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友及朋,由朋及黨,由黨及群,與自己誌同道合的人滾雪球般越來越多,以自己為中心的勢力範圍逐漸擴大、蔓延,最終如火如荼,發展成不可遏止的局麵。有朝一日,時機成熟,揭竿而起,天下響應,奪取政權便如探囊取物一樣了。這就是古代帝王奪取天下的必由之路。


    【經文】


    臣聞周有天下,其理三百餘年。成康之隆也,刑措四十餘年而不用;及其衰也,亦三百餘年。[太公說文王曰:“雖屈於一人之下,則申於萬人之上,唯賢人而後能為之。”於是文王所就而見者六人,求而見者十人,所唿而友者千人,友之友謂之朋,朋之朋謂之黨,黨之黨謂之群,以此友天下賢人者二,人而歸之,故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此之謂也。]故五伯更起。伯者常佐天子,興利除害,誅暴禁邪,匡正海內,以尊天子。五伯既沒,賢聖莫續,天子孤弱,號令不行,諸候恣行,強淩弱,眾暴寡。[吳王問伍胥曰:“伐楚如何?”對曰:“楚執政眾而乖,莫適任患。若為三師以肄之,一師至,彼必皆出,彼出即歸,彼歸即出,楚必道敝,亟肄以疲之,多方以誤之。既疲,而後以三軍繼之,必大克。”闔閭從之。楚於是乎始病。


    越王勾踐問於大夫種曰:“伐吳如何?”對曰:“伐吳有七術,其略雲尊天事鬼,以空其邪;遺之好美,以榮其誌;遺之巧工,使起宮室,以盡其財;遺之諛臣,使之易伐;強其諫臣,使之自殺;堅甲利兵,以承其弊。越王於是飾美女西施,獻之吳王。吳王悅之。子胥諫,不受。吳王誅子胥。越又為榮盾,鏤以黃金獻之吳王。吳王受之,而起姑蘇之台,五年乃成,百姓道死。


    越又蒸粟種遺吳王,吳王付人種之,不生,吳大饑。齊桓公欲弱楚,乃鑄錢市生鹿於楚。楚聞之,喜,廢耕而獵鹿,桓公藏粟五倍。楚足錢而乏粟。桓公乃閉關,楚降者十四五。及柯之盟,桓公欲倍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其稱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鄭桓公欲襲鄶,先問鄶之豪傑、良臣、辯士,書其名姓,擇鄶之良田貽之,為官爵之名而書之,因為疆場郭門之外而埋之以雞狐之血。鄶君以為內難也,盡殺之。桓公因襲鄶。此皆諸候恣行,天子之令不行也。]田常篡齊,六卿分晉,並為戰國。此人之始苦也。[齊侯與晏子坐於露寢,公歎曰:“美哉!茲室其誰有此乎!”


    晏子曰:“如君之言,其陳氏乎?陳氏雖無大德,而有施於人,豆區釜鍾之數,其取之公也薄,其施之人也厚。公厚斂焉,陳氏厚施焉,人歸之矣。詩雲:‘雖無德與汝,式歌且舞。’陳氏之施,人歌舞之矣。後世若少墮,陳氏而不亡,則國其國也已。”後果篡齊。智伯從韓魏之君伐趙,韓魏陰謀叛。


    智果曰:“二王殆將有變,不如殺之;不殺,則遂親之。”智伯曰:“親之奈何?”智果曰:“魏宣子之謀臣趙葭,韓康子之謀臣段規,是皆能移其君之計。君與二君約破趙,則封二子萬家之縣各一。如是,則二主之心可以無變。”智伯不從。韓魏果反,殺智伯。]於是強國務功,弱國務守,合縱連橫,弛車轂擊,介胄生蟣虱,人無所告訴。


    【譯文】


    我聽說周朝擁有天下太平元事的時間有三百多年,成康興盛之際,刑罰擱置四十多年不被使用,及其衰落,也是三百多年。[薑太公對周文王說:“僅屈居於一人之下,然而卻高居於萬人之上,隻有賢能之士能做到。”於是周文王禮賢下士親近並見到的有六人,經過尋找後見到的有十人,一經唿喚即成為朋友的有上千人。由友及朋,由朋及黨,由黨及群,與自己誌同道合的人象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多。用這種辦法來接交天下賢能之人有三分之二。人民也都歸順他。所以說:“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向商紂稱臣。”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五霸相繼興起。這些霸主常常輔佐天子,興利除害,誅除暴虐,禁止邪惡之事,扶正天下,使天子得到萬人景仰。五霸死後,聖賢之人沒有繼續出現,天子於是孤弱起來。號令不被施行,諸侯恣意罔行,以強淩弱,以眾欺寡。[吳王問伍子胥:“你認為攻打楚國會怎麽樣?”伍子胥迴答說:“楚國執掌大權的人很多,但卻不團結,沒有一個能在憂患時擔當大任的。如果派三支軍隊騷擾楚軍,一軍到,楚軍必定會全部出動。彼出動,我撤退,彼撤退,我出動,這樣楚軍一定疲敗不堪。多次騷攏楚軍,再多方麵對它進行誤導。等到疲乏之後,再以三軍來攻打它。這樣必定能大敗。”


    吳王闔閭聽從了伍子胥的建議。楚軍因此開始衰敗。越王勾踐問大夫文種:


    “你以為攻打吳國怎麽樣?”文種迴答:“攻打吳國有七種方法,策略是這樣的:尊天命,事鬼神,控製邪異之說;贈送貴重的東西,取悅吳王的心,使其妄自尊大;贈送能工巧匠,建造華美浩大的宮室,使吳國財物困乏;贈送阿諛奉承的奸臣,向吳王獻媚,使吳王狂妄自大;慫恿進諫的大臣向吳王進言,使吳國內部自相殘殺;乘吳國衰弱之時,用精銳的部隊攻打。”鑒於此,越王勾踐把美女西施進獻吳王,吳王很高興。伍子胥進諫阻止,吳王不聽,反而殺了伍子胥。越國又把雕刻著黃金的精美欄杆進獻給吳王,吳王開始建築姑蘇台,花了五年時間才建成,老百姓屍橫遍野。越國又蒸粟米種送給吳國。吳國發給老百姓播種,結果顆粒不生,於是全國發生大饑huang。齊桓公想要削弱楚國的勢力,就鑄造大量的錢幣從楚國高價收買大量的活鹿。楚人聞說鹿貴,大喜,紛紛棄農獵鹿。齊桓公儲藏糧食是平常的五倍。楚國人雖然錢多,卻沒有糧食,齊桓公封閉關門,楚國降齊國的人有十分之四五。


    及至在柯地會盟,齊桓公想要背棄信義,不歸還魯國侵地,管仲勸說桓公,不背曹沫之約,樹立齊國的威望。各個諸侯國果然由此歸順齊國,所以說:


    知道給予,是獲取政權的法寶。鄭桓公想要偷襲鄶國,先打聽鄶國豪傑、良臣、善辯之士的姓名,然後挑選鄶國的良田賜給他們,繼而封以高官顯爵,並把這些封賜書寫在冊籍上,埋在城門外的戰場上,用雞狐之血來祭祀。鄶國國君認為國內發生內訌,把這些豪傑,良臣、辯士全都誅戳了。鄭桓公於是偷襲鄶國。以上這些都是諸侯恣意罔行,天子的號令不被施行的例子。]


    田常篡奪齊國的大權,範、中行、知、趙、魏、韓把持晉國朝政,後來,範、中行、知三家敗亡,趙、魏、韓三家分晉,成為戰國時的諸候國。從此之後,百姓開始遭難。[齊桓公與晏子坐在大堂之上。齊桓公感歎道:“真美呀,象這樣的宮室還有誰會擁有呢!”晏子說:“你所說的話,是與陳氏相比嗎?


    陳氏雖然沒有大的功德,卻有恩惠於別人,官爵奉祿這些東西,他從你這兒索取的少,施與別人的卻很多。你厚征暴斂,陳氏優厚施與,所以人民都歸順他。《詩經》說:‘雖無德與汝,式歌且舞。’陳氏施恩的行為,必定得到人民的讚揚。你的後代如果稍微一怠惰衰落,陳氏那時還健在,那麽齊國將成為陳氏的了。”後來陳氏果然篡奪齊國大權。智伯令韓、魏的君主跟隨自己攻打趙國,韓魏兩國陰謀造反。智果對智伯說:“韓、魏二王大概要反叛,不如殺掉他們,不然就親近他們。”智伯說:“親近他們該怎麽辦?”


    智果說:“魏宣子的謀臣趙葭,韓康子的謀臣段規,都是能勸說其君主改變計策的人,你與這兩個人約定一同攻打趙國,然後再分封這兩個人萬戶之縣各一。如果這樣,韓魏二王就不會背叛。”智伯不聽智果的計策。後來韓魏兩家果然造反,殺了智伯。]當此之際,強國致力攻打弱國,弱國忙於嚴守。


    合縱連衡,戰火四起,士兵的鎧甲頭盔長滿了虱子,百姓的冤苦無處訴說。


    【按語】


    身為一方霸主,欲稱霸天下,節製諸候,除了要靠軍事實力以外,更要修行仁德,講求信義。齊桓公接受管仲的建議,不背曹沫之約就是很好的例子。


    齊桓公歸國即位後,想要成就霸業,於是任用管仲、鮑叔、隰朋等賢人治理國家加強軍事實力。齊國逐漸強大,開始吞並鄰國。齊桓公五年,桓公派兵攻打魯國。魯國此時正是莊公在位。莊公派自己的大將曹沫與齊國交戰,結果連連失利。莊公害怕了,請求割地求和,桓公同意了,於是雙方會盟柯地。齊桓公與魯莊公坐在盟壇上談判,曹沫突然拿著匕首劫持齊桓公。齊桓公的左右一時都愣住了不敢輕舉妄動,同曹沫:“你想要幹什麽!”曹沫迴答:“齊國強大,魯國弱小,你們以大欺小強占我們魯國土地,太過分了!”


    齊桓公君臣見狀於是答應全部歸還魯國侵地。曹沫於是放下匕首,走下盟壇,歸到臣子的位置上,神色不變。齊桓公大怒,想要毀約,管仲勸他說:“如果因為貪圖小利而失信於天下諸候,我們就會處於被動,孤助無援,不如歸還侵地,以此來取信天下諸侯,樹立我們齊國的信譽。”齊桓公聽從了管仲的勸告,把戰勝得到的土地都歸還魯國。齊國因此威望大增,各諸候國也都想歸附齊國。


    齊桓公因為遵守信譽,肯於放棄小利,顧全大體,得到各諸候的信任,最終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所以說不論是國家、公司還是個人,要想成就事業,除了靠實力之外,還要講求信譽,以信取人,不要顧小利忘大局。


    【經文】


    及至秦蠶食天下,並吞戰國,一海內之政,壞諸侯之城,法嚴政峻,諂諛者眾。使蒙恬將兵北攻胡,尉佗將卒以戍粵,宿兵無用之地,人不聊生。


    始皇崩,天下大叛,陳勝、吳廣舉於陳[陳涉、吳廣戍漁陽,屯大澤。會天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當斬。二人乃謀曰:“今已失期當斬。今舉大計亦死,死為國可乎?”乃先說鬼神威眾,因斬尉。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耳。壯士不死,則亡已;死則舉大名。侯王將相,寧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遂分將徇地,自立為陳王。]武臣張耳舉於趙,[武臣略定趙地,號武信君。蒯通說範陽令徐公曰:“範陽百姓,蒯通也。竊憫公之將死,故吊。雖然賀公得通而生也。”徐公再拜曰:“何以吊之?”通曰:“足下為令十年矣,殺人之父,孤人之子,斷人之足,黥人之手,甚眾。然而慈父孝子所以不敢事刃公之腹中者,畏秦法也。今天下大亂,秦政不施,然而慈父、孝子將爭接刃公之腹,以複其怨,而成其名,此通之所以吊也。”曰:“何以賀得子而生也?”


    通曰:“趙武信君不知通不肖,使人候通,問其死生,通見武信君而說之曰:


    ‘必將戰,勝而後略地,攻得而後取天下城,臣竊以為殆矣。用臣之計,無戰而略地,不攻而下城,傳檄而千裏可定矣。’彼將曰:‘何謂也?’臣因說曰:‘範陽令宜整頓其士卒,以守戰者也。怯而畏死、貪而好富者,故欲以其城先下君,先下君而不利,則邊地之城皆將相告曰:範陽令先降而身死。


    必將嬰城固守,皆若金城湯池,不可攻矣。為君計者,莫如以黃屋朱輪迎範陽令,使馳鶩於燕趙之郊,則邊城皆將相告曰:範陽令先下而身富貴矣。必相率而降,猶如阪上走丸也。’此臣之所謂傳檄而千裏定者也。”徐公再拜,具車馬遣通。通遂以此說武臣。武臣以車百乘、騎二百、侯印,迎徐公。燕趙聞之,降者三十餘城,如蒯通策也。]項粱舉吳,[梁令項羽殺假守通,便舉兵起吳。]田儋舉齊,景駒舉郢,周市舉魏,韓廣舉燕。窮山通穀,豪傑並起,而亡秦族矣。


    【譯文】


    等到秦國蠶食天下,並吞六國,天下政權統歸秦國,各諸侯的城池都遭到破壞。秦法律嚴酷,政治殘暴,阿諛諂媚的朝臣多。秦派大將蒙恬北攻匈奴,派大將尉佗戍衛南海,駐兵荒涼毫無用處之地,民不聊生。秦始皇駕崩後,天下大亂,叛軍蜂起,陳勝吳廣在陳地起義,[陳涉、吳廣去漁陽服徭役,路經大澤時,趕上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計已經超過預定期限。按秦朝法律,超期要被斬首。陳、吳二人商議:“現在已經過期,按法律當斬。現在起義是死,可是為了奪取國家政權而死不是更值得嗎?”於是二人先用鬼神之事讓眾人由衷信服,然後殺了押送他們的官吏。二人招唿一同戍邊的屬眾說:“大家在這裏遇大雨,已經超期,按法律當被斬首,假使不必斬首,那麽戍邊而死的人也有十分之六七,在這種情況下,壯士不死便罷,死也應當成就大名,死得豪壯。王侯將相難道都是天生的嗎?”屬眾都讚同道:“願意聽從你的命令。”於是二人分派將領,攻占土地。陳勝自立為陳王。]武臣張耳在趙地起義,[武臣剛剛平定趙地,自封為武信君。蒯通遊說範陽縣令徐公:“我蒯通是範陽一個普通百姓,因私下憐憫你快要死了,所以來吊唁。


    雖然如此還是祝賀你遇到我而得以起死迴生。”徐公再次拜謝問道:“你憑什麽吊唁呢?蒯通迴答:“你在範陽做縣令已經十年了,殺害別人的老父,使別人的幼子成為孤兒,砍斷別人的手腳,傷天害理之事幹得太多了。但是慈父孝子之所以不敢殺掉你,是畏懼秦朝的法律。現在天下大亂,秦朝的政治法律不被施行,慈父孝子必定乘此機會爭先恐後要來殺掉你,來平複他們心中的怨氣,成就他們的美名。這就是我來吊唁你的原因。”徐公又問:“憑什麽祝賀我得到你又可以起死迴生呢?”蒯通迴答道:“趙武信君不知道我蒯通無才,所以派人來拜訪我,詢問將來成敗之事,我將去拜見並遊說他:


    ‘通過戰爭來奪取土地,獲得天下的城池。以愚見,這是很危險的事。如果你使用我的計策,可以不必通過戰爭就能奪取土地,攻下城池。隻要傳遞檄文,千裏之地就可以安定了。’趙武信君一定會問:‘這是什麽意思?’我就說:‘你前來攻打範陽,範陽令當然要整頓軍隊,守衛城池,準備作戰。


    而城中貪生怕死、貪圖富貴的人,必定想讓範陽先投降你,先投降卻沒得到好處,邊地的其它城池就會相互轉告:範陽令先投降而被殺,我們一定要繞城固守,使城池固若金湯,不能被攻破。現在你的權宜之計,不如用高大的宮室、華貴的馬車結交範陽令,讓他奔走燕趙周圍,那樣邊地的其它地區就會相互轉告:範陽令先投降而身著富貴。他們必定會如坡地上滾動的泥丸相繼投降你。’這就是我所說的傳遞檄文,千裏之地可成安定的計策。”徐公再次感謝。於是準備車輛馬匹派遣蒯通遊說武信君。蒯通就以前事來勸說趙武信君。趙武信君用車二百乘、馬匹二百、侯爵的印綬拜迎徐公。燕趙之地的其它城池聽說後,歸降的有三十多個城池。一切都如蒯通的計策那樣。]


    項梁在吳地舉兵,[項梁命令項羽殺掉代理郡守殷通,便從吳地舉兵起義]田儋在齊地舉兵,景駒在郢地舉兵,周市在魏地舉兵,韓廣在燕地舉兵,普天之下,豪傑並起,最終滅掉了秦朝。


    【按語】


    用鬼神之事威眾,是曆來封建統治者常采用的一種方法。這種讖緯之說其實是一種虛妄之談,但是統治者常利用它來麻痹人民,以此來作為上天、鬼神對自己身分地位的一種承諾。陳勝、吳廣也正是憑此首先起義的。


    陳勝、吳廣因為成邊遇雨失期,將要被斬首,於是準備起義,但害怕不成功,又苦於沒有好的借口,於是請算卦人卜卦,算卦的人知道他們的意圖,就順意說道:“你們要做的事肯定會成功。”同時又教給陳勝、吳廣威服眾人的方法:把“陳勝王”三個字書寫在丹帛上,放在魚腹中。士兵買魚準備做飯,發現了魚腹中的丹帛,感到非常奇怪。陳勝又暗地讓吳廣到附近的宗祠裏,趁士兵在篝火旁取暖,學著狐狸叫:“大楚興,陳勝王。”士兵聽到後也都非常驚愕。陳勝、吳廣趁機扇動士兵殺了押送他們的官吏,舉兵起義。


    一同戍邊的人因此也都真心跟隨陳勝、吳廣。


    不僅陳勝如此,曆代封建統治者為了使自己的統治地位合法,也都靠鬼神來愚弄人民,本卷後麵提到王莽利用銅匱符命建立新朝是又一個利用鬼神讖緯的例子,這裏不再細說。


    圖讖鬼神是一種虛妄之談,不少統治者利用它站穩了腳跟,得到了人民的許可,從中我們是否可以得到這樣一種啟示:一個公司,一個企業要想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站穩腳跟,擴大市場,必須讓廣大消費者認識你,買你的帳。除了產品的質量和信譽以外,還需要宣傳,讓消費者從心目中認可你,喜歡你,當然這種宣傳必須建立在屬實的基礎上,不能是自吹自擂虛妄之說。


    【經文】


    漢高祖名邦,字季,姓劉氏,沛國豐邑人,為泗上之亭長。秦二世元年,陳勝等起,勝自立為楚王。[張耳陳餘諫曰:“將軍出萬死之計,為天下除害,今始至陳,而自立為王,是示天下之私也。不如立六國後,自為樹黨,進師而西,則野無交兵,城無守牆,誅暴秦,據鹹陽,以令諸侯,天下可圖也。”


    勝不聽。]沛人殺其令,立高祖為沛公。時,項梁止薛,沛公往從之,共立義帝。[範增說項梁曰:“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


    故語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鋒起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代代楚將,為將複立楚後也。”梁因求懷王孫心立之。]約曰:先入鹹陽者王之。


    【譯文】


    漢高祖劉邦,字季,沛國豐邑人,早年擔任泗水亭長之職,秦二世元年陳勝等人起義,陳勝自立為楚王。[張耳、陳餘進諫道:“將軍你冒著生命危險,為天下百姓除害,現在剛剛到陳地,就自立為王,這是告訴人們天下是你私有的財產,對你是很不利的。不如立六國的後代為王,讓他們自樹黨羽,你向西進軍,不必交兵就會暢通無阻。誅戮殘暴之秦,據守鹹陽,傳令諸侯,天下可以掌握在你的手中了。”陳勝不聽從這一建議。]沛地人殺掉他們的縣令,立劉邦為沛公。此時,項梁駐軍薛地,劉邦去跟隨他,共立楚懷王孫子為義帝,[範增勸說項梁:“秦朝消滅六國,楚國最沒有罪過,不應當滅,自從楚王作為人質入秦國,沒返迴楚國,天下百姓都憐憫他。所以說‘楚國哪怕隻剩三戶了,那麽滅掉秦朝的,必定是楚國’。現在,陳勝首先起事,不立楚國後代,其勢焰肯定不會長久。你從江東舉事,楚地之人蜂起歸附你,是因為你家世代為楚將,即將立楚國的後代為王。”項梁於是尋找楚懷王的孫子心,立為懷王。]約定:先攻打進鹹陽的,就做關中王。


    【經文】


    秦將章邯,大敗項梁於定陶。梁死,章邯以為楚不足憂,乃北伐趙。楚使項羽等救趙,遣沛公別將西入關。沛公遂攻宛,降之。[沛公攻宛,南陽太守呂..保城不下。沛公欲遂西,張良曰:“強秦在前,宛兵在後,此危道也。”


    乃圍宛,宛急,..欲自殺,有舍人陳恢,逾城見沛公曰:“宛吏人懼降必死,固堅守,足下盡日攻之,死殞者必眾,引兵而去,宛必隨之。足下前失鹹陽之約,後有強宛之患。不如約降,封其守,引其甲卒而西,諸城未下者,必開門而待足下。”沛公曰:“善。”封呂..為殷侯。]攻武關,大破秦軍。[趙高殺二世,立子嬰,遣兵拒關。張良曰:“秦兵尚強,未可輕也。願益張旗幟諸山上,為疑兵。令酈食其持重寶啖秦將。”秦將果欲連和俱西。沛公欲聽之。良曰:“此獨其將欲叛,恐士卒不從。士卒不從,必危。不如因其懈而擊之。乃擊秦軍,破叛。]入鹹陽,與秦人約法三章。[秦人獻牛、酒。沛公讓,不受。於是人知德矣。]遣兵拒關,欲王關中。是時項羽破秦軍於河北,率諸侯兵四十萬至鴻門,欲擊沛公,沛公因項伯自解於羽。


    【譯文】


    秦將章邯在定陶大敗項梁的軍隊。項梁死,章邯認為楚軍不值得憂慮,於是北攻趙地。楚王派項羽等率軍解趙地之圍,派沛公為別將向西入關。沛公於是攻打宛城。宛城投降。[沛公攻打宛城,南陽太守呂..堅守城池,一時攻打不下。沛公想舍棄宛城繼續向西進兵。張良進諫:“前有強大秦兵,後有宛兵追擊,此時向西,必要處於危險的境地。”於是沛公圍定宛城。宛城告急,呂太守想要自殺,呂有個舍人陳恢,跳出城來見沛公:“宛城官吏怕投降後仍是死,於是堅守城池。你如果整天攻打它,死傷的人必定很多。如果你率軍撤退,宛兵必定從後追趕你的軍隊。這樣你一方麵失掉先人鹹陽為王的機會,另一方麵又有強大的宛軍為後患,不如招宛投降,封宛城的將領,然後帶宛兵向西入關,其餘各城未被攻下的,必定開門迎接你。”沛公說:


    “好!”封呂..為殷侯。]攻打武關,大敗秦軍[趙高殺了秦二世,立子嬰為皇帝,派兵拒守武關。張良對沛公說:“秦軍現在還很強大,不可輕敵。希望多用旗幟插在各山上,來迷惑秦軍。再派酈食其帶貴重的禮物賄賂秦將領。”秦朝將領果然想連和沛公一同向西人鹹陽。沛公想要答應這一建議。


    張良進諫:“這隻是將帥想要背叛秦朝,恐怕士卒不會隨從。士兵不跟從,必定會出現危險,不如乘著現在懈怠攻打它。”於是沛公派軍攻打秦軍,大勝秦軍。]沛公攻入鹹陽,與秦人約法三章。[秦人送牛肉、美酒給沛公,沛公不要。秦人知道沛公是有德行的人。]沛公派兵拒守武關,想要稱王關中。


    此時,項羽在黃河北大敗秦軍,率各諸侯士兵四十萬到達鴻門,想要攻打沛公。沛公由於項伯相救,得以逃脫。


    【經文】


    羽遂殺子嬰而東都彭城。立沛公為漢王,王巴、漢。[漢王不肯就國,欲攻楚。蕭何曰:“王雖王漢,之惡不猶愈於死乎?且詩曰‘天漢’,其稱甚美。夫能屈於一人之下,而申於萬人之上,湯武是也。願大王王漢中,撫其士人,以致賢人,收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於是用韓信策,乃東伐,還定三秦。[漢王之國也。韓信亡楚,從入蜀,無所知名。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薦為大將軍。信拜禮畢,王曰:“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


    信謝,因問王曰:“今東向爭權天下者,豈非項王耶?”曰:“然。”信曰:


    “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比?”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賀曰:“雖信亦以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嚐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暗啞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也。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有功當封爵者,印剜弊,忍不能與,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強服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強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計坑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強以威而王此三人,秦人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鹹知之。大王夫職入漢中,秦人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於是漢王大喜,遂聽信計。初,漢王之國也。張良送至褒中,說漢王曰:“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漢王乃使張良還,因燒之。楚以此無憂漢王之心也。]


    田榮怨項王之不己立,殺田市,自立為齊王。羽北擊滅齊,[項羽以吳令鄭昌為韓王拒漢。張良遺項羽書曰:“漢王失職之蜀,欲得王關中,如約即止,不敢反。”又以齊反書遺羽曰:“齊欲滅楚。”羽以故不西行,而北擊齊。]


    而使九江王殺義帝於郴。漢王為之縞素發喪,臨三日,以告諸侯。[董公說漢王曰:“臣聞順德者昌,失德者亡;兵出無名,事故不成。故曰明其為賊,敵乃可服。項王為無道,放殺其主,天下之賊也。夫仁不以勇,義不以力,三軍之眾為之素服,以告諸侯,為之東伐,四海之內,莫不仰德。此三王之舉也。漢王曰:“善。”]


    【譯文】


    項羽於是殺掉子嬰,向東定都彭城。封沛公為漢王,統治巴、蜀之地。[劉邦不肯去巴蜀上任,想要攻打楚國。蕭何說:“大王雖然稱王巴、漢,漢地的險惡不是比死還強嗎?況且《詩經》上說‘天漢’,這個稱唿也很美。能夠屈居於一人之下,而高居於萬人之上,是湯武這樣的聖人。希望大王能就任漢中,安撫漢中百姓,收羅賢能之人,取得巴蜀的土地,再安定三秦。這樣天下的大權就可以謀取了。”於是漢王用韓信的計策,向東進攻,再次安定三秦之地。[漢王到巴蜀就任,韓信從楚王那兒逃出來,跟從漢王入蜀,沒有什麽名氣。屢次與蕭何接觸後,蕭何認為韓信是個人才,推薦給漢王劉邦,拜為大將。韓信拜謝後,漢王問道:“蕭丞相多次在我麵前美言將軍,將軍用什麽計策來教我成就霸業呢?”韓信拜謝,問漢王劉邦:“現在和你爭奪天下大權的,難道不是項羽嗎?”劉邦點頭說是。韓信說:“大王你自覺勇敢、驃悍、仁義、強大與項羽比怎麽樣?”劉邦默然不語,許久說道:“不如項羽。”韓信又施禮祝賀道:“即使是我韓信也認為大王在這些方麵不如項羽。然而我曾經在項羽手下謀事,請允許我說說項羽的為人。項羽武藝高強,叱吒風雲,有萬夫不擋之勇,然而卻不善於任用手下的賢能將士。所以這種勇敢也隻不過是匹夫的勇敢罷了。項羽遇見百姓,恭敬又慈愛,說話語氣和悅,士兵生病,項羽哀痛哭泣,分自己的飲食給病人,到用人打仗應當封賞的時候,卻把持已經磨損的印綬,不忍封賞。這是婦人的仁義作法。項羽稱霸天下使諸侯臣服,不定都關中卻定都彭城,背棄先前與義帝定立的和約,任用親信的人為王,諸侯對此十分不滿。諸侯見項羽放逐義帝到江南,也都放逐各自君主,而自己在富饒之地稱王。項羽軍隊所過之處,到處殘害生靈,天下怨聲載道,百姓不歸順,隻不過是迫於暴力,勉強順從罷了。項羽名雖為霸主,其實已經失去民心。所以說,他的強大容易衰落。現在大王假如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武勇的人,什麽人不可以誅殺!用天下的城池分封有功之人,有誰會不服!用想要東歸的士兵攻打東方的敵人,敵人怎麽會不失敗!況且三秦之地的諸侯,都是秦朝舊將,率領秦朝士卒已經許多年了,戰死的人已不計其數。他們又誑騙部下投降諸侯,到新安,項羽欺詐活埋秦兵二十多萬,唯獨邯、欣、翳三人得以逃脫,秦地的百姓對這三個人恨之入骨。現在楚國強用高壓手段封這三個人為王,三秦的百姓沒有擁戴他們的。大王你一入武關,秋毫無犯,廢除秦朝嚴苛的法律,與秦地百姓約法三章。三秦的人沒有不想讓大王你稱王三秦之地的。按照以前與諸侯訂立的和約,大王你應當稱王關中,這些關中百姓是都知道的。大王你失去關中王的職位進漢中,秦地人沒有不報怨項羽的。現在大王你舉兵向東,三秦之地可通過傳遞檄文而平定了。”聽了這番話後,劉邦很高興,於是聽從韓信的計策。當初,漢王到巴蜀之地上任,張良送到褒中,勸說漢王道:“大王為什麽不燒掉所經過的棧道,向天下的人表示你沒有歸還關中之心,來讓項羽放心?”漢王於是派張良迴去,燒掉所有經過的棧道。楚王項羽因此不再擔心漢王有歸關中之心了。]田榮報怨項羽不立自己為王,於是殺掉田市,自立為齊王,項羽率軍北滅齊。[項羽拜吳地縣令鄭昌為韓王攻打漢王,張良送信給項羽說:“漢王失掉關中王的位子,到蜀就任,想稱王關中,按照約定立即停止,不敢謀反”又把齊王謀反的信拿給項羽看,說“齊想滅掉楚國”項羽因此不向西攻打劉邦卻向北攻打齊王田榮。]項羽派遣九江王在郴地殺死了義帝。漢王劉邦為義帝披麻戴孝,大辦喪事,哀痛哭吊三天後,把此事遍告天下諸侯。[董公對漢王劉邦說:“我聽說順應民德的人必定昌隆,失掉民德的人必定滅亡。出兵沒有原因,事情就不會成功。所以說讓天下明白對方是寇賊,對方才有可能歸服。項羽行慘無人道之事,放逐殺害義帝,是天下的賊寇。行仁義不靠勇猛,講義氣不靠武力,三軍士卒才能心悅誠服。把這件事遍告諸侯,再進行東伐,那樣四海之內沒有不敬仰你的德行,這才是夏禹、商湯、周文、武三王的義舉。”漢王點頭稱善。]


    【按語】


    項羽在新安計坑秦兵二十萬,隻放了章邯、長史欣、都尉翳三人。這是項羽稱霸過程中失去民心的一個重要事件,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項羽兵敗垓下的必然結局及其緣由。為什麽這樣說呢?


    章邯是秦大將,與項羽會戰多次,沒有取勝。秦二世對章邯不滿意,下詔指責。章邯害怕了,派長史欣去觀察動向。長史欣到鹹陽,趙高躲避不見,有懷疑章邯之心。長史欣害怕逃跑,趙高派人追殺。長吏欣迴到章邯軍中把前事向章邯做了匯報,並勸章邯投降項羽。項羽此時軍中少糧,不能繼續作戰,於是同意了章邯的投誠,立為雍王,長史欣為上將軍。在新安,項羽手下的諸候、官吏甚至士卒都對投降的秦兵傲慢無禮,動輒汙辱謾罵。降兵都私懷怨憤地說:“章邯欺騙我們投降項羽,如果我們能攻入函穀關打敗秦迴家(因為章邯手下的士兵多是三秦之地人)就太好了;如果不能,項羽率兵東進,那麽我們的家屬就要被秦全都殺了。”項羽聽說了降兵的怨言,不是顧全大局,做長遠打算,采用計策收買人心,而是活埋了二十多萬秦兵,隻有章邯、長史欣、都尉翳被排除在外,因此三秦的百姓非常痛恨這三個人,當然更恨項羽。後來,項羽與劉邦約定先入鹹陽的稱王,劉邦先入鹹陽,但迫於項羽的勢力,被迫就國巴蜀,項羽因此又失去了天下百姓的心,最後兵敗垓下是不能避免的。


    作為一個叱吒風雲的英雄,項羽的確主人敬佩,但作為一個霸主,他的所為卻不能不讓人有微詞,成就事業,建立國家,首先必須取悅民心“順德者昌,失德者亡。”對國家事說尤其如此。作為一個公司企業來說,上司隻有取信於下屬,得到下屬的尊敬、愛戴、上下方能團結一心,共創事業。


    【經文】


    漢王因羽之擊齊,率諸候之師五十六萬,東裘楚,破彭城。羽聞之,留其將擊齊,自以精兵三萬歸擊漢。漢王與羽大戰彭城下。漢王不利,出梁地,至虞,謂左右曰:“孰能為使淮南王黥布,令發兵背楚,留項王於齊數月,我之取天下可以萬全。”隨何乃使淮南,說布背楚。[隨何說淮南王曰:“漢王使使臣敬進書與大王禦者,竊怪大王與楚何親也?”淮南王曰:“寡人北麵而臣事之。”隨何曰:“大王與項王俱列為諸侯,北麵而臣事之,必以楚為強,可以托國也。項王伐齊,身自負版築,以為士卒先。大王宜悉發淮南之眾,自身將之,以為楚軍前鋒。今乃發四千人以助楚,北麵而臣事人者,固若是乎?夫漢王戰於彭城,項王未出齊也,大王宜掃淮南之兵渡淮,日夜會戰彭城下。大王撫萬人之眾,無渡淮者,垂拱而觀孰勝?夫托國於人者,固者是乎?大王提空名以向楚,而欲厚自托,臣竊為大王不取也。然大王不背楚者,以漢為弱也。夫楚兵雖強,天下負之以不義之名,以其背約而殺義帝也。然而楚王將以戰勝自強,漢王收諸侯,還守滎陽,下蜀漢之粟,深溝高壘,分卒守徼乘塞。楚人還兵,間以梁地,深入敵國八九百裏,欲戰則不得,攻城則力不能,老弱轉糧千裏之外;楚兵至滎陽、成臬,漢堅守而不動,進則不得攻,退則不得解。故曰楚不足恃也。使楚勝,則諸侯自危懼而相救。


    夫楚之強,適足以致天下之兵耳。故楚不如漢,其勢易見也。今大王不與萬全之漢,而自托於危亡之楚,臣竊為大王惑之。臣非以淮南之兵足以亡楚也。


    大王發兵而倍楚,項王必留齊;數月,漢之取天下可以萬全。臣請以大王提劍而歸漢,漢必裂土地而分大王,又況淮南?必大王有也。故使臣進愚計,願大王留意也。”淮南王曰:“請奉命。”陰許叛楚與漢,未敢泄。楚使者在淮南,方急責英布發兵,舍傳舍,隨何直入,坐楚使者上坐,曰:“九江王已歸漢,楚何以得令發兵?”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說布曰:“事已構矣。獨殺楚使者,無使歸,而疾走漢並力。”乃如漢使者教。於是殺楚使者,因起兵攻楚也。]


    【譯文】


    因為項羽去攻打齊王,劉邦率諸侯的軍隊五十六萬,向東偷襲楚國,攻破彭城。項羽聽到這個消息,留下自己的屬將攻打齊國,自己率領三萬精銳部隊迴師攻打漢王軍隊。漢王劉邦與項羽在彭城下展開大戰。漢軍出師不利,奔出梁地,退到虞地,劉邦問左右大臣:“誰能出使淮南,勸說淮南王黥布舉兵背叛楚王,使楚王的軍隊留在齊國,幾個月後我奪取天下就不會再有危險了。”大臣隨何於是出使淮南,勸說黥布背叛楚王。[隨何遊說淮南王說:


    “漢王派使臣敬進書信與大王左右。我奇怪,大王與楚王是什麽關係?”淮南王說:“我對楚王向北稱臣。”隨何說:“大王你與項羽同是諸侯,卻對楚王向北稱臣,必定是由於楚王強大,可以得到保護。楚王攻打齊國,親自背著版築,身先士卒。大王你應當傾淮南所有的軍隊,親自為將,作為楚王的先鋒。可是現在你才發四千兵幫助楚王,對楚王向北稱臣,是應當這樣的嗎?漢王攻打彭城,項羽未從齊國撤軍之時,大王你應當撥淮南的所有士兵北渡淮河,日夜與漢軍會戰在彭城下。大王你擁有上萬的士卒,卻不發兵渡過淮河,隻是在隔河觀望誰是贏家,難道把國家托附給別人的,是應當這樣做的嗎?大王你拿空名來向楚稱臣,是想從中得到好處。我私下為大王感到不值得。大王你不背棄楚王,是認為漢王勢力弱小。楚兵雖然強大,天下的人卻認為它是不義之師,因為楚軍背棄前約殺死了義帝,楚王靠戰爭、武力取勝,強大起來,漢王兼並諸侯,歸守滎陽,收走蜀漢的糧食,加強防禦工事,分兵把守邊界要塞。楚軍迴兵,幹犯梁地,軍隊深入敵國八九百裏,想要作戰卻不能,想要攻城實力不夠,老弱之兵從千裏之外轉運糧食。楚王兵到滎陽、成桌,漢軍堅守不出。楚軍進不能攻,退不能守,所以說楚軍是靠不住的。假如楚軍勝漢軍,那麽諸侯害怕自己被滅,相互之間就會救助。所以說楚軍的強大,隻不過是使自己成為天下攻擊的對象罷了,所以說楚王的實力不如漢王,形勢是顯而易見的。現在大王你不親附萬無一失的漢王,卻於危亡的楚王結為一體,我私下為大王的行為感到迷惑不解。我們不認為你們淮南的軍隊足以能夠消滅楚軍。大王你發兵背叛楚國,項王必定逗留齊地,幾個月後,漢王奪取天下可以萬無一失了。我請大王率領軍隊歸順漢王,漢王必定會分土地給大王,更何況淮南這一小小地盤呢?必定也是大王你的。


    所以漢王派我向你進獻愚計,希望大王你考慮一下。”淮南王說:“就遵照你的命令辦吧。”於是暗地裏答應背叛楚王親附漢王,不敢泄露消息。這時楚王的使者正在淮南,正急著要求黥布發兵。住在旅舍,隨何直接坐到楚使者的上坐,說:“九江王已經歸附漢王,楚王憑什麽命令他發兵救急。”黥布聽了隨何的話非常驚愕。楚王的使者起身離開。隨何於是勸說黥布:“事情已至此,不如暗自殺了楚王的使者,不要讓他迴去,快些歸漢,與漢王協手並力攻打楚王。”於是黥布按隨何說的那樣做了。殺掉楚王使者,發兵攻打楚王。


    【經文】


    漢王如滎陽,使韓信擊魏王豹,虜之。[漢王問酈生曰:“魏王大將誰也?”


    曰:“柏直。”王曰:“此其口尚乳臭,不能當韓信騎將馮敬。”王曰:“不能當灌嬰部將項他。”王曰:“不能當曹參。在,吾無患矣。”王乃以信為左丞相擊魏。信進兵,為陳船欲渡臨晉,魏聚兵拒之。信乃伏兵,從夏陽以木罌度軍,襲安邑,虜魏王豹,便進兵伐趙也。]漢遂於楚相距於滎陽,楚圍漢王,用陳平計,間得出。[漢王急問陳平:“策安出?”陳平曰:“彼項王骨鯿之臣亞父、鍾離末之屬,不過數人。大王能出捐數萬金,行反間,間其君臣,以疑其心,項王為人意忌信讒,必內相誅。漢因舉攻之,破楚必矣。”


    漢王乃以四萬斤金與平,恣其所為,不問出入。平既多以金縱反間,於楚軍宣言,諸將鍾離末等為項王將功多矣,然終不能裂地而封:“欲與漢為一,以滅項氏,分王其地。”項王果疑。使使至漢。漢為太牢之具,舉進見楚使,即佯驚曰:“吾以為亞父使,乃項王使也。”複持去,以惡具進楚使。使歸,具報項王。項王大疑亞父。亞父欲爭擊漢王,項王不信亞父。亞父聞項王疑,乃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項王從之。]入關收兵,欲複東。轅生說漢王:“出軍宛、葉,引項王南渡,使韓信等得集河北。”羽軍引兵南渡,如其策。[轅生說曰:“漢與楚相拒於滎陽、成臬數月,漢嚐困。願王出武關,項王必引兵南走,王深壁,令滎陽、成臬間且得休息。使韓信等集於河北趙地,君王乃複走滎陽。如此,則楚備者多,力分,漢得休息,複與之戰,破楚必矣。”漢王從此計,出軍宛、葉間。項王聞漢王在宛,果引兵南渡,如轅生之策。]韓信與張耳,以兵數萬,東下井陘擊趙,破之。乃報漢,因請立張耳為趙王,以撫其國。漢王從之。[初,趙王與成安君陳餘聞漢且襲之,聚兵井陘口。廣武君李左車說曰:“聞漢將韓信涉西河,虜魏王,擒夏悅,新喋血閼與。今乃輔以張耳,議欲下趙,此乘勝而去國遠鬥,其鋒不可擋。臣聞千裏饋糧,士有饑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


    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百裏,其勢糧食必在後。願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道出,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使前不得鬥,退不得還。吾奇兵絕其後,野無所掠鹵。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首可致於戲下。願足下留意臣之計。否,必為二子所擒。”成安君不聽廣武君。


    廣武君策不用。信聞知之,大喜,乃進軍擊趙,破之。趙之破也,韓信令軍中無殺廣武君,有能生得者,購千金。於是有縛廣武君而至戲下者。信乃解其縛,師事之。問曰:“仆欲北攻燕,東伐齊,何若而有功?”廣武君辭謝曰:“臣聞敗軍之將,不可與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今臣敗亡之虜,何足以權大事乎!”信曰:“仆聞百裏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於虞而智於秦,用聽與不用聽也。試令成安君聽足下計,若信者亦為擒矣。


    仆委心歸計,願足下勿辭。”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聖人擇焉’。顧恐臣計未必足用,願效愚忠。夫成安君有百戰百勝之計,一旦而失之,軍破鄗下,身死泜上。今將軍涉西河,虜魏王,擒夏悅閼與,一舉而下井陘,不終朝破趙二十萬眾,誅成安君,名聞海內,威震天下,農夫莫不輟耕釋耒,工女下機,褕衣甘食,傾耳以待命。若此者,將軍之所長也。然而眾勞卒疲,其實難用。今將軍欲舉倦弊之兵,頓燕堅城之下,欲戰恐不得,攻城不能拔,情見勢屈,曠日糧竭。而弱燕不服,齊必距境以自強也。燕、齊相持而不可下,劉、項之權未有所分也。若此者,將軍之短也。臣愚,竊以為過矣。故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韓信曰:“然則何由?”廣武君曰:“方今為將軍計,莫如按甲休兵,以鎮趙,撫其孤弱,百裏之內,牛酒日至,以饗士大夫■兵,北首燕路,而後遣辯士奉咫尺之書,暴所長於燕,燕必不敢不聽。燕已從,使喧言者東告齊,齊必從風而服,雖有智者,亦不知為齊計矣。如是,則天下事可圖也。兵固有先聲而後實者,此之謂矣。”韓信曰:“善。”從其策,發使燕、齊,從風而靡也。]


    【譯文】


    漢王到滎陽,派韓信攻打魏王豹,俘虜了魏王。[漢王問酈生:“魏王的大將是誰?”酈生迴答:“是柏直。”漢王說:“此人乳臭未幹,還不能抵擋韓信的騎兵將領馮敬,灌嬰的步兵將領項他,以及曹參,有他們在,我沒有憂慮了。”漢王任命韓信為左丞相攻打魏王。韓信進兵,擺開船隻要渡臨晉,魏王聚集兵力抵擋。於是韓信命士兵用木罌(木製容器)從夏陽渡過軍隊,偷襲安邑,俘虜了魏王豹,之後便進兵攻打趙地。]漢軍與楚軍在滎陽相持。楚軍包圍漢軍,漢王采用陳平離間計策,得以解圍。[漢王著急地問陳平:


    “你有什麽計策?”陳平說:“項王手下正直的大臣象亞父、鍾離末之類的人也不過幾個。大王如果能夠拿出黃金數萬,使用反間計,離間他們君臣使項王對他們產生疑心,楚軍內部必定會相互殘殺。因為項王為人好猜忌,信讒言。漢軍乘機舉兵攻打,楚國失敗是肯定的了。”漢王於是拿四萬斤黃金給陳平,讓他恣意使用,不問進出數目及用處。陳平既然擁有許多黃金,大膽地施行反間計。他在楚軍中散布謠言:“象鍾離末這些人為項王立下了汗馬功勞,卻最終不能分得土地、獲得封號。他們想與漢王合而為一,消滅項王,分項王的土地。”項王果然起了疑心,派使者到漢軍。漢軍為使者準備了上好的飲食,進獻時,立即假裝驚訝道:“我以為是亞父派的使者,原來是項王的使者。”於是把東西拿走,以粗惡的食物供給楚軍使者食用。使者迴去,把所有情況都匯報給項王。項王又對亞父起了疑心。亞父想要去攻打漢王,項王卻不相信亞父。亞父聽說項王懷疑自己,感歎道:“天下大事已經定形了,大王你好自為之。希望你能讓我告老還鄉。”項王答應了。]漢王入武關,招集士兵,想要再次東下。轅生勸說漢王:“請大王你發軍宛、葉,引項王軍隊南渡,使韓信等人得以聚兵黃河北攻打項王。”漢王聽從轅生建議,出兵宛、葉,項羽果然領軍南渡,象轅生的計策那樣。[轅生勸說道:“漢軍與楚軍在滎陽、成臬相互抗拒了幾個月,漢軍曾經遭到圍困。希望大王你能派軍出武關,那樣項王必會引軍南渡。大王你再深修軍壘抵抗項王。使滎陽、成臬兩地的士兵穿插著休息。韓信等人得以聚兵黃河北趙地。大王你再移軍滎陽。這樣,楚軍就會多方麵防禦,力量分散,漢軍得以休息後,再與楚軍相戰,定會大敗楚軍。”漢王采用這個計策,發兵宛、葉。項王聽說漢王駐軍在宛,果然領軍南渡,正象轅生的計策那樣。]韓信和張耳領兵幾萬,東下井陘,攻打趙地取勝,於是報告漢王,請求立張耳為趙王,治理趙國。


    漢王答應了。[當初,趙王與成安君陳餘聽說漢軍到,將要偷襲。於是聚兵井陘路口。廣武君李左車勸道:“聽說漢將韓信曾渡西河,俘虜魏王,擒住夏悅,新近又在閼與打了勝仗。現在來輔佐張耳,打算攻下趙國。這是乘勝離國遠來戰鬥,銳氣不可抵擋。我聽說千裏行軍必然少糧,戰士麵有饑色。先打柴草後做飯,軍隊整天吃不飽。現在井陘大道上,車不能夠並行,騎兵不兵成行列,要行幾百裏路,糧食必定在後麵。希望大王借給我奇兵三萬偷襲敵軍,從小道出發,截斷漢軍的輜重。你深挖城塹,加高城牆,堅守營地,不要與漢軍交戰。使漢軍向前不能戰鬥,後退不能迴還。我用奇兵斷絕他們的後路,使他們在野外找不到可以擄掠之物。不用十大,兩位將領的腦袋可以拿到戲下。希望你能考慮我的計策,不然,一定被這兩個人擒住。”成安君不聽廣武君的計策。廣武君的計策不被使用,韓信聞知後,大喜。於是進軍攻打趙國。大敗趙國。攻打趙國前,韓信命令軍中士卒不要殺廣武君,有能夠活捉廣武君的賞金一千。於是有人押著廣武君到戲下。韓信親自為廣武君解開繩子,以軍師的禮節來對待他,問道:“我想要向北攻打燕地,向東攻伐齊地,怎樣做才能取勝?”廣武君推辭拜謝說:“我聽說打敗仗的將領,不可以跟他談論勇敢;國家滅亡的大臣,不可以與他謀劃存亡。現在我隻是敗亡之軍的一個俘虜,怎麽能夠權衡大事呢?”韓信說:“我聽說百裏奚居住虞國,虞國滅亡,居住秦國,而秦國卻稱霸諸侯,這不是在虞國他就愚策,在秦就聰明,隻不過君主用不用、聽不聽的問題。假使成安君聽了你的計策,象我韓信這樣的人,也要被擒了,我傾心聽從你的策劃,希望你不要推辭。”


    廣武君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所以說‘狂妄人的話,聖人有選擇地聽’。所以恐怕我的計策未必有用,但願能向你報效我的愚忠。成安君有百戰百勝的計策。一旦失算,即軍敗鄗山下,身死泜水邊。現在將軍你渡過西河,俘虜魏王,在閼與擒住夏悅,一舉攻下井陘,沒多久打敗趙軍二十萬,殺了成安君,名震海內,威震天下,農夫不務農,婦女不織布,準備華服美食,注意聽取等待你的命令,這是將軍你的長處。


    然而現在將士疲乏,不能使用,你想要帶領這些倦疲的士兵駐紮燕國堅固的城牆之下,想戰鬥恐怕不能夠,攻城又攻不下,情勢出現危急,日久糧盡,而弱小的燕國卻不歸服,齊軍又必定乘機犯境顯示自己的強大。與燕、齊兩軍相抗持不能攻破,劉、項的實力沒有高下,假如這樣,這是將軍的短處。


    我愚笨,且以為這是不利的。所以善於用兵的人不拿自己的短處攻擊別人的長處,而拿自己的長處攻擊別人的短處。”韓信說:“既然這樣該怎麽辦呢?”


    廣武君說:“現在為將軍計議,不如按甲休兵,鎮撫趙地,安撫孤弱之人,那樣幾百裏之內,肥牛、美酒就會很快自動送到你麵前,你用它們來犒勞士兵和將領,派兵向北據守燕國要道,再派能言善辯的人送書信給燕國,展露自己的長處,那樣燕一定不敢不順服。燕順服之後,再派能言的使者到齊國,齊國必定如風一樣歸順,即使他們國家有智謀的人,也無能為力了。象這樣,天下大事就可以謀劃了。戰爭前先虛張聲勢,而後開戰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韓信點頭說:“好!”於是聽從了廣武君的計策,派使者到齊國和燕國,兩國如風一樣歸順韓信。]


    【經文】


    十二月,漢王拒楚於成皋,饗師欲複戰。郎中鄭忠說曰:“王高壘深壁,勿與戰,使劉賈佐彭越入楚地,焚其積聚,破楚師必矣。”項羽乃東擊彭越,留曹無咎守成皋。時,漢數困滎陽、成皋,計欲捐成皋以東,屯鞏洛以距楚,用酈生計,複守成皋。[酈生說曰:“臣聞知人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人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人為天,而人以食為天。夫敖倉,天下轉輸久矣,臣聞其下有藏粟甚多。楚人拔滎陽,不堅守敖倉,乃引而東,令適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資漢也。方今楚易取而漢反卻自奪其便,臣以為過矣。且兩雄不俱立,楚漢久相持不決,百姓騷動,海內蕩搖,農夫釋耒,工女下機,天下之心未有所定。願足下急複進兵,收滎陽,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杜太行之路,拒飛狐之口,守白馬之津,以示諸侯效實形製之勢,則天下知所歸矣。今燕、趙已定,唯齊未下。今田廣據千裏之齊,田間將二十萬之眾,軍於曆城,諸田宗強,負海阻河、濟,南近楚,人多變詐。足下雖遣數十萬師,未可以歲月破也。臣請得奉明詔說齊王,使為漢而稱東藩。”王曰:“善。”


    乃從其畫,複守敖倉。而使酈生說齊王曰:“王知天下之所歸乎?”王曰:


    “不知也。”曰:“王知天下之所歸,則齊可得而有也。若王不知天下之所歸,即齊未可得保也。”齊王曰:“天下何歸?”酈生曰:“天下歸漢。”


    王曰:“先生何以知之?”酈生曰:“漢王與項羽戮力西向擊秦,約先入鹹陽者,王之。漢王先入鹹陽,項王負約不與,而王之漢中。項羽迂殺義帝,漢王聞之,起蜀漢之兵擊三秦,出武關,而責義帝之處,收天下之兵,立諸侯之後。降城即以侯其將,得賂即以分其士,與天下同其利,英豪賢士皆樂為之用。諸侯之兵四麵而至,蜀漢之粟萬船而下。項王有背約之名,殺義帝之罪;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心不忘;戰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能用事;為人刻印而不能授;攻城得賂,積財而不能賞;天下叛之,賢才怨之,而莫為之用。故天下之士歸於漢王,可坐而策也。夫漢王發蜀漢,定三秦;涉西河之外,拔上黨之兵;下井陘之路,誅成安之罪;北破魏,舉三十二城;此蚩尤之兵,非人力也,天之福也。令已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守白馬之津,杜太守行之路,拒飛狐之口,而天下後服者先亡矣。王疾先下漢王,齊國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漢王,危亡立可待也。”田齊以為然,乃聽酈生說,罷曆下兵守。淮陰侯乃夜渡兵平原襲齊。齊王烹酈生,引兵東走。初,酈生見沛公,沛公方據床使兩女子洗足,而見酈生。酈生入,長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諸侯耶?且欲率諸侯破秦耶?”沛公罵曰:“豎儒!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諸侯相率而攻秦,何謂助秦攻諸侯乎?”


    酈生曰:“必欲聚徒合義兵誅無道之秦,不宜倨見長者。”於是沛公輟洗足,起而謝之也。]羽初東,囑曹咎曰:“漢挑戰,慎匆與戰,勿令漢得東而已。”


    咎乃出戰死,漢王遂進兵取成皋。[漢挑曹咎戰,楚軍不出。使人辱之數日。


    咎怒,渡兵汜水上。士卒半渡,擊破之,盡得楚國寶貨。]羽聞咎破,乃還軍廣武間,為高壇,置太公於其上。漢王遣侯公說羽,求太公。羽乃與漢約:


    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又,以東為楚。歸漢王父母及呂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兵法輯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你是我的一盤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你是我的一盤菜並收藏兵法輯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