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破壞規則的代價,年號洪武
不良人:登基稱帝,興複大唐! 作者:雲夢逸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破壞規則容易,但建立規則就很難了。
不教而誅是為虐,直接殺掉李嗣源是最低級的手段,真正的手法,不是肉體的消亡,而是殺人誅心。
李嗣源之強,不在他個人的武力,而是他掌握通文館以及有大量忠於他的士兵,晉國三代人紮根在三晉大地,這裏是他們大本營。
李嗣源不是一個人,他代表著一個龐大的利益團體,殺掉李嗣源,他們還會推舉出下一個李嗣源。
五代十國的曆史當中,就有這麽一位皇帝。
後晉滅亡之後,劉知遠趁勢驅逐契丹,建立後漢,稱帝後沒多久就死了。
他臨死之前將劉承佑(後漢隱帝)托孤給那些當初和他一起打下江山的功臣武將,劉承佑繼位後,這些托孤功臣經常在朝堂上吵鬧,一言不合便大打出手,目無法紀,根本沒把後漢隱帝放在眼裏!
這樣的情形,其實與蘇銘現在的狀況也很相似,劉承佑少年繼位,根基不穩,沒有屬於他的心腹,也沒有真正忠於他的大軍。
蘇銘也同樣如此,朝中有李嗣源盤踞朝堂,朝外有諸侯藩鎮割據,內憂外患。
後漢隱帝劉承佑和其舅李業等人商議後,決定在皇宮門口設下埋伏,將正要上朝的楊邠(bin)、史弘肇、王章等跋扈大臣一起誅殺並夷滅三族。
與此同時,劉承佑還派人去刺殺鎮守鄴城的天雄軍節度使郭威,郭威聞訊後隻得舉兵造反。很快,郭威便率領大軍殺到了開封,劉承佑也在逃跑的過程中被亂軍所殺,後漢由此滅亡。
這一點他就的太差了,比起他的前輩司馬懿差的太遠,高平陵之變中,司馬懿不僅殺了曹爽,更誅殺牽連他的黨羽,洛水都為之變紅。
劉承佑隻殺了為首的大臣,卻沒有滅其黨羽,還漏了郭威,破壞規則,卻沒有斬草除根,這便是後患無窮。
如果現在蘇銘使用一樣的手法誅殺了李嗣源,他的黨羽還會推舉出另一個首領取代李嗣源,除非他想跟司馬懿一樣掀起“高平陵之變”。
到那時,天下遍地烽煙,山河殘破,原本幾乎一統北地的大唐將再度四分五裂,到那時,朝廷內訌,勢力大衰,藩鎮割據,他將成為下一個昭宗皇帝。
直接誅殺李嗣源是下下之策,第六季當中,李星雲和張子凡殺了李嗣源卻依舊沒能坐穩天下,就是因為犯了這樣的錯誤,導致李嗣源的黨羽石敬瑭崛起,徹底埋葬了大唐。
所以說,沒有足夠的政治手腕,坐上這個皇位,要麽當傀儡,要麽奮力一搏,運氣好,殺出個朗朗乾坤,運氣不好就跟那位後漢隱帝一樣,一波打出gg。
解釋了一大堆,隻需要明白一個道理,不能將李嗣源的黨羽全部消滅,就不要殺他。
同理,對於李嗣源也是如此,他也不能直接殺蘇銘,因為這會導致局麵失控。
蘇銘可以被“病”死,可以“被”戰死,可以死在女人身上,就是不能被李嗣源殺死,就算是派刺客也不行,因為他一旦死的不明不白,最大的嫌疑人一定就是李嗣源。
弑帝的名聲一旦傳出,便失了名義和正統,堵不住悠悠眾人之口,屆時李嗣源就會陷入被群雄圍攻的局麵。
在此之外,李嗣源所能做的手段就隻有限製他的權利,毀掉他的名聲,將他關在權利的的牢籠之中,變成政令不出皇城的傀儡天子。
他的目的,蘇銘一直都很清楚,李嗣源三番幾次的挑釁更是為了觸怒他,讓他出昏招,一旦被他得逞,到時候就被動了。
······
“咚!”
銅鍾悠揚的聲音響徹皇城,天空萬裏無雲,太陽初升,金色的陽光照在太極殿的琉璃瓦上,折射出澄淨的光芒,鬥簷飛瓦,丹陛交輝,白玉闌幹,光亮耀眼。
自從蘇銘登基之後,洛陽皇城一掃之前的冷清與衰敗,恢複了威嚴與壯觀。
太極殿。
一上朝,蘇銘就開始收作業了。
“關於我大唐的年號之事,諸位愛卿有什麽想法可暢所欲言。”
一時間,殿上群臣你看我,我看你,小聲議論起來,片刻之後,有臣子站了出來,“陛下乃大唐正統,複興帝業,微臣以為當以正統為年號,以昭天下。”
好家夥,這年號不錯,就是太不詳了。
一聽這個年號,蘇銘不由得多看了他一眼,此人名為任圜,乃李嗣源心腹重臣,怪不得李嗣源沒發話,他就先開口了。
他剛說完,另一個穿著緋色官袍的朝臣開口了,“啟稟陛下,微臣以為當以弘光為年號,弘者,擴充,奮發也,光者,明亮,照耀,象征著未來。弘光二字,昭示著陛下將重振大唐光輝,照耀四海。”
這人叫安重誨,也是李嗣源的心腹。
這年號也不錯,可是南明小朝廷就堅持了幾十年,還是被帶清給滅掉,還是算了。
隨即,朝臣們你一言,我一語,什麽德昭、泰安都出來了。
不過,經過蘇銘的觀察,他發現這些說話的臣子大多都出自李嗣源麾下,武將不說話情有可原,但除了這些武將之外,其他的臣子並不發言。
自始至終,李嗣源一語不發,讓手下表演。
然而,他不想說話,蘇銘偏要他說話,對於群臣的進言他都沒有發表意見,直接詢問李嗣源,“愛卿們所取的年號都不錯,不知晉王有何高見?”
李嗣源眯著眼睛,看了蘇銘一眼,爭論這些小事,沒有意義,所以他懶得開口,沒想到蘇銘卻主動找上他,真有意思。
“啟稟陛下,任大人,安大人他們取得年號寓意都很不錯,如何取舍,全憑陛下聖意定奪。”既然蘇銘讓他開口,他也毫不掩飾的支持自己的黨羽。
然而,這些建言,蘇銘一個都沒有采納,他看著李嗣源緩緩說道,“晉王,我覺得他們取得年號都差點意思,朕也想了一個年號,洪武,你覺得如何?”
洪武,寓意著洪大武功,有張顯武事之威,有此二字,可見蘇銘的野心和想法。
聞言,李嗣源亦是深深的看了蘇銘一眼,沉聲道,“洪武二字寓意極好,陛下才思敏捷,微臣佩服。”
李嗣源都發話了,朝臣們自然不會反對,於是朝廷便定洪武為年號,明年正月開始使用。
不教而誅是為虐,直接殺掉李嗣源是最低級的手段,真正的手法,不是肉體的消亡,而是殺人誅心。
李嗣源之強,不在他個人的武力,而是他掌握通文館以及有大量忠於他的士兵,晉國三代人紮根在三晉大地,這裏是他們大本營。
李嗣源不是一個人,他代表著一個龐大的利益團體,殺掉李嗣源,他們還會推舉出下一個李嗣源。
五代十國的曆史當中,就有這麽一位皇帝。
後晉滅亡之後,劉知遠趁勢驅逐契丹,建立後漢,稱帝後沒多久就死了。
他臨死之前將劉承佑(後漢隱帝)托孤給那些當初和他一起打下江山的功臣武將,劉承佑繼位後,這些托孤功臣經常在朝堂上吵鬧,一言不合便大打出手,目無法紀,根本沒把後漢隱帝放在眼裏!
這樣的情形,其實與蘇銘現在的狀況也很相似,劉承佑少年繼位,根基不穩,沒有屬於他的心腹,也沒有真正忠於他的大軍。
蘇銘也同樣如此,朝中有李嗣源盤踞朝堂,朝外有諸侯藩鎮割據,內憂外患。
後漢隱帝劉承佑和其舅李業等人商議後,決定在皇宮門口設下埋伏,將正要上朝的楊邠(bin)、史弘肇、王章等跋扈大臣一起誅殺並夷滅三族。
與此同時,劉承佑還派人去刺殺鎮守鄴城的天雄軍節度使郭威,郭威聞訊後隻得舉兵造反。很快,郭威便率領大軍殺到了開封,劉承佑也在逃跑的過程中被亂軍所殺,後漢由此滅亡。
這一點他就的太差了,比起他的前輩司馬懿差的太遠,高平陵之變中,司馬懿不僅殺了曹爽,更誅殺牽連他的黨羽,洛水都為之變紅。
劉承佑隻殺了為首的大臣,卻沒有滅其黨羽,還漏了郭威,破壞規則,卻沒有斬草除根,這便是後患無窮。
如果現在蘇銘使用一樣的手法誅殺了李嗣源,他的黨羽還會推舉出另一個首領取代李嗣源,除非他想跟司馬懿一樣掀起“高平陵之變”。
到那時,天下遍地烽煙,山河殘破,原本幾乎一統北地的大唐將再度四分五裂,到那時,朝廷內訌,勢力大衰,藩鎮割據,他將成為下一個昭宗皇帝。
直接誅殺李嗣源是下下之策,第六季當中,李星雲和張子凡殺了李嗣源卻依舊沒能坐穩天下,就是因為犯了這樣的錯誤,導致李嗣源的黨羽石敬瑭崛起,徹底埋葬了大唐。
所以說,沒有足夠的政治手腕,坐上這個皇位,要麽當傀儡,要麽奮力一搏,運氣好,殺出個朗朗乾坤,運氣不好就跟那位後漢隱帝一樣,一波打出gg。
解釋了一大堆,隻需要明白一個道理,不能將李嗣源的黨羽全部消滅,就不要殺他。
同理,對於李嗣源也是如此,他也不能直接殺蘇銘,因為這會導致局麵失控。
蘇銘可以被“病”死,可以“被”戰死,可以死在女人身上,就是不能被李嗣源殺死,就算是派刺客也不行,因為他一旦死的不明不白,最大的嫌疑人一定就是李嗣源。
弑帝的名聲一旦傳出,便失了名義和正統,堵不住悠悠眾人之口,屆時李嗣源就會陷入被群雄圍攻的局麵。
在此之外,李嗣源所能做的手段就隻有限製他的權利,毀掉他的名聲,將他關在權利的的牢籠之中,變成政令不出皇城的傀儡天子。
他的目的,蘇銘一直都很清楚,李嗣源三番幾次的挑釁更是為了觸怒他,讓他出昏招,一旦被他得逞,到時候就被動了。
······
“咚!”
銅鍾悠揚的聲音響徹皇城,天空萬裏無雲,太陽初升,金色的陽光照在太極殿的琉璃瓦上,折射出澄淨的光芒,鬥簷飛瓦,丹陛交輝,白玉闌幹,光亮耀眼。
自從蘇銘登基之後,洛陽皇城一掃之前的冷清與衰敗,恢複了威嚴與壯觀。
太極殿。
一上朝,蘇銘就開始收作業了。
“關於我大唐的年號之事,諸位愛卿有什麽想法可暢所欲言。”
一時間,殿上群臣你看我,我看你,小聲議論起來,片刻之後,有臣子站了出來,“陛下乃大唐正統,複興帝業,微臣以為當以正統為年號,以昭天下。”
好家夥,這年號不錯,就是太不詳了。
一聽這個年號,蘇銘不由得多看了他一眼,此人名為任圜,乃李嗣源心腹重臣,怪不得李嗣源沒發話,他就先開口了。
他剛說完,另一個穿著緋色官袍的朝臣開口了,“啟稟陛下,微臣以為當以弘光為年號,弘者,擴充,奮發也,光者,明亮,照耀,象征著未來。弘光二字,昭示著陛下將重振大唐光輝,照耀四海。”
這人叫安重誨,也是李嗣源的心腹。
這年號也不錯,可是南明小朝廷就堅持了幾十年,還是被帶清給滅掉,還是算了。
隨即,朝臣們你一言,我一語,什麽德昭、泰安都出來了。
不過,經過蘇銘的觀察,他發現這些說話的臣子大多都出自李嗣源麾下,武將不說話情有可原,但除了這些武將之外,其他的臣子並不發言。
自始至終,李嗣源一語不發,讓手下表演。
然而,他不想說話,蘇銘偏要他說話,對於群臣的進言他都沒有發表意見,直接詢問李嗣源,“愛卿們所取的年號都不錯,不知晉王有何高見?”
李嗣源眯著眼睛,看了蘇銘一眼,爭論這些小事,沒有意義,所以他懶得開口,沒想到蘇銘卻主動找上他,真有意思。
“啟稟陛下,任大人,安大人他們取得年號寓意都很不錯,如何取舍,全憑陛下聖意定奪。”既然蘇銘讓他開口,他也毫不掩飾的支持自己的黨羽。
然而,這些建言,蘇銘一個都沒有采納,他看著李嗣源緩緩說道,“晉王,我覺得他們取得年號都差點意思,朕也想了一個年號,洪武,你覺得如何?”
洪武,寓意著洪大武功,有張顯武事之威,有此二字,可見蘇銘的野心和想法。
聞言,李嗣源亦是深深的看了蘇銘一眼,沉聲道,“洪武二字寓意極好,陛下才思敏捷,微臣佩服。”
李嗣源都發話了,朝臣們自然不會反對,於是朝廷便定洪武為年號,明年正月開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