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率領十一萬大軍進入泰山郡時,便已經聽聞徐州陶謙所派來支援的大軍了,整整八萬大軍,是如今整個徐州唯一拿的出手的大軍了。


    沛郡方向陶謙要防備張飛和華雄兩人,所以並沒有從這裏抽調,譙郡方向曹豹率領五萬大軍在這和華雄相持不下!


    華雄雖然兵少,但是卻憑著地理位置的優越,讓曹豹吃了不少的苦頭。


    北方戰場上,袁紹的兒子們相互反目成仇,互相攻伐,曹操借著這個機會,初春後,便直接率領大軍突破渤海的防線,攻打袁譚!


    袁譚得知後,便立馬放棄攻打袁尚,急忙迴兵救援!


    但是已經來不及了,袁譚最後被擊敗了,三萬大軍全部被曹操殲滅!


    袁尚得知袁譚被曹操殺了以後便幡然醒悟,於是便派出使者去和袁熙講和,兩人聯手對抗朝廷大軍!


    袁熙當然很爽快的便應允了,這正是袁熙想要看到的場麵!


    前方清河郡,沮授和田豫兩人由於兵少,缺少後勤糧草補給,還有加上前麵袁尚和袁譚兩人的自立後,軍心不穩,六萬大軍隻剩下不到四萬大軍。


    清河郡防線徹底崩潰,趙雲率領大軍一路直殺如清河郡,各地守軍紛紛見到朝廷大軍便直接投降了!


    最後沮授因為勞累過度,死於撤迴渤海郡的路上!


    田豫也看清了這亂世,中途不知道消失到什麽地方去了。


    主將鞠義也沒有辦法,最後在趙雲即將追上來的時候,鞠義選擇了投降!


    冀州已然平定下來了,隻剩袁尚還苦苦守著半個渤海郡了,曹洪率領四萬大軍進攻平原郡,相信要不了多久便會傳來捷報!


    如今隻剩下徐州,便可以統一中原地區了。


    琅琊郡,本就無險可守,臧霸憑借著對地利的掌控,暫時可以穩住局麵,但是徐州如今已經是被包圍了,退不能退進也不能進,陷入了張清大軍的包圍當中了。


    琅琊郡,臧霸和王朗分兵兩路,一路後方布置第二到防線,一方堅守第一到防線!


    王朗則率領三萬大軍退守,建立第二到防線!


    王朗(?-228年),本名王嚴,字景興。東海郡郯縣(今山東臨沂市郯城西北)人。漢末至三國曹魏時期重臣、經學家。


    王朗早年師從太尉楊賜,因通曉經籍而被拜為郎中。


    後因楊賜去世而棄官服喪,不應孝廉之命。徐州刺史陶謙舉其為茂才,拜徐州治中從事。


    後升任會稽太守,任內獲百姓愛戴。


    建安元年(196年),孫策南攻會稽,王朗率軍抵禦,終為其所敗,並在逃亡途中被孫策擒獲,受到禮遇。


    之後應丞相曹操辟命,輾轉數年後才抵達許都,被拜為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魏王國建立後,以軍祭酒兼領魏郡太守,又任少府、奉常、大理等職。


    曹丕繼王位時,遷禦史大夫,封安陵亭侯。曹魏建立後,改任司空,進封樂平鄉侯。曹睿繼位後,代華歆為司徒,進封蘭陵侯。


    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諡號“成“。其孫女王元姬嫁於晉文帝司馬昭,生晉武帝司馬炎、齊獻王司馬攸。


    王朗學識淵博,與其子王肅同為經學大家。著有《周易傳》、《春秋傳》、《孝經傳》、《周官傳》等,並有文集三十四卷,今多已佚失。


    王朗早年師從太尉楊賜,因通曉經籍而拜郎中,任菑丘縣長。中平二年(185年),楊賜逝世,王朗因而棄官為楊賜服喪。服喪期滿後,獲舉孝廉、受官府征辟,他都不應命。乃後才被徐州刺史陶謙舉為茂才,


    初平四年(193年),漢獻帝被李傕、郭汜控製,王朗時任徐州治中從事,與徐州別駕趙昱建議陶謙遣使向獻帝進貢,以表示對漢室的支持。


    陶謙聽從,並命趙昱帶奏章至長安。獻帝接到奏章後,頗感讚賞,並升陶謙為徐州牧、安東將軍,王朗也被任命為會稽太守。


    王朗到會稽後,見當地人民仍然祭祀秦始皇,並且與夏禹同廟。王朗認為秦始皇是無德之君,不配獲得人民祭祀,於是將這行為取締。他在任四年,獲得當地人民愛戴。


    建安元年(196年),橫掃江東的孫策率兵進攻會稽,王朗的幕僚、會稽功曹虞翻建議避其鋒銳。但王朗認為自己是朝廷官吏,應該保護城邑,於是決定與孫策交戰,在固陵列陣抵禦。孫策數次渡水作戰,均為王朗所部擊退。


    後來,經由孫策之叔孫靜的獻策,王朗兵敗逃亡交州,出海到東冶時,遭孫策追擊,隻得投降。孫策因敬重王朗而不作加害,亦曾派重臣張昭勸王朗為他效命,但王朗堅決不肯。


    後來,丞相曹操上表征召王朗,王朗由曲阿縣出發。但因為久經戰亂而道路不通,輾轉數年才到任。王朗抵達許都後,先被任命為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


    建安十八年(213年),魏國建立,王朗以軍祭酒身份領魏郡太守。後曆任少府、奉常、大理。


    王朗處理事務在於寬恕犯罪者,控罪有疑點時判罰都會從輕,他與鍾繇都以治獄而知名。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魏文帝)繼任魏王後,王朗遷任禦史大夫,封安陵亭侯。王朗曾進言,勸曹丕減輕刑獄,轉以扶助幼弱,幫助人民休養生息。


    同年,曹丕受獻帝禪讓稱帝,改禦史大夫為司空,進封王朗為樂平鄉侯。曹丕時常出外遊獵,有時到半夜才迴宮。王朗於是上疏勸諫,曹丕於是不再半夜迴宮。


    黃初二年(221年),吳蜀夷陵之戰爆發,有人認為應該舉兵支援稱藩的東吳,並一舉吞滅蜀漢,但王朗認為應該等待兩軍相持不下時才領兵支持,並派持重的將領攻蜀軍要害之處,一舉決勝;而當時東吳尚未起兵,而且經常下雨,不利於行軍,於是反對。曹丕聽從。


    後來,曹丕征召孫權長子孫登為東中郎將,但孫登沒有來,曹丕於是到許昌大興屯田,打算進攻東吳,王朗又聽聞孫權的迴答未到,一旦越兵後孫登來到,影響甚大;於是反對出兵,建議增強邊境戍守,預防東吳進攻。


    當時曹丕以已成軍而出征,而孫登始終沒有來,曹丕到長江後撤迴。


    太和元年(227年),魏明帝曹睿即位,進封王朗為蘭陵侯,升任司徒。曾上書曹睿諫止營造宮室。


    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諡號成侯。其子王肅襲爵蘭陵侯。


    正始四年(243年),王朗與曹真等人因功得以配享曹操廟庭。


    王朗博學多聞,校注儒家經典,很有名氣。


    正始六年(246年)12月,魏國朝廷以王朗所作的《周易傳》作為學習《易》學的人必須考核的內容。


    後世把他注解裏的思想稱為“王學“。


    王朗子王肅便是“王學“的代表人物。王肅所注《尚書》、《詩》、《論語》、《左傳》等,在晉代列於學官,立有博士。


    今失傳。因王肅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外祖,故借朝廷支持而盛行,一度壓倒“鄭學“,“王學“在東晉後逐漸衰亡。


    王朗才智過人而豐麗博敞,但性格嚴謹慷慨,多立威儀,恭儉節約,就算因婚宴而受到的禮物也一無所受。


    常常譏笑世俗中那些有好施之名、卻不體恤窮賤的人,所以他經常用自己的財物周濟他人之困急。


    王朗少年時與沛國名士劉陽交友。劉陽擔任莒令,三十歲就去世了,所以後世很少聽過他的消息。


    當初,劉陽認為漢室漸漸衰落,知道曹操有雄才,懼怕他對漢室不利,想要除掉他但未成功。


    等到曹操掌權後,下令尋找他的兒子的命令很急。其子惶恐而窘迫,無處可逃。


    劉陽的親舊雖然多,但沒有人敢幫助匿藏他。王朗於是接收他數年,等到從會稽迴朝廷,又數次開解曹操。很久以後曹操終於赦免他,劉陽的人家於是得以保全。


    當初,王朗任大理時曾推薦主簿、趙郡人張登“義濟二君。宜加顯異“,但曹操以需要提拔的人很多,於是擱置此事。


    到了黃初(220年-226年)初年,王朗再次與太尉鍾繇共同推薦張登,魏文帝曹丕於是下詔以張登為太官令。


    黃初年間,曾有鵜鶘聚集在靈芝池,曹丕下詔公卿舉有高尚品行的君子。


    王朗推薦光祿大夫楊彪(王朗的老師楊賜之子),並稱病遜位讓職給楊彪。曹丕於是為楊彪設置吏卒保護,地位僅次三公。並不許王朗遜位,王朗才起身。


    其子王肅也是三國時期的大才。


    王肅不僅在經典的注釋上與鄭學針鋒相對,並取得官方學術地位。


    同時,為了進一步表明自己的思想觀點,也為他的思想確立理論根據,他借“聖人”孔子及其子孫之口,偽造《孔叢子》、《聖證論》。


    這些言論雖然大多出自前人之書,看似抄錄,卻有不少改動,有許多他自己的話。


    他用聖人的話來立論,是儒家經典地位尊崇形式下的一種手段;是借聖人之口說自己想說的話。


    他在《孔子家語》及《孔叢子》中,從各個不同角度來論述治國思想、方法,以及用人等重大問題。


    而在尊崇孔子儒學的名義下,把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包含進去,成為新時代新思想的融合體,這也是王肅在學術上壓倒鄭玄,能夠列於學官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反映出經學向玄學過渡的時代思想特色。


    王肅除了注釋經典,偽造《孔叢子》之外,他在政治生涯中,還針對時事,頻頻向統治者建議,又表現出儒家入世的積極態度。


    王肅的學術活動不僅使人們懷疑鄭玄經學的權威性,更影響了王弼、何晏等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


    他從統治階級的利益出發,為維護傳統的儒家學說,把道家的天道觀和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融合到儒家中來,反映出漢魏之際的儒學向道家學說靠攏,可以說是學術風氣轉變的先導。


    王肅曾以散騎常侍領秘書監近十年。當時魏武帝曹操置秘書令,由少府統管,此體製對發展圖書事業多有不便,他出任秘書監一職後。


    上表認為:秘書職相比尚書、禦史、謁者三台更為親近君主,中書郎地位在尚書丞、尚書郎上,秘書郎就應該在尚書郎下,否則應該在侍禦史之下;秘書郎俸祿都是四百石,升職應該等同於尚書郎,外出就應該任郡太守。


    這是陛下尊崇儒術的聖旨也。自王肅為秘書監後,才不屬少府管理,提高了秘書監的地位,以致後世稱此職為為美職。


    王肅一生仕宦,為帝王近臣,身居廟堂之高,言路通天,多有奏議,屢屢議政獻策於內廷,為魏政權建設功績頗顯。


    其治國安邦的一係列政治主張,如“輕徭役”、“安百姓”、“慎刑罰”、“重信用”、“倡節儉”、“簡宮室”等等,既是當時社會狀況所必需,也體現了王肅對孔子思想的繼承,促進了國家的穩定和發展。


    這些主張,對東漢末遭受戰亂、陷於民不聊生境地的老百姓是有益的,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安定起到了作用。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王朗以會稽太守的身份初次登場。


    在孫策打敗吳郡的嚴白虎之後節節進逼,基於唇亡齒寒的原因,力排眾議接納了逃亡的嚴白虎,但遭到虞翻的反對。之後派遣大將周昕與孫策作戰失敗,自知不敵孫策而向中原逃亡。


    逃亡至中原後,受到曹操的賞識在朝中任職。在此之後則成為極力幫助曹操奪權的得力助手,與華歆等人聯手,使曹操得以晉升至魏公、魏王的位子。曹操死後則威逼漢獻帝禪讓帝位與曹丕,成為魏國建立的一大功臣。


    諸葛亮北伐時,王朗不顧已七十六歲高齡,與大都督曹真等人於祁山迎戰諸葛亮。在陣前與諸葛亮挑起舌戰,然而被諸葛亮的言詞所駁倒,一時氣憤而自馬背上摔落而死。被稱為“武鄉侯罵死王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這個大漢我還能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等你等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等你等你並收藏這個大漢我還能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