“不錯,這份試卷字跡雄渾有力,頗得前朝顏真卿之氣象,策論也寫的極好。”副中書令李存禮翻閱著手裏的試卷,眉宇間頗有幾分意動。
天子欽點他們三人,一方麵是為了給殿試加碼,一方麵也是為了傳出一個信息,朝廷的紛爭已經消弭,局勢平穩。
對於現在的朝廷來說,一個穩定的朝局比什麽都重要,隻有穩定,才能發展,不然一天到晚的黨爭內耗,就算是再有實力,也會被耗幹。
李嗣源正是察覺到這點,才索性退一步,向天子示好,他知道天子不是等閑之輩,更不會在這個時候不顧大局與他撕破臉皮。
李存禮與李嗣源雙方有仇,但在蘇銘的壓製下,他們還是維持了鬥而不破的局麵,他現在是副中書令 ,在朝廷隻能緊緊依附皇帝。
聽到李存禮的話,李嗣源瞥了一眼,沒有理會,隻是隨後拿出幾份試卷單獨列出來。
女帝倒是沒有關注他們,而是一心一意的批閱試卷,與李嗣源和李存禮不同,她的心思全在考生們答題的次卷上。
現在,她與天子的關係更進一步,天子的心思,她最清楚不過,什麽儒家經文,他壓根就不在乎,唯才是舉才是硬道理。
就像是後世那句話,不管黑貓白貓,能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儒家經文教做人,教道理,教智慧,但唯獨沒教怎麽做實事,所謂的農學,水利等事關民生的實事,儒家經文中是沒有的。
偏偏現在朝廷就需要這些,所以,女帝也從這些試卷中選出了一些次卷答得非常好的試卷。
三人合計之下,最終選出了十份最優的試卷,其中世家子弟的試卷七份,寒門乃至農家子弟的試卷三份。
這十份試卷最後送到蘇銘這裏,他想了想,點了裴家子弟,韋氏子弟為狀元榜眼,一個出身貧寒的農家為探花。
這樣一來,既給了世家麵子,也讓寒門子弟得到鼓舞,不至於灰心喪氣,對朝廷失望。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絕對不能為了拉攏寒門子弟,把他們點為狀元。
如果他這樣做了,無異於是對世家子弟的羞辱,甚至以後他們都不會在朝廷出仕乃至參加科舉。
即便不看身份,看試卷,那些世家子弟的試卷質量也要超過寒門子弟一個檔次,名單公布出去,也無法服眾。
現在寒門的統戰價值是絕對不如世家的,但當朝廷的統治穩固之後,情況可能就要反過來了。
一個時辰後,官榜上張貼了殿試的名單,新的進士出爐,這次朝廷一共選了九十九名進士,世家大族占了七成,名次靠前,貧寒子弟三成,占據榜尾。
百年的戰亂,世家大族們另起爐灶,紛紛投入各地節度使麾下,一方麵施展才能,一方麵保全家族。
這是時局變幻之下的必然選擇,無可更改。
即便是當初的安史之亂,也不一定有世家子弟投入安祿山,史思明麾下?
朝廷現在應該做的,首先就是梳理財務,開源節流,有了錢,什麽事都好辦,封建王朝大多數之所以覆滅,便是因為財政出了問題。
沒了錢,養不起兵,壓不住地方勢力,龍蛇起陸。
不過,今年是洪武元年,朝廷要選秀,各地節度使願意把自家女子送進宮,再怎麽說也要賠點嫁妝,同時押送些許賦稅錢糧。
這年頭,特別講究,嫁女的時候給出的嫁妝一定要豐厚,要比男方的彩禮更豐厚才行,否則嗎,自家的女兒到了別家可能會被婆家看扁。
哪像後世,幾十萬的彩禮,結果嫁妝隻有幾床棉被,甚至毛都沒一根,直接騙婚。
大殿上,蘇銘批閱奏折,同時心中思緒萬分,國庫中的錢是公家的,他不能一言而決,因為三司使不是他的人而是李嗣源的人。
換言之,現在的三司被李嗣源掌控,目的就是為了控製朝廷的財權,財權不在手,蘇銘做什麽都束手束腳。
隻是,三司勢大,侵吞了戶部大部分權利,他暫時不能將這個權利拿迴來,財權太敏感了,容易觸碰到李嗣源的神經。
忽然,蘇銘輕輕一笑,搖頭輕歎,現在想這些還是太早了,飯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算計的太多反而無用,他現在最要緊的是團結身邊的勢力,將其擰成一股繩。
算算時間,兩個時辰快過去了,也不知道今天的殿試有多少貧寒子弟會脫穎而出,多少世家子弟能入朝堂。
批改完手上的這份奏折,他起身朝太極殿走去。
大殿上,岐王、晉王、薛王正在監考,同時他們也是審卷官之一。
李嗣源在朝中勢大,無論做什麽事都繞不開他,科舉所遴選的官員,他又不可能吃獨食,就算是他吃了獨食,李嗣源也有辦法收買。
不如把一切都擺在明麵上,各需所取,百年前,大唐的科舉也是如此,朝廷錄取的進士們都被各地的節度使招攬錄用。
因為他們統治地方,對人才的需求度遠遠比朝廷要大,朝廷官員多,職位也多,辦起事來反而不如節度使的小官府幹淨利落。
具體的就是三司把戶部架空了,要知道唐初的時候可沒三司這種集權的怪物。
鹽鐵司掌工商收入,兵器製造;度支司掌財政收支,糧食漕運;戶部司掌戶口、賦稅、榷酒等,方方麵麵把朝廷的財權包圓了,連朝廷的糧食命脈也握在手中。
但有了三司,朝廷的三省六部架構還在,這就畸形了,有了三司,壓根就不需要戶部,但戶部還是存在,在朝廷吃空餉。
案上擺著一摞厚厚的試卷,考生們被帶到別的地方吃飯,如廁,等到殿試結果。
殿試,蘇銘雖露麵,卻不直接參與審卷,由三王推選出前十名的試卷,再由他點出前三甲就夠了。
三百份試卷,半個時辰便看完了,到了三王這等地位,就算是彼此間互為仇敵,在表麵上也是一片和氣,不會撕破臉皮。
“不錯,這份試卷字跡雄渾有力,頗得前朝顏真卿之氣象,策論也寫的極好。”副中書令李存禮翻閱著手裏的試卷,眉宇間頗有幾分意動。
天子欽點他們三人,一方麵是為了給殿試加碼,一方麵也是為了傳出一個信息,朝廷的紛爭已經消弭,局勢平穩。
對於現在的朝廷來說,一個穩定的朝局比什麽都重要,隻有穩定,才能發展,不然一天到晚的黨爭內耗,就算是再有實力,也會被耗幹。
李嗣源正是察覺到這點,才索性退一步,向天子示好,他知道天子不是等閑之輩,更不會在這個時候不顧大局與他撕破臉皮。
李存禮與李嗣源雙方有仇,但在蘇銘的壓製下,他們還是維持了鬥而不破的局麵,他現在是副中書令 ,在朝廷隻能緊緊依附皇帝。
聽到李存禮的話,李嗣源瞥了一眼,沒有理會,隻是隨後拿出幾份試卷單獨列出來。
女帝倒是沒有關注他們,而是一心一意的批閱試卷,與李嗣源和李存禮不同,她的心思全在考生們答題的次卷上。
現在,她與天子的關係更進一步,天子的心思,她最清楚不過,什麽儒家經文,他壓根就不在乎,唯才是舉才是硬道理。
就像是後世那句話,不管黑貓白貓,能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儒家經文教做人,教道理,教智慧,但唯獨沒教怎麽做實事,所謂的農學,水利等事關民生的實事,儒家經文中是沒有的。
偏偏現在朝廷就需要這些,所以,女帝也從這些試卷中選出了一些次卷答得非常好的試卷。
三人合計之下,最終選出了十份最優的試卷,其中世家子弟的試卷七份,寒門乃至農家子弟的試卷三份。
這十份試卷最後送到蘇銘這裏,他想了想,點了裴家子弟,韋氏子弟為狀元榜眼,一個出身貧寒的農家為探花。
這樣一來,既給了世家麵子,也讓寒門子弟得到鼓舞,不至於灰心喪氣,對朝廷失望。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絕對不能為了拉攏寒門子弟,把他們點為狀元。
如果他這樣做了,無異於是對世家子弟的羞辱,甚至以後他們都不會在朝廷出仕乃至參加科舉。
即便不看身份,看試卷,那些世家子弟的試卷質量也要超過寒門子弟一個檔次,名單公布出去,也無法服眾。
現在寒門的統戰價值是絕對不如世家的,但當朝廷的統治穩固之後,情況可能就要反過來了。
一個時辰後,官榜上張貼了殿試的名單,新的進士出爐,這次朝廷一共選了九十九名進士,世家大族占了七成,名次靠前,貧寒子弟三成,占據榜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