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於岐伯曰:夫四時之氣,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在,灸刺之道,何者為定?


    岐伯答曰:四時之氣,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氣穴為定。故春取經血脈分肉之間,甚者深刺之,間者淺刺之;夏取盛經孫絡,取分間絕皮膚;秋取經俞,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滎,必深以留之。


    溫瘧汗不出,為五十九。風膚脹,為五十七,取皮膚之血者,盡取之。


    飧泄,補三陰之上,補陰陵泉,皆久留之,熱行乃止。


    轉筋於陽治其陽,轉筋於陰治其陰,皆卒刺之。


    徒,先取環穀下三寸,以鈹針針之,已刺而之,而內之。入而複之,以盡其。必堅,來緩則煩停來急則安靜。間日一刺之,盡乃止。飲閉藥,方刺之時徒飲之,方飲無食,方食無飲,無食他食百三十五日。


    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裏骨。為幹,腸中不便,取三裏,盛瀉之,虛補之。


    癘風者,素刺其腫上。已刺,以銳針針其處,按出其惡氣,腫盡乃止。常食方食,無食他食。


    腹中常鳴,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刺肓之原、巨虛上廉、三裏。小腹控睾、引腰脊,上衝心,邪在小腸者,連睾係,屬於脊,貫肝肺,絡心係,氣盛則厥逆,上衝腸胃,熏肝,散於肓,結於臍。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陰以予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


    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取三裏以下胃氣逆,則刺少陽血絡以閉膽逆,卻調其虛實以去其邪。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則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


    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之太陽大絡。視其絡脈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腫上及胃脘,取三裏。


    睹其色,察其目以,知其散複者,視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一其形,聽其動靜者,持氣口人迎以視其脈,堅且盛且滑者病日進;脈軟者病將下;諸經實者病三日已。氣口候陰,人迎候陽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黃帝內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庾嶺勞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庾嶺勞人並收藏黃帝內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