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薑苒,她開始縫製嫁衣了。
穿越到這個東瑞國,什麽都沒學會,就是剌繡學得好,嫁衣這麽重要的東西,當然是自己來。
除了剌繡,薑苒當然也沒閑著,齊萬裏給她請來一個宮中嬤嬤,專門教授她各種禮儀,不隻是為了入宮見皇後,身為王妃,她也不能什麽事情都不懂。
她很感謝杜氏,完全沒推托,不到幾天就給薑和找了西席,是個家貧舉子,成績不錯,但因為沒錢打點所以吏部說沒職缺,實在無奈之下開始收學生。
薑蘭也跟幾個姊姊一起學女紅,琴藝,學習品茶,一向跋扈的薑蕊卻是一反常態並沒有欺負薑蘭,不過薑苒不放心,還是讓羅嬤嬤跟著,要是薑蕊又暴露本性,好歹替薑蘭擋一檔。
親事定了,薑苒開始寫信給竇太嬪,竇太嬪迴信很快,說最近天氣太熱,等天涼點讓薑苒去敬王府讓她瞧瞧。
洪側妃的信也來了,恭恭敬敬的,說會靜待正妃娘娘入府。
至於包姨娘沒寫信,這才是合乎禮節,因為姨娘身分低微,本就沒資格直接跟正妃打交道,倒是宋姨娘寫信來了,自我介紹了一番,還強調父親是大理評事,薑苒隻覺得好笑,就算是大理評事之女,問題是你現在就是個姨娘啊。
宋姨娘除了介紹自己,還介紹自己生下的兒子,強調那是敬王第一個兒子,叫做齊承歡,又聰明又乖,會站之前就已經會說話了,敬王很喜歡他,連帶竇太嬪也是,常常讓她把孩子抱過去看。
薑苒超想跟她說,是,你是大理評事之女,又生有一子,但敬王沒把你升為孺人,原因在哪,你自己心裏要有數。
但想想,自己即將是正妃,何必跟一個姨娘置氣,等入了府,各自生活就是了。薑苒不打算給姨娘好看,但是她也不會讓姨娘騎到頭上來,想想便把信扔了,她真的迴了宋姨娘,那才是浪費生命。
一日過一日,天氣終於漸漸涼爽了。
初秋的風很幹爽,吹起來舒服無比。
院中夏花隻剩下幾朵還在掙紮著開,秋日的大麗花跟菊花紛紛含苞,桂花最爭氣了,已經開了一些,經過園子,偶爾會有桂花香。
薑聰文的院子叫做朋興院,正妻跟著住,院子本種有曇花,也是秋日花卉,不過自從蔡氏偶然知道薑苒出生那天晚上,適逢那品種特殊的曇花一年僅有的一夜綻放,氣得把花都拔t,所以現在侯府並沒有曇花。
薑苒想想還是挺可惜的,等自己到了敬王府,一定要種上一些。
說來也有趣,天氣開始舒服,京城高門紛紛辦起宴會,那帖子雪片般的飛入安泰侯府——大家對未來的敬王妃實在太好奇了。
杜氏很高興,她本來就是熱衷應酬的人,問了薑苒想參加哪些,薑苒卻是沒興趣,不過有一個無法推托,皇後辦的賞月。
時間很快就到。
入宮那日,是宮中嬤嬤親自給她梳妝打扮的,選了蝶戲牡丹錦衣,柔絹翠紋百合裙,青玉金花頭麵,隆重又不張揚。
到了大廳集合,才一會杜氏就來了,一身富貴,符合她侯爺夫人的身分。
兩人說了幾句話,蔡氏才帶著薑蕊到。
至於幾個庶女沒資格進宮,薑蘭雖是嫡女,但年紀太小也不行。
也不知道是不是薑老太太上次嚴重警告有用,蔡氏跟薑蕊最近真的沒怎麽再來招惹她了,薑苒幾次問薑蘭,薑蘭也都說學堂上都很好,薑蕊雖然沒怎麽理她,但也沒欺負她。
杜氏跟蔡氏兩妯娌自然互誇了一番——對蔡氏來說,進宮是大事,薑蕊已經十五,該說親了,入宮讓各家夫人看看她的女兒多麽出色,說不定緣分就來了。
四人分兩輛馬車出門,薑苒跟杜氏一輛,蔡氏跟薑蕊一輛,丫頭跟嬤嬤在最後一輛。
杜氏興致很高,不斷的跟薑蕊說宮宴多好玩,皇宮的派頭真的是侯府不能比,尤其是晚宴,花燈一盞一盞亮起,跟天上繁星比美,眼前有歌舞,耳邊有音樂,再喝點宮中特釀的水果酒,就彷佛在夢中了。
薑苒知道杜氏之所以高興,除了在宮宴可以看到杜家人以外,也可以看到女兒薑茵,但這種話不能說出口,不然對皇後不敬,於是隻能說宮宴真的很好玩。
車子行了約莫半個時辰停下,眾人紛紛下車,杜氏拿出對牌跟請柬,那守宮門的對過後行禮,讓個宮女帶路。
皇宮真的很大,長長的紅色宮道看不到盡頭,每次覺得「下個轉彎應該就是禦花園了吧」,但一轉彎又出現一個宮道。
就這樣走了不知道多久,才終於到了禦花園。
薑苒在內心哇了一聲,真大。
現在不過黃昏時分,但花燈已經亮起,園中已經有不少夫人小姐,身邊除了自己的嬤嬤丫頭,都還陪著一個宮女,後宮太大了,免得貴人走散。
杜氏一出現,立刻一個夫人過來,笑意吟吟,「這不是安泰侯夫人嘛,一個夏天不見,真想死姊姊了。」
「光祿卿夫人客氣了,妹妹這不是來了。」
「這,這就是二小姐了吧。」光祿卿夫人眼睛大亮,天啊,這就是未來的敬王妃。
算不上國色天香,但皇家哪會缺美人呢,可見有敬王的眼緣呢。
光祿卿夫人連忙拉過自己的女兒,「薑二小姐,這是我女兒,小名叫做筠之,今年十五歲,你們年紀都差不多,親熱親熱。」
陶筠之慢半拍,見到母親神色才反應過來,連忙說:「見過姊姊。」
薑苒微笑,「妹妹不用這麽客氣。」
「筠之,你帶薑二小姐去你幾個小姊妹那邊,還有薑四小姐也一起,你們年輕女孩子一起玩吧。」
陶筠之拉了薑苒的手,一邊走一邊說:「我們去那裏透透氣,不然母親又要到處推銷我了。」
薑苒噗哺一笑,陶筠之這性子也挺可愛,然後又覺得光祿卿夫人也是辛苦,天下父母心,女兒年紀到了,當然會想求門好親事。
穿越到這個東瑞國,什麽都沒學會,就是剌繡學得好,嫁衣這麽重要的東西,當然是自己來。
除了剌繡,薑苒當然也沒閑著,齊萬裏給她請來一個宮中嬤嬤,專門教授她各種禮儀,不隻是為了入宮見皇後,身為王妃,她也不能什麽事情都不懂。
她很感謝杜氏,完全沒推托,不到幾天就給薑和找了西席,是個家貧舉子,成績不錯,但因為沒錢打點所以吏部說沒職缺,實在無奈之下開始收學生。
薑蘭也跟幾個姊姊一起學女紅,琴藝,學習品茶,一向跋扈的薑蕊卻是一反常態並沒有欺負薑蘭,不過薑苒不放心,還是讓羅嬤嬤跟著,要是薑蕊又暴露本性,好歹替薑蘭擋一檔。
親事定了,薑苒開始寫信給竇太嬪,竇太嬪迴信很快,說最近天氣太熱,等天涼點讓薑苒去敬王府讓她瞧瞧。
洪側妃的信也來了,恭恭敬敬的,說會靜待正妃娘娘入府。
至於包姨娘沒寫信,這才是合乎禮節,因為姨娘身分低微,本就沒資格直接跟正妃打交道,倒是宋姨娘寫信來了,自我介紹了一番,還強調父親是大理評事,薑苒隻覺得好笑,就算是大理評事之女,問題是你現在就是個姨娘啊。
宋姨娘除了介紹自己,還介紹自己生下的兒子,強調那是敬王第一個兒子,叫做齊承歡,又聰明又乖,會站之前就已經會說話了,敬王很喜歡他,連帶竇太嬪也是,常常讓她把孩子抱過去看。
薑苒超想跟她說,是,你是大理評事之女,又生有一子,但敬王沒把你升為孺人,原因在哪,你自己心裏要有數。
但想想,自己即將是正妃,何必跟一個姨娘置氣,等入了府,各自生活就是了。薑苒不打算給姨娘好看,但是她也不會讓姨娘騎到頭上來,想想便把信扔了,她真的迴了宋姨娘,那才是浪費生命。
一日過一日,天氣終於漸漸涼爽了。
初秋的風很幹爽,吹起來舒服無比。
院中夏花隻剩下幾朵還在掙紮著開,秋日的大麗花跟菊花紛紛含苞,桂花最爭氣了,已經開了一些,經過園子,偶爾會有桂花香。
薑聰文的院子叫做朋興院,正妻跟著住,院子本種有曇花,也是秋日花卉,不過自從蔡氏偶然知道薑苒出生那天晚上,適逢那品種特殊的曇花一年僅有的一夜綻放,氣得把花都拔t,所以現在侯府並沒有曇花。
薑苒想想還是挺可惜的,等自己到了敬王府,一定要種上一些。
說來也有趣,天氣開始舒服,京城高門紛紛辦起宴會,那帖子雪片般的飛入安泰侯府——大家對未來的敬王妃實在太好奇了。
杜氏很高興,她本來就是熱衷應酬的人,問了薑苒想參加哪些,薑苒卻是沒興趣,不過有一個無法推托,皇後辦的賞月。
時間很快就到。
入宮那日,是宮中嬤嬤親自給她梳妝打扮的,選了蝶戲牡丹錦衣,柔絹翠紋百合裙,青玉金花頭麵,隆重又不張揚。
到了大廳集合,才一會杜氏就來了,一身富貴,符合她侯爺夫人的身分。
兩人說了幾句話,蔡氏才帶著薑蕊到。
至於幾個庶女沒資格進宮,薑蘭雖是嫡女,但年紀太小也不行。
也不知道是不是薑老太太上次嚴重警告有用,蔡氏跟薑蕊最近真的沒怎麽再來招惹她了,薑苒幾次問薑蘭,薑蘭也都說學堂上都很好,薑蕊雖然沒怎麽理她,但也沒欺負她。
杜氏跟蔡氏兩妯娌自然互誇了一番——對蔡氏來說,進宮是大事,薑蕊已經十五,該說親了,入宮讓各家夫人看看她的女兒多麽出色,說不定緣分就來了。
四人分兩輛馬車出門,薑苒跟杜氏一輛,蔡氏跟薑蕊一輛,丫頭跟嬤嬤在最後一輛。
杜氏興致很高,不斷的跟薑蕊說宮宴多好玩,皇宮的派頭真的是侯府不能比,尤其是晚宴,花燈一盞一盞亮起,跟天上繁星比美,眼前有歌舞,耳邊有音樂,再喝點宮中特釀的水果酒,就彷佛在夢中了。
薑苒知道杜氏之所以高興,除了在宮宴可以看到杜家人以外,也可以看到女兒薑茵,但這種話不能說出口,不然對皇後不敬,於是隻能說宮宴真的很好玩。
車子行了約莫半個時辰停下,眾人紛紛下車,杜氏拿出對牌跟請柬,那守宮門的對過後行禮,讓個宮女帶路。
皇宮真的很大,長長的紅色宮道看不到盡頭,每次覺得「下個轉彎應該就是禦花園了吧」,但一轉彎又出現一個宮道。
就這樣走了不知道多久,才終於到了禦花園。
薑苒在內心哇了一聲,真大。
現在不過黃昏時分,但花燈已經亮起,園中已經有不少夫人小姐,身邊除了自己的嬤嬤丫頭,都還陪著一個宮女,後宮太大了,免得貴人走散。
杜氏一出現,立刻一個夫人過來,笑意吟吟,「這不是安泰侯夫人嘛,一個夏天不見,真想死姊姊了。」
「光祿卿夫人客氣了,妹妹這不是來了。」
「這,這就是二小姐了吧。」光祿卿夫人眼睛大亮,天啊,這就是未來的敬王妃。
算不上國色天香,但皇家哪會缺美人呢,可見有敬王的眼緣呢。
光祿卿夫人連忙拉過自己的女兒,「薑二小姐,這是我女兒,小名叫做筠之,今年十五歲,你們年紀都差不多,親熱親熱。」
陶筠之慢半拍,見到母親神色才反應過來,連忙說:「見過姊姊。」
薑苒微笑,「妹妹不用這麽客氣。」
「筠之,你帶薑二小姐去你幾個小姊妹那邊,還有薑四小姐也一起,你們年輕女孩子一起玩吧。」
陶筠之拉了薑苒的手,一邊走一邊說:「我們去那裏透透氣,不然母親又要到處推銷我了。」
薑苒噗哺一笑,陶筠之這性子也挺可愛,然後又覺得光祿卿夫人也是辛苦,天下父母心,女兒年紀到了,當然會想求門好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