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上海最早的記憶,源自三個女人:雪英、雪蓮、雪萍。
當年,這三姊妹號稱橋邊鎮三朵金花,打扮妖豔,穿著大紅大紫,總是以高人一等的姿勢,打鎮上翩翩而過。
不管是街邊吃麵的阿婆還是理發的大爺,都會不約而同地停下手中的工作,目送他們消失在視野中。
那會兒我們還自然也是目不轉睛地盯著她們看。
這道理差不多,動物園裏看鱷魚的人往往最多,不是因為鱷魚長得漂亮,而是屬於審醜的一種範疇。
這仨不僅打扮前衛,脾氣更怪。看到我們這些小屁孩盯著她們看,她們揮動著手裏五顏六色的手帕,頤指氣使地嚷嚷:“看啥子看,有啥子好看的,再看甩你們到河裏去!”
我們依然盯著她們看,她們依然嚷嚷,但從來沒有付諸實踐,把我們甩河裏去。
按照年齡,雪英大於雪蓮大於雪萍。
那個時代,上海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對於小鎮女青年來說,簡直與天堂無二。走路上能被錢砸死,河沙裏都是錢,不少人在河沙裏找錢最後整成了億萬富翁。
這是雪英去上海打工後迴來帶給我們的信息,盡管像科幻故事,但令鎮上的青年羨慕不已。
雪英從上海迴來時,鎮上的人都跑她家裏去聽她講“十裏洋場”有多氣派,帥哥美女有多妖豔,有多少人在河沙裏找錢致富。
當時我思考,怎麽她就沒能在河沙裏找錢致富呢?
大部分人用崇拜的眼光來“朝聖”雪英,雪英樂意與沒有見過世麵的父老鄉親分享大上海的新世界。
她拿出照片給我們看,每張都是東方明珠電視塔的背景,大紅大紫的雪英做著各種稀奇古怪的動作和剪刀手勢。
那次,雪英把雪蓮帶去了上海。
一年後,雪蓮迴到鎮上,給我們秀她的照片,每張都是東方明珠電視塔的背景,大紅大紫的雪蓮做著各種稀奇古怪的動作和剪刀手勢。
那次,雪蓮把雪萍帶去了上海。
一年後,雪萍迴到鎮上,給我們秀她的照片,每張都是東方明珠電視塔的背景,大紅大紫的雪蓮做著各種稀奇古怪的動作和剪刀手勢。
以後,幾乎所有去過上海的人,迴來秀照片,都是東方明珠電視塔的背景,做著各種稀奇古怪的動作和剪刀手勢。
東方明珠電視塔的背景,已然成為去過上海的人的標配,撐起了一個個渴望闖蕩世界的春夢。
於是,我腦子裏形成了定式,上海就是電視塔,電視塔就是上海。
而且,那是一個時尚得不行的地方,隻有雪英、雪蓮、雪萍這種時尚大咖才配得上去那地兒。
再後來了解到,她們隻是在電子廠焊接電線,每天晚上住幾百號人的集體宿舍。她們的時尚,也隻是下班後在弄堂深處的街邊店吃一個生煎包配一碗陽春麵。
上海,就是這樣一個神奇的地方,電視上一播放到中國如何牛逼如何現代化雲雲,鏡頭必定是掃過陸家嘴那片高樓大廈。
中國人對時尚、前衛、繁華的所有遐想,都固定在了陸家嘴那一掃而過的鏡頭。
真正的上海,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總而言之,一個電視塔,隻是那個時代對於信息閉塞的諷刺和縮影。
弄堂裏,正演繹著如下圖景:說著吳儂軟語的大媽一邊打著蒲扇催房租一邊盼著拆遷隊進來,與所有的中國特大城市一樣,在這廉租屋裏,蝸居著希望、理想、憂傷、憤怒和精.液。
北京和上海,本質上並無什麽不同。
它們包容著生命的同時,又默默地旁觀這些生命上演的尷尬。悲喜離合、功成名就,一直都在這裏密集出現,消亡,又出現,又消亡。
這兩個地方的土壤豐富,生命力實在太旺盛,旺盛到“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在這五彩斑斕的世界,每個人的時間都精打細算,無暇顧及“沉舟”和“病樹”。
在車上,要不是溫潤的空氣和視野盡頭越來越近的東方明珠提醒我,我還以為自己尚身在北京。
小韓是上海本地人,給我講著上海這幾年的發展太快,有點刹不住,抱怨說人太多了,表示自己倒不是嫌棄外地人,主要是沒有必要把上海的資源搞得這麽集中。
我有一句沒一句地應答著,心裏正揣度主編究竟是什麽樣的人。
小韓將我送到下榻的酒店後,叮囑我先洗洗,自己在樓下等。
我簡單洗漱了一番,換了套正式的西服,穿上了鋥亮的皮鞋。
平時穿便裝,一時感覺不習慣,像被五花大綁捆著一樣難受。這是規則和禮儀,有時得去適應。
校服和西服是我最厭惡的衣著。
高中時期,於越經常因為不穿校服而被記過。
他長篇大論,告訴我,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認為,國家即暴力的壟斷者,所謂學校,即國家的版本。校服是對自由的最大諷刺,穿著校服參與的集體活動,更是對自由的殘酷摧殘。校服之於“孝服”的諧音,正如為人性中最古舊敗壞的“亡靈”披麻戴孝,是強製性要求生者對死者表達做作的集體主義痛苦。學校在讓學生強製**錢的過程中,完成了對學生家庭的經濟掠奪。校服掩蓋了一個基本事實:學校依靠校服維護的整齊劃一,在抹殺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上發揮了無形的力量,它是一種兵不血刃的道具。
我聽完,一臉懵逼,隻覺此人思想天馬行空,他.媽的一破校服而已,居然能扯出這麽多哲理出來。
高中時有一個叫雷二的同學,崇拜毛.澤.東,一年四季穿校服,且常年不洗,把校服滋潤成了一件藝術品。上麵土壤肥沃,可以種玉米。坐在他身邊,常能聞到陣陣惡臭,估計能熏死蒼蠅,導致沒有人願意跟他同桌。
與雷二相反,我極端討厭校服。僅僅是因為校服隻有規定的幾個碼號,要求衣著者的身體去適應校服,而不是反之。校服拿到手,不是長了就是短了,不是寬了就是窄了。被選擇成為了唯一的選擇,這違背了衣著的自然法規則。
西裝是繼校服之後排在第二我最不喜歡的服裝。西裝限製了自由運動的可能。
自由最先必然建立在**上,**不自由,精神能自由的人,可謂莊子所言的得“道”之人。但老莊哲學談的是境界,而不是實體。
我乃一俗人,生活中向往形而下的自由。不喜歡穿皮鞋和西服,因為它們表征儀式與交際,是官商場合的不由自主,是公司企業的日常律令。
在雜誌社,編輯記者一個二個吊兒郎當,夏天有的穿著拖鞋背心大褲衩就來了,甚至有人掛空擋。
如果有人穿西裝,絕對被圍觀調侃成一傻.逼。約會?結婚?都不是?那你他.媽的穿這麽正式搞毛啊!這便是我等的絲自以為是的邏輯。
走出酒店房間之前,我在門口的大鏡子前站立片刻,在西服的襯托下,鏡中人更為挺拔成熟,我得意地微微一笑。
到樓下,小韓迎上來:“小宇哥,一表人才,才貌雙全,怪不得我們主編沒事沒事,我們走吧,他們已經到了。”
本想追問一番,但想想馬上便要揭開主編的廬山真麵目了,便不再為難小韓。
當年,這三姊妹號稱橋邊鎮三朵金花,打扮妖豔,穿著大紅大紫,總是以高人一等的姿勢,打鎮上翩翩而過。
不管是街邊吃麵的阿婆還是理發的大爺,都會不約而同地停下手中的工作,目送他們消失在視野中。
那會兒我們還自然也是目不轉睛地盯著她們看。
這道理差不多,動物園裏看鱷魚的人往往最多,不是因為鱷魚長得漂亮,而是屬於審醜的一種範疇。
這仨不僅打扮前衛,脾氣更怪。看到我們這些小屁孩盯著她們看,她們揮動著手裏五顏六色的手帕,頤指氣使地嚷嚷:“看啥子看,有啥子好看的,再看甩你們到河裏去!”
我們依然盯著她們看,她們依然嚷嚷,但從來沒有付諸實踐,把我們甩河裏去。
按照年齡,雪英大於雪蓮大於雪萍。
那個時代,上海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對於小鎮女青年來說,簡直與天堂無二。走路上能被錢砸死,河沙裏都是錢,不少人在河沙裏找錢最後整成了億萬富翁。
這是雪英去上海打工後迴來帶給我們的信息,盡管像科幻故事,但令鎮上的青年羨慕不已。
雪英從上海迴來時,鎮上的人都跑她家裏去聽她講“十裏洋場”有多氣派,帥哥美女有多妖豔,有多少人在河沙裏找錢致富。
當時我思考,怎麽她就沒能在河沙裏找錢致富呢?
大部分人用崇拜的眼光來“朝聖”雪英,雪英樂意與沒有見過世麵的父老鄉親分享大上海的新世界。
她拿出照片給我們看,每張都是東方明珠電視塔的背景,大紅大紫的雪英做著各種稀奇古怪的動作和剪刀手勢。
那次,雪英把雪蓮帶去了上海。
一年後,雪蓮迴到鎮上,給我們秀她的照片,每張都是東方明珠電視塔的背景,大紅大紫的雪蓮做著各種稀奇古怪的動作和剪刀手勢。
那次,雪蓮把雪萍帶去了上海。
一年後,雪萍迴到鎮上,給我們秀她的照片,每張都是東方明珠電視塔的背景,大紅大紫的雪蓮做著各種稀奇古怪的動作和剪刀手勢。
以後,幾乎所有去過上海的人,迴來秀照片,都是東方明珠電視塔的背景,做著各種稀奇古怪的動作和剪刀手勢。
東方明珠電視塔的背景,已然成為去過上海的人的標配,撐起了一個個渴望闖蕩世界的春夢。
於是,我腦子裏形成了定式,上海就是電視塔,電視塔就是上海。
而且,那是一個時尚得不行的地方,隻有雪英、雪蓮、雪萍這種時尚大咖才配得上去那地兒。
再後來了解到,她們隻是在電子廠焊接電線,每天晚上住幾百號人的集體宿舍。她們的時尚,也隻是下班後在弄堂深處的街邊店吃一個生煎包配一碗陽春麵。
上海,就是這樣一個神奇的地方,電視上一播放到中國如何牛逼如何現代化雲雲,鏡頭必定是掃過陸家嘴那片高樓大廈。
中國人對時尚、前衛、繁華的所有遐想,都固定在了陸家嘴那一掃而過的鏡頭。
真正的上海,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總而言之,一個電視塔,隻是那個時代對於信息閉塞的諷刺和縮影。
弄堂裏,正演繹著如下圖景:說著吳儂軟語的大媽一邊打著蒲扇催房租一邊盼著拆遷隊進來,與所有的中國特大城市一樣,在這廉租屋裏,蝸居著希望、理想、憂傷、憤怒和精.液。
北京和上海,本質上並無什麽不同。
它們包容著生命的同時,又默默地旁觀這些生命上演的尷尬。悲喜離合、功成名就,一直都在這裏密集出現,消亡,又出現,又消亡。
這兩個地方的土壤豐富,生命力實在太旺盛,旺盛到“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在這五彩斑斕的世界,每個人的時間都精打細算,無暇顧及“沉舟”和“病樹”。
在車上,要不是溫潤的空氣和視野盡頭越來越近的東方明珠提醒我,我還以為自己尚身在北京。
小韓是上海本地人,給我講著上海這幾年的發展太快,有點刹不住,抱怨說人太多了,表示自己倒不是嫌棄外地人,主要是沒有必要把上海的資源搞得這麽集中。
我有一句沒一句地應答著,心裏正揣度主編究竟是什麽樣的人。
小韓將我送到下榻的酒店後,叮囑我先洗洗,自己在樓下等。
我簡單洗漱了一番,換了套正式的西服,穿上了鋥亮的皮鞋。
平時穿便裝,一時感覺不習慣,像被五花大綁捆著一樣難受。這是規則和禮儀,有時得去適應。
校服和西服是我最厭惡的衣著。
高中時期,於越經常因為不穿校服而被記過。
他長篇大論,告訴我,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認為,國家即暴力的壟斷者,所謂學校,即國家的版本。校服是對自由的最大諷刺,穿著校服參與的集體活動,更是對自由的殘酷摧殘。校服之於“孝服”的諧音,正如為人性中最古舊敗壞的“亡靈”披麻戴孝,是強製性要求生者對死者表達做作的集體主義痛苦。學校在讓學生強製**錢的過程中,完成了對學生家庭的經濟掠奪。校服掩蓋了一個基本事實:學校依靠校服維護的整齊劃一,在抹殺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上發揮了無形的力量,它是一種兵不血刃的道具。
我聽完,一臉懵逼,隻覺此人思想天馬行空,他.媽的一破校服而已,居然能扯出這麽多哲理出來。
高中時有一個叫雷二的同學,崇拜毛.澤.東,一年四季穿校服,且常年不洗,把校服滋潤成了一件藝術品。上麵土壤肥沃,可以種玉米。坐在他身邊,常能聞到陣陣惡臭,估計能熏死蒼蠅,導致沒有人願意跟他同桌。
與雷二相反,我極端討厭校服。僅僅是因為校服隻有規定的幾個碼號,要求衣著者的身體去適應校服,而不是反之。校服拿到手,不是長了就是短了,不是寬了就是窄了。被選擇成為了唯一的選擇,這違背了衣著的自然法規則。
西裝是繼校服之後排在第二我最不喜歡的服裝。西裝限製了自由運動的可能。
自由最先必然建立在**上,**不自由,精神能自由的人,可謂莊子所言的得“道”之人。但老莊哲學談的是境界,而不是實體。
我乃一俗人,生活中向往形而下的自由。不喜歡穿皮鞋和西服,因為它們表征儀式與交際,是官商場合的不由自主,是公司企業的日常律令。
在雜誌社,編輯記者一個二個吊兒郎當,夏天有的穿著拖鞋背心大褲衩就來了,甚至有人掛空擋。
如果有人穿西裝,絕對被圍觀調侃成一傻.逼。約會?結婚?都不是?那你他.媽的穿這麽正式搞毛啊!這便是我等的絲自以為是的邏輯。
走出酒店房間之前,我在門口的大鏡子前站立片刻,在西服的襯托下,鏡中人更為挺拔成熟,我得意地微微一笑。
到樓下,小韓迎上來:“小宇哥,一表人才,才貌雙全,怪不得我們主編沒事沒事,我們走吧,他們已經到了。”
本想追問一番,但想想馬上便要揭開主編的廬山真麵目了,便不再為難小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