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向該國腹地退卻(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們把主動向本國腹地的退卻看成是一種間接的特殊的抵抗方式,采用這種抵抗方式時與其說是用我們的劍消滅敵人,還不如說是讓敵人通過自己的勞累拖垮自己。所以,在向本國腹地退卻的情況下,防禦者或者根本不打算進行主力會戰,或者把主力交戰推遲到敵軍的兵力已經大大削弱之後才進行。


    凡是前進中的進攻軍隊,其兵力都會由於這種前進而遇到削弱。這一點我們將會在第七篇中更詳細地研究,但在這裏我們必須先談談這一論斷。我們之所以能夠先談這個論斷,是因為戰爭史上每一次前進路程很長的戰局都明白地說明了這一點。


    假如防禦者沒有戰敗,而是帶著未受挫折的仍有銳氣的軍隊在進攻者前麵主動地退卻,而且通過適當的。不斷的抵抗使進攻者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鮮血,以致進攻者的前進成為一種不斷的。艱苦的推進而不是單純的追擊,那麽進攻者在前進當中所遭到的削弱就要變大。


    從另一方麵看,如果防禦者是在一次會戰失敗後退卻的,那麽他要遭受的損失要比主動退卻時大得多。即使我們假定他可以對追擊者進行逐步的抵抗,也至少要受到與主動退卻時同樣大的損失,更何況同時還要加上在會戰中遭到的損失。而且,這種假定同實際情況是多麽不相符合!即使世界上最好的部隊,在會戰失敗後被迫向本國腹地退卻時,也會遭到非常大的損失。如果敵人能像我們現在談到的那些情況中所假定的那樣,占有顯著的優勢,而且像在現代曆次戰爭中幾乎常常出現的那樣,進行猛烈的追擊,那麽防禦者的退卻就很有可能變為真正的潰逃,其結果通常是軍隊遭到徹底的毀滅。


    所謂逐步的。適當的抵抗,就是退卻者的這種抵抗每次隻能進行到戰鬥的均勢還未完全失去時為止,要及時放棄所保衛的地方,以便保證自己不致在戰鬥中失敗。這樣的抵抗可以使進攻者兵力的損失至少和防禦者一樣。防禦者在退卻中盡管往往不可避免地會有些人被俘,但是進攻者由於必須經常在不利的地形條件下進行戰鬥,會有較多的人死於火力之下;防禦者在退卻中固然要全損失自己的重傷員,但是進攻者同樣也要暫時丟下他的重傷員(他們常常需要在醫院裏住幾個月)。


    因而,敵對雙方在這種不斷的接觸中所承受的損失大體上是相同的。


    追擊戰敗的軍隊時,情況就完全不相同了。在這種場合,退卻者由於在會戰中兵力受到了損失,隊形被打亂了,勇氣受到了挫折,對退卻有了憂慮,因此很難進行上述那樣的抵抗,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根本不可能進行抵抗。至於追擊者,他在前麵一種情況下十分謹慎,前進時甚至像盲人那樣小心翼翼地探索著周圍的一切東西,而在後一種情況下,則以勝利者的堅定步伐。幸運者的大膽和勇士的自信勇往直前,並且,他越是不顧一切地勇往直前,就越能加速事物向已定的方向發展,因為這裏正是各種精神因素充分發揮作用的領域,在這裏精神因素的力量的不斷增加和增大是不受物質的有限數字和尺度限製的。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當軍隊在不同情況下到達可以看成進攻者前進路程終點的地方時,雙方的對比情況將會多麽不同。


    以上所說的隻是相互殺傷的結果。除此以外,進攻者還要加上在其他方麵遭到的削弱(關於這一點,正如已經說過的那樣,請參閱第七篇)。退卻者在大多數情況下反而能夠得到增援,這些增援的軍隊可能是通過外援而得到的,也許是經過自己不斷的努力重新建立起來的。


    最後,在給養方麵,退卻者和前進者之間的差別也非常大,前者常常綽綽有餘,而後者卻少得難以用來維持。


    退卻者能在他將要到達的一切地方囤積儲備物資,而追擊者的一切卻必須從後方運來。隻要他在前進,即使交通線很短,這種運輸也是很困難的,所以,他從一開始就會覺到物資匱乏。


    退卻者將優先利用當地所能提供的一切,並且大多把它們消耗殆盡,隻留下一些一無所有的村落和城市,一些被割掉莊稼的踐踏過的田野,以及汲幹了的水井和汙穢的溪水。


    前進的軍隊常常從第一天起就要為取得最急需的物資而奔走。這時根本不可能指望得到敵人的儲備物資,即使有時候得到某處的儲備物資,也純粹是偶然情況,或者是敵人巨大的過失所造成的。


    毫無疑問,在幅員遼闊和交戰雙方的兵力不太懸殊的情況下,防禦者采用該退卻方法可以造成對自己有利的兵力對比,讓自己比在邊境附近決戰時更加有把握獲得勝利。這樣,不僅勝利的可能性會因兵力對比的變化而增大,並且勝利的成果也會因態勢的變化而加大。對進攻者來說,在邊境附近的一次戰役中遭到失敗同在敵國腹地的一次會戰中遭到失敗是多麽不同!更何況,進攻者到達進攻路程的終點時還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即使會戰中取得了勝利也隻好退卻,因為他在這時候既沒有足夠的進攻力量來發展和利用勝利,又無法補充已經損失的兵力。


    所以,是在進攻路程的起點同進攻者進行決戰,還是在進攻路程終點與他進行決戰,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除了上述幾個優點以外,這種防禦方法還有兩個不足:第一是國土隨著敵人的入侵而受到損失,第二是退卻在精神上給人們所造成的不利影響。


    保持國土不受損失決不可以當作整個防禦的目的,隻有締結一個有利的和約才是目的。防禦者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盡可能有把握地締結這個和約,因此,必須不吝惜眼前的任何犧牲。可是,即使國土的損失沒有決定性意義,也需要權衡得失,因為國土的損失總是涉及到防禦者利益的問題。


    這種損失對部隊不會產生直接的影響,隻是或多或少間接地產生影響,可同時退卻本身卻又能直接使軍隊增加力量。所以,要衡量這兩方麵的利弊是困難的,因為這是兩個性質不同的問題,它們沒有相互接近的相同點。我們隻能說:如果必須犧牲的是一個富饒而人口稠密的地區和一些大的商業城市,那麽損失就更大些。如果在那裏準備好的或做好一半準備的戰鬥手段也跟著喪失,那麽應該看成是最大的損失。


    第二個缺點是精神方麵的影響。統帥往往必須不顧這種影響,堅定地貫徹自己的計劃,同時必須頂住那些目光短淺和膽小怕事的人所起的阻礙作用。可是,這種影響並不因此是可以不加重視的幻像。它不是一種隻對某一點起作用的力量,而是一種以閃電般的速度浸入人心和削弱民眾和軍隊一切活動的力量。向本國腹地退卻有時候固然也能很快就為民眾和軍隊所理解,甚至能夠加強他們的信賴和希望,但是,這是非常少見的。時常,民眾和軍隊連退卻是主動進行的還是被迫進行的都無法區分;至於采取這個計劃的原因是聰明地預見到可靠的利益,還是害怕敵人的武力,那就更加分不清了。看到被犧牲的地區所遭到的命運,民眾就會產生同情和憤懣情緒,軍隊就非常容易喪失對指揮官的信賴,甚至對自己也失去了信心。而在退卻過程中不斷進行的每次後衛戰,都會一再使軍隊的這種憂慮增長。人們對撤退的這些後果不應當置之不理。當然,一個民族敢於公開地應戰,讓進攻者不遇到守護神,不付出慘重的代價,就不可能越過這個民族的邊境,這樣做就其本身來看,似乎更加合情合理。更高尚。更直截了當。也更加符合民族的氣節。


    這就是這種防禦的優缺點,現在再談一談這種防禦所需要的條件與有利於這種防禦的一些條件。


    主要的和根本的條件是國土遼闊,有的至少是退卻線比較長,因為幾天的行軍當然不會讓敵人遭到顯著的削弱。1812年,拿破侖的中央軍團在維帖布斯克附近是二十五萬人,到斯摩棱斯克是十八萬二千人,到了博羅迪諾附近就減少到十二萬人,等於說它同俄國主力軍團的兵力相等。博羅迪諾距離國境九十普裏,可是俄軍直到在莫斯科附近時才開始占絕對優勢。這個絕對優勢引起的變化當然是非常穩定的,以至於法軍在馬洛亞羅斯拉韋次的勝利都不能讓這種形勢發生任何重大的改變。


    任何其他歐洲國家都沒有俄國這樣遼闊的國土,並且隻有不多的國家可能有一百普裏長的退卻線。可是,象1812年法軍這樣大的兵力在其他場合也是不容易出現的。雙方兵力對比像這次戰局開始時那樣相差大的情況就更為少見,那時法軍兵力超過俄軍一倍以上,並且,還占有決定性的精神優勢。因此,在這次戰局中經過一百普裏才達到的目的,在其他情況下,或許經過五十普裏或者三十普裏就能夠達到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十五章 |向該國腹地退卻(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利於該防禦的條件是:


    農作物較少的地方;


    忠誠且尚武的民眾;


    氣候不好的季節裏。


    對敵人來說,這一切都會在維持軍隊方麵增加他的困難,迫使他組織龐大的運輸隊,派出很多的部隊,執行繁重的任務,引起種種疾病;而對防禦者來說,這一切卻便於進行翼側的活動。


    最後,我們還必須談一談對這種防禦產生影響的軍隊絕對數量的問題。


    無論同對方的兵力對比如何,一支不大的軍隊的力量一般說要比一支大的軍隊的力量先衰竭,因此它的進攻路程不可能像一支大的軍隊那樣長,它的戰區的範圍也不可能那樣大,這是非常自然的。因此,軍隊的絕對數量和這支軍隊可以占領的地區之間仿佛有一種固定的比例關係。固然這種比例關係不可能用數字表示,並且在其他情況的影響下會常常發生變化,但是我們隻要說明在這些事物的本質最深處有這種關係就夠了。率領五十萬人可以向莫斯科進軍;可是,即使兵力對比對自己很有利,率領五萬人不管怎樣也是不能夠向莫斯科進軍的。


    現在,假定軍隊的絕對數量同地區的麵積的比例在上述兩種場合是相同的,那麽敵軍的數量越大,它由於我們的退卻而遇到的削弱無疑也將越大。


    一。軍隊的數量越大,給養和宿營就越困難,這是因為,軍隊所占有的地區即使同軍隊的數量以同樣的比例增大,部隊也決不能完全在這個地區取得給養,並且,一切需要從後方運來的物資會遭到較大的損失。軍隊能用來宿營的也決不是整個地區,而隻能是這個地區的不大一部分,這部分地區也不會隨著軍隊數量的增加而成比例地擴大。


    二。軍隊的數量越大,前進就會越慢,走完進攻路程所需要的時間就愈長,前進中每天損失的總數也就會越大。三千人追擊兩千人時,在一般的地形條件下不會允許退卻者以每天隻行軍一二普裏至多三普裏的速度向後退卻,也不會允許他們隔一定時間停下來休息幾天。要想追上他們,攻擊他們並把他們逐走,隻要幾個小時就行了。可是,如果雙方軍隊的數量各增加一百倍,那麽情況就完全不相同了。在前一種情況下用幾小時就可以取得的效果,現在可能需要一整天,甚至兩天。這時候,每一方都不可能集中在一個地點,因而軍隊的各種運動和行動都變得更為複雜,都需要更多的時間。可是,這時對進攻者的處境更為不利,他由於給養的困難比退卻的要大,不能不在比退卻者更寬的正麵上前進,因此經常有在某一地點遭到退卻者優勢兵力襲擊的危險,俄國人在維帖布斯克就曾企圖進行過這樣的襲擾。


    三。軍隊的數量越大,每個人在戰略和戰術上的日常勤務中消耗的體力就會越大。一支十萬人的軍隊天天都要出發和行軍,一會兒休息,一會兒接著行軍,一會兒戰鬥,一會兒要做飯或者領取食品,並且在各方麵的必要的情報來齊以前它又不能宿營。這支軍隊在這些輔助活動上花費的時間,常常要比五萬人的軍隊多一倍,可是對於雙方來說一晝夜卻都是二十四小時。軍隊由於人數不相同,走完一日行程所需要的時間和受到的勞累是那麽不同,我們在前一篇第九章中已經談過。當然,無論是退卻者還是進攻者,都要忍受這些勞累,可是後者要忍受的勞累要大得多,因為:


    根據我們前麵的假定,進攻者兵力占優勢,因此它的人數相對更多。


    防禦者用不斷放棄土地的代價換取了經常保持主動的權利,讓敵人經常受他支配。他可以事先作好計劃,並且在大多數場合計劃不致被破壞。進攻者卻隻能根據防禦者的配置情況製定計劃,這種配置情況他常常隻有通過事先的偵察才能知道。


    為了讓人們不致認為我們的論述同第四篇第十二章矛盾,我們必須在此提醒一句,這裏所指的被追擊者,都是成功的,是連一次會戰也未曾失敗過的被追擊者。


    可是,使敵人受我們支配的這個權利,在贏得時間和增加力量的場合,同在爭取某些次要利益的場合是有不同的,時間越長,這種差別就會越大。


    退卻者一方麵盡一切努力讓自己容易退卻,派人改善道路和橋梁,選擇最舒適的宿營地點等等。另一方麵,他又竭力設法使追擊者難以向前推進,派人破壞橋梁,讓那些原來不好的道路在自己的軍隊通過後變得更加難以通行,占據最好的宿營地和水源地讓敵人無法利用等等。


    最後,我們還必須應該指出,民眾戰爭也是一種特別有利於這種防禦的條件。這個問題我們還要在專門一章裏論述,因而在這裏不作仔細分析。


    到此,我們談到了向本國腹地退卻的各種優點,談到了它要求人們付出的代價和必須具備的一些條件。現在,我們還想約略地談一談它的實施問題。


    我們所要探討的第一個問題是退卻的方向。


    退卻應該退向本國腹地,也就是說,應當盡可能地退往這樣的地方,在這裏敵軍的兩側被我們的地區所包圍。這時候,敵人就處於各個地區的威脅之下,而我們卻不致有被迫離開本國領土主要部分的危險。如果我們選擇的退卻線距離國境太近,就有發生這種危險的可能。假如1812年俄軍不向東方而向南方退卻,就會遭受到這種危險。


    這是該退卻措施的目的所要求的條件。至於退往國內的哪個地方最好,選擇這個地點時應當符合直接掩護首都或另一個重要地點的意圖,還是應當符合引誘敵人離開通往該地的方向的意圖,以及應該符合到什麽程度,這都看當時的情況。


    假如俄軍在1812年的退卻是預先考慮好的,即完全有計劃的,那麽他們當然能夠從斯摩棱斯克向卡盧加方向撤退,在這種情況下,莫斯科很可能完全免遭蹂躪,然而俄軍卻是在退出莫斯科後才選擇了這條路線的。


    法軍在博羅迪諾附近大概有十三萬人,假如俄軍是在從斯摩棱斯克通往卡盧加的半路上進行這次會戰,那麽沒有任何根據可以說法軍在那裏的兵力會多一點。在這種情況下法軍又能夠從這支部隊中抽出多少兵力派往莫斯科呢?顯然非常少。這樣少的兵力人們是不會把它派往五十普裏(從斯摩棱斯克到莫斯科的距離)以外的像莫斯科這樣一個城市去的。


    拿破侖經過幾次戰鬥以後,到達斯摩棱斯克附近時兵力約有十六萬人,假如當時他以為,在進行主力會戰以前可以冒險向莫斯科派遣一支部隊,專門為此抽出了四萬人,而隻留下十二萬人對付俄軍主力,那麽這十二萬人到會戰時就可能僅剩下九萬人左右,等於說比到達博羅迪諾附近時要少四萬人。這樣,俄軍就擁有三萬人的優勢了。如果以博羅迪諾會戰的情況作為衡量的標準,當然可以認為,俄軍憑著這個優勢可能成為勝利者。無論如何,這個計算的結果說明,在這種情況下的兵力對比對俄軍來說比在博羅迪諾附近的兵力對比要有利得多。可是,俄軍的退卻並不是按照深思熟慮的計劃進行的,他們之所以退得這麽遠,是因為每當他們想進行會戰時總感到自己兵力不夠。他們的一切給養和各種補充都在莫斯科到斯摩棱斯克的路上,在斯摩棱斯克時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考慮舍棄這條道路。另外,在俄國人的心目中,即使在斯摩棱斯克和卡盧加之間取得一次勝利,也決不能夠抵償因為沒有掩護而被敵人占領莫斯科的過失。


    1813年,假如拿破侖明顯地偏向側方,大致上在布爾戈尼厄運河後邊占領陣地,並且在巴黎隻留下幾千人和大量的國民自衛軍,那麽他也許能夠更有把握保證巴黎不受侵襲。聯軍如果知道拿破侖率領十萬人在奧塞爾的話,就絕對不會有勇氣向巴黎派遣一支五萬到六萬人的部隊。相反,假如聯軍處在拿破侖的地位,並且他們的敵人就是拿破侖,那麽恐怕誰也不會建議聯軍舍棄通向自己首都的道路。如果拿破侖占有當時聯軍那樣的優勢,他就會毫不躊躇地衝向首都。盡管情況完全一樣,可是精神狀態不同,結果就會很不一樣。


    我們還想指出,在向側方進行這樣的退卻時,無論如何必須使首都或者企圖通過這一退卻避免戰禍的其他地點保持一定的抵禦能力,以免被任何別動隊占領或遭到搶掠。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就談到這裏為止,以後在論述戰爭計劃時還要談到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十五章 |向該國腹地退卻(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但是,我們還必須考察一下這種退卻方向的另一個特征,即忽然變換方向。俄軍在到達莫斯科之前一直按照一個方向退卻,以後他們就離開了這個可能把他們引到弗拉基米爾去的方向,先朝梁讚方麵繼續撤退,然後轉向卡盧加方向。假如俄軍必須繼續退卻的話,那麽他們當然就會沿著這個可能把他們引到基輔的新方向接著退卻,也就是又逼近敵國邊境了。至於法軍,即使這時候比俄軍還占顯著優勢,也不可能維持這條通過莫斯科繞個大彎的交通線,這一點是十分明顯的。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不僅必須放棄莫斯科,並且非常可能還必須舍棄斯摩棱斯克,也就是說必須讓出辛辛苦苦占領的一些地方,而不能不滿足於占領別烈津河西岸地區。


    當然,這時俄軍也會陷於不利的態勢,它可能處於同本國的主要部分離開的境地,這同他們在戰局開始時就向基輔方向撤退時可能陷入的不利態勢是相同的。但是事實上俄軍在這種情況下是不會陷於不利態勢的,因為法軍隻有不繞過莫斯科就到達基輔,它的狀態才有可能完全不同。


    忽然變換退卻線的方向,在幅員遼闊的條件下是非常可取的,它顯然會帶來下列巨大的利益:


    我們改變了方向,敵人就不可能保持原來的交通線,而要重新確定一條新的交通線往往是件困難的事情,同時敵人改變自己的方向隻能逐步地進行,他多半必須一而再再而三地尋覓新的交通線。


    這樣一來,雙方又都接近了國境,進攻者不能再依靠自己的陣地來掩護已占領的地區,而是很可能要放棄它們。俄國是一個幅員特別遼闊的國家,在那裏兩支軍隊完全能夠進行這樣的追逐。


    如果其他條件有利,在比較不大的麵積上變換退卻方向也不是不可能的,這隻能根據具體場合的具體情況來確定。


    誘敵深入的方向一經確定,我們的主力當然就應當沿著這個方向撤退,否則,敵人就不會派他的主力朝這個方向前進,即使敵人的主力真的向這個方向前進,我們也是沒有力量迫使他受上述一切條件的束縛的。因此產生了一個問題,防禦者應當把全部兵力集中在這個方向上退卻,還是應當以大部分兵力向側方退卻,也就是進行離心的退卻。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迴答說,離心的退卻本來就是不可的,理由如下:


    防禦者采取這種退卻時兵力將更加分散,而防禦者把兵力集中在一點上,恰好是進攻者最覺到棘手的事情。


    防禦者采取這種退卻時,敵人將占有內線之利,他的兵力要比防禦者集中,因此可能在某些地點上占優勢。固然,如果防禦者暫時采取不斷退避的方法,這種優勢就不那麽可怕,可是,采取不斷退避的方法常常是以能經常威脅敵人而自己不致被一個個擊破為前提的,而在這種場合被敵人各個擊破卻是很可能的。另外,向本國腹地退卻還應該造成一個條件,這就是主力必須逐漸取得能夠進行決戰的優勢,而在兵力分散的情況下,就少有可能有把握地做到這一點。


    兵力比較弱的一方總的說來不宜對敵人采取向心的行動。


    這樣的兵力部署會讓敵人的一部分弱點都消失。


    遠距離進攻的主要弱點是交通線長和戰略翼側暴露。假如防禦者采取了離心方向的退卻,迫使進攻者分出一部分力量在側麵構成正麵,那麽進攻者的這部分兵力原本隻能用來對付我們同它對峙的那部分軍隊,在這個時候卻還附帶地完成了其他任務――掩護了一些交通線。


    因而,僅就退卻的戰略效果來看,采取離心的方向是不好的。但是,如果這是為以後威脅敵人的退卻線做準備的,那麽我們就必須提醒大家迴顧一下前麵一章的論述。


    隻有一個目的可以促使防禦者采用離心的退卻,那就是隻有采取這種退卻才能保障某些地區的安全,否則的話這些地區就很可能被敵人占領。


    根據進攻者兵力的集中地點和前進的方向,根據雙方各個要塞。地區等的關係位置,在大多數場合就可以極準確地預見到進攻者在前進路線兩側將占領哪些地區。把兵力配置在敵人多半不會占領的那些地區,可以說是一種帶有危險性的力量浪費。對於防禦者在進攻者多半會占領的那些地區配置一部分兵力是否可以阻止進攻者占領這些地區,這是很不容易預測的,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熟練的判斷能力。


    俄軍在1812年退卻時,曾經把托爾馬索夫指揮的三萬人留在沃倫,準備用來對付可能侵入這個地區的奧軍。這個地區麵積廣大,地形上困難不少,進攻這個地區的敵軍並不占優勢,所有這一切都是俄軍可以期待在靠近邊境的這個地區贏過敵人,至少可以在邊境附近固守的原因。這樣做在以後會帶來很大的利益,關於這些我們不想多談。另外,即使當時想把這些部隊及時調到主力那邊去,實際上也幾乎是做不到的。這一切肯定是有力地促使俄國人把該軍留在沃倫獨立作戰的理由。與此相反,假如根據富耳將軍製定的戰局計劃,僅僅讓巴爾克來的軍隊(八萬人)朝德裏薩退卻,而把巴格拉齊昂的軍隊(四萬人)留在法軍的右翼,以便隨後從背後攻擊法軍,那麽人們一眼就可以看出,巴格拉齊昂的軍隊不可能堅守在立陶宛南部,換一句話說,這支軍隊不僅不能在法軍背後多保持一塊更接近於法軍的地區,反而會被壓倒優勢的法軍主力殲滅。


    從防禦者的利益來看,本來應該盡可能地少放棄領土,這是不言而喻的,盡管這一點始終是一個很次要的目的。敵人因為受到我們的限製而使用的戰區越小,或者說,越狹窄,它的進攻就越困難,這也是顯而易見的。可是,這一切卻要有一個條件作基礎,那就是這樣做要一開頭就有成功的把握,並且不致因此使主力受到很大的削弱,因為防禦者在這種場合下主要想尋求的必然是最後決戰,他的主力迫使敵軍主力處於窘迫的境地是使敵軍下決心退卻的首要原因,而且是使敵軍撤退時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損失極大地增加的首要原因。


    所以,向本國腹地的退卻,通常應該由沒有分割沒有戰敗的兵力來實施,而且應當直接在敵軍主力的前方盡可能緩慢地進行,同時,要通過不斷的抵抗迫使敵人經常處於準備戰鬥的狀態中,迫使敵人忙於采取戰術與戰略上的預防措施而大大消耗力量。


    假如雙方在這種狀態下到達了進攻者前進路程的結束,那麽防禦者隻要有可能,就應當占領同這條前進路線斜交的陣地,並利用自己掌握的一切手段威脅敵人的背後。


    1812年的俄國戰局十分明白地說明了這一切現象,而且像透過放大鏡一樣顯示了這些現象的效果。盡管這次退卻不是一次主動的退卻,但完全是可以從這個角度來考察它的。如果俄軍像現在這樣知道這種退卻的確會取得這樣的結果,同時假如他們需要在絕對相同的條件下再進行這樣的退卻的話,那麽在1812年絕大部分是在無意中做過的那些事情,現在他們毫無疑問地會主動並有準備地去做了。但是,如果認為在幅員不像俄國那樣遼闊的地方,就不會也不可能出現這樣行動的實例,那恐怕也是不對的。


    在任何場合下,不論采取這種抵抗方式遇到了哪些困難,隻要戰略進攻未經決戰就由於軍隊維持方麵的困難而遭到了挫敗,隻要入侵者被迫作了撤退(無論入侵者的損失是大還是小),這種抵抗方式的主要要求就已經達到,它的主要效果就已經取得。腓特烈大帝1742年在摩拉維亞的戰局和法軍1743年在奧地利。1744年在波希米亞的戰局,不倫瑞克公爵1792年在法國的戰局,馬森納於1810-1811年在葡萄牙的冬季戰局,都是這一種情況,隻是範圍和規模小一些而已。另外,這種防禦方式隻發揮了一部分作用的情況也是很多的,這也就是說,即使不是全部結果,至少也是一部分結果應該歸功於我們這裏所定下的原則。不過,我們不再詳細談這些作用了,因為要談就必須說明各種情況,就扯得太遠了。


    在上述俄國和其他各個戰役中,在進攻路程的終點都沒發生決定勝負的會戰,形勢就發生了劇變。可是,即使不可能期待得到這樣的效果,通過這種抵抗方式也能造成可以導致勝利的兵力對比,這仍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並且,這個勝利能迫使敵人退卻,這種退卻通常像物體在一次撞擊之後按落體定律降落那樣,會不斷增大敵方的損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十六章 |民眾武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文明的歐洲,民眾戰爭是十九世紀才出現的現象。對於這種戰爭,有的人讚成,也有人反對。在反對的人之間,有些基於政治上的理由,把民眾戰爭看成是一種革命的手段,是公認為合法的無國家機構狀態,認為這種狀態對國外的敵人固然危險,但是對國內的社會秩序同樣是不安全的。有些人則基於軍事上的理由,認為進行民眾戰爭是得不償失的。第一種看法和我們這裏所談的問題沒有關係,因為我們僅僅把民眾戰爭看是一種鬥爭手段,也就是隻從用它對付敵人的角度來考察它。可是,對於第二種看法,我們不能不指出,一般來說,民眾戰爭應該看作是戰爭要素在我們這個時代突破了過去人為的限製的結果,看作成我們稱之為戰爭的整個發酵過程的加強和擴大。如果我們從過去局限很大的軍製那裏開始來看問題,那麽就可以看到征集製度。讓軍隊的數量極大增加的征集製和普遍兵役製,以及後備軍的利用,都是同一種事物的發展;而現在的民軍製度,即組織民眾武裝也是這一種事物的發展。既然前麵幾種新的手段的出現都是打破過去的限製的一種自然的和無法避免的結果,既然首先采用這些手段的人大大增強了自己的力量,以至於對方也不得不采用這些手段,那麽,就民眾戰爭來說,情況也會是這樣的。一般來說,擅長運用民眾戰爭這一手段的國家會比那些輕視民眾戰爭的國家占有相對的優勢。既然這樣,那麽問題隻能是,這一增強戰爭要素的新手段對人類究竟有無益處。這個問題,恐怕隻有解答了戰役本身對人類究竟有無好處的問題,才能得到徹底的解答,我們把這兩個問題都留給哲學家去解決。可能會有人認為,民眾戰爭所耗費的各種力量,如果用在其他戰鬥手段上,可能更卓有成效。可是人們用不著多加以研究就會確信,這些力量絕大部分是不能自由支配的,不能隨意使用的。這些力量中的重要部分,即精神力量,甚至隻有在民眾戰爭中才能夠發揮出效果來。


    所以,問題不在於一個國家通過全民武裝所進行的抵抗要付出什麽代價,而在於這種抵抗能夠產生什麽影響,它必須具備哪幾個條件,它的用法是怎樣的。


    這種非常分散的抵抗不適於通過對敵人進行時間上和空間上集中的重大打擊來發揮效果,這是事物的性質決定的。這種抵抗的結果像物質的蒸發過程那樣,取決於麵積的大小。麵積越大,民眾武裝同敵軍的接觸就越廣泛,也就是敵軍越分散,民眾武裝的作用就會越大。民眾武裝象暗中不斷燃燒著的火焰一樣破壞著敵人的根基。民眾武裝需要經過一定時間才能取得成果,因此,在敵對雙方相互作用的那個期間,就會出現一種緊張狀態;有時候,由於民眾戰爭在一些地點遭到挫折和在另一些地點慢慢歇下來,這種緊張狀態可能漸漸消失;有時候,由於這種遍地燃燒的熊熊烈火從四麵圍困敵軍,迫使它為了避免全軍覆沒從而退出這個國家,這種緊張狀態可能會導致一種危機。要想僅靠民眾戰爭造成這種危機,就必須具備這樣的先決條件:或者被侵入的國家的幅員十分遼闊(除俄國以外歐洲任何其他國家都不存有這個條件),或者入侵軍隊的兵力同被侵入的國家的幅員極不相稱(這其實是不存在的)。因此,人們如果不願陷入空想,就必須考慮使民眾武裝的戰鬥同正規軍的戰鬥結合起來,並通過一個總的計劃讓二者相互協調起來。民眾戰爭隻有在下列條件下才能產生效果:


    (1)戰爭是在自己國家腹地進展的;


    (2)戰爭的勝負並不僅僅由一次失敗決定;


    (3)戰區包含非常大一部分國土;


    (4)民族的性格有利於采取這種辦法;


    (5)國土上有森林。山脈。沼澤,或耕作地,地形極為複雜,通行困難。


    人口的多少不起決定性作用,因為在民眾戰爭中很少會發生缺少人員的情形。居民的貧富也不直接起決定性作用,或者至少不應當起決定性作用,可是,不容否認,貧窮的。習慣於吃苦耐勞的人民往往表現得更為勇敢,更為堅強。


    像德國很多地區一樣居民住得很分散的情況十分有利於發揮民眾戰爭的效果。有這種特點的地區,就可以分割成更多的零散的小塊,更便於人們隱蔽,在這兒道路雖多,但很不好,軍隊舍營會遇到很多的困難,特別是民眾戰爭通常所具有的那種特點在這兒會小規模地反複出現。這種特點就是:處處都有抵抗的因素,但是,處處又都捉摸不到。假如居民集中在一些村莊裏居住,那麽,敵軍就會占領那些反抗最強烈的村莊,甚至為了懲罰居民而將這些村莊搶光,燒光,但是,這種作法對威斯特伐利亞的農民大約是不行的。


    民軍和武裝的民眾不能並且不應該用來對抗敵軍的主力,甚至也不能用來對付較大的部隊,它們不能用來粉碎敵軍的核心,而隻能從外部和邊緣去吞食敵人的部隊。它們應該在進攻者的大部隊沒有到達的戰區兩側地區起來反抗,讓這些地區完全擺脫敵人的影響。它們應該像聚集在戰區兩側的烏雲,緊隨著前進的敵人移動。凡是敵人完全沒有出現的地方,民眾不會缺少武裝起來反抗敵人的勇氣,附近地區的大批居民追隨著這個榜樣,便會接連燃起反抗之火。這樣,反抗的火焰就會以燎原之勢蔓延,最後燒到進攻者的基地,燒到他的交通線,並且破壞他的生命線。當然,我們並不將民眾戰爭誇大為萬能的,並不把民眾戰爭看作像人們無法對付的風雨似的,是單靠軍隊無法對付的用之不盡而不可戰勝的東西。總之,我們的結論不是以那些吹噓民眾戰爭的言論為基礎的,但是,我們依然隻能承認,人們不能像驅逐一隊士兵那樣趕走武裝的農民。士兵像一群家畜那樣集結在一起,經常是筆直地向前奔跑,而武裝的農民卻用不著什麽巧妙的計劃便會向四麵八方散開。這樣一來,任何小部隊在森林地。山地,或者地形極其複雜的地區行軍就都十分危險,因為隨時都可能發生戰鬥。一支行軍的縱隊縱使很久沒有發現新的敵人,那些早被縱隊先頭逐走的農民也還可以隨時在縱隊尾部附近出現。至於破壞道路和封鎖隘路,正規軍的前哨或別動隊所用的手段同發動起來的農民所使用的方法比較起來,就幾乎像自動機器的動作同人的動作比較一樣。敵人除了派很多部隊護送運輸隊,駐守在兵站。隘口。橋梁等地之外,沒有別的對付辦法。民眾武裝最初的活動規模總是有限的,敵人因為害怕過分地分割自己的兵力,派來對付他們的部隊也是不大的。民眾戰爭的火焰經常恰恰就是在同這些小部隊的鬥爭中燃燒起來的。在某些地方,民眾武裝憑借數量上的優勢打敗了敵軍的這些小部隊,於是他們的勇氣增加了,鬥誌更激昂了,鬥爭也更加積極了,一直發展到能夠決定全部結局為止。


    依據我們對民眾戰爭的看法,民眾戰爭必須像雲霧一樣,在任何地方也不凝結成一個反抗的核心。否則,敵人便會用相應的力量來打擊這個核心,粉碎它,俘虜大批人員。這時,群眾的勇氣便會低落下來,大家都會認為大局已定,繼續奮鬥是徒勞無益的,所以放下手中武器。但另一方麵,這種雲霧卻還有必要在某些地點凝聚為較密的雲層,形成一些將來能夠發出強烈閃電的具有威脅力量的烏雲。這些地點,恰如我們已經說過的那樣,主要是在敵人戰區的兩旁。在這兒,民眾武裝必須結合成更大的。更有組織的整體,並配以少數正規軍,這樣,民眾武裝便會具有正規軍的形式,敢於采取較大規模的軍事活動。從這些地點起,越往敵人的直後方,民眾武裝應當越分散,因為他們在那兒會受到最強烈的打擊。上述較為集中的民眾武裝的任務是襲擊敵人留下的較大的防備部隊。除此外,它們還要使敵人產生恐懼和憂慮,加深整個民眾武裝在精神上所造成的印象。沒有這些較集中的民眾武裝,民眾武裝的所有活動就會沒有力量,整個形勢就不足以讓敵人產生極大不安。


    統帥要想根據自己的意願讓民眾武裝具有上述力量,最簡便的方法是派一些正規軍組成的小部隊去幫助他們。沒有少數正規軍去作這種鼓舞人心的支持,居民多半會缺乏拿起武器的信心和動力。派來幫助的部隊越多,對民眾的吸引力便越強,民眾鬥爭的聲勢就會像雪崩那樣愈來愈大。但是,支援民眾武裝的正規軍數量也有一定的限度。一方麵,為了達到這個次要目的而將整個軍隊都分散去支援民眾武裝,因而形成一條處處薄弱的。寬正麵的防線(在這種情形下,正規軍和民眾武裝肯定會同歸於盡)是有害處的。另一方麵,經驗也告訴我們,一個地區的正規軍太多時,通常會減弱民眾戰爭的力量和效果,其原因一是正規軍太多會將過多的敵軍吸引到這個地區來;第二。這時居民便會依賴自己的正規軍;第三。大量部隊駐在一個地區,宿營。糧秣供應。運輸等就會大大消耗居民的力量。


    防止敵人對民眾戰爭進行強有力的還擊的另一個手段是,很少或根本不將這一巨大的戰略防禦手段用於戰術防禦;這也是運用民眾戰爭的一個重要原則。民眾武裝的戰鬥的特點同素質較差的部隊的一切戰鬥的特點相同,他們攻擊十分猛烈而有力,可是不夠沉著,很難持久。此外,對民眾武裝來說,戰敗和被擊退是無關緊要的,因為他們對這早有準備。但是,他們卻不能遭到傷亡慘重。被俘很多等致命的打擊,這樣的失敗會讓民眾戰爭的火焰很快地熄滅。這兩個特征同戰術防禦的性質是完全不相容的。防禦戰鬥要求部隊進行持久的。緩慢而有計劃的行動和果敢的冒險;如果防禦隻是一種單純的可以很快放棄的嚐試性活動,那麽,它永遠也不能帶來成果。因此,用民眾武裝防禦某一地段時,決不應該讓他們進行決定性的防禦戰鬥,否則,即使情況再有利,他們也會遭到毀滅。由此可見,民眾武裝可以並且應該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用來防守沼澤的堤道。山地的入口。江河的渡口等。然而,當這些地點被敵人突破時,民眾武裝便不能集結在狹小的。最後的避難所(即正規的防禦陣地上)而給敵人封鎖住,他們應該分散開,利用突然襲擊繼續進行防禦。不管民眾多麽勇敢,多麽尚武,無論他們對敵人的憎恨多麽強烈,地形對他們多麽有利,也決不能否認,民眾戰爭在過分危險的氣氛中是不能持久的。因此,假如人們想讓民眾戰爭這種燃料在某個地方燃起熊熊烈火,那就必須選擇一個離危險較遠的既通風而又不致遭到可以撲滅火焰的巨大打擊的地方。


    上麵的考察與其說是客觀的分析,不如說是對實際情況的一種感受,因為民眾戰爭還出現得十分少,而那些長時間目睹過這種戰役的人又對它論述得太少。經過這些考察之後,我們還要說明一點,民眾武裝的支持可以通過兩種不同的方式納入戰略防禦計劃,那就是:將民眾武裝作為會戰失利後的最後補救手段,或者作為決定性會戰前的自然輔助手段。在後一種情況下,必須以朝本國腹地退卻和我們在本篇第八章和第二十四章談過的那種間接還擊方式作為前提條件。因此,在這兒我們隻簡單地談談會戰失敗後征集民軍的問題。


    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應該以為自己的命運,也即是自己的整個存亡取決於一次會戰(即使是最有決定意義的會戰)。一個國家縱使戰敗了,通過征集自己的新兵和利用敵人在每次持續性的進攻中必定要受到的兵力上的削弱,也可以期待形勢的轉變,此外,還可能得到外來的援助。一次會戰的失敗離亡國仍有很大的距離。當民眾看到自己被放於深淵的邊緣時,他們會像溺水的人本能地去抓稻草那樣,想盡一切辦法來挽救自己,這是符合精神世界的自然規律的。


    一個國家縱使比敵人弱小得多,也不應該不做這種最後的努力,否則,人們就不能不說這個國家已經失去了靈魂。這種努力並不排斥簽訂一個代價很大的和約讓自己免於完全滅亡,這種講和意圖同樣也不排斥這些新的防禦措施所起的有利作用。這些措施既不會增加媾和的困難,也不會讓媾和的條件更不利,而是會使媾和更容易,媾和的條件更為有利。當我們可以期待那些同我國的存亡有很大關係的國家的援助時,采取這些措施就更為必要。因此,假如在主力會戰失敗後一個國家機構隻想使民眾迅速地酣睡在和平中,並且因為被嚴重的失望情緒所壓倒,失去了發動一切力量的願望和勇氣,那麽,它一定會由於軟弱而犯下不能堅持到底的錯誤,而且表明自己是不配獲得勝利的。也許正因為這樣,也就沒有能力取得勝利。


    由此可見,一個國家所遭受的失敗不論多麽慘重,仍然必須利用軍隊向本國腹地的退卻來發揮要塞和民眾武裝的作用。假如主要戰區的兩旁同山地或其他非常險要的地形相毗連,那麽就十分有利於發揮這種作用,因為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山地會像棱堡似的突出在前麵,從這兒出發進行的襲擾可以打擊入侵者的戰略翼側。


    假如進攻者正在進行圍攻,如果他為了建立自己的交通線到處留下了強大的守備部隊,或者,為了讓自己能夠有一個較大的活動空間和維持旁邊地區的秩序,甚至派出了整軍的兵力,假如有生的和無生的戰鬥手段的種種損失已讓他受到削弱,那麽,防禦者在這時就應當重新投入戰鬥,通過相應的打擊來動搖困境中的進攻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十七章 |戰區防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們已經探討了那些最重要的防禦手段,或許可以到此為止了,至於這些手段如何同整個防禦計劃結合的問題,可以留到最後一篇討論戰爭計劃時說。這是因為,不僅每一個從屬於戰爭計劃的進攻和防禦計劃要以戰爭計劃作為基礎,並根據戰爭計劃來規定其主要輪廓,並且在許多情況下,戰爭計劃本身無非就是在最主要戰區實行進攻和防禦的方案。但是,雖然同任何別的場所比較起來,在戰爭中部分更決定於整體,更滲透著整體的特點,更是隨整體而作重大改變的,我們還是無法從戰爭的整體開始研究,而是不得不先把各個問題看成是彼此分開的幾個部分來研究,以便比較清楚地認識它們。如果不是先研討簡單的再研究複雜的,我們便會被一大堆不確切的觀念所征服,特別是在戰爭中,各種各樣的相互作用就會經常使我們的觀念混亂。所以,我們想再向整體接近一步,也即是說,特意考察一下戰區防禦,找出貫穿著前麵論述過的那些問題的線索來。


    依據我們的看法,防禦不過是一種較強的作戰形式。保存自己的軍隊和消滅敵人的軍隊,一句話,勝利便是防禦作戰的目標,當然,不是最終的目的。


    保全本國和打垮敵國才是最終目的,換句話說,締結所期望的和約才是最終目的,因為雙方的衝突隻有通過和約才能夠消除,才能以共同的結果而告終。


    從戰爭的角度看,所謂敵國是什麽呢?首先是它的部隊,其次是它的國土。當然,還有許多在某些具體情況下或許具有極大重要性的其他事物,其中最主要的是對外的和內部的政治關係,它們有時比其他一切都更為有決定意義。盡管隻是敵人的軍隊和國土並不能構成國家,並且也沒有包括這個國家同戰爭有關的一切方麵,但是軍隊和國土永遠是主要的,就其重要性來說,常常大大超過其他所有方麵。軍隊要保衛本國的國土或占領敵國的國土,而國土則讓軍隊不斷地得到給養和補充。兩者是相互依存和相輔相成的,它們都是重要的。不過,它們在這種相互關係中各自所起的作用是有差別的。軍隊一旦被消滅,也就是給打垮,不能繼續進行抵抗,國土自然也就喪失。但是,反過來,國土給占領,軍隊卻不一定被消滅,有時,軍隊為了以後更容易地奪迴國土,可能主動地讓出某些地方。的確,不但軍隊徹底被打垮可以導致國土的喪失,就是軍隊遇到一次重大的削弱也必然會致使國土的喪失。與此相反,每次國土的大量喪失並不必然會導致軍隊的顯著削弱(當然,時間一久是會導致軍隊的削弱的,可在決定戰爭勝敗的這一段時間內是不會的)。


    由此可見,保存自己的軍隊和消滅敵人的軍隊永遠比占有國土更為重要,也就是說,前者是統帥,應當首先努力做到。隻有用這一手段不能完全達到目的時,占據國土才可以作為目的而位於首要地位。


    如果敵人全部兵力集中成為一支軍隊,整個戰爭成為一次戰鬥,那麽,能否占有國土便取決於這一戰鬥的結局;於是殲滅敵人軍隊,奪取敵國領土和保全自己的國土便都將取決於這一戰鬥,也就是說消滅敵人軍隊。奪取敵國領土和保存自己國土同戰鬥就是同一碼事。現在的問題是:到底是什麽原因促使防禦者首先避免采用這種最簡單的作戰方式而分割自己兵力的?迴答是:他集中兵力取得的勝利所發生的作用還非常不夠。每個勝利所產生的影響都有一定的範圍。假如勝利的影響範圍能大到包涵整個敵國,即全部敵人軍隊和整個敵國領土,也就是說,它們的各個部分全被卷入敵人核心力量被迫進行的運動中來,那麽,這樣的成功是我們最需要的,這時,我們便沒有任何理由要分割自己的力量。但是,因為我們的勝利不能對敵人軍隊的某些部分和雙方國土的某些部分發生影響,那麽我們就必須尤其注意這些部分,因為我們不能像集中軍隊那樣把國土集中到一點上來,因此要保衛這部分國土就不得不分割兵力。


    隻有在領土形狀近似圓形的小國家裏,才有可能對部隊進行這樣的集中,以致一切都取決於這支軍隊的勝利。在敵國有大片領土和我們接壤的情況下,或者在幾個結成同盟反對我們的國家從幾個方麵包圍我們的情況下,我們的部隊其實就根本不可能進行這樣的集中。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分割兵力,從而也就會出現幾個戰場。


    勝利的影響範圍自然取決於勝利的大小,而勝利的大小則是取決於戰敗的軍隊的多少。對敵人集中兵力最多的那部分國土的打擊成功時影響的範圍更廣泛;我們用於這一打擊的兵力越多,就越有把握取得成功。這一係列自然而然形成的觀念讓我們聯想到力學上重心的特點和作用,通過這一形象的比喻,我們可以更為清楚地明確這些觀念。


    假如說,物體的重心總是位於質量聚集最多的地方,指向物體重心的打擊是最有效的,而最一方(無論是一個單獨的國家,還是幾個國家的聯盟)的軍隊都會有一定程度的統一,通過這種統一軍隊便有了互相聯係;而有相互聯係的地方,就存在著同重心相類似的東西。因此,軍隊中也有重心,這種重心的運動和方向對其餘各點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種重心便是軍隊聚集最多的地方。如果說在無生命的物質世界中,破壞這種由相互聯係的各部分所構成的重心所需的力是有一定的尺度和界限的,那麽,在戰爭中也是這樣。無論在物質世界還是在戰爭中,打擊兵力往往很容易超過抵抗力量,因此可能出現過多使用力量而浪費力量的現象。


    在一麵軍旗之下,依據一個統帥的個人指令進入會戰的軍隊,其部分之間的聯係,同散布在五十或一百普裏的地區上或者有著極為分散的基地的同盟軍隊之間的聯係進行比較,它們的區別有多麽大!在前一種情況下,可以說聯係最為緊密,統一最容易達到。在後一種情況下,卻遠遠談不上統一,即便有時在共同的政治意圖中還存在統一,但這種統一,也是不徹底的和不充分的;至於各個部分之間的聯係,則大多數很鬆弛,甚至事實上往往是不存在的。


    一方麵,最大限度的集中兵力能讓自己的打擊強而有力,另一方麵,一定把任何過分的集中兵力都看成是一種實際的不利而加以防止,因為過分聚集兵力會造成兵力的浪費,而兵力的浪費又會讓其他地點上兵力不足。


    判定它的影響範圍,識別敵軍的這種重心,是戰略判斷的一項主要活動。所以,人們必須時常考慮,雙方兵力的任何一個部分的進退對於其他部分會發生什麽影響。


    我們絕不認為,我們在上麵的論述中發明了什麽新的方法,我們隻是根據各個時期和各個統帥所沿用的方法提出了一些觀念,用它們可以更加清楚地說明這些方法同事物本質之間的關係。


    敵人軍隊的重心這一個概念在整個戰爭計劃中怎樣起作用,我們將在最後一篇裏探討,因為這個問題本來就屬於戰爭計劃的範圍。我們如今先借來使用一下,隻是為了不使我們列舉的觀念有所遺漏而已。從上述考察中我們看到,分割兵力到底是什麽決定的。事實上,這裏存在著兩種相互對立的好處:一是占有國土,它要求分割兵力;一是打擊敵軍的重心,它又要求將兵力集中到一定程度。


    這樣,就產生了戰區,或者可以說各支軍隊的行動區域。它們是配置有軍隊的這樣的一個地區,配置在這裏的主力的每一次勝負都會直接地影響到整體,並讓整體隨之而發生變化。我們所以說直接地,是由於在某一戰區內的勝敗對其鄰近的戰區自然也會產生或多或少的間接的影響。


    在這裏,也同在其餘任何地方一樣,我們在自己的概念中隻接觸到某些觀念的中心,並不希望並且也不可能為這些觀念的範圍劃出明顯的界限來,盡管這是事物的性質決定的,但我們還一定要確切地提醒一下。


    因此我們認為,一個戰區(無論其範圍大小)連同其軍隊(無論其數量多少)是可以結成一個重心的單位。勝敗決定就應當在這個重心上進行,在這裏取得勝利,從防禦這個詞的廣義上來說,便是戰區防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兵法輯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你是我的一盤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你是我的一盤菜並收藏兵法輯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