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陳國依附於魏國後,宋國就開始受陳國虎視眈眈。近年來,隨著陳國在魏國的支持下軍力日漸增強,陳國已進犯宋國數次。雖然魏國資助其軍資明顯不足,但是陳軍從魏軍出習得的戰法,裝備配置,卻讓陳軍有效提升了長久的實力。
陳國一邊在迎合著魏國的命令,一邊在積蓄實力,謀劃著自己的企圖。而即時這樣,也讓重文輕武的宋軍感到十足的壓力,每當陳軍起兵伐宋,宋國朝廷的上上下下都有大難臨頭之感。
宋國皇帝張溫,字崇文,性格孱弱,好舞文弄墨,不善國事。
皇宮內,張溫正在庭院中作畫,突然,侍郎王忠來報:“啟稟陛下,國師蔡和已於昨夜戌時病逝於家中。”
張溫緩緩抬起頭,哀傷的說道:“唉,蔡和於我朝盡瘁多年,竭職盡守,勞苦功高啊……傳我命令,其子皆享中卿奉,再贈其家眷米百擔,布百匹,銀百兩,好生料理後世吧。”說完又舉起筆,欲繼續作畫。
“遵旨。”王忠說完,並未起身離去。
張溫不禁停住欲落下的筆,問道:“還有何事?”
“陛下,如今蔡和已逝,國師之位尚缺,不知陛下……可有人選?”王忠問時略顯緊張,他害怕不問張溫會怪他擅作主張,又害怕問了張溫會怪他多此一問。
“哎呀,這種事情你們幾位侍郎商議定奪便是。”張溫不耐答道。
“是!是!微臣告退。”王忠緊張的起身離去。
王忠走後,跑過來一位束發少年,他便是張溫長子張溢。他手拿宣紙,上書“風輕雲淡”,謙卑的向張溫問道:“父皇,您看我寫的字如何?”
張溫看後大喜,雙眼笑成了縫,一邊用手摸著張溢的腦袋,一邊答道:“甚好!……嗯,這風字寫的頗好,這雲字顯得略草了一些。”
張溢謙虛的說道:“孩兒謹記父皇教導,孩兒這就去重寫!”
張溫笑答道:“好!好!”
張溢離去後一會兒,王忠又匆匆跑來,慌忙道:“陛下!不好了,出大事了!”
張溫頭也不抬,一邊作畫一邊不耐的問道:“哎呀!又是何事如此慌張?沒看見朕在作畫嗎?”
張溫說道:“陳國三萬大軍已集結娘子關外,不日就要進攻我國!”
“啊!”張溫渾身一抖,手拿的畫筆連著墨彩一起掉落在畫紙上。他緩緩抬起頭來雙眼直瞪著王忠,片刻後緩過神來,便略顯驚慌的喝道:“還愣著幹什麽啊?趕緊把國師叫來商議啊!”
王忠一愣,卻無奈道:“陛下您忘了?國師昨晚已病逝於家中了!”
張溫這才想起此事,隻見他慌忙道:“這…這可如何是好!立刻去……花重金招攬一位國師,請來商議應對之策!”
王忠無奈道:“陛下,如今陳軍已至,招攬國師還要撰寫榜文,還要張榜,還要殿試,此番下來至少要半月有餘,恐怕來不及啊!”突然他想到了什麽,便壯著膽子問道:“要不微臣……微臣這就撰寫一份書信,命快馬急送至孟丘宗?他們弟子眾多,且上次也是他們……”
“混賬!陳軍伐我宋國,我軍尚未出兵,怎可就驚動孟丘宗?況且這陳軍尚未入關,此時去找孟丘宗,是何理由呢?朕不管!現在陳軍不日就要進兵了,我不管你是張榜殿試還是去街上抓一個也好!總之我今日馬上就要一個國師來跟我製定應對之策!否則就拿你是問!”張溫怒道。
王忠一聽,這怎麽可能?一日之內如何找到一位國師?
張溫見這王忠還在發愣,便又怒道:“還不快去!”
“是!是!微臣這就去辦!”王忠見那皇帝已惱怒至極,迴話後匆匆離去。
這王忠離去後,內心惶恐不安,心想:“一日內要我去找一個國師出來,這不是等於讓我徒手變泰山嗎?怎麽可能呢?但若是找不到…”想到此處,王忠不禁咽了一口口水“…若是我找不到國師,別說官職了,恐怕這條小命都難保啊!”
王忠迴到尚書院,向其他侍郎說明了事情原委,有侍郎歎息道:“唉!一日之內,如何尋得一良才國師啊!”
“是啊!這國師豈是轉眼間能尋得的?”
這時有人說道:“不若,我們就按照陛下所說,去街上搜尋一番,或許老天保佑我大宋,有緣遇到良才呢?”
王忠一聽,心想這也是個辦法啊!再一思量,唉,這哪是什麽辦法?這分明就是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啊!苦笑之餘,見大家都低頭不語,就歎道:“姑且試試吧,總不能幹等著吧!”
王忠帶上兩個侍郎,走出皇宮,來到鄴城街上,看見誰年過四旬,且穿著得體,似有些學問,就上前問道:“先生可有大學問?”
問了好幾個人,有的聽到此問便以為是問者有心智之病,扭頭就走;有的且能坦然而應,但若再考之一些國政要務之問時,則支支吾吾,不知所雲;有的人可對答如流,但一聽到“可願做我大宋國師”時,則嚇得搖頭而逃。
王忠三人已深感失望,一旁的侍郎念叨:“這街上招國師談何容易!豈非笑話?”王忠雖心有同想,卻還是沉聲正色道:“不可胡言亂語!此乃聖諭,我等臣子皆需遵令!”
忽然,王忠看見遠處迎麵走一個人,邁步卻昂首挺胸,頗顯氣度。待其越走越近,王忠又細細觀之:此人麵帶微笑,八字胡,個子不高,身形略瘦,雙手後背,似是有不凡學問之人。抱著試試的心態,王忠走上去問道:“先生可有大學問?”
那人見到有人如此問他,也不驚慌,挑起眉毛一臉自信的答道:“鄙人雖非大賢大儒之輩,然自幼飽讀詩書,可背四書五經,可默六韜七略,學問無大,尚有一腹也!”
王忠一聽,此人聲音略尖,似那鳴晨公雞,但其談吐還行,便拱手說道:“先生出口成章,實為謙虛矣!”那人見到王忠這麽評價,略感得意,一邊摸著山羊胡,一邊等著其下文。
王忠見此人似未有反感,則繼續問道:“既然先生飽讀詩書,可知這治國之道應當如何呢?”
陳國一邊在迎合著魏國的命令,一邊在積蓄實力,謀劃著自己的企圖。而即時這樣,也讓重文輕武的宋軍感到十足的壓力,每當陳軍起兵伐宋,宋國朝廷的上上下下都有大難臨頭之感。
宋國皇帝張溫,字崇文,性格孱弱,好舞文弄墨,不善國事。
皇宮內,張溫正在庭院中作畫,突然,侍郎王忠來報:“啟稟陛下,國師蔡和已於昨夜戌時病逝於家中。”
張溫緩緩抬起頭,哀傷的說道:“唉,蔡和於我朝盡瘁多年,竭職盡守,勞苦功高啊……傳我命令,其子皆享中卿奉,再贈其家眷米百擔,布百匹,銀百兩,好生料理後世吧。”說完又舉起筆,欲繼續作畫。
“遵旨。”王忠說完,並未起身離去。
張溫不禁停住欲落下的筆,問道:“還有何事?”
“陛下,如今蔡和已逝,國師之位尚缺,不知陛下……可有人選?”王忠問時略顯緊張,他害怕不問張溫會怪他擅作主張,又害怕問了張溫會怪他多此一問。
“哎呀,這種事情你們幾位侍郎商議定奪便是。”張溫不耐答道。
“是!是!微臣告退。”王忠緊張的起身離去。
王忠走後,跑過來一位束發少年,他便是張溫長子張溢。他手拿宣紙,上書“風輕雲淡”,謙卑的向張溫問道:“父皇,您看我寫的字如何?”
張溫看後大喜,雙眼笑成了縫,一邊用手摸著張溢的腦袋,一邊答道:“甚好!……嗯,這風字寫的頗好,這雲字顯得略草了一些。”
張溢謙虛的說道:“孩兒謹記父皇教導,孩兒這就去重寫!”
張溫笑答道:“好!好!”
張溢離去後一會兒,王忠又匆匆跑來,慌忙道:“陛下!不好了,出大事了!”
張溫頭也不抬,一邊作畫一邊不耐的問道:“哎呀!又是何事如此慌張?沒看見朕在作畫嗎?”
張溫說道:“陳國三萬大軍已集結娘子關外,不日就要進攻我國!”
“啊!”張溫渾身一抖,手拿的畫筆連著墨彩一起掉落在畫紙上。他緩緩抬起頭來雙眼直瞪著王忠,片刻後緩過神來,便略顯驚慌的喝道:“還愣著幹什麽啊?趕緊把國師叫來商議啊!”
王忠一愣,卻無奈道:“陛下您忘了?國師昨晚已病逝於家中了!”
張溫這才想起此事,隻見他慌忙道:“這…這可如何是好!立刻去……花重金招攬一位國師,請來商議應對之策!”
王忠無奈道:“陛下,如今陳軍已至,招攬國師還要撰寫榜文,還要張榜,還要殿試,此番下來至少要半月有餘,恐怕來不及啊!”突然他想到了什麽,便壯著膽子問道:“要不微臣……微臣這就撰寫一份書信,命快馬急送至孟丘宗?他們弟子眾多,且上次也是他們……”
“混賬!陳軍伐我宋國,我軍尚未出兵,怎可就驚動孟丘宗?況且這陳軍尚未入關,此時去找孟丘宗,是何理由呢?朕不管!現在陳軍不日就要進兵了,我不管你是張榜殿試還是去街上抓一個也好!總之我今日馬上就要一個國師來跟我製定應對之策!否則就拿你是問!”張溫怒道。
王忠一聽,這怎麽可能?一日之內如何找到一位國師?
張溫見這王忠還在發愣,便又怒道:“還不快去!”
“是!是!微臣這就去辦!”王忠見那皇帝已惱怒至極,迴話後匆匆離去。
這王忠離去後,內心惶恐不安,心想:“一日內要我去找一個國師出來,這不是等於讓我徒手變泰山嗎?怎麽可能呢?但若是找不到…”想到此處,王忠不禁咽了一口口水“…若是我找不到國師,別說官職了,恐怕這條小命都難保啊!”
王忠迴到尚書院,向其他侍郎說明了事情原委,有侍郎歎息道:“唉!一日之內,如何尋得一良才國師啊!”
“是啊!這國師豈是轉眼間能尋得的?”
這時有人說道:“不若,我們就按照陛下所說,去街上搜尋一番,或許老天保佑我大宋,有緣遇到良才呢?”
王忠一聽,心想這也是個辦法啊!再一思量,唉,這哪是什麽辦法?這分明就是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啊!苦笑之餘,見大家都低頭不語,就歎道:“姑且試試吧,總不能幹等著吧!”
王忠帶上兩個侍郎,走出皇宮,來到鄴城街上,看見誰年過四旬,且穿著得體,似有些學問,就上前問道:“先生可有大學問?”
問了好幾個人,有的聽到此問便以為是問者有心智之病,扭頭就走;有的且能坦然而應,但若再考之一些國政要務之問時,則支支吾吾,不知所雲;有的人可對答如流,但一聽到“可願做我大宋國師”時,則嚇得搖頭而逃。
王忠三人已深感失望,一旁的侍郎念叨:“這街上招國師談何容易!豈非笑話?”王忠雖心有同想,卻還是沉聲正色道:“不可胡言亂語!此乃聖諭,我等臣子皆需遵令!”
忽然,王忠看見遠處迎麵走一個人,邁步卻昂首挺胸,頗顯氣度。待其越走越近,王忠又細細觀之:此人麵帶微笑,八字胡,個子不高,身形略瘦,雙手後背,似是有不凡學問之人。抱著試試的心態,王忠走上去問道:“先生可有大學問?”
那人見到有人如此問他,也不驚慌,挑起眉毛一臉自信的答道:“鄙人雖非大賢大儒之輩,然自幼飽讀詩書,可背四書五經,可默六韜七略,學問無大,尚有一腹也!”
王忠一聽,此人聲音略尖,似那鳴晨公雞,但其談吐還行,便拱手說道:“先生出口成章,實為謙虛矣!”那人見到王忠這麽評價,略感得意,一邊摸著山羊胡,一邊等著其下文。
王忠見此人似未有反感,則繼續問道:“既然先生飽讀詩書,可知這治國之道應當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