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兒子衝出廚房,從父親的手上接過東西,放在堂屋的桌子上。


    霍老二從肩膀上取下褡褳,走進堂屋。


    床已經鋪好,房間也收拾幹淨了,翠雲的母親正在陪譚國凱和昌平公主說話。


    霍老二從褡褳裏麵拿出一份轉讓油坊的契約,遞到譚國凱的手上:“譚老爺,這是轉讓油坊的契約,梅老三看我爽快,隻要三十八兩銀子。”


    “但我還是付了四十兩銀子,梅老三答應找幾個人把油坊的房子修葺一下,工錢由他來出,我離開的時候,梅老三已經帶人忙上了。”


    “他還答應幫我進幾袋黃豆和花生,過幾天,油坊就可以開業了。”


    看到契約,翠雲的母親喜極而泣。


    這次的霍家窪之行,譚國凱不但感受到了霍家人的善良淳樸,他還感受到了鄉親們的古道熱腸。


    因為和霍家人談到了兩個孩子讀書的事情,所以,譚國凱突然產生了一個新的想法。


    在翠雲的老家,念書的孩子非常少,十裏八鄉的孩子要是想讀書的話,隻能到陳家集去。


    陳家集有一個私塾先生,自辦了一個學堂,先生姓邊,因為年已古稀,身體也不好,三天兩頭生病。


    所以,到學堂讀書的孩子越來越少。


    霍家窪有五十幾戶人家,竟然沒有一個孩子念書。


    譚國凱和昌平公主、譚為禮商量了一下,決定在霍家窪辦一個學堂。


    於是,譚國凱、譚為琛和譚為禮在霍老二的陪同下在村子裏麵轉了轉,聽說譚老爺要在村子裏麵建學堂,有十幾個村民陪同三個人一起轉。


    最後,譚國凱和譚為禮決定在霍家後麵一塊鹽堿地上建造學堂。


    這塊鹽堿地從來沒有種過莊稼,鹽堿地的北邊有一條河,河對岸是山巒,在這裏建學堂,再合適不過了。


    譚國凱把建造學堂的差事交給了譚為禮,譚為禮一向熱衷於教書育人,非常爽快地接受了譚國凱交給的任務。


    他和伯父的想法是一致的,給霍家銀子不是不可以,但要想改變霍家人——包括霍家窪人貧窮落後的麵貌,辦學堂,讓孩子們有書讀,這是對翠雲最好的紀念。


    譚國凱還讓譚為琛為學堂起了一個名字,譚為琛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爹,叫‘翠雲書院’,如何?”


    譚國凱哈哈大笑:“我們父子倆想到一起來了,就叫‘翠雲書院’。”


    至於學堂的老師,應該不是問題,學堂建好了,就不愁沒有先生來。


    當時,有不少落榜的秀才,在那些落榜的秀才中挑選一個合適的先生,應該不是什麽難事。


    學堂開工的時間定在年後——小年以後。


    霍老二的心情比譚國凱和譚為禮還要著急,他說自己可以先做一些前期的準備工作,比如建圍牆,打地基,買木料,老爺給他的銀子正好能派上用場。


    明年開春,譚先生一到霍家窪就可以全麵鋪開,到立夏之前,學堂就能建好。


    霍老二竟然能想到把譚老爺給他的銀子拿出來建學堂,可見霍老二是一個非常厚道、良善淳樸的人。


    對絕大多數人而言,裝進口袋裏麵的銀子,是很難掏出來的。


    隻有這樣的人家,這樣的家風才能培養出翠雲這樣的女孩子。


    這讓譚國凱和昌平公主很感動,更對霍家人刮目相看,也更堅定了他要為翠雲的家人——為霍家窪的父老鄉親盡綿薄之力的決心。


    這大概是譚國凱、昌平公主和譚為琛安慶之行的意義所在吧。


    如果說譚國凱、昌平公主和譚為琛剛開始隻是出於感恩的話,那麽,決定在霍家窪建學堂以後,就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感恩了。


    霍老二心情急切並不隻是嘴上說說而已,他當即喊來了八個老鄉,跟他們布置了挖地基、運磚塊和買木料的任務。


    八個老鄉也很爽快,工錢,他們不要。吃飯的問題,他們自己解決,所有的銀子全部花在學堂的建造上。


    八個人中,有一個叫“小諸葛”的人,他曾經在一家飯店當過賬房先生,是八個人中唯一一個識一些字、會算賬的人。


    霍老二讓他測算了一下磚塊的數量和木料的尺寸、數量、價格。


    在吃晚飯之前,霍老二和小諸葛就做好了預算,兩間教室,一間先生的宿舍(比教室要小一些),一間廚房(比先生的宿舍又要小一些)。


    加上院牆,每間房子平均造價在三十銀子左右,四間房子所需銀子是一百二十兩左右,院門和院牆大概需要二十兩銀子。


    合計一共是一百四十兩。


    桌椅需要四十兩,共計一百八十兩,霍老二的手上有三百六十兩銀子,足夠了。


    譚國凱提出,建造學堂的銀子,可以先由霍老二先墊一下,但這筆費用一定要由他來出。


    可霍老二說,銀子本來就是譚老爺出的,譚老爺無需再給霍家銀子,油坊的生意以後會很好,請譚老爺和夫人不必擔心。


    晚上,霍家為譚國凱一行準備了一頓非常豐盛的晚飯,霍老二還請了十幾個鄉親,這些鄉親是自願參加建造學堂的。


    有兩個人還帶來了幾壇子酒。


    大家在一起無拘無束開懷暢飲,連一向不喝酒的譚國凱也喝了幾口酒,盛情難卻嘛!


    霍老二的老婆是一個心細如發的人,她從譚國凱和昌平公主的對視中猜想,譚老爺平時可能很少喝酒,就讓男人幫譚老爺喝了大半碗酒,隻讓譚老爺喝了幾口酒。


    吃過晚飯之後,霍家來了很多鄉親,霍家的堂屋裏麵擠滿了人。


    有些女人把小孩子也帶來了,鄉親對學堂的建成充滿期待,對孩子們的未來充滿期待。


    大家異口同聲地說:他們可以到學堂去幫忙。


    不知道是誰家拿來了一些瓜子和花生,大家坐在一起,一邊剝花生,嗑瓜子,一邊嘮嗑,能說會道的和譚國凱、昌平公主和程班主拉家常,大部分人陪著。


    雖然素不相識,但就像久別的親人一樣。


    鄉親們在霍家待到亥時才在翠雲母親的催促下離去,翠雲母親說,客人們一路顛簸、勞頓,早就該休息,明天一早又要趕路,所以得早點休息。


    鄉親們走了以後,曹順蘭和大丫頭燒了一大鍋熱水,給大家洗漱,洗漱完之後,霍老二夫妻倆將大家領進各自的房間睡覺。


    每個房間裏麵都放著一個火盆,火盆裏麵放著木炭。


    霍老二說,木炭是鄉親們送來的。


    在霍家窪,有很多戶人家在山上伐薪燒炭,以賣木炭為生,他們擔心客人夜裏麵睡覺著涼,特地送來了木炭。


    霍老二走出房間之前,往火盆裏麵加了一些木炭,他特別關照,半夜起床解手的時候,記著往火盆裏麵加些木炭。


    這一夜,大家睡得很暖和,很舒服,就是在自己的家裏也沒有這麽暖和和舒服。


    四更天的時候,譚國凱就聽見婆媳倆在廚房裏麵忙上了,起床之後,便看見霍家的廚房裏麵熱氣騰騰。


    吃早飯的時候,桌子上放著冒著熱氣的饅頭,盛好的玉米糊,還有鹹鴨蛋、蘿卜幹和辣椒醬。


    霍老二的老婆曹順蘭很早就起來蒸饅頭、忙早飯了。


    昨天晚上,霍老二夫妻兩收拾到半夜才睡覺。


    早飯還沒有吃完,霍家的院門外已經聚集了很多鄉親。


    他們是來為大家送行的。


    幾個男人拎著十幾隻野雞和野兔來了,這是他們昨天下午進山剛打的,他們聽說譚老爺要在霍家窪建學堂,個個歡欣鼓舞。


    麵對這份天高地厚的恩德,霍家窪人不能不有所表示,家裏麵又拿不出一點像樣的東西,有一個獵戶提議進山打一些野味。


    於是,七個人一起進山。


    加上家裏麵的存貨,七個人湊了十五隻野雞和十二隻野兔,還有兩隻小野豬。


    大家走出霍家院門的時候,看到一部分人往霍家的院子後麵跑去,原來是幾個村民在學堂的選址上拉線開挖地基。


    鄉親們建學堂的心情比譚國凱還急切。


    昨天晚上,譚為禮就把學堂的圖紙畫出來了。


    看到三輛馬車停在路口,鄉親們——包括十幾個挖地基的人都圍了上來。


    因為送行的人太多,譚國凱一行索性跟在馬車後麵緩步前行,翠雲的母親和霍老二將大家送到村口。


    話沒有多少,但依依不舍的感情全寫在臉上和眼睛裏麵。


    譚國凱和昌平公主答應翠雲的母親,明天春天,他們一家人還會到霍家窪來看望他們,順便看看學堂的建造進度。


    出村口以後,又走了一段路,最後,翠雲的母親攔住了眾鄉親,大家才有機會坐上馬車。


    馬車快進入另外一個村莊的時候,霍家人和霍家窪的鄉親們還站在距離村口很遠的幾棵大榕樹下久久佇立。


    下午三點鍾左右,譚國凱一行迴到歇馬鎮。


    等待譚國凱的是一件壞消息:譚家的家具已經完全滯銷。


    不但一品齋的家具滯銷,外埠幾個店鋪的家具也全部滯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風雨歇馬鎮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齊雲久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齊雲久枝並收藏風雨歇馬鎮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