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猜測的提出,在人類科學界之中可謂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為這個猜測暗示了一種可能性:暗力子的傳遞速度,是有可能降低到真空光速以下的!


    在前期理論推演和研究之中,“暗力子傳遞速度不可能降低到光速以下,就像是常規物資的運動速度不可能超過光速一樣”幾乎已經成為了一條不可置疑的真理。


    而現在,這個猜測,就向這一真理發起了挑戰。


    其猜測具體內容為,暗力子在不同介質之中傳遞的速度並不一樣。不可逾越的,僅僅是真空光速而已。


    也即,暗力子在真空之中的傳遞速度不可能降低到真空光速以下。但在另外的介質之中,降低到真空光速之下並不是不可能。


    而,暗力子其實也是一類統稱,暗力子也存在許多種。其中存在一種被稱之為“暗力子a”的粒子,其運動速度被認為是最慢的,在真空之中不存在比它更慢的暗力子。


    但在某些介質之中,其餘種類的暗力子的速度卻有可能比暗力子a更慢,就像是在純水之中,中微子的速度也有可能超過光子在純水之中的速度一樣!


    前者會導致一種名為“契倫科夫輻射”的現象,而後者,當其餘暗力子的速度降低到暗力子a之下時,同樣會導致某種類似於契倫科夫輻射的現象。


    提出這一猜測的團隊所撰寫的論文,接受了最為嚴格的審視。在足足討論、研究、完善了數年之後,科學界基本達成了一致意見。


    一線科學家們也分成了兩個團隊,操縱著這遵循兩個思路所建造的觀測設備,再度對這顆中子星展開了觀測。


    將其釋放在星球上的話,這些水可以鋪滿一個深度為兩米,寬度和長度各自達到60公裏的巨大湖泊。


    整個人類文明,所有專業與之相關的科學家們都投入到了對這些數據的解析之中。


    最終,對於暗力輻射理論進行修正的方案,引起了韓陽的重視。


    而,能完成了前期工作,最終將猜測提出來的團隊,就已經是萬中無一了。


    韓陽總計建造了106台大型望遠鏡,以平麵的姿態,在距離中子星約800萬公裏處對其展開探測。


    韓陽開始仔細思考這一探測方式的可行性。人類科學界之中,眾多科學團隊也開始探討這一方案。


    既然如此……那能否建造一次性的觀測設備?譬如建造一顆觀測衛星,直接將其扔到中子星上,借助其撞擊到中子星上被毀掉之前的極短時間進行觀測?


    就像是我之前所預料的那樣,隻要我能將這個地基打好,文明科學界內就必定會有人攀登到高樓之巔,摘取到最為燦爛的成果。”


    人類必須要開發觀測精度更高的觀測設備,才有希望真正看到暗力輻射存在的證據。


    而,全文明top1000高校的普通畢業生,在社會之中就能找到相當不錯的工作,獲得相對優渥的待遇。


    但那些猜測全都在後續的審視和評議之中,被否決掉了,根本進入不到後續驗證的階段。


    對此,也有更多的研究團隊投入到了進一步的研究之中。有人嚐試對這一套理論體係進行修正,也有人嚐試提出新的理論。


    潮汐引力也不必考慮。相比起天然星體,探測器可以被視為剛體,自由落體狀態下不會被潮汐引力撕裂。


    當前階段,製約人類觀測精度的主要障礙,是中子星那過於強大的輻射和引力,導致人類根本無法抵近觀察。


    人類的觀測設備根本無法過於靠近中子星。因為一旦過於靠近,就會被中子星摧毀。


    觀測中微子,人類科學界一直都有十分成熟的觀測思路,無非就是采集到足夠多的純水,建造足夠巨大的純水罐子,安裝足夠多的光電倍增器而已。


    第二種路線,則再次走了間接影響路線。這一派實驗物理學家認為,那種輻射的強度實在太低,要將其從幹擾輻射之中分離出來,以當前的技術水平不太可能做到。既然如此,不如轉換思路。


    看似隻是一個簡簡單單的猜測而已,但在科學界之中,所謂的猜測,其實並不僅僅隻是腦洞大開,一拍腦袋就提出一個天馬行空的想法那麽簡單。


    多條路線共同推進之下,又有一個科研團隊提出了一個堪稱有些瘋狂的觀測方案。


    這些猜測,必須要有嚴謹且完備的數學推導來證明,必須要能與其餘的物理理論自洽——如果不能自洽,與其餘的理論相違背了,那麽提出方就必須要證明其餘理論是錯誤的,至少也是不完備的。


    在韓陽的命令之下,位於那顆中子星周邊的一線科學家團隊立刻開始籌備第二輪實驗。


    那麽,想要進入這樣一個平平無奇的研究團隊,一個甚至連己方猜測都無法提出來的研究團隊,對於一名普通人類來說,需要達到什麽樣的條件?


    答案是,在中學階段,他就必須要拿到保送全文明top1000高校的資格。進入top1000高校學習之後,他必須要再度拔尖,拿到保送碩博連讀資格。


    觀測總計進行了十年時間。在這其中,總計進行了數千次觀測,產生了高達萬億gb的數據。


    至於另一條思路,韓陽則建造了一台巨大的中微子望遠鏡。


    在這過程之中,一線科學家團隊籌備了一輪極大規模的中子星碰撞試驗。


    而如此之多的水,其中的所有雜質加起來,總質量僅僅隻有不超過一公斤。


    一些理論物理學家和研究團隊認為,這種被稱之為“暗力輻射”所釋放的粒子,會對中微子造成一定的影響,令中微子呈現出某種改變。


    這個時候,科學界內對於暗力輻射猜測的質疑逐漸產生。畢竟,我們的觀測精度都已經這麽高了,已經達到了理論預測的要求,卻仍舊未能找到證據,這很顯然是理論體係出現錯誤了啊。


    “這便是一個文明的科研底蘊所在。


    其中一種走提高觀測精度的路線。不管那種輻射多麽微弱,隻要我的觀測精度足夠高,同時排除幹擾的能力足夠強,就一定能將這種輻射找出來。


    但這卻意味著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如果暗力輻射的強度真的那麽低,那麽之前所設計的兩套觀測方案,暗力輻射望遠鏡和中微子望遠鏡,精度都無法達到。


    這一修正在數學計算和物理推導方麵都表現出了一定的價值,看似值得嚐試。


    在最終得出這個結論之後,韓陽心中油然發出了感歎。


    其次還需要考慮觀測精度的問題。因為這種探測器不可能太大,太大的話,任何缺陷都會被中子星的惡劣環境所放大,最終導致工程上不可行。


    一時間,這個猜測在人類科學界之中引發了眾多討論,在一段時間之內引領了科學界的思潮。


    而能完成這些工作,最終將猜測提出來的人或者團隊,必定接受過極為嚴謹且複雜的科學訓練,自身也要具備極為傑出的素質才行。


    這一進程持續了三年左右的時間。三年之後,實驗物理學家們分成了兩派,分別走向了兩個方向,拿出了遵循兩種不同思路的實驗觀測裝置。


    現在,人類科學家們將這一燦爛的成果呈現到了韓陽麵前。


    那麽,如何在眾多幹擾之下,準確將這種輻射找出來?


    一線科學家團隊將有關中子星的詳細數據不斷迴傳到人類主艦隊之中。位於主艦隊的研究團隊,尤其是實驗物理學家立刻開始著手設計具備相應能力的實驗器材。


    統計下來,平均要8000個以上的研究團隊,才能最終有一個團隊提出猜測來進行後續評議和審視。


    這個方案存在的幾個障礙之中,中子星的龐大引力可以不必考慮。


    首先進行建設的,是陣列中子望遠鏡。


    事實上,同一時間,提出的各種各樣的猜測和模型總數高達一萬個以上。而每一個猜測背後,都存在著一個或者多個極為優秀傑出的研究團隊。


    最終博士畢業之後,跟隨導師學習數年時間,最終自己組建團隊,獨立完成幾個小項目,證明了自己的研究能力之後,才有可能,僅僅是有可能進入到這樣一個平平無奇的研究團隊之中。


    任何天才般的想法,突破性的理論的提出,看似是一個人,或者一個團隊提出的,但如果沒有眾多默默無聞的同行,真正的突破就不可能實現。


    一顆探測器可進行的觀測時長可能僅有幾微秒甚至幾納秒。但如果我們能建造成千上萬顆這樣的探測器,源源不斷的扔到中子星之上,觀測時長是否就足夠多?


    既然如此,操縱物體直接撞擊中子星,通過人工製造中子星星震的方式來獲取有關於中子星的詳細數據,就成為了惟一選擇。


    中子星引力太大,輻射太強,幾乎不可靠近。而要設計出契合中子星實際的觀測設備,又必須要對中子星展開極為詳盡的觀察,搞清楚它內部的詳細結構及運動模式,盡可能掌握它的每一個參數。


    因為在碰撞之中,整顆中子星都會發生相對應的改變。這改變雖然細微,卻能透露出中子星隱藏最深的秘密。


    而韓陽同時也看到,在前期研究遭遇困難,人類科學界尋找新路線的過程之中,眾多科學團隊提出的猜測遠遠不止這一個。


    否則,提出的猜測就僅僅隻是一個猜測而已,不具備任何探究的價值。


    輻射和熱量倒是需要仔細斟酌一番。能否製造出抵禦中子星輻射和熱量,保護觀測儀器正常運轉的材料,是這一方案能否成行的關鍵。


    與以往不同的是,此刻這台中微子望遠鏡尤為巨大。


    它就像是一台巨大的放大鏡一般,對準了這顆小小的中子星,試圖察覺到它身上最為細微的變化。


    雖然無法確定這篇論文究竟是否正確,但至少,在數學模型和物理推導方麵,它很優美。


    如今加上這一影響之後,最終估算出的暗力輻射的強度,應該比原本的估算低80%到90%左右。


    因為探測器是自由落體狀態的,所以會處於失重狀態,不必考慮引力。


    但最終的結果,再一次讓所有人都失望了。


    那麽,我們不去直接觀測這種輻射,轉而去觀測中微子。如果中微子確實存在這種改變,那就可以證明確實存在這種輻射。


    韓陽經過思考之後,最終決定,兩種方案一同上馬。


    如果能觀測到這種輻射,那就毫無疑問可以證明暗力子的存在,並證明己方有關於暗力子性質的猜測都是正確的。


    這就有了進行進一步驗證的價值。


    於是,在這顆中子星周邊,龐大的建設再一次開始。


    這幾乎已經達到了人類觀測精度極限的兩種觀測設備,仍舊沒能找到暗力輻射所存在的證據。


    望遠鏡主體是球形的,其半徑達到了1.2公裏,內部儲存的純水質量達到了72.3億噸。


    呈現平麵布局的這些望遠鏡聯合起來,其觀測效果便可以類比於口徑達到了100萬公裏的單台望遠鏡。


    修正理論認為,原本的理論未考慮到中子星內部微對流所導致的密度細微變化的影響,所以對於暗力輻射的強度估算存在錯誤。


    韓陽也分配出了大量的算力,親自對這些數據展開解析。


    對於一座萬丈高樓來說,最為重要的不是高高在上的塔尖,而是沉默無言,無人注目的地基。


    就算這一猜測,這一套理論是正確的,其中也存在一個問題。那便是,這種輻射的強度據預測極為微弱。而中子星的輻射程度極為猛烈。


    但人類同時還必須要確保足夠的觀測精度。否則就算將其扔到中子星上也沒有用處。


    如何在有限的體積和質量內,實現足夠高的防禦能力的同時,實現足夠高的觀測精度?


    這是一個難題。


    在韓陽的統一安排之下,人類文明的科研力量再次全麵發動起來,對這一難題展開了衝鋒。(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手搓CPU開始橫掃宇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星海一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星海一葉並收藏從手搓CPU開始橫掃宇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