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蔡城外,郭嘉率領大軍來到了下蔡城!自從新蔡城被攻破後,紀靈棄城逃跑後!


    郭嘉率領著七萬大軍直接趕往下蔡!


    下蔡城,張清得知新蔡被攻破後,便讓騎兵散開,到各地阻攔紀靈迴到壽春城,但是到現在為止都沒有任何發現!


    其實紀靈選擇了走廬江郡的方向繞迴壽春城!所以張清派出的騎兵才沒有發現紀靈的下落!


    但是這些現在都影響不到張清了,反正如今袁術已經要完了,紀靈在不在都沒有問題了!


    也影響不到什麽戰局了,反正到現在為止張清一路都很順利,唯一不順利的,就隻是冀州方向的戰場了!


    冀州方向的戰場上,曹操雖然率領援兵趕到,但是還是艱難的防守!


    袁紹看來此次是下定決心了!袁紹動用了三十萬大軍隻為了在袁術滅亡以前攻下幽州地區!


    但是到現在為止,袁紹隻是攻下了河間郡。河間郡都還有一個易縣到現在為止都還在呂布的手中!


    呂布四萬大軍其中有一萬大軍是騎兵,但是憑借著三萬步卒就把袁紹六萬大軍阻擋在了易縣城外!


    下蔡城外,郭嘉率領大軍來到了下蔡城,張清親自出來迎接郭嘉同時還有孔融。


    幾人進城後,孔融由於年紀大了,便先去休息了,倒是武安國跟隨張清等人一同前往。


    今天張清特地在下蔡城設宴款待眾將,這一年以來張清四處征戰,眾將也毫無休息的時間,張清對此也趕到特別的不好意思。


    雖然自己也是一樣的,如今即將到八月節(中秋節)。本來是眾將和家人團聚的日子,但是如今在外征戰,於是張清便打算和眾將一起過了,算是對眾將和自己的一種安慰吧。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為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新唐書·卷十五誌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於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製如文”。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曆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


    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習俗。


    但這裏張清很重視中秋節,就把以後的習俗全部都帶到了這個時代中來。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


    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麵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鬥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的“舉杯邀明月”,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裏共嬋娟”。


    在中秋節,雖然每個地方的習俗不同,但每一種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但是在那之前,眾將還要先商議如何對壽春城發動最後的進攻。


    壽春的袁術可以說如今已經把壽春城打造成為了一個銅牆鐵壁一般的堅固了。


    如今張清雖然有大型攻城武器,但是對於堅固的壽春城來說都是小菜一碟。


    壽春城內大概有二十餘萬百姓,城中糧草充足,兵源也很充足,所以對於壽春城,不打上半年,很難攻下來。


    但是張清卻沒有那麽多時間和袁術在這裏耗下去了,北方的戰事越來越嚴峻了,張清還要趕著迴兵北方支援曹操。


    議事大廳內,張清坐在主位上,堂下文武分坐兩側。


    中間擺放著一個巨大的沙盤。


    這個沙盤是張清來到下蔡以後派手下大軍到壽春附近繪畫地圖,然後把它臨摹下來的。


    沙盤上顯示的各處地形幾乎都很接近真實的地形。


    壽春城兩麵有大河包圍,能正麵進攻的隻有北門和東門。


    但是這兩處也已經被袁術加固了,城牆修髙了兩米多,也增加了好多的箭塔,讓攻城的部隊更加難以對壽春城進攻了。


    但是張清還是以為有機會的,既然南城和西城修建在河邊,那就意味著水師可以在這上麵行駛,但是如今自己的水師還在幽州和洛陽兩地,想要把水師調往南方至少需要三個月,張清等不了這麽多的時間了。


    幽州直沽塞也就是如今的天津市。


    天津地區從新石器時代始曆經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隋唐直至遼宋數千年的不斷開發,在原始聚落的基礎上逐步發展了早期文明。


    直金朝,天津地區因地利而成為戍守要塞-直沽寨;元朝又因海漕輸轉形成河港,在此建立海津鎮;明朝設衛築稱之後,隨著封建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天津漸漸發展成為一座新興的商業城市。


    到清代中葉以前,天津得河槽、海運和蘆鹽之利,已迅速發展成為北方的商業集散中心、拱衛京師的畿輔重鎮。從鹹豐十年(1860〕被迫開埠至民國時期,是天津崎型發展階段,一方麵,作為工業大城市不斷向近代化發展,另一方麵社會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


    直到1949年1月15日城市解放,天津才揭開了曆史的嶄新篇章。在距今約5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先民便已開始在此聚居和勞動生息了。薊縣城東五裏發掘的圍坊遺址,即為原始社會至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存。


    殷商時期,天津北部山區分布著戌狄等少數民族的一些小國。西周及春秋時期,這一地區是召公姬百及其宗支的封地。戰國時期,今海河南北大致分屬趙、燕兩國,為燕、趙、齊爭雄角逐之地。


    秦代天津地區屬上穀郡。西漢時,天津地區南部屬渤海郡的章武、東平舒、文安縣;北部屬漁陽郡的泉州、雍奴和右北平的無終縣。


    泉州城遺址在今武清縣的城上村,遺址範圍內文物遺存豐富,有鬲、豆、陶釜、瓦當和印有“泉州”戳記的陶盆殘片。在其東南11公裏的雙口鎮也發現有“泉州”戳記的陶罐、陶缽等器物。東平村稱遺址在靜海西釣台村,遺址上散布著許多戰國和西漢時期的文物。


    天津地區瀕臨渤海,具有得天獨厚的鹽業生產條件,西漢王朝在全國公設鹽官38處,條件地區就有泉州、章武兩處,可見這裏的製鹽業在當時已占有一定的地位。天津枕河瀕海,水運曆史悠久。


    東漢末年,曹操破袁紹後北征烏恆,出於軍事運輸的需要,自建安十一年(206)始,先後開鑿了平虜渠、泉州渠和新河渠三條運渠,這是天津地區曆史上最早的人工河流,也就自那時起奠定了華北平原上300餘條大小河道匯流至今天天津地區,循當時稱作派河尾的今海河注入渤海的區域水文形勢,同時還為這裏後來發展成河海交通咽喉準備了條件。


    曹魏時處於派河口的漂榆邑(約今東麗區軍糧城一帶〕,無疑是這種有利條件形成之後不久出現的第一個原始河口港,輸轉、儲存軍需物資是它的首要職能。大業四年(608),隨煬帝為東征高麗,命令開鑿永濟渠,“自洛口開渠,達於涿州郡,以通漕運”,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從此形成。


    大運河把黃河、淮河長江和在派尾河入海的華北平原諸河匯成的水係(即今河海水係〕,聯成水道交通網,遂使地近運河北端、兼有河海航運之便的派河尾的地位更趨重要。


    金元時期是天津城市形成的早期階段。元代在大都(北京〕附近屯田,直沽成為軍屯的重要地區。


    “天津“這個名字出現於永樂初年,為朱棣所賜,因這裏是他到京城奪取王位時的渡口,所以起名為天津,意為天子渡河的地方。


    永樂二年(1404),天津作為畿輔要地正式設衛〔衛所是明朝的軍事建置),故有“天津衛”之稱。後增設天津左衛、天津右衛。


    天津三衛直隸於後軍都督府,共有官兵1.6萬餘人(1493-1494)間,天津兵備道劉福將衛城用磚包砌,建四座城門,分別題額為“鎮東”、“定南”、“安西”、“拱北”城中心建鼓樓,鼓樓下起空心方城,從此天津城初具規模。此後天津成了離京都既近且大的漕糧儲囤所。


    自從張清拿下幽州以後,張清便開始對這一地區進行發展,如今這裏已經成為了最大的一個水軍基地。


    但是張清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水軍將領,所以水師的規模並不龐大,但是天津的這個水師基地卻是很大的。


    這裏走共修建了十幾個船塢,停泊著上百艘大型的艨艟戰艦。


    同時還有三萬水師士卒。


    這些水軍士卒都隻是訓練幾年,而且這些士卒都是張清準備未來對南方戰場所準備的。


    暫時還不能調動,所以如今整個戰場的壓力全部壓在了剩下的四萬步卒設上了。


    同時還有孔融所率領來的兩萬大軍。


    也好在壽春城隻有兩邊城牆可以攻打,若是在多些的話,可能張真的會兵力不足。


    如今六萬大軍攻打隻有兩麵城牆減少了大軍分散,但是同時袁術大軍也可以集中防禦北城和東城兩個方向,這也更加增加了張清大軍進攻壽春城難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這個大漢我還能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等你等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等你等你並收藏這個大漢我還能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