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茵覺得自己不是個孝順的孩子,甚而可能對長輩來說,她其實是個災星逆子吧。
她出生時父親去世,小舅舅去世時無法迴來守孝,當皇帝的舅舅駕崩了,她也被算計不能迴京祭拜,而今終於打算迴去,卻是要搶他們的皇位去了。
當然,最讓她難過的是自己的母親了,母親為了替她鋪路,將自己的命都豁出去了。
在這件事上,如果陳文茵真想成事,嶽邦媛就不能不死。
嶽邦媛,聖平郡主,她年輕的時候,可比陳文茵這位高陽公主更加囂張跋扈。她是老皇帝最喜歡的孩子,是那一代皇族裏唯一的一個女孩,真真是萬千寵愛於一身。
後來她受封“聖平”二字,就是表明她的身份地位和皇帝相當,即便皇帝有天大的權力,嶽邦媛也敢名正言順的抗旨不尊,這也是皇帝一直忌憚豫王府的原因之一。
這是無上的身份,可這樣的身份,在陳文茵稱帝的過程中一定會形成阻礙。
若是嶽邦媛活著,那就相當於陳文茵自己帶著個太上皇來。而且嶽邦媛又是敢在朝堂上隨手打死三品大員的人,如此一來即便有心支持陳文茵的大臣,恐怕也會因為忌憚嶽邦媛而默不作聲。
即便知道這樣的理由,可能不能接受母親的死亡卻是另一迴事。
陳文茵這時候策馬飛奔,她隻帶著陸承遠從折津府出來,一路向著東京而去。
“鎮北平西令”已出的消息早被曹宇寧等人散布出去,陳文茵現在要做的就是盡快迴京了。
她剛剛離開折津府不到百裏,忽然遠遠看見一陣煙塵滾滾而來。
陳文茵在馬背上生活了這麽多年,自然一眼就看出了那是大隊的騎兵。來人不知是什麽人,但他一定帶來了一支三千人左右的部隊。
再過一會,那隊騎兵距離這邊越來越近,陳文茵終於看清了他們舉著的旗幟——是個“劉”字。
“河北東路節度使劉明,接鎮北平西令!”
來的果然是助力,這劉明當年便是平西府的人。
雖然如今鎮北府和平西府都已經裁撤了,可曾經在老豫王和陳寧手下的兩府舊部卻沒有忘本,對他們來說,曾經跟隨二人一同征戰沙場是一生中最大的榮耀。
劉明上前拜見了陳文茵,請來令牌進行了驗證,勘驗無誤後,便帶著人馬與陳文茵一同向著東京趕去。
二府雖然沒了,這令牌的威力還是在的,因為豫王府還在,豫王府培養出的軍魂也還在。
再走幾百裏路,河北西路節度使、河東路節度使、永興軍路節度使,京東兩路、京西兩路節度使都帶著人馬來到了陳文茵身邊。
剛出折津府的時候,陳文茵還是孤零零兩個人,等到了京東西路附近時,她身邊已經聚集了浩浩蕩蕩十五萬人馬。
用這支部隊,即便是要圍攻京城,陳文茵現在也是有信心的。
可她的心意還沒那麽堅定,她是不是應該真的向皇宮發難,搶下皇帝寶座?她還是有些猶豫。
她平日裏的確是個果斷的人,可這一次不同,這一次要麵對的問題太大了,她很難控製住自己,很難告訴自己:你沒錯,放手去做就是了。
最終,她帶著人馬來到了真武山附近。到了真武山,距離東京就隻剩下不到一日的路程了。
陳文茵看著高聳入雲的真武山,她知道現在不是在這裏浪費時間的時候,可她還是下了馬,向著山上走去。
她想問問,想問問自己的師父,想問問那個一直指導著自己的智者,想問問那個現在自己唯一能依靠的人。
蕭思君這時候在後山崖邊靜坐,雨瀟就坐在輪椅上,陪在他的身邊。
陳文茵來到他們身後時,二人明明已經察覺了,卻都沒有迴過頭來看她一眼。
二人能在一起的時間太少了,少到他們現在眼裏隻有彼此,一刻都不想分開。
陳文茵上前叩拜:“弟子陳文茵,拜見師父師娘。”
蕭思君的聲音悠然響起:“你不是在山下幹大事嗎?怎麽得空到這來了?”
陳文茵頓了一會,才道:“弟子……有些迷茫,想請師父指點迷津。”
蕭思君抬起頭來,看著天上雲卷雲舒,長歎一聲:“這事情,對誰來說都是個難題,你是怎麽想的?”
陳文茵道:“弟子以為,自己隻要做個攝政王足以,可……”
可嶽邦媛不這麽想,她甚至為此拋棄了性命。
蕭思君沉默了良久,才緩緩道:“你做個攝政王,這倒也沒什麽,等到小皇帝能主政了,把權力還給他,你還可以去過你逍遙自在的生活……”
這話算是說到陳文茵心坎裏了,果然這麽多年下來,蕭思君對她是十分了解的。
“可你是開心了,其他人呢?那些給你上表勸進的將領們,你想過嗎?”
陳文茵愣了一下,不再說話了。
的確,如果她是攝政王,她還在位的時候,這些將領她都能保住。但如果有一天她還政了呢?這些曾經想要擁立她為皇帝的叔叔們,能被小皇帝嶽秀麟容下嗎?不可能吧。
但如果她是皇帝呢?即便她退位了,把皇位還給嶽秀麟,她仍舊是太上皇,她還可以用自己的身份保下所有她想保住的人。隻要她活著,小皇帝就拿這些人沒辦法,難道她一個十八歲的姑娘還活不過這些四、五十的老將?
想通了這些,陳文茵再拜四次,對著蕭思君的背影道:“多謝師父指點,弟子這就去了。”言罷,她頭也不迴下了真武山。
雨瀟看向一臉悵然若失的蕭思君,苦笑道:“我猜你現在的表情,就和十八年前在居庸關見到陳大哥的時候一樣。”
蕭思君歎道:“也許吧,這又沒鏡子,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什麽表情。”
他在最後推了陳文茵一把,讓陳文茵堅定地走上了這條不歸路。他不知道應不應該如此,在他眼裏陳文茵還隻是個孩子罷了,可他為了所謂的家國天下,將這孩子送上了一條不應該由孩子來走的路。
她出生時父親去世,小舅舅去世時無法迴來守孝,當皇帝的舅舅駕崩了,她也被算計不能迴京祭拜,而今終於打算迴去,卻是要搶他們的皇位去了。
當然,最讓她難過的是自己的母親了,母親為了替她鋪路,將自己的命都豁出去了。
在這件事上,如果陳文茵真想成事,嶽邦媛就不能不死。
嶽邦媛,聖平郡主,她年輕的時候,可比陳文茵這位高陽公主更加囂張跋扈。她是老皇帝最喜歡的孩子,是那一代皇族裏唯一的一個女孩,真真是萬千寵愛於一身。
後來她受封“聖平”二字,就是表明她的身份地位和皇帝相當,即便皇帝有天大的權力,嶽邦媛也敢名正言順的抗旨不尊,這也是皇帝一直忌憚豫王府的原因之一。
這是無上的身份,可這樣的身份,在陳文茵稱帝的過程中一定會形成阻礙。
若是嶽邦媛活著,那就相當於陳文茵自己帶著個太上皇來。而且嶽邦媛又是敢在朝堂上隨手打死三品大員的人,如此一來即便有心支持陳文茵的大臣,恐怕也會因為忌憚嶽邦媛而默不作聲。
即便知道這樣的理由,可能不能接受母親的死亡卻是另一迴事。
陳文茵這時候策馬飛奔,她隻帶著陸承遠從折津府出來,一路向著東京而去。
“鎮北平西令”已出的消息早被曹宇寧等人散布出去,陳文茵現在要做的就是盡快迴京了。
她剛剛離開折津府不到百裏,忽然遠遠看見一陣煙塵滾滾而來。
陳文茵在馬背上生活了這麽多年,自然一眼就看出了那是大隊的騎兵。來人不知是什麽人,但他一定帶來了一支三千人左右的部隊。
再過一會,那隊騎兵距離這邊越來越近,陳文茵終於看清了他們舉著的旗幟——是個“劉”字。
“河北東路節度使劉明,接鎮北平西令!”
來的果然是助力,這劉明當年便是平西府的人。
雖然如今鎮北府和平西府都已經裁撤了,可曾經在老豫王和陳寧手下的兩府舊部卻沒有忘本,對他們來說,曾經跟隨二人一同征戰沙場是一生中最大的榮耀。
劉明上前拜見了陳文茵,請來令牌進行了驗證,勘驗無誤後,便帶著人馬與陳文茵一同向著東京趕去。
二府雖然沒了,這令牌的威力還是在的,因為豫王府還在,豫王府培養出的軍魂也還在。
再走幾百裏路,河北西路節度使、河東路節度使、永興軍路節度使,京東兩路、京西兩路節度使都帶著人馬來到了陳文茵身邊。
剛出折津府的時候,陳文茵還是孤零零兩個人,等到了京東西路附近時,她身邊已經聚集了浩浩蕩蕩十五萬人馬。
用這支部隊,即便是要圍攻京城,陳文茵現在也是有信心的。
可她的心意還沒那麽堅定,她是不是應該真的向皇宮發難,搶下皇帝寶座?她還是有些猶豫。
她平日裏的確是個果斷的人,可這一次不同,這一次要麵對的問題太大了,她很難控製住自己,很難告訴自己:你沒錯,放手去做就是了。
最終,她帶著人馬來到了真武山附近。到了真武山,距離東京就隻剩下不到一日的路程了。
陳文茵看著高聳入雲的真武山,她知道現在不是在這裏浪費時間的時候,可她還是下了馬,向著山上走去。
她想問問,想問問自己的師父,想問問那個一直指導著自己的智者,想問問那個現在自己唯一能依靠的人。
蕭思君這時候在後山崖邊靜坐,雨瀟就坐在輪椅上,陪在他的身邊。
陳文茵來到他們身後時,二人明明已經察覺了,卻都沒有迴過頭來看她一眼。
二人能在一起的時間太少了,少到他們現在眼裏隻有彼此,一刻都不想分開。
陳文茵上前叩拜:“弟子陳文茵,拜見師父師娘。”
蕭思君的聲音悠然響起:“你不是在山下幹大事嗎?怎麽得空到這來了?”
陳文茵頓了一會,才道:“弟子……有些迷茫,想請師父指點迷津。”
蕭思君抬起頭來,看著天上雲卷雲舒,長歎一聲:“這事情,對誰來說都是個難題,你是怎麽想的?”
陳文茵道:“弟子以為,自己隻要做個攝政王足以,可……”
可嶽邦媛不這麽想,她甚至為此拋棄了性命。
蕭思君沉默了良久,才緩緩道:“你做個攝政王,這倒也沒什麽,等到小皇帝能主政了,把權力還給他,你還可以去過你逍遙自在的生活……”
這話算是說到陳文茵心坎裏了,果然這麽多年下來,蕭思君對她是十分了解的。
“可你是開心了,其他人呢?那些給你上表勸進的將領們,你想過嗎?”
陳文茵愣了一下,不再說話了。
的確,如果她是攝政王,她還在位的時候,這些將領她都能保住。但如果有一天她還政了呢?這些曾經想要擁立她為皇帝的叔叔們,能被小皇帝嶽秀麟容下嗎?不可能吧。
但如果她是皇帝呢?即便她退位了,把皇位還給嶽秀麟,她仍舊是太上皇,她還可以用自己的身份保下所有她想保住的人。隻要她活著,小皇帝就拿這些人沒辦法,難道她一個十八歲的姑娘還活不過這些四、五十的老將?
想通了這些,陳文茵再拜四次,對著蕭思君的背影道:“多謝師父指點,弟子這就去了。”言罷,她頭也不迴下了真武山。
雨瀟看向一臉悵然若失的蕭思君,苦笑道:“我猜你現在的表情,就和十八年前在居庸關見到陳大哥的時候一樣。”
蕭思君歎道:“也許吧,這又沒鏡子,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什麽表情。”
他在最後推了陳文茵一把,讓陳文茵堅定地走上了這條不歸路。他不知道應不應該如此,在他眼裏陳文茵還隻是個孩子罷了,可他為了所謂的家國天下,將這孩子送上了一條不應該由孩子來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