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朝堂上,不站隊本身就是一種錯誤。


    所以才會有這次會試,潘若林考卷莫名出現在李寧安這房的情況。


    潘世同最終沒有多言,隻是向李寧安示意他已經知曉了局勢。


    李寧安內心不禁感慨萬分,先得罪了潘世同,又得罪了汪溫,現在還要再次得罪潘世同,他現在是不是該寫一封辭呈了?


    然而,在李寧安還沒有糾結好是否寫辭呈之前,京城就開始傳出李中允頂住權相的壓力,將潘若林考卷黜落一事。


    李三元以連中三元在上一次會試中聲名鵲起,而這一次會試,李寧安因為不畏強權的事情又一次名聲大噪。


    李寧安:“……”


    他就猜到會有這一出。


    李寧安這幾日唯一開心的事,就是好友趙琪榜上有名。


    趙琪本經雖然也是《詩經》,但考卷卻未分到李寧安這一房裏,不過依李寧安看來他的文章火候已經到了,不管房官是誰,總沒有放著好文章不取的道理。


    趙琪在備考幾日後的殿試,許氏便時常送些吃喝和日用的給他。


    不外乎他是李寧安好友使許氏愛屋及烏,再者一旁還有李寧邦的推波助瀾,明明身邊有個狀元兄長可以瞻仰,但這小子卻更加崇敬趙琪的文采。


    有時候李寧安真想找趙琪問問到底給老弟灌了什麽迷魂湯,怪不得一早就讓他進京潛學卻總是推脫,最後與趙琪年後一同來京。


    本來就煩悶,看李寧邦一副狗腿子模樣心情就更糟了,上前照著這小子屁股就是一腳。


    看著大哥一臉慍怒,摸不著頭腦的李寧邦忍著申斥的念頭,撇著嘴找奶奶去了。


    在當時的京城中,一股不畏權勢的風正不斷吹拂。


    李寧安畢竟是潘世同會試取中的門生,而且他在鄉試、會試和殿試連續高中,京城中許多人都對潘世同非常認可,認為他有識人之明。


    然而現在,李寧安卻將潘世同幼子的文章篩落了,師生之間的關係似乎有些微妙起來。


    李寧安在翰林衙門修《太宗實錄》時,徐啟笑意盈盈地上前對他說:“安和此次著實展現了我們翰林風骨,實在令在下欽佩。”


    李寧安微微一笑,沒有多言。


    在這種情況下,似乎有些歪風刮起來了。


    在這次會試中,幾乎所有的考官都是慶寧元年那屆的進士,李寧安與徐啟的關係隻是一般。


    而與李寧安處得更好的是趙林成,雖然李寧安知道徐啟背後說他的閑話,但他懶得理會。


    作為潘世同的門生,李寧安在會試中的行為雖然為自己爭得了聲譽,但卻破壞了師生之間存在的一些潛規則。


    可以想象,將來在官場上誰還會敢提攜李寧安呢?他對待自己的老師都是這樣,更不用說其他人了。


    因此,李寧安覺得將潘若林的考卷分配到自己的房間的那個人真是太陰險了。


    如果他取了潘若林的考卷,江姓閱卷官那邊一定會出問題,能夠忍到李寧安閱完卷後再吱聲,可想其用心險惡。


    事後,李寧安清楚知道,與江姓閱卷官在閱卷房中的談話被一眾人知曉,自己已經很難擺脫困境了,這坑不跳都不行。


    如果他取了潘若林,可能還會引來更大的麻煩。


    他不取的後果就如現在這般,目前他和潘世同的關係瀕臨冰點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結果。


    李寧安感歎道,這官場真是險惡。


    他並沒有傷害他人的心思,卻總有人想方設法來害他。


    盡管李寧安努力迴避會試的事情,但早朝時,京城各衙門的官員暗中議論,準備參加殿試的舉子也在對李寧安指指點點。


    盡管李寧安內心有些委屈,但他仍然麵不改色,與平日一樣。


    “李中允,被人冷落的滋味不好受吧?”有一天晚上,在替太子授完晚課之後,提燈的內侍突然笑著對李寧安說道,“如果您答應了老祖宗的要求,就不會有那些煩惱了。”


    李寧安苦笑著迴答:“本官實在沒有那等福份,多謝內相的賞識。”


    “老祖宗說,雖然李三元不願接受他的賞識,但他非常欣賞讀書人,而且李三元也是一個懂得保持身份和家族榮譽的人。那些說不出口的醜事就不要歸咎於他了。”


    過了東宮殿門外,那個內侍就不再說話了。


    這個人並不是負責監督李寧安等東宮日講官的內侍,隻是在天冷天黑時為日講官們提燈照明。


    之後整個路程就是一路沉默,靜得讓李寧安都以為自己耳朵出現了問題。


    但李寧安很清楚,這是汪溫傳遞消息,告訴他貢院的事情與他無關。


    實際上,汪溫以他的身份,並不需要告知李寧安這件事。


    李寧安他不在乎,他隻需要讓潘世同知曉就足夠了。


    眼下太子還未登基,張國起儼然幾近失勢,鄭禮寧致仕迫在眉睫。


    深得聖心的潘閣老怎麽看都即將權傾朝野,汪溫別看在東宮還算個人物,太子不登基他這隻狐狸清楚的知曉還是靜靜的臥著為好。


    誰將是接替潘世同的人呢?


    李寧安對此一時也難以猜測。


    潘世同的政敵眾多,除了目前仍在內閣任職的張國起外,京城中也有不少官員對他的霸道行為不滿。


    此外,恐怕還有一些身處潘黨卻心係內閣的官員,這些人攀附潘世同隻是著眼於張國起倒台,鄭禮寧致仕後的權力分配上。


    潘世同是被靖安朝的宰輔杜世安一路扶持至今,而誰又能繼承潘世同的衣缽?


    東南諸省的士紳官吏都不會同意出現有潘世同第二。


    資曆足夠的官員中,譚彥霖無疑是首選之人。


    然而在京官員看來,譚彥霖身上並沒有潘黨的標簽,而且他不像潘世同那樣行事果斷,且譚彥霖與上官、下官相處都極為和睦,頗受眾官好評。


    這樣性格的人,無疑沒有潘世同那種實施馬政條例的氣魄。


    然後就是近幾科的進士們。


    慶寧四年的進士中,李寧安可謂風光無限。


    在考中進士還不到三年的時間裏,他就晉升為右中允,還兼任儲君日講師一職,可謂名利雙收。


    如今的李寧安隻有二十一歲,如果有潘世同的支持,將來進入內閣的機會恐怕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已經有一個潘世同了,誰還想再來一個?


    每一個士人都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政治上搞父死子替完全就是文官集體的攻擊對象。


    這不單單是繼承理想,更是繼承了前人遺留的政治遺產,不僅百官不會同意,皇上更是不會允許。


    所以曆史上多少名為師徒,但為人處世、行事道理背道而馳的不知多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別問,我科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你是躲不開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你是躲不開嗎並收藏別問,我科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