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天子怒
穿書後,姐妹把我娘親拐跑了 作者:時月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南方戰報傳來,災情越發的嚴重,賑災物資也出了紕漏,死亡人數劇增,所有的一切都在昭示著元昭殿下此次賑災之事辦砸了。
溫家、蘇家以及一些反對溫知渺繼位的人一個個都上書給帝王,欲聯名請求懲處這位不靠譜的小殿下。
但剛剛上書沒兩天,帝王在別院之中,懲處的詔書還沒下來,南方便再次傳來急報。
“元昭殿下遇刺身亡。”
急報是晚上送到別院的,次日整個雲京城便已經傳遍了消息。
所有人準備好的那些彎彎繞繞的詭計,因為溫知渺這一死全盤計劃都被打破了
雖說在溫知渺去的路上,他們的計劃是讓溫知渺死亡,因為那時候的溫知渺在他們看來還是個有些能耐,有點麻煩的家夥。
是皇位有力的競爭者。
但在溫知渺到了南紹之後,展露出的“真麵目”讓他們改變了主意,一個活著的廢物比一個死掉的廢物有用多了。
甚至還能讓溫知渺背鍋,以此凸出自己想扶持的人。
新的計劃比之前殺了溫知渺要有用的多。
可如今溫知渺不僅死了,還是死在南紹城。
雖說是在南紹城外的島上,但那也是在南紹城的範圍之內,無論如何都算是溫融雪和溫柯保護不力。
帝王震怒,定然會徹查此事。
溫知渺的死亡,瞬間成了懸在所有人頭上的一柄利劍。
因為賑災物資不到位,加上各種救濟不及時,死亡人數的增加,導致南方多地發生叛亂。
山匪橫生,百姓甚至都投身到了山匪營中。
半月之後洪水慢慢的消退,雖然幸運的沒有發生瘟疫,但叛亂還在繼續。
而鹿金國也趁機出兵騷擾天啟西邊邊境。
一切都變得混亂不堪,帝王依舊不在朝中,除了下了幾道調兵的聖旨之外,再無其他動靜。
朝中人心惶惶,沒有人知道帝王到底是怎麽想的。
師相亦是閉門謝客,除處理公務之外,不接見任何人。
帝王下令給順王,務必平息叛亂。
溫融雪躺在病床上自然是沒有辦法去平息,重任也就自然而然的落在了掌控了溫融雪手中全部兵權的溫柯身上。
迎戰鹿金之事也趁機交給了姬青槐。
蘇家的確掌控著一部分兵權,而蘇卿珞一直想將這一部分兵權收迴來,蘇家所掌控的兵權,是蘇卿珞父親活著的時候趁機掌握的。
這些年蘇卿珞雖然也在嚐試收迴兵權,但蘇家也的確有戰功,不能貿然收迴。
隻能趁機不斷的調撥其他人以分散兵權。
師挽月看似無事可做,但她的任務也並不輕。
她必須從蘇錦程入手,收集蘇家勾結北戎,販賣兵器的證據。
雖說什麽時候都會有唯利是圖之人與敵人合作,但這個人不能是掌控一部分兵權和經濟的蘇家。
溫氏如今說來也算是前朝皇室了,但因為蘇卿珞的上位並不是徹徹底底的改朝換代,天啟的許多東西還是延續的前朝,也不能直接將溫家斬盡殺絕。
當初殺雞儆猴處理了一批人,但對於溫氏來說不算傷及根本。
畢竟宗族勢力龐大,借著皇室宗族的名頭也涉獵了許多方麵。
這些年雖然削弱了不少,但依舊是一股潛在的威脅。
這些人都想趁機讓自家的人登上爭奪皇位的舞台,壯大自己,最好還能鉗製帝王,可謂賊心不死。
不過按理說溫知渺的死亡,雖然打亂了這些家夥的計劃,但也構不成什麽本質的威脅。
畢竟按照他們的計劃來說叛亂是段氏發起的,鹿金國的進犯也隻是演戲罷了。
配合段氏收攏好人心,假裝交戰幾次,段氏再趁機提出要獨立成國,溫柯且戰且退,朝臣再提議答應段氏的要求,隻要其願意成為天啟的附屬國便可。
而鹿金國那邊,由蘇錦程出麵談判,一切應該都是很順利的。
可現實卻並不是他們所計劃的那樣。
段氏的確是趁機反叛了,但那些原本應該和段氏融合的山匪卻沒有聽從段氏的指揮,而是獨立成了第三股力量。
山匪不想獨立,他們的要求是讓朝廷對待南方諸地一視同仁,給予同樣的支持,減免百姓賦稅。
溫柯接到的軍令是對付段氏叛軍,至於那些山匪則是交給了唐將軍負責剿滅。
但山匪總是逼著剿匪大軍,處處和溫柯還有段氏的叛軍作對。
鹿金國那邊也並打算真的和天啟這邊的人合作,鹿金的大軍在和姬青槐的大軍交戰三次之後,提出和談的想法,希望能重新商議來往關稅之事。
帝王下旨同意和談,而沈洛靈作為剛剛掌控了西行商道的大商行管事人,與朝廷官員一同負責和談之事。
背後的謀算之者,無人想到事情會往這個方向發展,一切都變得一片混亂。
所有的事情都脫離了他們的掌控。
在這樣的情況下,蘇家和北戎原本談好的共同演戲之事也擱置了下來,畢竟這風口浪尖不適合再生事端。
蘇家安分了下來,段氏和溫家就少了一個合作夥伴,頓時陷入了尷尬的局麵之中。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停留在了南方的局勢上,無暇顧及其他。
南方混亂的第二個月,帝王迴朝,消失許久的祁穀玉也跟著迴到了雲京。
常言道天子一怒伏屍千裏,蘇卿珞雖不至於如此殘暴。
但皇女身死也不是小事。
歸來的第一日,蘇卿珞召開早朝。
帝王端坐於龍椅之上,眼眸冷峻。
滿朝文武立於台階之下不敢言語,平日裏六品之上的官員,上朝並不是全程站著的,而是有座椅可坐的。
可今日以師觀潮為首的百官無一人敢坐。
帝王目光沉沉,天子劍握於手中。
“朕記得當日登基之時,朕抱著元昭也是坐在這張椅子上。”
“彼時她還年幼,尚不知何為登基。”
“不知諸卿可還記得?”
麵對她的詢問,群臣皆不敢言。
“元昭剛剛入太學時,太學是何場麵?”
“爾等家中小輩,如今可安好?”蘇卿珞冷聲詢問。
依舊無人敢答話。
“迴答朕。”蘇卿珞的聲音並不大,甚至並沒有歇斯底裏,你甚至聽不出她的悲傷。
但那股壓迫感讓在場所有人都冷汗直流。
溫家、蘇家以及一些反對溫知渺繼位的人一個個都上書給帝王,欲聯名請求懲處這位不靠譜的小殿下。
但剛剛上書沒兩天,帝王在別院之中,懲處的詔書還沒下來,南方便再次傳來急報。
“元昭殿下遇刺身亡。”
急報是晚上送到別院的,次日整個雲京城便已經傳遍了消息。
所有人準備好的那些彎彎繞繞的詭計,因為溫知渺這一死全盤計劃都被打破了
雖說在溫知渺去的路上,他們的計劃是讓溫知渺死亡,因為那時候的溫知渺在他們看來還是個有些能耐,有點麻煩的家夥。
是皇位有力的競爭者。
但在溫知渺到了南紹之後,展露出的“真麵目”讓他們改變了主意,一個活著的廢物比一個死掉的廢物有用多了。
甚至還能讓溫知渺背鍋,以此凸出自己想扶持的人。
新的計劃比之前殺了溫知渺要有用的多。
可如今溫知渺不僅死了,還是死在南紹城。
雖說是在南紹城外的島上,但那也是在南紹城的範圍之內,無論如何都算是溫融雪和溫柯保護不力。
帝王震怒,定然會徹查此事。
溫知渺的死亡,瞬間成了懸在所有人頭上的一柄利劍。
因為賑災物資不到位,加上各種救濟不及時,死亡人數的增加,導致南方多地發生叛亂。
山匪橫生,百姓甚至都投身到了山匪營中。
半月之後洪水慢慢的消退,雖然幸運的沒有發生瘟疫,但叛亂還在繼續。
而鹿金國也趁機出兵騷擾天啟西邊邊境。
一切都變得混亂不堪,帝王依舊不在朝中,除了下了幾道調兵的聖旨之外,再無其他動靜。
朝中人心惶惶,沒有人知道帝王到底是怎麽想的。
師相亦是閉門謝客,除處理公務之外,不接見任何人。
帝王下令給順王,務必平息叛亂。
溫融雪躺在病床上自然是沒有辦法去平息,重任也就自然而然的落在了掌控了溫融雪手中全部兵權的溫柯身上。
迎戰鹿金之事也趁機交給了姬青槐。
蘇家的確掌控著一部分兵權,而蘇卿珞一直想將這一部分兵權收迴來,蘇家所掌控的兵權,是蘇卿珞父親活著的時候趁機掌握的。
這些年蘇卿珞雖然也在嚐試收迴兵權,但蘇家也的確有戰功,不能貿然收迴。
隻能趁機不斷的調撥其他人以分散兵權。
師挽月看似無事可做,但她的任務也並不輕。
她必須從蘇錦程入手,收集蘇家勾結北戎,販賣兵器的證據。
雖說什麽時候都會有唯利是圖之人與敵人合作,但這個人不能是掌控一部分兵權和經濟的蘇家。
溫氏如今說來也算是前朝皇室了,但因為蘇卿珞的上位並不是徹徹底底的改朝換代,天啟的許多東西還是延續的前朝,也不能直接將溫家斬盡殺絕。
當初殺雞儆猴處理了一批人,但對於溫氏來說不算傷及根本。
畢竟宗族勢力龐大,借著皇室宗族的名頭也涉獵了許多方麵。
這些年雖然削弱了不少,但依舊是一股潛在的威脅。
這些人都想趁機讓自家的人登上爭奪皇位的舞台,壯大自己,最好還能鉗製帝王,可謂賊心不死。
不過按理說溫知渺的死亡,雖然打亂了這些家夥的計劃,但也構不成什麽本質的威脅。
畢竟按照他們的計劃來說叛亂是段氏發起的,鹿金國的進犯也隻是演戲罷了。
配合段氏收攏好人心,假裝交戰幾次,段氏再趁機提出要獨立成國,溫柯且戰且退,朝臣再提議答應段氏的要求,隻要其願意成為天啟的附屬國便可。
而鹿金國那邊,由蘇錦程出麵談判,一切應該都是很順利的。
可現實卻並不是他們所計劃的那樣。
段氏的確是趁機反叛了,但那些原本應該和段氏融合的山匪卻沒有聽從段氏的指揮,而是獨立成了第三股力量。
山匪不想獨立,他們的要求是讓朝廷對待南方諸地一視同仁,給予同樣的支持,減免百姓賦稅。
溫柯接到的軍令是對付段氏叛軍,至於那些山匪則是交給了唐將軍負責剿滅。
但山匪總是逼著剿匪大軍,處處和溫柯還有段氏的叛軍作對。
鹿金國那邊也並打算真的和天啟這邊的人合作,鹿金的大軍在和姬青槐的大軍交戰三次之後,提出和談的想法,希望能重新商議來往關稅之事。
帝王下旨同意和談,而沈洛靈作為剛剛掌控了西行商道的大商行管事人,與朝廷官員一同負責和談之事。
背後的謀算之者,無人想到事情會往這個方向發展,一切都變得一片混亂。
所有的事情都脫離了他們的掌控。
在這樣的情況下,蘇家和北戎原本談好的共同演戲之事也擱置了下來,畢竟這風口浪尖不適合再生事端。
蘇家安分了下來,段氏和溫家就少了一個合作夥伴,頓時陷入了尷尬的局麵之中。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停留在了南方的局勢上,無暇顧及其他。
南方混亂的第二個月,帝王迴朝,消失許久的祁穀玉也跟著迴到了雲京。
常言道天子一怒伏屍千裏,蘇卿珞雖不至於如此殘暴。
但皇女身死也不是小事。
歸來的第一日,蘇卿珞召開早朝。
帝王端坐於龍椅之上,眼眸冷峻。
滿朝文武立於台階之下不敢言語,平日裏六品之上的官員,上朝並不是全程站著的,而是有座椅可坐的。
可今日以師觀潮為首的百官無一人敢坐。
帝王目光沉沉,天子劍握於手中。
“朕記得當日登基之時,朕抱著元昭也是坐在這張椅子上。”
“彼時她還年幼,尚不知何為登基。”
“不知諸卿可還記得?”
麵對她的詢問,群臣皆不敢言。
“元昭剛剛入太學時,太學是何場麵?”
“爾等家中小輩,如今可安好?”蘇卿珞冷聲詢問。
依舊無人敢答話。
“迴答朕。”蘇卿珞的聲音並不大,甚至並沒有歇斯底裏,你甚至聽不出她的悲傷。
但那股壓迫感讓在場所有人都冷汗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