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得一端起一筐鐵礦石,邁步就要順著眼前的台階上去。這新修的高爐有一丈高,旁邊修了個土台階,好讓人往裏爐口加入材料。李得一決定要親自動手煉這第一爐鐵,自然是說幹就幹。
下頭仨鐵匠夫子一看李得一這番動作都傻了,完全不明白他要幹啥。眼瞅著李得一已經走到了頂端,就要把礦石倒入爐子口,下麵周全奓著膽子開口說道:“小,小英雄,你這是要幹什麽?”
扭頭看著下頭的仨鐵匠夫子,李得一笑道:“俺打算親自動手煉這頭一爐鐵。”周全長了長嘴,猶豫再三,說道:“小英雄,還不曾放炭哩。要先放炭進入,才放礦石。”
李得一頓時就鬧了個大紅臉,他想當然以為放入鐵礦石就行了,卻不知道要先放炭。尷尬得端著一筐鐵礦石從上頭下來,李得一再也不亂動了,他怕自己再鬧出笑話來。
威北營現在建成的這個高爐,體型不算大隻能說是個小號的,由於爐殼是用磚石臨時砌成,因此並不能使用多久,用不了多少次,就會爐裂廢棄。據張安說,中神城皇家鋼鐵局裏的那個太祖高爐,爐殼乃是精鋼所製,所以十分耐用,經過曆代皇帝維護一直使用至今日。
李得一聽了之後,把這些都暗暗記在了心中,琢磨著等以後練出了精鋼,一定要造一個中神城那麽大的高爐才行。“突遼人毀了一個,等以後有了機會,俺就再造一個!”威北營這個土高爐所使用的風箱,是由三名學員拉動的雙向鼓風箱,這個雙向鼓風箱,也是張安說出來後,李得一找來威北營的木匠照他所說做了一個。木匠當時一聽要做三人才能拉動的巨大風箱,還嚇了一跳,礙於小小醫官在場,才沒多嘴,老實照著要求給做好了。此時威北營中刀甲營打鐵所使的風箱,不過是那種隻要一個人就可拉動的小風箱。
然而據張安說,中神城那個太祖高爐所使風箱由於太過巨大,人力畜力皆不能足,因此是由水排帶動。水排是在中神城中湍急的雙水江之濱,豎立起的巨大的木輪,靠水流的衝擊力帶動木輪轉動,再由傳動機構帶動那巨大的雙向鼓風箱的轉動,從而將強大的風吹入高爐。
李得一問張安可記得那水排的結構,他打算在小清河邊試製一個較小的水排。結果張安去隻知道有這麽個水排,內裏是何結構,一概不知。想也是,他一個鐵匠,哪裏會懂得這水排如何製造。
這時候,有鐵匠學員過來搬起李得一剛才搬的那筐鐵礦石,送到老鐵匠周全那兒。李得一又偷著紅了臉,扭過去,沒讓別人瞅見。
送來的鐵礦石經過處理之後,研磨粉碎,篩選被製成顆粒大小一致的礦石粒,與石炭和石灰石一起從高爐的爐頂口倒入。老鐵匠周全帶著人親自動手處理鐵礦石,李得一在旁邊拿著硬炭筆仔細記著每一個步驟,把粉碎後的鐵礦石顆粒大小多少厘米,等等具體的數值都仔細做了記錄。
李得一邊做記錄,邊問老鐵匠周全,為什麽要使用厘米度量來記下礦石顆粒的尺寸。周全卻也說不出個所以然,隻說這是從他師父那兒就傳下來的度量,據鐵匠之間口口相傳,這是太祖當年在皇家鋼鐵局專門定下的一套度量,往下還有毫米,乃是厘米的十之一,往上就是米,乃是一百個厘米。這周全來了不久,就自製了這麽一把量尺出來,此時見李得一問起,還從懷中掏出來給李得一仔細看了看。李得一看到這把二十厘米長的木尺,忽然間識海中就閃過數幕似曾相識的畫麵。這些畫麵在李得一識海中一閃而過,李得一瞬間就抓住了其中的關鍵。
在紙上記下之後,李得一對著周全說道:“這把木尺先給俺,俺去讓木匠照著做出幾百把來,以後所有的鋼鐵學堂的學生,都要一把這種木尺。咱們以後就使用這種太祖留下來的量尺作為標準。”話說到這兒,李得一又忍不住感慨了一通,平周太祖真乃神人也,真是無所不能。修原氣是天下第一,這說起煉鋼鐵的本領也是天下第一,而且還不止這些,什麽造紙,製玻璃,等等,皆是太祖明。“平周太祖真是非同一般的大英雄!”李得一在紙上記得越多,對平周太祖越是佩服至極。恩,種馬程度也是天下第一,套用一句名言,平周太祖往中神城一坐,天下到處都有丈母娘。
這邊李得一與周全說話的工夫,木炭和粉碎後的鐵礦石都已倒入高爐,高爐那邊已經開火。學堂的三個夫子之一,張安忙著開始指導著學生拉開了風箱,往高爐內送風。在張安示範過後,三名學生開始一起推拉這大型的雙向風箱。李得一又過去仔細記起了拉風箱的相關的數據。整個煉鐵過程當中李得一就在不停的記著相關的詳細數據,任何一點細節都不遺漏,詳詳細細地記下來。仨鐵匠不明白他這麽做的用意,也不敢開口詢問。
大約一個時辰之後,高爐中下麵的鐵口中流出了鐵水,直接流到高爐旁邊相連著的一個事先建好的方形塘之內。老鐵匠周全站在塘邊磚石砌成的矮牆上,親自拿著長木棍極開始攪拌方形塘內的鐵水。與此同時,鐵匠鮑山拿著之前碎鐵礦餘下的礦石細粉,開始急往方塘裏麵撒著。
沒過一會兒工夫,老鐵匠周全手裏的木棍就燒斷了前頭的部分,旁邊早有學員手拿新的木棍等著,伸手換過一根新的木棍,周全繼續急攪拌起來。李得一在旁邊身色嚴峻地盯著整個過程,不時扭頭向身邊張安詢問幾句,然後在紙上急幾下相關的詳細數據,比如在幾息內需要攪拌幾圈,總共攪拌幾圈等等。漸漸地,方塘內的鐵水開始冷卻,張安走上前去,用事先準備好的鐵刀,把尚未完全冷卻成硬鐵塊的鐵水劃成四塊,然後逐一撈出。
周全摸了一把額頭上的汗水,對著李得一說道:“小英雄,這便是產出來的鋼塊,此法喚作炒鋼法1,據小人師父口口相傳,這炒鋼法,是平周朝開國太祖陛下,他老人家所創。”李得一點點頭,心中又開始琢磨著:“平周朝開國太祖真神了,就沒有他不會的。造紙,煉鋼,練兵,打仗,治國,甚至修原氣都是天下第一人。如此神人,真是讓後人望之興歎啊。”小夥子,你有沒有想過,寫出那本《太祖定亂演義》的作者,也是神人。
周全不知李得一心中想的什麽,隻當是他仍在認真聽著,接著說道:“接下來這鋼怎麽使,打製什麽,就要看小英雄你想打啥了?”李得一略一尋思,說道:“先打五把軍刀再造十個槍頭出來,看看成色如何再說。”
接下來,李得一依舊全程緊跟在旁邊觀看,三位鐵匠則開始拿新煉出的鋼塊,打製軍刀。整個過程,李得一依然與那些學生一起在旁邊觀摩。李得一認真地在紙上寫幾下相關的詳細數據,比如周全鍛打了多少錘,放入爐中燒了多久,等等數據,都一一詳細做了記錄。
雖然三位鐵匠夫子很賣力氣,但這一天的工夫,卻連一把軍刀都沒有製造出來,光是鍛打就沒完成。不過這次卻不是為了打造什麽寶刀,隻是為了讓學生熟悉整個鍛冶兵器的流程而已。
到了鍛打這塊兒,李得一就能上場了,他當初在威北營的鐵匠那兒,學的就是掄小錘。如今他原氣修為漸高,對一身力氣的掌握,還有鐵錘落點的控製,更是精準無比。
啪啪啪,幾錘砸下去,李得一頓時就收到了周圍一群驚歎的表情。心中暗暗得意,麵上卻不顯露一點兒,李得一故意又鍛打了一陣,然後才把手中的小鐵錘交給了鐵匠夫子鮑山。
“小英雄這打鐵的手藝真是精熟,便是我等積年的老鐵匠,也比不得。”還是年紀大的周全會說話,他活的年歲長了,經的多,見的廣了,自然就明白了一些人心。剛才李得一在那裏賣力鍛打手中的鋼塊,大多數人隻注意到李得一手上熟練地鍛打技藝,精準無比的力道控製。
隻有周全,看到了李得一嘴角那不經意的笑意。人老精,鬼老靈,活了大半輩子,周全當然明白小英雄這是在炫耀自己的本事,挽迴之前倒礦石鬧下的那個笑話。
李得一在炫耀,光炫耀不行啊,得有人捧啊。周圍的人光站那兒看著,心裏感慨真行,真厲害。你不說出口,就好比趕路,九十九步都走了,就差最後這一步,就是邁不過去。看出裏頭的門道之後,這最後一捧,周全就當仁不讓接了過來,輕輕一句話說出,李得一的虛榮心頓時就得到了滿足。
“哪裏,哪裏,俺還是個門外漢哩,可比不得三位鐵匠夫子手藝純熟。”李得一靦腆一笑,可神情中的得意,是怎麽也掩飾不住。花花轎子眾人抬,其他兩位鐵匠這時也反映了過來。他們久在賤籍,碰到誰都得奉承,這說好話的本事自然是手到擒來。
“還是小英雄本領高強,不光戰場上身手了得,打得突遼人膽寒,就連這打鐵的手藝,也是如此精熟!”張安開口誇李得一本事高強。鮑山更是技高一籌,“小英雄一身本事如此了得,想來令師一定是了不起的高人,世間出名的老英雄!不然哪裏教的出這麽好的徒弟。名師高徒!了不起,了不起!”一番話,不但連李得一誇了,就連孫老醫官,都誇了進去。
一時間,整個學堂內的氣氛無比融洽,眾人歡歡喜喜,接著鍛打軍刀。那五百學員不明就裏,依舊站在旁邊老實觀看。
這融洽的氛圍一直持續到晚上,吃飯的鍾點。李得一讓三位夫子停止了鍛打軍刀,親自帶著他們三人去火頭營吃晚飯。自然有事先安排好的兵士,給那五百學員送來了飯菜,他們進了這鋼鐵學堂,若無軍令,是不得隨意外出的。吃飯的時候,李得一還特意給仨人弄來了一壺好酒,說他們今日辛苦了,這是特別給他們備下的,喝了可以解乏。
瞅見沒,這就是說好話的作用,所謂察言觀色,不外如是。學會了這一點,人際關係搞好了,最起碼,能混點好吃好喝的,不是麽?
這酒一倒出來,那股香氣頓時飄滿了屋,一聞就知道是好酒。三位鐵匠推讓了一番,就著香嫩的烤羊肉,美美地吃了起來。吃罷了晚飯,李得一與三位鐵匠夫子,就著自己之前記在紙上的那些具體數據,又進行了一番仔細的商議,讓三位鐵匠幫著修改了其中的一些錯漏。
晚上迴到自己的住處,李得一又按照事前商議出來的課目,把自己白天所做的記錄分門別類整理出來。李得一在整理這些自己記下的資料時,腦子裏總是不停浮現出“標準教材”“數據化”這兩個想法,他也不知道是怎麽迴事。李得一隻是下意識地開始把手中記下的筆記開始分門別類,並且把每一個課目涉及的數據都詳細羅列記錄下來,並依此去整理這些手中的資料。
接下來的每一天,李得一都在忙著記錄從煉鐵,到煉鋼,到兵器鑄造的每一個步驟,包括所有涉及到的具體操作數據。
資料整理持續了三個月,李得一在與三位鐵匠夫子反複探討的過程中,在持續地觀察三人鍛冶鋼鐵的過程中,在不斷地反複修改與刪減之中,終於把手中的資料初步整理完備,勉強可以稱得上“標準教材”,“數據化”量化每一個流程細節,也勉強算是完成了。
這天,李得一晌午給孩子們上完課迴來,就看到師哥不知何時來到了自己屋中,正坐在那裏認真地翻看自己做的鋼鐵鍛冶“標準教材”。
小劉醫官聽到動靜,抬頭看到師弟走了進來,立時一臉殺氣地問道:“你這本書還有誰看過?!”
下頭仨鐵匠夫子一看李得一這番動作都傻了,完全不明白他要幹啥。眼瞅著李得一已經走到了頂端,就要把礦石倒入爐子口,下麵周全奓著膽子開口說道:“小,小英雄,你這是要幹什麽?”
扭頭看著下頭的仨鐵匠夫子,李得一笑道:“俺打算親自動手煉這頭一爐鐵。”周全長了長嘴,猶豫再三,說道:“小英雄,還不曾放炭哩。要先放炭進入,才放礦石。”
李得一頓時就鬧了個大紅臉,他想當然以為放入鐵礦石就行了,卻不知道要先放炭。尷尬得端著一筐鐵礦石從上頭下來,李得一再也不亂動了,他怕自己再鬧出笑話來。
威北營現在建成的這個高爐,體型不算大隻能說是個小號的,由於爐殼是用磚石臨時砌成,因此並不能使用多久,用不了多少次,就會爐裂廢棄。據張安說,中神城皇家鋼鐵局裏的那個太祖高爐,爐殼乃是精鋼所製,所以十分耐用,經過曆代皇帝維護一直使用至今日。
李得一聽了之後,把這些都暗暗記在了心中,琢磨著等以後練出了精鋼,一定要造一個中神城那麽大的高爐才行。“突遼人毀了一個,等以後有了機會,俺就再造一個!”威北營這個土高爐所使用的風箱,是由三名學員拉動的雙向鼓風箱,這個雙向鼓風箱,也是張安說出來後,李得一找來威北營的木匠照他所說做了一個。木匠當時一聽要做三人才能拉動的巨大風箱,還嚇了一跳,礙於小小醫官在場,才沒多嘴,老實照著要求給做好了。此時威北營中刀甲營打鐵所使的風箱,不過是那種隻要一個人就可拉動的小風箱。
然而據張安說,中神城那個太祖高爐所使風箱由於太過巨大,人力畜力皆不能足,因此是由水排帶動。水排是在中神城中湍急的雙水江之濱,豎立起的巨大的木輪,靠水流的衝擊力帶動木輪轉動,再由傳動機構帶動那巨大的雙向鼓風箱的轉動,從而將強大的風吹入高爐。
李得一問張安可記得那水排的結構,他打算在小清河邊試製一個較小的水排。結果張安去隻知道有這麽個水排,內裏是何結構,一概不知。想也是,他一個鐵匠,哪裏會懂得這水排如何製造。
這時候,有鐵匠學員過來搬起李得一剛才搬的那筐鐵礦石,送到老鐵匠周全那兒。李得一又偷著紅了臉,扭過去,沒讓別人瞅見。
送來的鐵礦石經過處理之後,研磨粉碎,篩選被製成顆粒大小一致的礦石粒,與石炭和石灰石一起從高爐的爐頂口倒入。老鐵匠周全帶著人親自動手處理鐵礦石,李得一在旁邊拿著硬炭筆仔細記著每一個步驟,把粉碎後的鐵礦石顆粒大小多少厘米,等等具體的數值都仔細做了記錄。
李得一邊做記錄,邊問老鐵匠周全,為什麽要使用厘米度量來記下礦石顆粒的尺寸。周全卻也說不出個所以然,隻說這是從他師父那兒就傳下來的度量,據鐵匠之間口口相傳,這是太祖當年在皇家鋼鐵局專門定下的一套度量,往下還有毫米,乃是厘米的十之一,往上就是米,乃是一百個厘米。這周全來了不久,就自製了這麽一把量尺出來,此時見李得一問起,還從懷中掏出來給李得一仔細看了看。李得一看到這把二十厘米長的木尺,忽然間識海中就閃過數幕似曾相識的畫麵。這些畫麵在李得一識海中一閃而過,李得一瞬間就抓住了其中的關鍵。
在紙上記下之後,李得一對著周全說道:“這把木尺先給俺,俺去讓木匠照著做出幾百把來,以後所有的鋼鐵學堂的學生,都要一把這種木尺。咱們以後就使用這種太祖留下來的量尺作為標準。”話說到這兒,李得一又忍不住感慨了一通,平周太祖真乃神人也,真是無所不能。修原氣是天下第一,這說起煉鋼鐵的本領也是天下第一,而且還不止這些,什麽造紙,製玻璃,等等,皆是太祖明。“平周太祖真是非同一般的大英雄!”李得一在紙上記得越多,對平周太祖越是佩服至極。恩,種馬程度也是天下第一,套用一句名言,平周太祖往中神城一坐,天下到處都有丈母娘。
這邊李得一與周全說話的工夫,木炭和粉碎後的鐵礦石都已倒入高爐,高爐那邊已經開火。學堂的三個夫子之一,張安忙著開始指導著學生拉開了風箱,往高爐內送風。在張安示範過後,三名學生開始一起推拉這大型的雙向風箱。李得一又過去仔細記起了拉風箱的相關的數據。整個煉鐵過程當中李得一就在不停的記著相關的詳細數據,任何一點細節都不遺漏,詳詳細細地記下來。仨鐵匠不明白他這麽做的用意,也不敢開口詢問。
大約一個時辰之後,高爐中下麵的鐵口中流出了鐵水,直接流到高爐旁邊相連著的一個事先建好的方形塘之內。老鐵匠周全站在塘邊磚石砌成的矮牆上,親自拿著長木棍極開始攪拌方形塘內的鐵水。與此同時,鐵匠鮑山拿著之前碎鐵礦餘下的礦石細粉,開始急往方塘裏麵撒著。
沒過一會兒工夫,老鐵匠周全手裏的木棍就燒斷了前頭的部分,旁邊早有學員手拿新的木棍等著,伸手換過一根新的木棍,周全繼續急攪拌起來。李得一在旁邊身色嚴峻地盯著整個過程,不時扭頭向身邊張安詢問幾句,然後在紙上急幾下相關的詳細數據,比如在幾息內需要攪拌幾圈,總共攪拌幾圈等等。漸漸地,方塘內的鐵水開始冷卻,張安走上前去,用事先準備好的鐵刀,把尚未完全冷卻成硬鐵塊的鐵水劃成四塊,然後逐一撈出。
周全摸了一把額頭上的汗水,對著李得一說道:“小英雄,這便是產出來的鋼塊,此法喚作炒鋼法1,據小人師父口口相傳,這炒鋼法,是平周朝開國太祖陛下,他老人家所創。”李得一點點頭,心中又開始琢磨著:“平周朝開國太祖真神了,就沒有他不會的。造紙,煉鋼,練兵,打仗,治國,甚至修原氣都是天下第一人。如此神人,真是讓後人望之興歎啊。”小夥子,你有沒有想過,寫出那本《太祖定亂演義》的作者,也是神人。
周全不知李得一心中想的什麽,隻當是他仍在認真聽著,接著說道:“接下來這鋼怎麽使,打製什麽,就要看小英雄你想打啥了?”李得一略一尋思,說道:“先打五把軍刀再造十個槍頭出來,看看成色如何再說。”
接下來,李得一依舊全程緊跟在旁邊觀看,三位鐵匠則開始拿新煉出的鋼塊,打製軍刀。整個過程,李得一依然與那些學生一起在旁邊觀摩。李得一認真地在紙上寫幾下相關的詳細數據,比如周全鍛打了多少錘,放入爐中燒了多久,等等數據,都一一詳細做了記錄。
雖然三位鐵匠夫子很賣力氣,但這一天的工夫,卻連一把軍刀都沒有製造出來,光是鍛打就沒完成。不過這次卻不是為了打造什麽寶刀,隻是為了讓學生熟悉整個鍛冶兵器的流程而已。
到了鍛打這塊兒,李得一就能上場了,他當初在威北營的鐵匠那兒,學的就是掄小錘。如今他原氣修為漸高,對一身力氣的掌握,還有鐵錘落點的控製,更是精準無比。
啪啪啪,幾錘砸下去,李得一頓時就收到了周圍一群驚歎的表情。心中暗暗得意,麵上卻不顯露一點兒,李得一故意又鍛打了一陣,然後才把手中的小鐵錘交給了鐵匠夫子鮑山。
“小英雄這打鐵的手藝真是精熟,便是我等積年的老鐵匠,也比不得。”還是年紀大的周全會說話,他活的年歲長了,經的多,見的廣了,自然就明白了一些人心。剛才李得一在那裏賣力鍛打手中的鋼塊,大多數人隻注意到李得一手上熟練地鍛打技藝,精準無比的力道控製。
隻有周全,看到了李得一嘴角那不經意的笑意。人老精,鬼老靈,活了大半輩子,周全當然明白小英雄這是在炫耀自己的本事,挽迴之前倒礦石鬧下的那個笑話。
李得一在炫耀,光炫耀不行啊,得有人捧啊。周圍的人光站那兒看著,心裏感慨真行,真厲害。你不說出口,就好比趕路,九十九步都走了,就差最後這一步,就是邁不過去。看出裏頭的門道之後,這最後一捧,周全就當仁不讓接了過來,輕輕一句話說出,李得一的虛榮心頓時就得到了滿足。
“哪裏,哪裏,俺還是個門外漢哩,可比不得三位鐵匠夫子手藝純熟。”李得一靦腆一笑,可神情中的得意,是怎麽也掩飾不住。花花轎子眾人抬,其他兩位鐵匠這時也反映了過來。他們久在賤籍,碰到誰都得奉承,這說好話的本事自然是手到擒來。
“還是小英雄本領高強,不光戰場上身手了得,打得突遼人膽寒,就連這打鐵的手藝,也是如此精熟!”張安開口誇李得一本事高強。鮑山更是技高一籌,“小英雄一身本事如此了得,想來令師一定是了不起的高人,世間出名的老英雄!不然哪裏教的出這麽好的徒弟。名師高徒!了不起,了不起!”一番話,不但連李得一誇了,就連孫老醫官,都誇了進去。
一時間,整個學堂內的氣氛無比融洽,眾人歡歡喜喜,接著鍛打軍刀。那五百學員不明就裏,依舊站在旁邊老實觀看。
這融洽的氛圍一直持續到晚上,吃飯的鍾點。李得一讓三位夫子停止了鍛打軍刀,親自帶著他們三人去火頭營吃晚飯。自然有事先安排好的兵士,給那五百學員送來了飯菜,他們進了這鋼鐵學堂,若無軍令,是不得隨意外出的。吃飯的時候,李得一還特意給仨人弄來了一壺好酒,說他們今日辛苦了,這是特別給他們備下的,喝了可以解乏。
瞅見沒,這就是說好話的作用,所謂察言觀色,不外如是。學會了這一點,人際關係搞好了,最起碼,能混點好吃好喝的,不是麽?
這酒一倒出來,那股香氣頓時飄滿了屋,一聞就知道是好酒。三位鐵匠推讓了一番,就著香嫩的烤羊肉,美美地吃了起來。吃罷了晚飯,李得一與三位鐵匠夫子,就著自己之前記在紙上的那些具體數據,又進行了一番仔細的商議,讓三位鐵匠幫著修改了其中的一些錯漏。
晚上迴到自己的住處,李得一又按照事前商議出來的課目,把自己白天所做的記錄分門別類整理出來。李得一在整理這些自己記下的資料時,腦子裏總是不停浮現出“標準教材”“數據化”這兩個想法,他也不知道是怎麽迴事。李得一隻是下意識地開始把手中記下的筆記開始分門別類,並且把每一個課目涉及的數據都詳細羅列記錄下來,並依此去整理這些手中的資料。
接下來的每一天,李得一都在忙著記錄從煉鐵,到煉鋼,到兵器鑄造的每一個步驟,包括所有涉及到的具體操作數據。
資料整理持續了三個月,李得一在與三位鐵匠夫子反複探討的過程中,在持續地觀察三人鍛冶鋼鐵的過程中,在不斷地反複修改與刪減之中,終於把手中的資料初步整理完備,勉強可以稱得上“標準教材”,“數據化”量化每一個流程細節,也勉強算是完成了。
這天,李得一晌午給孩子們上完課迴來,就看到師哥不知何時來到了自己屋中,正坐在那裏認真地翻看自己做的鋼鐵鍛冶“標準教材”。
小劉醫官聽到動靜,抬頭看到師弟走了進來,立時一臉殺氣地問道:“你這本書還有誰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