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男人的魅力,怦然心動
不良人:登基稱帝,興複大唐! 作者:雲夢逸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而且,耶律阿保機若南下中原,晉國首當其衝,這是你登基之後的第一戰,李嗣源一定會向朝廷要錢要糧,擴充軍備,而暗地裏說不定和耶律阿保機達成了什麽合作,保存實力,禍水西引。”女帝皺著眉頭,無不擔憂的說道。
蘇銘深吸一口氣,麵色很是凝重。
女帝說的不是可能,而是必然,李嗣源作為老硬幣的傑出代表,豈會做出引火自焚的拙劣把戲,他可能會煽風點火,但燒的絕對是別人。
晉國周邊的節度使可沒有他那樣強,一旦晉國防線被突破,那些節度使根本抵擋不住契丹人的鐵騎,城破人亡都是最好的下場了。
李嗣源能在李克用,李存勖手上發展出這麽大一股勢力,他跟契丹人沒有暗中勾結蘇銘是絕對?不信的。
此前,張子凡與陸林軒在天師府大婚,傾國傾城送上了一份重禮,還說本來耶律阿保機要來,但半路有事離開了。
當時,李存勖已經死在鏡心魔手上,洛陽動亂方才平定,普天之下,在中原能被耶律阿保機重視,親自去見的還能有誰?
要知道,在大唐內亂的這段時間,契丹人可沒有趁這個機會南下中原。如此良機,契丹人不僅沒有南下,而他們的國主還親自來中原。
參加張子凡的婚禮顯然是一個借口,真正的目的顯然是為了見什麽人。
這個人當然不是袁天罡,耶律阿保機要是見了袁天罡,說不定一把就被捏死了,哪能活到現在。當時在中原,且能有資格被他重視的人,唯有李嗣源。
當時大唐內亂方休,為了防止契丹南下打破李嗣源的計劃,他不得不暗中與契丹人合作,付出一定的利益換取他們不發動戰爭。
這次他為何不能使用相同的伎倆,即便挑起戰爭的是他們,但隻要付出足夠多的利益,耶律阿保機定然會動心,發動戰爭,死幾個人算得了什麽。
隻要能撈取足夠多的錢糧人口,壯大契丹,想必耶律阿保機十分願意做這筆買賣。
契丹部落之中,可是有不少人一直在嚷嚷著南下劫掠,雖然當初他們被李存勖揍了迴去,但那已經是數年前的事了,這麽長一段時間已經足夠他們舔舐傷口,卷土重來。
短短時間內,蘇銘將自己得到的情報在腦海中逐一分析,很快便得出了結論。
隻是,麵對這樣的情況,他一時間也找不到破局的點,隻能歎了一口氣,“唉,真是多事之秋啊,李嗣源可真難對付。”
望著他愁眉不展的神情,女帝不禁怦然心動,麵頰泛起了酡紅,似乎,這樣的李星雲更有魅力了。
之前,她對李星雲有好感,是因為她看到了李星雲為了姬如雪奮不顧身,甚至敢與不良帥為敵,這樣的癡情,沒有哪一個女子不羨慕。
但現在,女帝發現,成為天子之後的李星雲比之前更吸引她。
作為岐國的君主,她更多的是精於權謀,遊走在各大勢力之間保全己身,該強硬的時候強硬,該退步的時候退步,一個女子能在這亂世當中保全這麽大一份基業,實屬不易。
女帝不是單純的女兒家,風花雪月,兒女情長是她的夢,但卻並不符合她心中所期望。他身上的枷鎖背的太久,已經脫不下來了。
現在的李星雲已經開始展露一個真正的帝王的權謀以及風範,至少在心性外表上如此。
一個男人,如果想要有美麗,那要麽有錢,要麽有權,至於癡情,那是最無用的。
癡情有什麽用?
要是癡情有用的話,這世上哪來這麽多沸羊羊。
女帝雖然羨慕李星雲對姬如雪的癡情,卻不希望自己的男人也是一個癡情之人,她不是一般的女子,她更希望自己的男人能夠建功立業,青史留名。
英雄氣短,兒女情長,這兩樣東西,沾上了任何一樣都注定成不了大事。
很快,女帝迴過神來,隻覺臉上滾燙,心跳很快,仿佛一股衝動要從胸口湧出來,隻是,她牢牢地壓抑住內心的衝動,沒有表現出來。
一旁的蘇銘察覺到她急促的唿吸,見她神色如常便沒有多加在意,沉思片刻,自顧自說道,“我們還有時間準備,耶律阿保機沒那麽容易被收買。”
“今時不同往日,對於耶律阿保機而言,貨比兩家才能讓他得到最大的優勢,你放心吧,一旦李嗣源派人接觸耶律阿保機,他一定會把這個消息透露給我們,不管用什麽渠道,他一定會讓我們知曉。”
被蘇銘的話語驚醒,女帝脫離狀態,恢複如常,定了定心神,說道,“不錯,耶律阿保機是一個合格的君主,知曉怎樣才能得到最大的利益。”
“此前,他沒有選擇,現在他有了選擇,結果自然不同,李嗣源想與他合作,就必須付出更大的代價。”
聽到這句話,蘇銘心中便知道他心中的猜測是正確的,李嗣源之前果然跟契丹人有過合作,不然女帝不會這樣說。
他點點頭,然後換了個話題,“你說的有道理,不過現在還早,趁這個機會,你趕緊收攏朝中可用之人,一旦戰爭開啟,朝堂之上必須有能聲援的官員,你一人獨木難支,撐不了多久。”
李嗣源手裏的牌很多,但能打出去的方法就那麽幾個,現在被蘇銘他們預測到他的下一步,自然可以事先做下防範。
要發動一場戰爭絕非易事,這期間要經過很長時間的準備,他們還有緩衝的時間。
女帝默然點頭,李嗣源在朝中被壓了一頭,現在正是乘勝追擊的時候,自然要拉攏更多的人為他們所用,黨羽眾多即便不能成事,壯壯聲威倒也不錯。
當然,最緊要的的事情女帝肯定不會交給這些人來做,自己剛入朝,對朝中很多事都不清楚,她現在能勉強信任的隻有中書省。
為了整頓中書省,她從地方上提拔了不少岐國的官員,這些人都是她一手扶持,忠心可靠,比中書省之前那些來曆不明的官員要可信得多。
蘇銘深吸一口氣,麵色很是凝重。
女帝說的不是可能,而是必然,李嗣源作為老硬幣的傑出代表,豈會做出引火自焚的拙劣把戲,他可能會煽風點火,但燒的絕對是別人。
晉國周邊的節度使可沒有他那樣強,一旦晉國防線被突破,那些節度使根本抵擋不住契丹人的鐵騎,城破人亡都是最好的下場了。
李嗣源能在李克用,李存勖手上發展出這麽大一股勢力,他跟契丹人沒有暗中勾結蘇銘是絕對?不信的。
此前,張子凡與陸林軒在天師府大婚,傾國傾城送上了一份重禮,還說本來耶律阿保機要來,但半路有事離開了。
當時,李存勖已經死在鏡心魔手上,洛陽動亂方才平定,普天之下,在中原能被耶律阿保機重視,親自去見的還能有誰?
要知道,在大唐內亂的這段時間,契丹人可沒有趁這個機會南下中原。如此良機,契丹人不僅沒有南下,而他們的國主還親自來中原。
參加張子凡的婚禮顯然是一個借口,真正的目的顯然是為了見什麽人。
這個人當然不是袁天罡,耶律阿保機要是見了袁天罡,說不定一把就被捏死了,哪能活到現在。當時在中原,且能有資格被他重視的人,唯有李嗣源。
當時大唐內亂方休,為了防止契丹南下打破李嗣源的計劃,他不得不暗中與契丹人合作,付出一定的利益換取他們不發動戰爭。
這次他為何不能使用相同的伎倆,即便挑起戰爭的是他們,但隻要付出足夠多的利益,耶律阿保機定然會動心,發動戰爭,死幾個人算得了什麽。
隻要能撈取足夠多的錢糧人口,壯大契丹,想必耶律阿保機十分願意做這筆買賣。
契丹部落之中,可是有不少人一直在嚷嚷著南下劫掠,雖然當初他們被李存勖揍了迴去,但那已經是數年前的事了,這麽長一段時間已經足夠他們舔舐傷口,卷土重來。
短短時間內,蘇銘將自己得到的情報在腦海中逐一分析,很快便得出了結論。
隻是,麵對這樣的情況,他一時間也找不到破局的點,隻能歎了一口氣,“唉,真是多事之秋啊,李嗣源可真難對付。”
望著他愁眉不展的神情,女帝不禁怦然心動,麵頰泛起了酡紅,似乎,這樣的李星雲更有魅力了。
之前,她對李星雲有好感,是因為她看到了李星雲為了姬如雪奮不顧身,甚至敢與不良帥為敵,這樣的癡情,沒有哪一個女子不羨慕。
但現在,女帝發現,成為天子之後的李星雲比之前更吸引她。
作為岐國的君主,她更多的是精於權謀,遊走在各大勢力之間保全己身,該強硬的時候強硬,該退步的時候退步,一個女子能在這亂世當中保全這麽大一份基業,實屬不易。
女帝不是單純的女兒家,風花雪月,兒女情長是她的夢,但卻並不符合她心中所期望。他身上的枷鎖背的太久,已經脫不下來了。
現在的李星雲已經開始展露一個真正的帝王的權謀以及風範,至少在心性外表上如此。
一個男人,如果想要有美麗,那要麽有錢,要麽有權,至於癡情,那是最無用的。
癡情有什麽用?
要是癡情有用的話,這世上哪來這麽多沸羊羊。
女帝雖然羨慕李星雲對姬如雪的癡情,卻不希望自己的男人也是一個癡情之人,她不是一般的女子,她更希望自己的男人能夠建功立業,青史留名。
英雄氣短,兒女情長,這兩樣東西,沾上了任何一樣都注定成不了大事。
很快,女帝迴過神來,隻覺臉上滾燙,心跳很快,仿佛一股衝動要從胸口湧出來,隻是,她牢牢地壓抑住內心的衝動,沒有表現出來。
一旁的蘇銘察覺到她急促的唿吸,見她神色如常便沒有多加在意,沉思片刻,自顧自說道,“我們還有時間準備,耶律阿保機沒那麽容易被收買。”
“今時不同往日,對於耶律阿保機而言,貨比兩家才能讓他得到最大的優勢,你放心吧,一旦李嗣源派人接觸耶律阿保機,他一定會把這個消息透露給我們,不管用什麽渠道,他一定會讓我們知曉。”
被蘇銘的話語驚醒,女帝脫離狀態,恢複如常,定了定心神,說道,“不錯,耶律阿保機是一個合格的君主,知曉怎樣才能得到最大的利益。”
“此前,他沒有選擇,現在他有了選擇,結果自然不同,李嗣源想與他合作,就必須付出更大的代價。”
聽到這句話,蘇銘心中便知道他心中的猜測是正確的,李嗣源之前果然跟契丹人有過合作,不然女帝不會這樣說。
他點點頭,然後換了個話題,“你說的有道理,不過現在還早,趁這個機會,你趕緊收攏朝中可用之人,一旦戰爭開啟,朝堂之上必須有能聲援的官員,你一人獨木難支,撐不了多久。”
李嗣源手裏的牌很多,但能打出去的方法就那麽幾個,現在被蘇銘他們預測到他的下一步,自然可以事先做下防範。
要發動一場戰爭絕非易事,這期間要經過很長時間的準備,他們還有緩衝的時間。
女帝默然點頭,李嗣源在朝中被壓了一頭,現在正是乘勝追擊的時候,自然要拉攏更多的人為他們所用,黨羽眾多即便不能成事,壯壯聲威倒也不錯。
當然,最緊要的的事情女帝肯定不會交給這些人來做,自己剛入朝,對朝中很多事都不清楚,她現在能勉強信任的隻有中書省。
為了整頓中書省,她從地方上提拔了不少岐國的官員,這些人都是她一手扶持,忠心可靠,比中書省之前那些來曆不明的官員要可信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