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大趁著日頭好,急忙把聯名好的奏疏送了過來,李寧安也沒耽擱,徑直往譚彥霖的公房而去。


    “呃。”譚彥霖皺著眉頭,冷哼一聲,“你是會想法子的,才剛授官沒兩月,翰林院的壞毛病全都沾染上了。”


    語氣頗有些嚴厲,李寧安嬉皮笑臉的應著。


    又罵了幾聲把李寧安趕走,譚彥霖手拿奏疏冷不丁的笑了起來。


    雖說自己要去抗雷,但新科進士聯名上書這種事情放在什麽時候都不會小,但其中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


    憑著這次抨擊勳貴的名聲,過兩年京察,他早已盯上的禮部右侍郎大概率會在廷推中落入他手。


    京察是朝廷定期對在京官員政績考察方式之一,同時也是朝中大佬政治攻訐的必備手段。


    例如潘張之爭,若不是威遠侯這事,恐怕近段時間就會分出勝負,現在就隻能拖到京察之時了。


    朝廷已經正式確立六年一次京察的規定。


    不同品級的京官考察方式有所不同,“四品以上自陳以取上裁”,而五品及以下官員通過當年的主察官考察後,依照官員政績定為“八目”。


    (考察,通天下內外官計之,其目有八:曰貪,曰酷,曰浮躁,曰不及,曰老,曰病,曰罷,曰不謹)。


    依據八目,將考察結果定為四等,“年老、有疾者,致仕。


    罷軟無為、素行不謹者,冠帶閑住。


    貪酷,並在逃者為民,才力不及者,斟酌對品改調”。


    四等結局最終彰示官員的去留與否。


    不過對李寧安還是該罵就要罵,這次是好事,下次可就不一定了,適當的敲打還是必要的,他可不是什麽都願意擔著。


    從公房出來,李寧安兀自高興著,譚掌院話中的意思他自然明白,討人嫌的事情他肯定是不會出手做的。


    譚彥霖憂慮的是京察,他想要從翰林學士任上調離,而李寧安則不同,翰林院自有它的考核晉升方式,譚彥霖是在翰林院升無可升了。


    說白了翰林院就是一群老學究帶著學生,沒事發下聲讓人知道下存在,無疑是清流中的清流。


    李寧安就指望著在翰林院熬些資曆,然後就要麽下放到地方為官主政一方做些實事,要麽在六部或九卿之中尋個衙門任職,在朝中繼續熬資曆。


    翰林院作為一個清要之地,官員們平日不會去過多接觸衙門瑣事,有更多的精力去治學以及鍛煉處理政務的能力,積累自己的名望。


    同時長期處於皇帝和中央官員身邊,接近權要,耳濡目染,所獲政治經驗必大於其他非翰林官員,升遷的速度也會快上許多。


    也因此人們普遍認為翰林院為朝廷“養才、儲才”之地,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眾進士都爭著入翰林了。


    雍朝的文官考核官位升遷稱為“考滿”。


    即為官三年有初考,再三年有再考,再三年有通考。


    三次考試為期九年,考完即為“考滿”,根據成績分為“稱職”、“平常”、“不稱職”。


    “稱職”者則會得到升遷機會,官品會升一級或兩級。


    也有些人因成績出色,第一次初考便得到升遷機會,但實在少數。


    也有極個別人因為某些特殊情況,幾個月便得到升遷機會,這些後麵都會講到。


    於是,新科狀元在翰林院勤勤懇懇工作九年後,終於迎來了自己的第一次升遷。


    他可以從從六品的修撰升為正六品的侍讀或侍講,雖然工作內容大同小異,但好歹是升官了。


    就這樣又過了九年,迴憶起十八年前剛當上狀元時的意氣風發,我們的狀元李大人又順利獲得了升遷機會,他可以從正六品的侍讀或侍講升為從五品的侍讀學士或侍講學士。


    工作內容依然大同小異,但也有可能加個經筵講官的頭銜,從而有給皇帝講課的資格。


    就這樣又過了九年,模糊地迴憶起二十七年剛當上狀元時的情景,我們的狀元李大人再次順利獲得了升遷機會,從從五品的侍讀學士或侍講學士升為了正五品的學士。


    而這個翰林院學士也是翰林院的最高長官了。


    就這樣又過了幾年,這期間可能會被同級調動,而要想從翰林學士再往上,剩下的官位十根手指頭都數得出來了。


    於是需要等遇到某些位置空出來的情況,才有機會補進去。


    經過上位官員的推薦,最終由皇帝做決定,這在雍朝稱為“廷推”。


    廷推成功,也就相當於入內閣了。


    但是,整個翰林院那麽多人,官位有限,每個人都要升遷,哪有那麽多位置呢?


    於是,詹事府和國子監等成為了翰林轉遷之所。


    例如我們從六品的修撰狀元李大人,他在第一次升遷過程中也可能轉遷到詹事府成為一樣是正六品的春坊中允。


    也可能連升兩級成為從五品的春坊喻德,然後最終以詹事府最高長官詹事的官位入內閣。


    此外也可能轉遷到國子監,最終以國子監祭酒的身份入內閣。


    再者也可能倒黴點,犯了啥事被貶到地方做官或者外轉到其他衙門,相當於懲罰了。


    順帶一說,詹事府最初設立的目的主要是負責太子的內務,包括記錄太子的生活,加個太子三師什麽的頭銜教導太子讀書等。


    不過它此時已經便淪為了翰林院官員的轉遷之所,非詹事府官員也有來負責太子內務的,屬於是名存實亡。


    明明白白的升遷考滿之路李寧安心中自然有數,簡簡單單熬資曆上升,那是什麽人都會高興。


    可等李寧安迎來第一次升官就得九年後了,那時它不過二十七歲,尚屬壯年,但下一次下下次呢!


    一個青年官員最好的時光就磨沒了,等到李寧安身居高位,心氣早就跑光了,所以李寧安覺得這個製度必須得變。


    他肯定是在翰林院待不住的,到時候要麽轉遷,要麽就直接下放到地方曆練,碌碌京官數十載,在李寧安看來真正得到練習的隻是官場上的油滑。


    處理完奏疏一事,李寧安可沒空看彈劾影響,他們這類奏疏多半要被壓幾天,一切都要等皇上裁定對此事的看法決斷,朝堂諸公們的態度反響同樣尤為關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別問,我科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你是躲不開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你是躲不開嗎並收藏別問,我科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