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管亥和張燕兩人分兵兩路,北海孔融張清已經給孔融打過招唿,孔融也知道張燕和管亥兩人是張清埋在青州的暗樁,所以對於濟南郡,平原郡以及齊郡三郡的求援孔融都以陶謙的威脅來推遲。


    泰山郡,管亥率領八萬大軍攻打濟南郡。


    張燕率領四萬大軍攻打齊郡,齊郡很富足,所以張燕想要把齊郡打下當做自己的糧倉。


    同時齊郡的兵力也不足,隻有不到五千的守軍。


    所以張燕很快便攻打到了齊郡的臨淄。


    夏代以前,臨淄曾經為爽鳩氏族部落聚居地。爽鳩,是一種獵鷹,為東夷少昊鳥圖騰部落聯盟成員之一--爽鳩氏的圖騰。爽鳩氏,在少昊鳥國裏世代擔任司寇,主管司法,負責緝捕盜賊。


    夏代,臨淄為季荝氏族部落居住地。季,兄弟間排行最小;荝,意思是烏鴉嘴。由此可知,季荝氏是以烏鴉為圖騰的部族。


    商代初年,臨淄為逢國屬地。逢國的創始人是逢伯陵,為炎帝的裔孫,姓薑,名陵或伯陵,是殷商時代東夷、齊地薑姓氏族的首領,因建立逢國又稱之為逢伯陵。


    商代末年,臨淄為薄姑國屬地。薄姑國為嬴姓,都治在博興,地域在今博興、桓台、臨淄北部一帶,商末打敗逢國,在淄水流域建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公元前1045年,封太公薑尚(公元前1045年-公元前1015年在位)於齊地,建立周代齊國,都治營丘(今臨淄)。傳齊丁公薑汲(公元前1014年-前1010年)、齊乙公薑得(公元前1010年-前?年)、齊癸公薑慈母,至齊哀公薑不辰(公元前?年-前867年)。齊獻公即位後,複都營丘。為防備紀國入侵,他加固擴建了營丘城。因為擴建後的營丘城東城牆瀕臨淄水,沿河而建,所以齊獻公就順理成章將營丘城改名為臨淄。


    公元前221年,秦滅齊國,設臨淄縣。屬齊郡,郡、縣治所均在臨淄。區境東部屬齊郡東安平縣(縣治在今皇城)。


    西漢時期,臨淄為齊國王都、臨淄縣治所在地。公元前127-前117年,臨淄為齊郡郡治、臨淄縣治所在地。公元前117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封次子劉閎為齊王,臨淄複為齊國王都、縣治所。公元前110年――公元8年,臨淄複為齊郡郡治、臨淄縣治所在地。西漢時期,區境分屬臨淄縣、東安平縣(先屬齊郡,後屬菑川國)、西安縣(縣治在今南高陽)、昌國縣(縣治在今張店灃水鎮昌城村)。


    新朝王莽時期(9年-25年),9年,王莽改臨淄縣為齊陵縣,屬青州濟南郡。臨淄為濟南郡郡治、齊陵縣治所在地。區境分屬齊陵縣、東安平縣(屬菑川國)、東寧縣(西安縣改名,今南高陽)。


    東漢時期,臨淄還是青州州治、臨淄縣治所在地。區境分屬臨淄縣、東安平縣(屬北海國)、西安縣。


    三國時期(220-265年),臨淄為魏國青州州治、齊郡郡治、臨淄縣治所在地。區境分屬臨淄縣、東安平縣、西安縣、新汶縣(240年設,縣域在今臨淄西部)。


    西晉時期(265-311年),臨淄為西晉齊國王都、青州州治(311年後遷廣固,今青州堯王山東南)、齊郡郡治、臨淄縣治(311年後遷廣固)所在地。區境分屬臨淄縣、東安平縣、西安縣。


    東晉、十六國時期(317年--420年),臨淄為齊郡郡治所在地。其中311年-323年屬前趙;323年-350年屬後趙;350年-355年屬東晉(齊公段龕);355年-370年屬前燕;


    370年-383年屬前秦;383年-399年屬東晉。以上各朝青州州治、臨淄縣治均在廣固。399年-410年,臨淄為南燕國燕都尹所轄附郭首邑。410年-420年。臨淄屬東晉,仍為齊郡治所,青州州治、臨淄縣治在東陽(今青州市北關)。


    南北朝時期(420年--581年),臨淄為齊郡郡治所在地。其中420年-469年屬南朝宋;區境分屬臨淄縣(縣治在青州市北關)、高陽縣(屬僑置冀州高陽郡,縣治在今南高陽)、廣川縣(屬僑置冀州廣川郡,縣域在今臨淄東南部)、重合縣(屬僑置冀州渤海郡,縣域在今臨淄北部)、鄃縣(屬僑置冀州清河郡,縣域在今臨淄西南部大武、金嶺一帶)、安次縣(屬僑置冀州清河郡,縣域在今臨淄西部,今稷下街道安次村一帶)。469年-534年屬北魏;534年-550年屬東魏;550年-556年屬北齊。556年,北齊撤臨淄縣,至577年,臨淄區境分屬北齊青州齊郡益都縣(縣治東陽)、高陽縣和貝丘縣(縣治在今淄川)。577年-581年,屬北周,區境仍分屬上述三縣。


    隋朝時期(581年--617年),581年-596年,區境屬隋青州益都縣、高陽縣和貝丘縣。596年,重設臨淄縣,至607年,區境分屬隋青州臨淄縣、高陽縣、時水縣和淄州淄川縣。607年,高陽縣、時水縣並入臨淄縣,屬北海郡。淄川縣屬齊郡。


    唐朝時期(618--907年),臨淄為唐河南道青州北海郡臨淄縣縣治所在地。區境分屬臨淄縣、時水縣(618年置,625年並入臨淄)、安平縣(618年置,625年並入博昌)、博昌縣、淄川縣(屬淄州淄川郡)。


    五代時期(907-960年),臨淄為青州北海郡臨淄縣縣治所在地。區境分屬臨淄縣、博昌縣、淄川縣。


    北宋時期(960-1127年),臨淄為青州北海郡臨淄縣縣治所在地。區境分屬臨淄縣、淄川縣。


    金朝時期(1127--1234年),臨淄為山東東路益都府臨淄縣縣治所在地。區境分屬臨淄縣、淄川縣。


    蒙古、元朝時期(1234年--1368年),臨淄屬益都路。1266年-1278年,臨淄縣並入益都縣;1287年,臨淄縣複置,區境分屬臨淄縣、益都縣。


    明朝時期(1368年--1644年),臨淄為明山東省布政司青州府臨淄縣縣治所在地,區境分屬臨淄縣、益都縣。


    如今青州的治所依然還是臨淄,隻不過整個青州已經被分割成為了好幾塊了。


    整個青州地區,袁紹占據了四郡之地。


    分別是平原郡,濟南郡,齊郡,樂安郡,以及泰山郡,但是如今泰山郡已經成為了管亥等一眾黃巾的庇護之所。


    同時濟南郡也是很重要的。


    濟南郡,西漢初年置。漢高帝時稱博陽郡,為齊國支郡,後改名濟南郡。呂後時分齊國之濟南郡置呂國、濟川國。文帝時置濟南郡。治東平陵縣(故城在今山東省章丘市龍山北)。漢武帝時析濟南郡置泰山郡,屬青州刺史部。


    東漢置濟南國,屢除為郡。魏置濟南國。晉置濟南郡,移治曆城。北魏於濟南郡之地置齊州,遂為州治。隋時罷濟南郡,此後至唐,或為齊郡,或為齊州。


    秦時於今山東西北置濟北郡。漢元年(前206年),項羽封田安為濟北王,都博陽。漢高帝六年(前201年),分濟北郡南部置博陽郡,治博陽(即博縣)。又立長子劉肥為齊王,以臨淄、博陽、濟北、膠東等七郡屬齊國。


    後博陽郡徙治於東平陵縣(故城在今山東省章丘市龍山北),以其地在濟水之南,遂改名為濟南郡。呂後二年(前186年),“立其兄子酈侯呂台為呂王,割齊之濟南郡為呂王奉邑“,置呂國。濟南之名始見於此。


    呂後七年(前181年),改呂國為濟川國,封詐惠帝子劉太為濟川王。八年(前180年),呂後崩,除濟川國,徙劉太為梁王。漢文帝元年(前179年),濟南郡複歸齊國。十六年,置濟南國,立劉辟光(齊悼惠王肥子)為濟南王。景帝三年(前154年),濟南王辟光、膠西王昂、膠東王雄渠、菑川王賢諸兄弟參與七國之亂,濟南王辟光伏誅,濟南國除為郡。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厘濟南郡南部置泰山郡。


    成帝元延、綏和之際(約前8年),濟南郡領十四縣:東平陵縣、鄒縣、平台縣、梁鄒縣、土鼓縣、於陵縣(都尉治)、陽丘縣、般陽縣、菅縣、朝陽(侯國)、曆城縣、猇(侯國)著縣、宜成(侯國)其轄境大致相當於今山東省濟南市市區東部、章丘區、濟陽縣、鄒平縣以及淄博市之周村區、淄川區等地。有工官、鐵官。


    王莽時改濟南為樂安。東漢初,為張步所據。漢光武帝建武五年(29年),耿弇破張步,平定青州。般陽縣入齊郡。


    十五年(39年)四月,封皇子劉康為濟南公。十七年十月,進爵為王。三十年(54年),“以平原之祝阿、安德、朝陽、平昌、隰陰、重丘六縣益濟南國“。明帝永平中,改朝陽為東朝陽,平昌為西平昌。


    又以濟南王康圖謀不軌,“削濟南國之祝阿、濕陰、東朝陽、安德、西平昌五縣“入平原郡。重丘縣蓋永平中省並。章帝建初八年(83年),上述五縣還屬濟南。之後再次劃歸平原。


    約在安帝年閑,濟南國領十縣:東平陵縣、著縣、於陵縣、台縣、菅縣、土鼓縣、梁鄒縣、鄒平縣、東朝陽縣、曆城縣。


    安帝延光四年(125年),濟南王香薨,無嗣國除。順帝永建元年(126年),以阜陽侯劉顯為濟南王。桓帝永興元年(153年),濟南王廣薨,無嗣國除。


    靈帝熹平三年(174年),以河閑王劉利子劉康為濟南王。光和末,曹操為濟南相,“國有十餘縣“,應是漢末有所增置。建安十二年(207年),黃巾軍攻占東平陵,殺濟南王贇,其後贇子劉開嗣立。


    魏黃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受禪,以濟南王劉開為崇德侯,國除為郡。齊王芳正始七年(246年),徙任城王曹楷為濟南王,置濟南國。


    轄東平陵、曆城、祝阿、漯陰、著、台、菅、東朝陽、鄒平、梁鄒、土鼓、於陵,共十二縣。魏滅蜀漢後,遷蜀地豪族於濟南郡北部,置濟岷郡。


    西晉太康初,濟南國除為郡,改東平陵為平陵,以東朝陽、梁鄒入樂安郡。懷帝永嘉中移治曆城縣。


    十六國時期先後為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所據。義熙四年(410年),劉裕滅南燕,複歸東晉。


    宋初,濟南郡屬青州,領曆城、朝陽、著、土鼓、逄陵、平陵六縣。元嘉九年(432年),僑置冀州於曆城。


    宋明帝泰始四年(468年),魏將慕容白曜攻占曆城,濟南入北魏。北魏置齊州,轄濟南、東魏、廣川、東平原、東清河等郡。北魏承明元年(476年),以拓跋羅拔為濟南王。太和七年(483年),濟南國除為郡。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濟南郡。大業三年(607年),改齊州為齊郡。唐初複置齊州。天寶五年改齊郡為濟南郡。乾元元年仍為齊州。


    如今濟南郡太守是前濟南太守孫訓,其人沒有什麽大才,不過是家世較好,在袁紹的行列當中,當然讓他成功的得到了濟南太守一職。


    這些年以來,魚肉百姓,壓榨百姓,百姓早就已經怨聲載道了。


    如今聽聞黃巾來攻,甚至還喜極而泣,管亥和卞喜兩日率領大軍前來百姓都十分的歡迎,可見孫訓在這裏如何的不得民心。


    但是孫訓手中卻有實權,整整兩萬大軍,所以百姓們都是敢怒不敢言。


    如今聽聞管亥率領大軍來攻,甚至還有不少百姓冒著生命危險給管亥打開城門。


    管亥雖然是黃巾,但是其原來在泰山一帶做的卻沒有損害百姓太多利益,所以在百姓心中這個太守還不如身為賊的管亥要好的很多。


    管亥率領大軍八萬,攻打東平陵東平陵守將是孫訓的侄子,東平陵隻有大軍兩千!


    所以他毫不猶豫的便直接放棄了東平陵,之後便直接率領大軍奔襲到濟南城!


    當孫訓得知這個消息哦,急忙給平原郡郡守楊呈發去求救。同時慌忙的集結大軍防守濟南城!


    …分…割…線…


    同時河內地區,張清已經趕到了河內郡!


    三萬大軍早就已經渡河在河內等候張清!


    所以張清抵達後,便直接率領大軍直接進兵魏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這個大漢我還能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等你等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等你等你並收藏這個大漢我還能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