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真是個傻孩子
不良人:登基稱帝,興複大唐! 作者:雲夢逸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存禮可以接受李克用死在袁天罡手上,但無法接受李克用是被李嗣源殺死,還是死於李嗣源這樣的陰險背叛。
再怎麽說,李克用也是晉王,是他們的義父,父子人倫,李嗣源怎麽下得了手。
這年頭,當呂布的可沒好下場。
李存禮知道岐王沒必要騙他,現在他們都已經是一條船上的人,沒必要用這樣的伎倆,而且看天子的表情,顯然對此事也知情。
女帝見到李存禮失態的神色,方知自己失言,她沒想到蘇銘居然沒把這件事告訴李存禮。
蘇銘沒有在意,而是舉起茶杯,沉聲道,“薛王,節哀。”
李存禮歎了一口氣,飲了一口茶,剛剛喝起來迴甘的茶水此時在口中竟是如此苦澀,難以入喉,“陛下,對於義父之死,我並不意外。”
“當初。義父決定去見袁天罡的時候就事先準備好了後事,可我沒想到殺他的不是袁天罡,居然是李嗣源。”即便知道那時候李嗣源背後站著袁天罡,但李存禮心中依舊覺得有一股氣堵著。
如果說李克用死在袁天罡手上,那他也不說什麽,畢竟這世上論武功,沒有人能殺得了袁天罡。
這種情緒,就像是兩軍堂堂正正對壘,雙方勢力懸殊,一方抱著必死的決心應戰,卻在臨戰之時遭到身邊之人背叛,無法死得其所。
他相信義父一定是死不瞑目,很不甘心吧。
堂堂晉王,南征北戰,戎馬一生,沒死在袁天罡這樣的人手上,居然死在了小人之手,這是何等的憋屈。
這時候,女帝問道,“薛王,李嗣源隱忍圖謀數年,早有反骨,不臣之心昭然若揭,你之前是他的心腹,難道不知道這件事?”
李存禮搖搖頭,道出了一些不為人知的密辛,“很早之前,李嗣源就是通文館聖主,掌握了通文館所有的探子,表麵上是義父手下最忠心之人,但其實我們兄弟幾個一直都知道他早有圖謀。”
“李存勖之所以敢稱帝,除了鏡心魔在誘導之外,還有李嗣源在背後推波助瀾,滅梁之戰,李嗣源更是在其中出力甚多,截取了最豐美的果實,手下掌握的兵馬擴張迅速。”
“通文館內部其實一直分為兩派,一派是李存勖,一派是李嗣源,後來為了龍泉寶藏,我和其他幾位門主出去尋找,逃過一劫,沒有卷入陛下下山之後的紛爭。”
“李存勖那一派在玄冥教和幻音坊的絞殺中損失慘重,失去了對通文館的影響力,後來李存勖組建戲伶樓,除了要對付不良人之外。”
“更是因為他手上無人可用,不得不重用戲子。”
寥寥幾語,令在場兩人驚訝莫名,誰能想到,李嗣源竟然隱藏的這麽深。
一直以來,女帝的目光都放在朱溫,李克用身上,當初她掌權的時候,李嗣源還不是通文館的聖主,僅僅是一方將領,手下兵馬不到數千,根本不被女帝放在眼裏。
即便是後來李嗣源當上了通文館的聖主,也未被她放在心上。
換句話說,如果當時的女帝稍微關照一下李嗣源,說不定他也走不到今天這個地步。
從一個小小的將領成為如今權傾朝野的一介王侯,隻用了十幾年時間,這中間經曆的風波不足為外人道也,三人細細迴想,隻覺觸目驚心。
蘇銘心中也是驚歎不已,別以為李嗣源隻會背刺,當老六,實際上在某種意義上而言,他勉強算是個縮水版的司馬懿。
司馬懿熬走了曹家三代,李嗣源送走了李克用父子,而且後麵他還稱帝了,雖然剛登基就被李星雲和張子凡噶了,但那算得上是不錯了,因為他的對手不僅僅是不良人,還有死去的袁天罡。
若非如此,說不定他真的能一統天下,再造大唐。
……
三天假期一晃而過,又到了開工上朝的日子。
宮中的積雪很早就被禁軍清理的幹幹淨淨,文武大臣乘著轎子在皇城門前停下,與同僚一起踏入皇城,穿過幾道城門,抵達了太極殿。
春節過後,百官也是煥然一新,因為朝廷在過節之前派人送上了新的官袍,以示新朝新氣象。
“咚!”
鍾磬音響起,百官進入太極殿,自覺地分成文武兩列站好,三聲鍾響過後,蘇銘從後殿走出,坐上龍椅。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諸位愛卿平身!”
行禮之後,禮部尚書顏素臣第一個上奏,“啟稟陛下,新年氣象,辭舊迎新,微臣懇請陛下使用新的年號,洪武,以示新朝氣象。”
這是應有之意,蘇銘自是不會反對,“準。”
接著,顏素臣又說道,“啟稟陛下,微臣以為自漢武帝使用年號開始,曆朝曆代的年號多有更改,對於朝廷公文撰寫以及記事紀年多有不便。”
“有時朝廷更改了年號,而地方州縣尚不自知,依舊使用新年號,此事無疑有損朝廷之顏麵,還請陛下三思。”
顏素臣一開口便是大炸彈,不更改年號對於朝臣們自然是好事,但更改禮法製度,這是否合時宜還有待考量。群臣交頭接耳,小聲議論。
李嗣源站在原地,老神在在,不用猜他就知道,這不是顏素臣的意思,而是天子的意思。
像他那樣的老頑固,怎麽可能會提出如此荒誕而又違背禮儀製度的事情。
隻是令他不解的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天子,在試探什麽?他要幹什麽?
其他衙門的官員還未出聲,禮部倒開始鬧內訌了。
杜子明手持笏板,一臉氣憤的說道,“顏大人,你究竟是何居心!更改年號,乃遵循天意與聖意,上承天道,下順民心,豈能因為這區區不便之事而廢除。”
“從漢朝到現在也有上千年,怎麽不見之前的朝代因為此事更改製度,隨意更變先賢所定的禮法,這責任,你擔得起嗎?”
杜子明不愧是校書郎出身,一上來就扣了個大帽子。
他一發聲,剛剛還議論紛紛的朝堂頓時安靜下來,許多人都把目光投向他,眼裏寫滿了同情,宛如關愛智障一般。
真是個傻孩子!
再怎麽說,李克用也是晉王,是他們的義父,父子人倫,李嗣源怎麽下得了手。
這年頭,當呂布的可沒好下場。
李存禮知道岐王沒必要騙他,現在他們都已經是一條船上的人,沒必要用這樣的伎倆,而且看天子的表情,顯然對此事也知情。
女帝見到李存禮失態的神色,方知自己失言,她沒想到蘇銘居然沒把這件事告訴李存禮。
蘇銘沒有在意,而是舉起茶杯,沉聲道,“薛王,節哀。”
李存禮歎了一口氣,飲了一口茶,剛剛喝起來迴甘的茶水此時在口中竟是如此苦澀,難以入喉,“陛下,對於義父之死,我並不意外。”
“當初。義父決定去見袁天罡的時候就事先準備好了後事,可我沒想到殺他的不是袁天罡,居然是李嗣源。”即便知道那時候李嗣源背後站著袁天罡,但李存禮心中依舊覺得有一股氣堵著。
如果說李克用死在袁天罡手上,那他也不說什麽,畢竟這世上論武功,沒有人能殺得了袁天罡。
這種情緒,就像是兩軍堂堂正正對壘,雙方勢力懸殊,一方抱著必死的決心應戰,卻在臨戰之時遭到身邊之人背叛,無法死得其所。
他相信義父一定是死不瞑目,很不甘心吧。
堂堂晉王,南征北戰,戎馬一生,沒死在袁天罡這樣的人手上,居然死在了小人之手,這是何等的憋屈。
這時候,女帝問道,“薛王,李嗣源隱忍圖謀數年,早有反骨,不臣之心昭然若揭,你之前是他的心腹,難道不知道這件事?”
李存禮搖搖頭,道出了一些不為人知的密辛,“很早之前,李嗣源就是通文館聖主,掌握了通文館所有的探子,表麵上是義父手下最忠心之人,但其實我們兄弟幾個一直都知道他早有圖謀。”
“李存勖之所以敢稱帝,除了鏡心魔在誘導之外,還有李嗣源在背後推波助瀾,滅梁之戰,李嗣源更是在其中出力甚多,截取了最豐美的果實,手下掌握的兵馬擴張迅速。”
“通文館內部其實一直分為兩派,一派是李存勖,一派是李嗣源,後來為了龍泉寶藏,我和其他幾位門主出去尋找,逃過一劫,沒有卷入陛下下山之後的紛爭。”
“李存勖那一派在玄冥教和幻音坊的絞殺中損失慘重,失去了對通文館的影響力,後來李存勖組建戲伶樓,除了要對付不良人之外。”
“更是因為他手上無人可用,不得不重用戲子。”
寥寥幾語,令在場兩人驚訝莫名,誰能想到,李嗣源竟然隱藏的這麽深。
一直以來,女帝的目光都放在朱溫,李克用身上,當初她掌權的時候,李嗣源還不是通文館的聖主,僅僅是一方將領,手下兵馬不到數千,根本不被女帝放在眼裏。
即便是後來李嗣源當上了通文館的聖主,也未被她放在心上。
換句話說,如果當時的女帝稍微關照一下李嗣源,說不定他也走不到今天這個地步。
從一個小小的將領成為如今權傾朝野的一介王侯,隻用了十幾年時間,這中間經曆的風波不足為外人道也,三人細細迴想,隻覺觸目驚心。
蘇銘心中也是驚歎不已,別以為李嗣源隻會背刺,當老六,實際上在某種意義上而言,他勉強算是個縮水版的司馬懿。
司馬懿熬走了曹家三代,李嗣源送走了李克用父子,而且後麵他還稱帝了,雖然剛登基就被李星雲和張子凡噶了,但那算得上是不錯了,因為他的對手不僅僅是不良人,還有死去的袁天罡。
若非如此,說不定他真的能一統天下,再造大唐。
……
三天假期一晃而過,又到了開工上朝的日子。
宮中的積雪很早就被禁軍清理的幹幹淨淨,文武大臣乘著轎子在皇城門前停下,與同僚一起踏入皇城,穿過幾道城門,抵達了太極殿。
春節過後,百官也是煥然一新,因為朝廷在過節之前派人送上了新的官袍,以示新朝新氣象。
“咚!”
鍾磬音響起,百官進入太極殿,自覺地分成文武兩列站好,三聲鍾響過後,蘇銘從後殿走出,坐上龍椅。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諸位愛卿平身!”
行禮之後,禮部尚書顏素臣第一個上奏,“啟稟陛下,新年氣象,辭舊迎新,微臣懇請陛下使用新的年號,洪武,以示新朝氣象。”
這是應有之意,蘇銘自是不會反對,“準。”
接著,顏素臣又說道,“啟稟陛下,微臣以為自漢武帝使用年號開始,曆朝曆代的年號多有更改,對於朝廷公文撰寫以及記事紀年多有不便。”
“有時朝廷更改了年號,而地方州縣尚不自知,依舊使用新年號,此事無疑有損朝廷之顏麵,還請陛下三思。”
顏素臣一開口便是大炸彈,不更改年號對於朝臣們自然是好事,但更改禮法製度,這是否合時宜還有待考量。群臣交頭接耳,小聲議論。
李嗣源站在原地,老神在在,不用猜他就知道,這不是顏素臣的意思,而是天子的意思。
像他那樣的老頑固,怎麽可能會提出如此荒誕而又違背禮儀製度的事情。
隻是令他不解的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天子,在試探什麽?他要幹什麽?
其他衙門的官員還未出聲,禮部倒開始鬧內訌了。
杜子明手持笏板,一臉氣憤的說道,“顏大人,你究竟是何居心!更改年號,乃遵循天意與聖意,上承天道,下順民心,豈能因為這區區不便之事而廢除。”
“從漢朝到現在也有上千年,怎麽不見之前的朝代因為此事更改製度,隨意更變先賢所定的禮法,這責任,你擔得起嗎?”
杜子明不愧是校書郎出身,一上來就扣了個大帽子。
他一發聲,剛剛還議論紛紛的朝堂頓時安靜下來,許多人都把目光投向他,眼裏寫滿了同情,宛如關愛智障一般。
真是個傻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