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經》前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匠成輿者,憂人不貴;作箭者,恐人不傷。彼豈有愛憎哉?實技業驅之然耳。是知當代之士、馳騖之曹,書讀縱橫,則思諸侯之變;藝長奇正,則念風塵之會。此亦向時之論,必然之理矣。故先師孔子深探其本、憂其末,遂作《春秋》,大乎工道;製《孝經》,美乎德行。防萌杜漸,預有所抑。


    斯聖人製作之本意也。


    然作法於理,其弊必亂。若至於亂,將焉救之?是以禦世理人,罕聞沿襲。三代不同禮,五霸不同法。非其相反,蓋以救弊也。是故國容一致,而忠文之道必殊;聖哲同風,而皇王之名或異。豈非隨時投教沿乎此,因物成務牽乎彼?沿乎此者,醇薄繼於所遭;牽乎彼者,王霸存於所遇。故古之理者,其政有三: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強國之政脅之。各有所施,不可易也。管子曰:“聖人能輔時不能違時。智者善謀,不如當時。”鄒子曰:“政 教文質,所以匡救也。當時則用之,過則舍之。”由此觀之,當霸者之朝而行王者之化,則悖矣。當強國之世而行霸者之威,則乖矣。若時逢狙詐,正道陵夷,欲憲章先王,廣陳德化,是猶待越客以拯溺,白大人以救火。善則善矣,豈所謂通於時變歟?


    夫霸者,駁道也,蓋白黑雜合,不純用德焉。期於有成,不問所以;論於大體,不守小節。雖稱仁引義不及三王,扶顛定傾,其歸一揆。恐儒者溺於所聞,不知王霸殊略,故敘以長短術,以經論通變者,並立題目總六十有三篇,合為十卷,名曰《反經》。大旨在乎寧固根蒂,革易時弊,興亡治亂。


    具載諸篇,為沿襲之遠圖,作經濟之至道,非欲矯世誇欲,希聲慕名。輒露見聞,逗機來哲。凡厥有位,幸望詳焉。


    【譯文】


    製作車子的人,惟恐別人不富貴,沒人買他的車;製作弓箭的人,惟恐弓箭不傷人,沒人買他的箭。他們這樣做,難道是對別人有意心存愛憎嗎?


    不是的,這是技術、職業促使他們必須這樣做的。從這些事例可以知道,當今那些積極進取的人們為什麽一讀了講縱橫謀略之術的書,就盼著天下大亂;通曉了兵法戰略,就希望發生戰爭。這也是一向就有的說法,人情世故的必然。所以先師孔子一方麵深刻探究它的根本,另一方麵又擔憂它的弊端,於是創作《春秋》以光大王道;著述《孝經》以褒獎美德。防微杜漸,首先要有所防範。這就是聖人創作、著述的根本用意。


    但是,製定一種方針、政策運用於治理國家,當這種方針、政策出現弊端時必定會出亂子。如果到出了亂子的時候,那又怎麽能救得了呢?因此,統治天下,管理人民,很少聽說有因循守舊、食古不化的方法。夏、商、周三代有不同的禮教,春秋五霸有不同的法規。這並不是有意要反其道而行之,而是為了用不同的方針政策來補漏救偏。正因如此,所以國家的風貌雖然一樣,但治理的方法卻一定不同;聖人、先哲雖然都同樣聖明,但一代代帝王的名號卻往往有別。這難道不是用時因地確定自己的管理方式。根據以往的經驗教訓順應客觀規律,以便成就自己的事業嗎?在根據此時此地的實際情況製定政策的時候,社會風氣的好壞完全由社會條件決定;在依照以往的經驗教訓治理國家時,成就王道或成就霸道,也都是由社會的發展狀況決定。


    所以,古人治國主要有三種方式:王道的統治采用教育的方法;霸道的統治采用威攝的手段;強同的統治采取強迫的辦法。之所以要這樣,各有各的原因,不能隨便更換。春秋時齊國的名相管仲說:“聖人隻能順應時勢而不能違背時勢。聰明的人雖然善於謀劃,但總不如順應時代高明。”戰國時的鄒忌說:“一切政治文化都是用來匡正時弊、補救失誤的。如果適合於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就運用它,一旦過時了就舍棄它。”據此來看,在應當實行霸道的統治時卻推行王道的教化,就會適得其反;應當實行強國的統治時卻施行霸道的威攝手段則將謬誤百出。如果時逢天下大亂,人心詭詐,傳統的道德觀念受到破壞,而要遵從先王的傳統,廣泛推行倫理道德教育,這就好象是等待越地識水性的人來救落水的人,請求那些尊貴的人來救火一樣。好是好,可難道這符合我們所說的“通於時變”嗎?


    霸道是一種混雜不清的政治,也就是說,是一種黑白夾雜,不單純用合乎道德教育的政治。這種治國方法隻求成就事業,不問為什麽成就;隻強調總體效果而不顧細微末節的弊病。但是這種政治盡管在仁義道德上不及夏禹、商湯、周文王的德育政治,但在扶危定傾這一點上,二者卻是同一的。


    我擔心一般的儒生被自己的學識局限,不懂得王道和霸道的區別,所以來專門闡述長短術,用以分析通變的道理,確立題目共六十三篇,合在一起為十卷,書名稱《反經》。本書的中心思想是討論如何鞏固統治的根基,改革時弊,撥亂反正,挽救國家之敗局。所敘各篇,都是吸取先前經驗教訓的深遠謀略,是經邦濟世的真理。我並不想借此來嘩眾取寵,博取虛名。把我的見解披露出來,為的是拋磚引玉,以待後世明哲的俊傑繼往開來。如果有正在其位的帝王,他能好好讀讀這本書,那我就深感榮幸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識大體,棄細務,這是君道,也是每一個管理者都應把握的基本原則。


    要記住:為官。以不能為能。


    【經文】


    臣聞老子曰:“以正理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荀卿曰:“人主者,以官人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為能者也。”傅子曰:“士大夫分職而聽,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總方而議,則天子拱己而正矣。”何以明其然耶?當堯之時,舜為司徒,契為司馬,禹為司空,後稷為田官,夔為樂正,垂為工師,伯夷為秩宗,皋陶為理官,益掌驅禽。堯不能為一焉,奚以為君,而九子者為臣,其故何也?堯知九賦之事,使九子各授其事,皆勝其任以成九功。堯遂乘成功以王天下。


    漢高帝曰:“夫運籌策於幃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


    [《人物誌》曰:“夫一官之任,以一味協五味;一國之政,以無味和五味。故臣以自任為能;君以能用人為能。臣以能言為能;君以能聽為能。臣以能行為能;君以能賞罰為能。所以不同,故能君眾能也。”]


    故曰,知人者,王道也;知事者,臣道也;無形者,物之君也;無端者,事之本也。鼓不預五音,而為五音主;有道者,不為五官之事,而為理事之主。君守其道,官知其事,有自來矣。


    先王知其如此也,故用非其有如己有之,通乎君道者也。


    [議曰:《淮南子》雲:“巧匠為官室,為圓必以規,為方必以矩,為平直必以準繩。功己就矣,而不知規矩準繩,而賞巧匠。宮室已成,不知巧匠,而皆日某君某王之官室也。”


    孫卿曰:“夫人主故欲得善射中微,則莫若使羿;欲得善禦致遠,則莫若使王良;欲得調一天下,則莫若聰明君子矣。其用智甚簡,其為事不勞,而功名甚大。”此能用非其有如己有者也。]


    【譯文】


    我知道老子說過:“以正道治國,以奇正用兵,以無為取天下,這是成大事者必須明白的最高法則。”荀子的說法是:“做帝王的,善於管理別人才算是有才能;普通人,以自己能幹為有才能。”西晉哲學家傅玄說:“能讓士大夫忠於職守,服從命令;讓諸侯國的君主分到土地並守住它;讓朝廷三公總攬天下大事並參政、議政,那麽天子就可以悠哉優哉地坐在那裏統治天下了。”這個秘訣是怎麽知道的呢?看看堯、舜怎樣坐天下就明白了。


    在堯的時代,舜作司徒,契作司馬,禹作司空,後稷管農業,費管禮樂,垂管工匠,伯夷管祭祀,皋陶判案,益專門負責馴練用於作戰的野獸。這些具體的事堯一件也不做,悠悠然地隻做他的帝王,而這九個人怎麽會心甘情願做臣子呢?這是因為堯懂得這九個人都各自有什麽才能,然後量才使用,而且讓他們個個都成就了一番事業。堯憑借他們成就的功業而統治了天下。


    漢高祖說:“運籌幃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我不如張良;定國安邦、安撫百姓、供應軍需、保證糧道暢通,我不如蕭何;統領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的精英。但是我會使用他們,這就是我奪取天下的資本。”


    [三國時的哲學家劉邵在他寫的《人物誌》中說:“一個官員的責任是以一味協調五味,一個國家的統治者是以無味調和五味。大臣們以自己能勝任某種工作為有才能;帝王卻以會用人為有才能。大臣們以出謀劃策、能言善辯為有才能;帝王以善於聽取臣民們的意見為有才能。大臣們以能身體力行為有才能;帝王以賞罰得當為有才能。最高統治者正是因為不必事事精通,所以才能統籌眾多有才能的人。”


    所以說,知人,是君道;知事,是臣道。無形的東西,才是有形之萬物的主宰;看不見源頭的東西,才是世事人情的根本。鼓不幹預五音,卻能作五音的統帥。掌握了君道真諦的人,不去做文武百官各自負責的具體事情,才可以成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做帝王的嚴守他的這一準則,國家機構官員知道他們自己應當做的事情,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


    正因為做帝王的通曉這一道理,所以他才會把不是他自己的東西當作自己的一樣支配使用。善於這樣做的,才算真正懂得了君道。


    [西漢劉安寫的《淮南子》做過這樣的比喻:“巧手匠人在建造宮室時,做圓的東西一定要用圓規,做方的東西一定要用尺矩,做平直的東西一定要用準繩。東西做成後,人們就不再去理會這些工具了,隻是獎賞工匠的奇巧。


    宮室造成後,人們也再不會去管那些匠人了,而隻是說,這是某君某王的宮室。”荀子說:“做帝王的射箭要想做到百發百中,就不如用後羿;駕車要想做到馳騁萬裏,就不如用王良;治國要想做到一統天下,就不如任用賢明正直的能人。這樣做省心省力,所成就的功名卻極大。”這就是把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象自己擁有一樣去支配使用的意思。]


    【經文】


    人主不通主道者則不然。自為之則不能任賢,不能任賢,則賢者惡之,此功名之所以傷,國家之所以危。


    [議曰:“《申子》雲:君知其道也,臣知其事也。十言十當,百言百當者,人臣之事也,非人君之道也。”《屍子》雲:“人臣者,以進賢為功也;君者,以用賢為功也。”]


    【譯文】


    上麵說的是通曉治國、用人大法的最高統治者的做法,而那些不明白這個道理的統治者就不是這樣做了。他們往往事無巨細,都要親自做才放心,因此不會信任、重用有才德的賢人。不用有本事的人,有本事的人就會討厭他。其最終結果,隻能是功名、事業受損害,國家、社會出現危機。


    [這裏還可以引述戰國時的法家申不害和屍伎在他們所寫的《申子》和《屍子》中的話來說明。《申子》說:“人君應當知道他治國的最高原則,群臣應當知道所負的職責。說話算數,說了就實行,是各級官員的事,並不是帝王必須遵循的原則。”《屍子》說:“舉薦賢能是各級官員的功績;善用賢能才是帝王的功績。”]


    【按語】


    本篇講的是君道,即作為國家最高lingdao人必須通曉、掌握的根本大原則。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帝王也是一個管理者,隻不過他所管理的不是一般的團體,而是太子一般團體、社區的國家而已。作帝王的一些原則、方法有時同樣可以推而廣之地運用到對一般團體、社區的管理中。


    比如識大體、知大體而棄細務,這一法則就很重要。在楚漢戰爭中,劉漢一方製定國策和戰略思想的有張良;負責經濟規劃,在戰時就是解決軍需的有蕭何;而韓信則是最高軍事指揮,負責南征北戰。他們各盡所能,卻成就了劉邦的“無能”之功。而項楚一方卻相反,謀略他信不過範增,在鴻門宴上猶柔寡斷,縱虎歸山,放了 劉邦;帶兵打仗,他又信不過手下的眾多大將,總是身先士卒衝鋒在前,總有一種與蔣士爭功的嫌疑。他倒是也能體恤士卒,遇有傷病員,還要親自送飯、喂湯。但遇到封賞功臣的時候,卻對封王的大印愛惜不已,直到把印玩出缺口才肯給人家。所以,人稱他為“婦人之仁”,最終不得不慘死於烏江邊上。


    如果以解放戰爭為例子,這一原則表現得更明白。當然,首先是人心向背的問題,但也不排除雙方最高統帥部指揮謀略正誤、高下這一因素。在人民解放軍這一方,以毛主席為首的黨中央隻決定戰略方針,卻不對具體的戰役做戰術的幹涉,而是放手讓陳毅、粟裕、劉伯承、鄧小p、彭德懷、徐向前、林彪、聶榮臻等將帥在華東、中原、西北、東北各地或自主或協同作戰。


    毛主席統帥有方,所以節節勝利。相反,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軍隊最高統帥部,卻經常幹涉各個戰區和戰役的戰略戰術布署。老蔣動輒飛臨前線親自指揮,結果,他的“聰明才智”始終挽救不了“黨國”的頹勢,最後不得不逃到南海孤島台灣。


    小到一個社區、團體,也同樣有這個問題。某民辦報業機構,初創時期對員工千挑萬選,可謂兵強馬壯。可是,一段亢奮過後,卻是一片蕭條。原因當然是多方麵的,但主要是其總編不識大體。據說他總是幹著記者、編輯們該幹的活兒,弄得手下人無所措手。結果是怨聲載道,大家都說他願意幹讓他一個幹好了。於是大家紛紛辭職,各自走散了。


    【經文】


    湯武一日而盡有夏商之財,以其地封,而天下莫敢不悅服;以其財賞,而天下皆竟勸,通乎用非其有也。


    [議曰:孫卿雲:“修禮者王,為政者強,取人者安,聚斂者亡。故王者富人;霸者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國富筐篋、實府庫。是謂上溢下漏。


    又曰:“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失。”


    昔者周厲王好利,近榮公,芮良夫諫曰:“王室其將卑乎?榮公好專利而不知大難。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也。而或專之,其害多矣。


    天地百物皆將取焉,何可專也。所怨甚多而不備大難,以是教王,其能久乎?”


    後厲王果敗。


    魏文侯禦廩災,素服避正殿,群臣皆哭。公子成父趨入賀曰:臣聞天子藏於四海;諸侯藏於境內。非其所藏,不有火災,必有人患。幸無人患,不亦善乎。”孔子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由此言之,夫聖王以其財賞,不與人爭利,乃能通於主道,是用非其有者也。]


    【譯文】


    在起用人才上是這樣,在對待財富的問題上,道理也一樣。從前商湯、周武消災了夏桀、紂王,一旦擁有了夏、商的全部國有財產,就把土地、財寶封賞給有功的大臣,舉國上下沒有不歡天喜地,心悅誠服的。用亡國者的財產賞賜功臣,整個國家的臣民都會爭相效命。這就是懂得如何使用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的作法。


    荀子說:“能修明禮教的,可以為帝王;會鞏固統治的,國家就強大;善於攏絡人心的,社會就穩定隻知道搜刮民財的必然亡國。所以,推行王道的國家是為了老百姓富有,推行霸道的能讓有才能的人富有,苟延殘喘的國家隻會讓當官的富有,而將要滅亡的國家,統治音知道大難就要臨頭,於是開始拚命想把財富統統據為已有,這時就會出現私人的庫房、箱櫃塞滿金銀財寶的現象。這種情況叫做當官的‘肥得流油’,老百姓‘四處漏水’。”


    荀子又說:“當皇帝的不談論自己有多少財產,地方請侯不應講求自己的利害,當官的不應計較自身的得失。”


    從前周厲王愛財,因而親近當時建議他實行專利的榮夷公,大夫芮良夫勸諫說:“難道周朝的王室要傾覆了嗎?榮夷公這種人,利欲薰心,不知大難就要臨頭了,你為什麽要新近他?利益,是世上萬物自然產生出來的,是大地宇宙包容承載的公共財產,有如空氣和陽光一樣。可是世上偏偏有人妄圖獨占它,那可就後患無窮了。天地萬物是天下眾生的共同財富,每個人都要從中獲取他的生存所需,怎麽能獨自占有呢?如果有誰執意要這樣做,天下怨恨他的人可就多了!人怨甚多而又不防備大難臨頭,榮夷公用這種方法來引導國王,這還能長久得了嗎?”後來,周厲王果真被放逐了。


    戰國時魏文候的倉庫發生了火災,魏文侯身穿白衣,離開正殿,以示哀痛。大臣們都哭起來。公子成父卻走進來祝賀道:“我聽說天子把整個國家作為收藏財富的倉庫,諸候把自己的領地作為收藏財富的倉庫。你現在把國家的財富都儲藏在國庫裏,顯然藏得不是地方,這種藏法,不發生火災也要發生人患。幸虧沒有發生人患,不也挺好了嗎?”孔子說:“老百姓富裕了,作國王的能不同他們一起富裕嗎?”


    因此說,聖明的君王用他的土地分封諸侯,用他的財物賞賜功臣,不和老百姓爭奪利益,對“算是懂得了做一個最高統治者的原則——那就是把不是自己擁有的東西當作自己的來支配使用。]


    【按語】


    作為一個管理者,不論是管理一個國家,還是管理一個部門,都應“通乎用其非有”。《反經》的作者所引述的《國語》中周厲王親近榮夷公好“專利”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反麵教材。周厲王和榮夷公不聽芮良大的勸阻,結果三年後,國人放逐了周厲王,周王室從此衰微。鄧小p就很懂這個道理,他把能不能使中國老百姓富裕起來看成是關係到黨和國家興亡的大問題,這是非常富有遠見的。在經濟生活中,生意人有這樣一句口頭禪,叫做“有錢大家賺”。這句話有許多人並不理解它的真正含義。其實,有錢大家賺了,你才有錢賺,不讓大家賺,你也沒錢賺。這就是“通乎用其非有也”,亦即懂得如何運用不是自己所擁有的東西。


    【經文】


    故稱,設官分職,君之體也;委任責成,君之體也;好謀無倦,君之體也;寬以得眾,君之體也;含垢藏疾,君之體也。君有君人之體,其臣畏而愛之,此帝王所以成業也。


    【譯文】


    所以說設立官位,分配職務;委派任命官員,監督他們完成任務;喜歡運籌謀略而不知倦怠;有寬容大度的雅量而又能獲得大眾的擁戴;解決各種矛盾,消除各種隱患,這些都是國家最高統治者必須掌握的治國大道。能做到這一點,文武百官就會對他既畏懼又愛戴,這就是帝王成就一統大業的根本所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兵法輯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你是我的一盤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你是我的一盤菜並收藏兵法輯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