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進攻和防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防禦的概念


    防禦的概念是什麽?是抵禦進攻。防禦的特征又是什麽?是等待進攻。具有這一特征的軍事行動就是防禦行動,隻有依據這一特征才能在戰爭中把防禦同進攻區別開來。可是,純粹的防守同戰爭的概念是完全矛盾的(因為純粹的防守就隻有一方在進行戰爭),在戰爭中防守隻能是相對的。所以,在總的方麵防禦的這個特征隻是對防禦說的,而不是對防禦的各個部分說的。在一次戰鬥中如果我們等候敵人的攻擊,等待敵人的衝鋒,那就是防禦戰鬥;在一次會戰中假如我們等候敵人的進攻,即等待敵人出現在我們的陣地前麵,進入我們的火力範圍,就是防禦會戰;在一次戰局中如果我們等待敵人進入我們的戰區,就是防禦戰局。在上述各種情況下,等待與抵禦這個特征都是在總的方麵對防禦說的,並不因此就與戰爭的概念發生矛盾,因為等待敵人向我們的刺刀衝鋒或向我們的陣地進攻對我們是有利的。可是,我方要真正進行戰爭,就必須還擊敵人,而防禦戰中的這種進攻行動是在總的方麵進行防禦的情況下進行的,也就是說,我們所采取的進攻行動仍是在陣地或戰區的範圍內進行。這樣,在防禦戰局中可以有進攻行動,在防禦會戰中可以使用某些師進攻,而那些僅僅是在陣地上等待敵人衝鋒的部隊,也可用進攻的子彈迎擊敵人。所以,防禦這種作戰形式決不是純粹的盾牌,而是由巧妙的打擊組成的盾牌。


    二防禦的優點


    什麽是防禦的目的?是據守。據守比奪取要容易,從這一點可以得出結論說,假定使用的是同一支軍隊,進行防禦就比進行進攻容易。但為什麽據守(即防禦)比較容易呢?因為進攻者沒利用的時間防禦者都可以利用。防禦者可坐得其利。凡是進攻者由於估計錯誤。恐懼或者遲鈍而沒有利用的時機,都是對防禦者有利的。在七年戰爭中,普魯士依靠防禦的這個優點曾不僅一次地使自己免遭覆滅。這種由抵禦與據守帶來的優點包含在一切防禦的性質中。這一優點在生活的其他領域中,特別是在同戰爭非常相似的訴訟中,已由”占有者得利”這一拉丁諺語肯定下來了。另一個純粹由戰爭本身帶來的優點是地形之利,它是防禦者可以優先享用的利益。


    明確了這些一般概念之後,現在我們來談談防禦本身。


    在戰術範圍內,凡我們讓敵人采取主動,等待敵人來到我們陣地前麵的戰鬥(不論它是大是小),都是防禦戰鬥。從敵人來到我們陣地前麵這個時刻起,我們就可以采用一切進攻的手段而不失去防禦的兩個優點:待敵之利和地形之利。在戰略範圍,不同的隻是戰鬥變為了戰局,陣地變成了戰區;甚至戰局變成了整個戰爭,戰區在這兩種情況下變成了全國國土,象在戰術範圍一樣,若采用進攻手段,仍然不會失去防禦的上述優點。


    防禦比進攻容易,這一點我們已經簡單地談過了。但是,防禦具有消極的目的――據守,進攻則具有積極的目的――占領,占領可增加自己的作戰手段,據守卻不行。所以,為了使表達確切,我們應該說:防禦這種作戰形式就其本身來說比進攻這種作戰形式強。這就是我們所要得出的結論。雖然這個結論完全是由事物的性質決定的,並且是被經驗千百次證明了的,但是流行的說法卻完全同這個結論相反。這就證明,從表麵看問題的著作家能夠在概念上造成怎麽樣的混淆。


    既然防禦是一種較強的而帶有消極的目的的作戰形式,那麽,自然隻有在力量弱小而需要用這種形式時,才必須用它。一旦力量強大到足以達到積極的目的時,就應該馬上放棄它。由於人們在防禦中取得勝利通常就可以造成對自己比較有利的兵力對比,因此以防禦開始而以進攻結束,是戰爭的自然進程,把防禦作為最終的目的,就象不但在總的方麵把防禦看作是消極的,而且把防禦的各個部分也看作是消極的一樣,是與戰爭的概念矛盾的。換句話來說,在戰爭中隻把防禦所取得的勝利用於抵禦,而根本不想進行反攻,就如同在會戰中讓純粹的防守(消極性)在一切措施中占主導地位一樣,是很荒謬的。


    可能有人會舉出許多防禦者一直到最後仍采取防禦,並不考慮反攻的戰例來否定上述總的看法的正確性。他們可以這麽做,隻是他們忘記了這裏僅僅是就總的方麵來說的,而那些用來反駁這一看法的戰例,都必須看作是反攻的可能性還未到來的具體場合。


    比如在七年戰爭之中,至少在這次戰爭的最後三年,腓特烈大帝並沒有想要進攻,我們甚至認為,他在這次戰爭中隻不過把進攻看作一種比較好的防禦手段。他的整個處境迫使他不得不這麽做,一個統帥隻做那種最符合他當時處境的事,是很自然的。盡管如此,若我們不把有可能對奧地利進行反攻的想法看作是他整個行動的基礎,如果認為反攻的時機隻是直到那時還才到來,那麽我們就不是聯係總的情況考察這一防禦戰例的。以上總的看法即使在這一戰例中,也不是找不到實際根據的,締結和約的事實就是證明。如果不是奧地利認識到僅僅以自己的力量不能與這位國王的才能相抗衡,認識到它無論如何必須比過去作出更大的努力,而且隻要它稍稍放鬆努力,就可能再喪失領土,那麽,還有什麽能促使它締結和約呢?實際上,要是腓特烈大帝不是有一部分兵力被俄國。瑞典以及帝國的軍隊牽製住了,他就會盡力在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再次擊敗奧軍,對於這一點,又有誰會懷疑呢?


    在明確了防禦的概念(在戰爭中這一概念隻能象我們上麵那樣去理解)與規定了防禦概念的界限之後,現在我們再來談談防禦是較強的作戰形式這一論點。


    對進攻與防禦作過仔細的考察和比較以後,這一論點就很清楚了;現在我們隻想指出,與此相反的論點是如何地自相矛盾並且如何地同經驗相抵觸。若說進攻是較強的作戰形式,那麽根本就沒有任何理由采用防禦這種作戰形式,因為防禦終究隻有消極的目的;若雙方都隻想進攻,那麽防禦就不可能存在了。可是,追求較高的目的要付出較大的代價,這也很自然。誰認為自己的力量相當強大,足以采取進攻這種較弱的作戰方式,誰就可以追求較大的目的;誰如果給自己提出較小的目的,誰就可以利用防禦這種較強的作戰形式的利益。看一看過去的情況,我們就能發現,從來沒有聽說過用一支較弱的軍隊在一個戰區進攻,卻讓一支較強的軍隊在另一個戰區防禦。如果說自古以來情形到處都恰恰與之相反,那麽這就充分證明,即使是最喜歡進攻的統帥,也依然認為防禦是較強的作戰形式。在談具體問題以前,在以下幾章裏我們還必須首先說明幾個問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章 |進攻和防禦在戰術上的比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首先,我們必須討論一下在戰鬥中可以導致勝利的因素。


    這裏不談軍隊的優勢。勇敢。訓練或者其他素質,因為決定這一切的東西一般來說不包括在這裏所談到的軍事藝術的範圍之內,而且這一切對進攻與防禦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甚至連總的數量優勢,在這裏也不能夠加以考慮,因為軍隊的數量同樣是一個既定的事實,不是由統帥的意願決定的。況且這些東西同進攻的利害關係與同防禦的利害關係是相同的。此外,在我們看來,極有利於取得勝利的隻有三個因素:出敵不意。地利與多麵攻擊。出敵不意的效果是,使敵人在某一地點上麵臨遠遠出乎他意料的優勢兵力。這種數量上的優勢與總的數量優勢完全不同,它是軍事藝術中最重要的有效手段。至於地利怎樣有助於獲得勝利,這是很容易理解的,不過有一點需要加以說明,那就是這裏所說的地利,不單是指進攻者在前進時所遇到的各種障礙(如陡峭的穀地。高山峻嶺。兩岸泥濘的河流。成片的灌木林等等),而且是指那些能夠使我們隱蔽地配置軍隊的地形。甚至一個非常普通的地形,我們也能說,誰熟悉它,誰就能從中得到利益。多麵攻擊包括戰術上的各種大的與小的迂迴,它之所以起作用,一方麵是因為敵人遭遇到火力夾擊,一方麵是因為敵人害怕被切斷退路。


    那麽,這些因素對進攻與防禦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


    假如我們討論一下上麵所說的導致勝利的三個因素,那麽這一問題的答案是:進攻者隻能利用第一。第三兩個因素的一小部分,而防禦者則可利用這兩個因素的大部分與第二個因素的全部。


    進攻者要取得出敵不意的利益,隻能用全部軍隊對敵人的全部軍隊作一次真正的奇襲,而防禦者卻能夠在戰鬥過程中通過各種猛烈程度的和各種樣式的襲擊不斷地出敵不意。


    進攻者比防禦者更容易包圍對方的全部軍隊以及切斷它們的退路,因為防禦者處於駐止狀態,而進攻者是針對防禦者的這種狀態進行運動的。但進攻者的這種迂迴政策隻是對整個軍隊說的,至於在戰鬥過程中以及對軍隊的各個部分而言,防禦者比進攻者更容易進行多麵攻擊,因為正像上麵說過的那樣,防禦者比進攻者更加能通過各種猛烈程度與各種樣式的襲擊出敵不意。


    很明顯的防禦者可充分利用地利。防禦者所以能夠通過各種猛烈程度和各種樣式的襲擊在出敵不意方麵占有優勢,是由於進攻者必須在大小道路上行進,因而不難被偵察出來,而防禦者卻能隱蔽地配置,在決定性時刻之前,進攻者幾乎無法發現他。自從普遍采用了正確的防禦方法以後,對於防禦的偵察已經完全過時了,也就是說這種偵察已經不再起作用了。雖然人們有時還進行這種偵察,但收獲很少。防禦者可以在選好的地形上配置軍隊並且在戰鬥前熟悉地形,這對他的好處非常大,他隱蔽在這種地形中必然比進攻者更能出敵不意,這個道理也很簡單。即便如此,人們現在仍不能擺脫陳舊的觀念,似乎接受一次會戰就相當於輸了一半。這種觀念是在七年戰爭中就已經被少數人采用過的。在二十年前流行的防禦方法引起的,當時人們期望從地形方麵獲得的利益無非是占領一個很難接近的正麵(陡峭的山坡等),而且當時軍隊的配置沒有縱深,兩翼運動不便,因而產生了這樣一種弱點,即軍隊的配置總是由一個山頭延伸到另一個山頭,以至於情況越來越糟。這時候,如果兩翼找到某種依托,軍隊就像一塊繃緊在刺繡架子上的布帛一樣,它的任何一點都不能夠被敵人突破。軍隊占領的地區的任何一點都對整體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每一點都必須加以防守。這樣一來,在會戰中就既談不上運動,也談不上出敵不意了。這樣一種防禦與可以稱之為好的防禦及在現代也的確出現過的好的防禦是完全相反的。


    實際上,人們之所以輕視防禦,往往是因為時代已經變了,某種防禦方法過時了,我們上麵所談的防禦方法也是這樣,這種防禦過去曾有一個時期確實比進攻有優點。


    我們不妨仔細研究一下現代軍事藝術的發展過程。起初,也就是在三十年戰爭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期間,軍隊的展開與配置是會戰的最主要的事情之一,也是會戰計劃的最重要的內容。這種情況通常使防禦者很有利,因為他的部隊已經先敵配置和展開完畢。以後,軍隊的機動能力一增加,這個有利條件立即就不存在了,於是進攻者曾有一個時期取得了優勢。以後,防禦者設法以河流。深穀和山嶺作為掩護,又取得了決定性的優勢,直到進攻者變得很機動,十分靈活,以致敢於衝進這些地形複雜的地區並分為幾個縱隊進攻,即能夠迂迴對方時,防禦者才又失去優勢。防禦者由於進攻者敢於這樣行動,就把正麵配置得越來越寬,這必然就使進攻者想出了另一個辦法,即把兵力集中在幾個點上,突破對方縱深不大的陣地。於是進攻者第三次取得了優勢,而防禦者則不得不再次改變自己的防禦方法。在最近幾次戰爭中,防禦者已經改變方法了。他把軍隊集結成幾個大的集團,通常不事先展開,而是盡可能隱蔽地配置好,也就是隻做好行動的準備,等到進攻者的措施進一步暴露之後再作行動。


    這種防禦方法並不完全排斥在部分地區作消極防禦,這種消極防禦的優點極大,因而在戰局中必須成百次地利用它。但這種防禦目前一般已不再占主要地位了,我們這裏要指出的正是這一點。


    若進攻者再發明某種新的有效的方法(但是在現在一切都趨向簡單。一切都以事物的內在必然性為根據的情況下,恐怕難以期待會出現什麽新的方法),防禦者也就必須改變自己的方法。但地形有利於防禦卻永遠是肯定無疑的,而且因為地形對軍事行動的影響現在比過去任何時候都大,所以一般地可以保證防禦原有的優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章 |進攻和防禦在戰略上的比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首先我們又要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什麽是在戰略上有利於取得成果的因素?


    正像以前說過的那樣,在戰略範圍是不存在勝利這個概念的。所謂戰略的成果,一方麵是指為戰術勝利做好有效的準備(這種準備愈好,戰鬥中的勝利就愈會有把握),另一方麵是指利用戰術上已取得的勝利。會戰勝利後,戰略能夠通過各種安排使會戰的勝利產生的效果愈多,它能從基礎被會戰動搖了的敵軍那裏奪取的戰利品愈多,對於那些在會戰中費盡力量也隻能一點一點取得的東西,它能大批大批地取得的越多,它的成果就越大。能導致這種成果或使這種成果容易取得的主要條件,即在戰略上起作用的主要因素有下麵幾個:


    (1)地利;


    (2)出敵不意(或是通過進行真正的奇襲造成出敵不意,或通過在一定的地點出敵意外地配置大量的軍隊以造成出敵不意);


    (3)多方麵攻擊;


    (以上三個因素同在戰術上的三個因素是一樣的。)


    (4)戰區通過要塞及其一切附屬設施產生的有利作用;


    (5)人民大眾的有力支持;


    (6)對巨大的精神力量的充分利用。


    那麽,這些因素對於進攻與防禦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


    防禦者占有地利,進攻者具有進行奇襲的有利條件,這在戰略範圍與在戰術範圍都是一樣的。可應該指出,奇襲這個手段在戰略範圍比在戰術範圍有效得多和重要得多。在戰術範圍,奇襲很少能發展成為大的勝利,但是在戰略範圍,通過奇襲一舉結束整個戰爭的情況卻是不少的。不過也得指出,使用這個手段是把敵人犯了重大的。決定性的。少有的錯誤作為前提的。所以,奇襲這個手段並不能在天平上為進攻的一端加上很大的砝碼。


    在一定地點配置優勢兵力造成出敵不意,這又同戰術上的情況很相似。假如防禦者把兵力分割配置在自己戰區的若幹接近地上,那麽進攻者很顯然就有以全部兵力打擊敵方軍隊的一部分的有利條件。


    但新的防禦藝術已采用了另一種行動方法,這就在不知不覺中確定了與此不同的防禦原則。隻要防禦者沒被敵人利用沒有設防的道路奔向重要的倉庫(或補給站)和未作準備的要塞或首都的顧慮,他就毫無理由分割自己的兵力,即使防禦者存在這種顧慮,他也應到進攻者選定的道路上去迎擊敵人,不然他就會失掉退路。因為,要是進攻者選擇的不是防禦者所在的道路而是另一條道路,防禦者也可以在幾天之後用全部兵力在進攻者選擇的道路上找到敵人。在大多數場合下,防禦者甚至可以確信他一定會榮幸地受到進攻者的拜訪。而且,若進攻者不得不分割兵力前進(因為給養關係,分割兵力常常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防禦者顯然還處於有利地位,能以自己的全部兵力來打擊敵人軍隊的一部分。


    在戰略範圍,翼側攻擊與背後攻擊涉及到戰區的背後和側麵,所以,它們的性質就大大改變了。


    (1)因為從戰區的一端不可能射擊到另一端,所以火力夾擊不存在了;


    (2)被迂迴者對於失去退路的恐懼小得多了,因為在戰略範圍內,空間不如在戰術範圍那樣容易被封鎖;


    (3)在戰略範圍,由於空間較大,內線(也就是較短的路線)的效果增大,這對抵抗多麵攻擊極有利;


    (4)交通線十分脆弱是一個新的因素,那就是說交通線一被切斷影響就很大。


    在戰略範圍內,因為空間較大,通常隻有掌握主動的一方,即進攻的一方才能夠進行包圍(即多麵攻擊);防禦者不能夠象在戰術範圍那樣,在行動過程中對包圍者進行反包圍,因為他的軍隊的配置既不可能有與此相對應的縱深,也不可能那麽隱蔽。當然這都是事物的性質決定的。但既然包圍不能帶來什麽利益,那麽,盡管進行包圍是容易的,這對進攻者又有什麽好處呢?所以,若不是因為包圍攻擊對交通線還有些影響的話,在戰略範圍也許根本就不會把它作為一個能導致勝利的因素了。但這個因素在最初的時刻,即在進攻者和防禦者開始接觸,但是還保持原來的部署時,很少能起很大的作用。在戰局進程中,當進攻者在敵國國土上漸漸成了防禦者,這個因素才起很大的作用。這時候,新的防禦者的交通線就變得脆弱了,原來的防禦者就能夠作為進攻者來利用這個弱點了。但這種進攻的優越性總的說來不能算作是進攻本身的優越性,因為它實際上是從防禦本身的較高關係中產生,有誰還不明白這一點呢!


    第四個因素,即戰區的有利作用,自然是在防禦一方。當進攻的軍隊發動了一次戰局,他們當然也就離開了自己的戰區,並由此受到削弱,即他們把要塞和各種倉庫留在後方了。他們需要通過的作戰地區越大,他們所受到的削弱就越厲害(因為要行軍和派出守備部隊),而防禦者的軍隊則仍保持著同各個方麵的聯係,這就是說,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要塞,不會受到任何削弱,而且離自己的人員補充和物資補給基地比較近。


    第五個因素,即人民大眾的支持,這並不是在每一次防禦中都能得到的,因為有的防禦戰局也許是在敵人的國土上進行的,但這一因素終究是從防禦的概念中產生出來的,而且在大多數場合,防禦都能得到民眾的支持。另外,這裏所說的民眾支持主要是(但並不完全是)指民軍與民眾武裝的作用,同時也是指所遇到的各種阻力比較小,人員補充與物資補給基地都比較近,補充和補給來源比較豐富等情況。


    通過1812年的戰局,使我們像通過放大鏡一樣清楚地看出第三個跟第四個因素中提出的那些手段的效果,渡過涅曼河的是五十萬人,而參加博羅迪諾會戰的卻隻有十二萬人,到達莫斯科的就更加少了。


    我們可以這麽說,這次巨大的戰局的效果很大,俄國人即使不繼而進行反攻,也可以在長時期內不致遭到新的侵犯。當然,除瑞典之外在歐洲國家中沒有一個國家同俄國的情況相似,可是這個因素仍然是起作用的,隻不過是作用的大小有所不同而已。


    對第四個與第五個因素還需要作一點說明。有利於防禦的這兩個因素在真正的防禦中,也就是在本國境內進行的防禦中才能夠發揮作用,當在敵國國土上進行防禦,而且防禦與進攻行動交織在一起時,它們的作用就會減弱。當我們考慮到這一情況時,我們將會發現這兩個因素大概像上述第三個因素一樣,又會對進攻產生一種新的不利。正如防禦不是單純由抵禦因素構成的一樣,進攻也不是完全由於積極因素構成的,甚至一切不能直接導致媾和的進攻,都不得不以防禦告結束。


    既然在進攻中出現的一切防禦因素都是由於具有進攻的性質,也就是由於它們是屬於進攻的而受到削弱,那就必然認為這一點是進攻中的普遍弱點。


    這並不是無謂的詭辯,相反,一切進攻的主要弱點正在這裏,因此在製定一切戰略進攻計劃時必須一開始就特別注意這點,即特別注意進攻後接踵而來的防禦。關於這一點我們將在《戰局計劃》一篇中作詳細研究。


    巨大的精神力量,有時像真正的酵素一樣滲透在戰爭的各個要素之中,因而在一定的情況下統帥能夠利用它們來增強自己的力量。應該認為,防禦者與進攻者一樣,也擁有這些精神力量;盡管有些精神力量,如果造成敵軍的混亂與恐懼,在進攻中起的作用特別顯著,但是它們通常隻在決定性打擊以後才出現,因而,對決定性打擊本身很少能起到重大作用。


    到此,我們認為已充分論證了防禦是比進攻強的一種作戰形式這一論點。但是,還剩下一個一直沒有談到的小因素需要略提一下,這就是勇氣――軍隊由於意識到自己是進攻者而感到自己占有優勢的一種感覺。這種感覺確實是存在的,但在軍隊由於勝利或失敗。由於指揮官的才幹或者無能而產生的更普遍更強烈的感情中,它很快就會漂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四章 |進攻的向心性和防禦的離心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進攻的向心性與防禦的離心性這兩個概念,這兩種在進攻和防禦中使用軍隊的形式,在理論與實踐中常常出現,以致不知不覺地造成一種印象,似乎它們分別是進攻和防禦所固有的形式。可是,稍加思索就可以知道,事實上並非如此。因此,我們想盡早地研究一下,一勞永逸地得出明確的概念,以便以後進一步考察進攻和防禦的關係時可以完全撇開它們,以免常常受到它們所造成的似乎是有利或有弊的假象的影響。因此,我們在這裏把它們看作純粹抽象的東西,像提煉酒精似地把它們的概念抽出來,至於這些概念在實際中所起的作用,則留待今後再作研究。


    不論在戰術範圍還是在戰略範圍,人們都可以想象防禦者是處於等候狀態的,也就是說,是處於駐止狀態的;而進攻者就是運動的,而且是針對著防禦者這種駐止狀態進行運動的。從這一點就必然得到結論:即隻要進攻者一直在運動,防禦者一直保持駐止狀態,那隻有進攻者可以隨意進行包圍與合圍。進攻者可以根據利弊得失決定是否采取向心進攻,這應該看作是進攻的普遍優點。但是,進攻者隻是在戰術範圍才有這種選擇自由,在戰略範圍並不總有這種自由。在戰術範圍內,防禦者兩翼的依托點幾乎決不會是絕對有保障的,但在戰略範圍,當防線從一個海岸直線地延伸到另一海岸,或者由一個中立國延伸到另一中立國時,兩翼的依托點則經常是安全的。在這種情況下,向心地進攻就不可能,上述選擇自由也就受到了限製。但當進攻不得不向心地進行時,這種選擇自由就受到了更大的限製。假如俄國與法國要進攻德國,它們的軍隊隻能形成合圍態勢,而不能事先集結在一起。假如我們可以假定,在大多數情況下向心形式對發揮兵力的作用而言是較弱的形式,那麽,進攻者因為在選擇這種形式方麵有較大的自由而獲得的利益,恐怕會被在沒有選擇自由的場合被迫使用這種較弱的形式而完全抵消。


    現在我們想進一步考察這兩種形式在戰術範圍與戰略範圍的作用。


    人們認為,軍隊從圓周向圓心作向心運動的時候,兵力在前進中會越來越集中,這是一個重要的優點。兵力越來越集中固然是事實,但是這並不是什麽優點,因為雙方兵力都在集中,不隻對一方有利。在分割兵力發揮離心效果時也是一樣。


    但另一個優點,也可以說是真正的優點,是軍隊在向心運動時都對一個共同點發揮作用,而在離心運動時不是這樣。但是向心運動能產生哪些效果呢?要迴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分別從戰術與戰略兩個方麵來談。


    我們不想作過於詳細的分析,我們把下列幾點看作是向心運動產生的有利的效果:


    當軍隊的各部分相互接近到某種程度時,火力效果就可以增加一倍,至少會有所加強;


    可以對敵方的同一個部分進行多方麵攻擊;


    可以去切斷敵方的退路。


    切斷退路在戰略範圍也是可行的,不過顯然要困難得多,因為戰略範圍空間廣大,不容易封鎖。至於對敵人的某一個部分進行多方麵攻擊,一般來說,被攻擊的這一部分軍隊越小,越是接近最低限度,即越是接近單個士兵,這種攻擊就會越有效,就越能起決定性作用。一個軍團完全能夠同時多方麵作戰,一個師要做到這一點就較困難,而一個營隻有集結在一起才能做到這一點,至於單個士兵,根本就不可能這樣作戰。在戰略範圍有大量的軍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可在戰術範圍卻恰好相反。由此可見,多方攻擊在戰略範圍不可能取得同戰術範圍一樣的效果。


    火力效果根本不是戰略範圍的問題,不過,在戰略範圍與之相應的卻有另一個問題,即是基地受威脅的問題。當敵人在背後或遠或近的地方取得勝利時,任何軍隊都會在不同程度上有基地受到威脅的感覺。


    由此可以肯定,軍隊在向心運動時有一個優點,那就是對甲產生效果時,同時對乙產生效果,並且並不因此削弱對甲的效果;對乙產生效果的時候,又同時對甲產生效果,所以,總的效果不是對甲的效果加上對乙的效果,而是更大一些。這一優點在戰術範圍和戰略範圍雖然有所不同,卻全是存在的。


    但是軍隊在離心運動時,相應地有什麽優點呢?顯然是軍隊集結在一起和在內線運動這兩點。至於軍隊集結在一起和在內線運動怎麽會成倍地增加力量,致使對方沒有巨大的兵力優勢就不敢在這種不利情況下向它發起進攻,這一點已經沒有必要加以論證了。


    盡管防禦者開始運動要比進攻者晚一些,但他總可以及時地擺脫停滯的被動狀態的,隻要他一開始運動,那麽,比較集中和處於內線這兩個優點就比進攻的向心形式對於取得勝利更具有決定性意義,而且常常也能起更大的作用。而要取得成果必然是以取得勝利為前提的。在考慮切斷敵人退路之前,必須先戰勝敵人。簡而言之,向心形式和離心形式的關係大致上同進攻和防禦的關係相同。向心形式能導致輝煌的成果,離心形式能比較有把握取得成果,前者是較弱的形式,但具有積極的目的,後者是較強的形式,但具有消極的目的。所以,在我們看來,這兩種形式是各有利弊,不相上下的。現在隻要再說明一點,即防禦並不是在所有時候都是不可能向心地使用兵力的(因為防禦不是在任何場合都是純粹的防守),人們至少再沒有理由認為,僅是向心運動的效果就足以使進攻對防禦具有普遍的優勢。同時這也可以讓人們在考慮問題時擺脫這一看法所常常發生的影響。


    我們以上所說的,既適用於戰術方麵,也適用於戰略方麵。現在還必須指出僅同戰略有關的極為重要的一點。內線的利益是隨著有關空間的擴大而擴大的。在幾千步或者半普裏的距離上人們自然不能贏得象在數日行程乃至二十到三十普裏的距離上所能贏得的那麽多的時間。前一種場合空間比較小,屬於戰術範圍,後一種場合空間較大,屬於戰略範圍。雖然在戰略範圍要達到目的確實比在戰術範圍需要更多的時間,戰勝一個軍團不可能像戰勝一個營一樣快,可是在戰略範圍需要增加的時間也有一定的限度,也就是說隻需要增加到一次會戰所持續時間那麽長,至多是拖延幾天進行會戰不至於遭受太大犧牲的那麽幾天。另外,先敵行動帶來的利益在戰略範圍和在戰術範圍相比也有很大的差別。戰術範圍空間較小,會戰中一方的運動幾乎是在另一方的視野內進行的,所以處於外線的一方多半能迅速發覺敵人的運動。但是戰略範圍空間就比較大,一方的運動連一晝夜都瞞不過敵人的情況是極為少有的,如果隻是一部分軍隊在運動,並且它們是被派遣到很遠的地方去,那麽,幾個星期沒有敵人發現也是常見的事。如果一方處於最適於利用隱蔽之利的地位,在這裏隱蔽能給他多麽大的好處,這是十分容易看清的。


    關於發揮兵力的向心運動的效果及離心運動的效果,以及它們同進攻和防禦的關係我們就研究到這兒,以後在談到進攻和防禦時,我們還將要談到這方麵的問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五章 |戰略防禦的特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前麵講了防禦究竟是什麽。防禦無非是一種比較強的作戰形式,人們想利用這種形式取得勝利,以便在取得優勢後轉入進攻,也就是轉向戰爭的積極目的。


    即使戰爭的意圖隻是保持現狀,單純的抵禦也是和戰爭的概念相矛盾的,因為作戰無疑不是忍受。等防禦者取得顯著的優勢時,防禦就已完成了它的使命,如果防禦者不是自甘滅亡,他就必須利用這一優勢進行反攻。理智告訴我們,必須趁熱打鐵,要利用已經取得的優勢阻止敵人的另一次進攻。至於應該怎樣以及在何時何地開始反攻,當然要依據許多其他條件來決定,這些問題將在以後闡述。我們在這裏要說的是:應該把轉入反攻看作是防禦發展的必然趨勢,是防禦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無論在什麽場合,假如在軍事上通過防禦形式所取得的勝利不以某種方式加以利用,而聽任它象花朵一樣枯萎凋謝了,那就是重大的錯誤。


    防禦的最光彩的部分是迅速而猛烈地轉入進攻(這是閃閃發光的複仇利劍)。誰要是在防禦時不考慮這一部分,或者更準確地說,不把它看作是防禦的一部分,他就永遠不會理解防禦的優越性,就永遠隻能想通過進攻去摧毀敵人的手段和增加自己的手段。但是,這些手段的喪失和取得並不決定於如何打結而取決於如何解結。另外,如果認為進攻總是出其不意的攻擊,因而在想象中防禦無非是處境困難和陷於混亂,那就是把事實全都歪曲了。


    征服者進行戰爭的決心當然比沒惡意的防禦者下得早,如果征服者懂得很好地保守措施的秘密,他就往往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出敵不意地進攻防禦者,但是這不是戰爭中必然的現象,實際情況不會是這樣的。與其說戰爭是隨征服者一同出現的,毋寧說是隨防禦者一同出現的,因為入侵引起了防禦,而有了防禦才引起了戰爭。征服者總是愛好和平的(如拿破侖一貫聲稱的那樣),他十分願意和和平平地進入我國。可是為了使征服者不能得逞,我們就必須進行戰爭,因此就得準備戰爭。換句話說,正是那些被迫進行防禦的弱小國家,應時常做好戰爭的準備,以免遭到突然的進攻。這正是軍事藝術要求人們這麽做的。


    至於誰首先出現在戰場上,這在多數場合並不取決於是抱有進攻意圖還是抱有防禦意圖,而完全取決於另外的一些東西;因此進攻意圖和防禦意圖不是誰先出現在戰場上的原因,而常常是誰先出現在戰場上的結果。既然突然進攻很有利,那麽誰先做好準備,誰就能由於這個原因采取進攻的方式;而準備較遲的一方,就隻能利用防禦的優點來稍微彌補一下自己準備較遲而產生的不利。


    然而,能夠有效地利用較早作好準備這一點,一般說來應該看作進攻的優點(這在第三篇中也已經肯定),可這個一般的優點並不是在任何場合都必然會出現。


    因此,假如我們設想一下,防禦應是什麽樣的,那麽我們說,防禦應該是:盡可能地準備好一切手段,有一支能征善戰的隊伍,有一個不是心中無數和提心吊膽地等候敵人而是行動主動和沉著冷靜的統帥,有不怕任何圍攻的要塞,最後,還要有不怕敵人而使敵人害怕的堅強的民眾。在具備了這些條件之後,防禦和進攻比較起來,大概就不會如某些人想象的那樣扮演可憐的角色,而進攻也不會像某些人模模糊糊地想象的那樣輕而易舉和萬無一失了,在那些人看來進攻意味著勇敢。意誌力及運動,而防禦卻意味著軟弱與癱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六章 |防禦的方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防禦中除了軍隊的絕對數量與質量以外,決定戰術結果和戰略結果的還有有利的地理位置。出敵不意。多麵攻擊。戰區的有利作用。民眾的支持及巨大的精神力量等因素,防禦者在利用這些因素方麵是如何自然地比進攻者優越,我們在本篇第二。三章中已講過了。在這裏我們認為再談一談主要供防禦者利用因而可以看作是支持防禦這個大廈的各種支柱的那些手段是有益的。


    一。後備軍。在現代,後備軍也被用來出國進攻敵國了,並且不容置疑,在有些國家,譬如在普魯士,後備軍這一組織幾乎必須看作是常備軍的一部分,因而它已經不再隻能用於防禦了。可是也不能不看到,人們在1813年。1814年和1815年廣泛利用後備軍是在防禦戰爭中開始的;後備軍隻在極少地方是像普魯士那樣組織的,而那些組織不完善的後備軍,用於防禦必然要比用於進攻更為合適。另外,在後備軍的概念中總是包含著這樣一種含義,即全體民眾以他們的體力。財產和精神在戰爭中不同於一般地。或多或少誌願地去協助作戰。後備軍這一組織越不具有這種性質,編成的隊伍就越成為一種變相的常備軍,越具備常備軍的優點,但也就越缺乏真正的後備軍的優點。真正後備軍的優點是:擁有廣泛得多。生動得多。十分容易因精神和信念的作用而大大增強的力量。後備軍的實質就表現在這些方麵,後備軍這一組織形式必須使全體民眾發揮這種協助作用,否則,期待後備軍有什麽特別的成就就隻能是幻想。


    顯而易見,後備軍的這種實質同防禦的概念有著很密切的關係,因此不能不看到,這樣的後備軍用於防禦總比用於進攻更為恰當,後備軍可以挫敗進攻,這種效果主要在防禦中才得以表現出。


    二。要塞。進攻者能夠利用的要塞,僅限於邊境附近的要塞,因此要塞對他的幫助不大。防禦者卻可以利用全國的要塞,因而有非常多要塞能發揮作用,而且這種作用本身也強大得多。一個能迫使敵人軍隊發起真正的圍攻而自己又能守住的要塞,當然比一個隻能讓敵人打消占領這一地點的想法,因而不能真正牽製和消滅敵人軍隊的要塞,在戰爭中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民眾。雖然在大多數場合下戰區內單個居民對戰爭的影響,像滴水在整個河流中的作用那樣,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全國居民,即使在壓根不是民眾暴動的場合,對於戰爭的總的影響也決非無足輕重。假如民眾確實是服從本國國家機構的,那麽在本國進行任何活動都比較容易。敵人要使居民盡任何大小義務,隻有公開使用暴力,用強製手段才有可能,而必須動用軍隊使用暴力,這將令敵人消耗大量兵力和增加許多勞累。防禦者卻可以得到這一切,即便民眾沒有像在熱情地作出自我犧牲的場合那樣真正出於自願,長期形成的公民的服從性也會讓他們貢獻一切(這種服從性已成為居民的第二天性,它由一些根本不是來自軍隊的。同軍隊沒有任何關係的其他威嚇和強製手段維持著)。並且,出於真正忠誠的自願協助,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很多的,在一切不需要流血犧牲的事情上,這種協助總是不會少的。我們隻提出其中一件對作戰有重大意義的事情,這就是情報。這裏講的主要不是指出於重大的需要而通過偵察取得的情報,而是指軍隊在日常勤務中遇到的弄不清的細小的情況,同居民的良好關係使防禦者在這方麵處處占優勢。最小的偵察隊。每個小哨。每個哨兵和每個外出執行任務的軍官都需要向當地居民了解有關敵人。友軍和當麵之敵的情報。


    如果我們在考察了這種一般的並且常常會發生的情況以後,再研究一下特殊的情況,即居民開始直接參予鬥爭,以及居民參加鬥爭發展到最高階段,像在西班牙那樣主要以民眾戰爭的方式進行鬥爭,那麽,我們就會明白,在這種情況下已不單純是民眾支持的增加,而是出現了另一種真正的力量,據此我們可以提出:


    四。民眾武裝或民兵是一種較獨特的防禦手段。


    五。最後,我們還可以把同盟者作為防禦者的最後支柱。這裏所指的當然不是進攻者也有的一般的同盟者,而是指與某個國家的存亡有著切身利害關係的那種同盟國。隻要看一看當前歐洲各國的情況,我們就會發現,國家和民族的大大小小的利益毫無疑問都是極為複雜並變化多端地交織在一起(我們在這裏不談一貫保持的。力量和利益的均勢,這種均勢實際上並不存在,因此往往被理所當然地否定掉了)。每一個這樣的交叉點全都是一個起穩定作用的結,因為在這種結上,一個趨向是另外一個趨向的平衡力量;這些結又聯係成較大的整體,任何變化都必然會部分地影響到這種聯係。因此,各國相互間的關係的總和更多地是有利於整體上的維持現狀,而不是使它發生變化,也就是說,一般來說存在著維持現狀的傾向。


    我們認為,對政治均勢應該作上述這樣的理解,而且,凡是很多文明國家進行了多方麵接觸的地方,都會自然產生這種意義的政治均勢。


    關於共同利益要求我們去維持現狀的這種傾向能起多大作用,這是另外一個問題。當然,我們可以設想,個別國家之間的關係會發生變化,有的變化使整體容易發揮這種維持現狀的作用,有的變化則使整體很難發揮這種作用。在前麵一種場合,這種變化是保持政治均勢的力量,因為它們和共同利益的傾向是一致的,所以它們也會得到共同利益中的大部分。但是在後一種場合,這種變化隻是一種變態,是個別部分在積極活動,是一種真正的病態。在由大大小小的許多國家結成的非常不牢固的整體內出現這種病態,是不足為奇的,即使是生物的那種調節很好的有機的整體內,也會出現這樣的病態。


    因此,如果有人向我們指出,曆史上曾有個別國家可以實現隻對自己有利的重大變化,而整體卻連製止這種改變的嚐試都沒有,甚至有個別國家可以高踞其他各國之上,幾乎成為整體的絕對統治者。那麽,我們的迴答是:這決不能證明共同利益要求維持現狀的傾向就不複存在了,而隻能證明這個傾向的作用在當時還不夠強大;向某一目標的引力並不等同於向那個目標的運動,但決不能因此就說這種引力不存在,這個道理我們在天體力學上可以看得再清楚不過了。


    我們說:要求維持均勢的傾向就是要維持現狀。當然,我們是以現狀中存在著平靜狀態,即以均勢為前提的;因為一旦平靜狀態遭到了破壞,一旦出現了緊張局麵,保持均勢的這種傾向當然也可能發生變化。可是,如果從本質上看問題,那麽,這種變化總是隻涉及少數幾個國家,永遠不會涉及大多數國家。因此可以斷定,大多數國家都看到它們自己的生存自始至終是由各國的共同利益來維持和保證的,並且也可以肯定,每一個沒有和整體處於緊張狀態的國家在進行自衛的時候,支持它的國家要比反對它的國家多。


    誰嘲笑這些考察是空想,誰就是拋棄了哲學上的真理。但是,盡管哲學上的真理使我們認識了事物的基本要素之間的互相關係,假如不考慮一切偶然現象,企圖從這種相互關係中推論出能夠支配每一個具體情況的法則,這當然也是不適當的。不過,誰如果是不能超出在軼事趣聞之上(象一位偉大的作家所說的那樣),卻用這些東西來編纂全部曆史,處處從個別的現象出發,從細節問題出發,而且隻限於尋找最直接的原因,從來不深刻地探討總的在根本上起支配作用的關係,那麽他的看法就隻能對個別事件有價值,對這種人來說,哲學對一般情況所規定的一切,自然是難以設想的了。


    如果不存在那種普遍追求平靜和維持現狀的傾向,那麽很多文明國家就決不可能長時期地共同存在,它們必然會合並成一個國家。既然現在這樣的歐洲已存在了一千多年,共同利益要求維持現狀的傾向產生這樣的結果。假如整體並不是永遠足以維護每一個國家,那也是這一整體生活中的不正常現象,可是這種不正常現象並沒有破壞整體,而是被整體消除了。


    有些嚴重破壞均勢的變化會被其他國家的多多少少的公開的反抗所阻止或消除,這一點隻要瀏覽一下曆史就能明白,羅列大量這種事實來作說明完全是多餘的。我們在這裏隻想談一個事件,因為那些嘲笑政治均勢這個思想的人常常提到它,而且在這裏談一個無辜的防禦者遭到滅亡而沒得到任何外國援助的事例,可能是十分合適的。我,而其他歐洲國家中卻沒有一個曾拔刀相助。這一事實初看起來仿佛可以充分證明,政治均勢一般地說是不起作用的,或者至少在個別情況下是不起作用的。這樣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會被人消滅,成為幾個強大的國家(俄國和奧地利)的掠奪物,這似乎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情況。既然這種情況不能對整個歐洲各國的共同利益發生影響,那麽人們會認為,這種共同利益對維護各個國家所起的作用隻能說是虛構的。然而,我們依舊堅決地認為,個別事件無論多麽突出,它都不能成為否定一般情況的論據;其次,我們認為,波蘭的滅亡並非像表麵上看來那麽難以理解。難道波蘭真的可以看成是一個歐洲國家,可以看作是歐洲各國中一個具有同等水平的成員嗎?不能!它是一個韃靼國,但是它不是像克裏米亞的韃靼人那位於黑海之濱,即位於歐洲國家的邊緣地區,而是位於歐洲各國之間的維斯拉河流域。我們這麽說既不是蔑視波蘭人民,也不是想證明這個國家是應被瓜分的,而隻是為了真實地闡明情況。近百年來,這個國家基本上沒有起什麽政治作用,對其他國家來說,它隻是引起紛爭的原由。波蘭就其本身的狀況及國家的結構來說,是不可能在其他各國之間長期存在下去的;而要根本改變這種韃靼人的狀態,即便波蘭人的領袖也有這種願望,是一件需要半個世紀甚至一個世紀才能完成的工作。況且這些領袖本身的韃靼人習氣很深,他們很難產生這種願望。**的國家生活與他們極端的輕舉妄動互相助長,使他們踉踉蹌蹌地墜入深淵。早在波蘭被瓜分之前,俄國人在那裏就如同在自己家裏一樣,獨立自主的國家這個概念根本就不存在;可以完全肯定,即使波蘭不被其它大國瓜分,它也一定會變成俄國的一個省分。如果情況完全不是這樣,如果波蘭本來是個有自衛能力的國家,那麽那三個強國就不會這樣容易地瓜分它;同時那些和波蘭的存亡有著切身利害關係的強國,如法國。瑞典和土耳其就能夠以完全不同的態度來協力維護波蘭了。但是,一個國家的生存完全依靠外來的力量來維護,這自然是較過分的要求。


    在一百多年以前已多次談到瓜分波蘭的問題,從那時起,人們就不把這個國家看作是門禁森嚴的住宅,而看作是一條外國軍隊常常來來往往的公共大道。難道阻止這一切是其他各國的任務嗎?難道能要其他國家經常拔出利劍來維護波蘭在政治上的尊嚴嗎?這就無異於要求人們做一件道義上不可能做的事。在這個時期波蘭從政治上看好像是一片荒無人煙的草原;人們不能始終保護這片位於其他各國之間的。沒有防守的草原不受這些國家的侵犯,同樣也不能保證這個的國家的所謂不可侵犯性。根據所有這些理由,對於波蘭的無聲無息的滅亡,就像對於克裏米亞韃靼國的默默無聞的滅亡一樣,不應感到驚訝。土耳其比任何一個歐洲國家對保持波蘭的獨立有更大的利害關係,但是土耳其看到,保護一個毫無抵抗能力的草原是徒勞而無益的。


    我們再迴到我們討論的問題上來。我們認為,我們已證明,防禦者一般比進攻者更有希望得到外國的援助。防禦者的存在對於一切其他國家愈是重要,也就是說它的政治。軍事狀況愈是健全,它就越有把握得到外來的援助。


    我們在這裏提出來的主要供防禦者利用的手段自然並不是每一次防禦都能具備的,可能有時缺少這幾種,有時缺少那幾種,不過,就總的防禦這個概念來說,它們全部都是屬於防禦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七章 |進攻和防禦的相互作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進攻和防禦是可以區別開的兩個概念,現在,我們準備對兩者分別進行考察。根據下麵的理由,我們從研究防禦開始。防禦的規則以進攻的規則為根據,而進攻的規則又以防禦的規則為根據,這是非常自然和必要的。可是,要使一係列概念有一個開端,也就是說,要使這些概念得以成立,必須從進攻和防禦之中找出一個起點。現在要講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起點。


    假如我們從哲學上來研究戰爭的發生,那麽我們就可以知道,戰爭的概念不是隨進攻而是隨防禦一同產生的,因為進攻的絕對目的與其說是鬥爭毋寧說是占領,而防禦則是以鬥爭為直接目的,抵禦和鬥爭顯然是一迴事。抵禦的目的完全是對付進攻,因而必定以對方的進攻為前提;進攻的目的卻不是對付抵禦,而是為了別的東西,是為了要占領,因而並不必然以對方的抵禦為前提。因此,首先使戰爭要素發生作用。首先從自己的立足點出發考慮作戰雙方並為戰爭製定最初法則的一方顯然是防禦者。這裏談的不是個別具體情況,而是理論家為了確定理論的發展而假設的一般的。抽象的情況。


    從這裏我們能夠知道,在什麽地方可以找到進攻和防禦的相互起作用的起點,那應是在防禦上。


    假如上述結論是正確的,那麽,即使防禦者對進攻者的行動還一無所知,他也一定有確定行動的依據,而且這些依據必然決定著戰鬥手段的部署。相反地,隻要進攻者不了解敵情,他就一定沒有確定行動的依據(包括確定如何使用戰鬥手段)。他能做到的隻是攜帶戰鬥手段,即攜帶軍隊去實行占領。實際情況正是這樣,因為攜帶戰鬥手段還不等於使用戰鬥手段。進攻者攜帶戰鬥手段是出於一種極一般的假定,即他或許要使用戰鬥手段,也就是他不是用派遣官員和發表宣言的方式,而是用軍隊來占領別國的土地,這在實際上也還不能夠說是積極的軍事行動。可是防禦者不僅集中了戰鬥手段,並且還根據自己的作戰企圖部署了戰鬥手段,他首先采取了真正符合戰爭觀念的行動。


    第二個問題是:在不存在進攻這個概念之前,什麽可能是在理論上最先確定防禦行動的根據?目標顯然是在於占領的前進,這種前進應該說是戰爭以外的東西,但是軍事行動的最初規則卻是以它為依據的。防禦要阻止這種占領國土的前進,必然會聯係到國土來考慮問題,因此就產生了最初的。最一般的防禦方法。這些方法一經過確定,進攻就針對它們采取對策;防禦研究了進攻所使用的手段,於是又出現新的防禦原則。這樣就出現了互相作用,隻要不斷產生的新結果值得考慮,理論就可以連續不斷地研究這種相互作用。


    為了使我們以後的一切考察更為透徹和更有根據,這一簡短的分析是必要的。進行這種分析不是為了在戰場上使用,也不是為了未來的統帥,而是為了一群理論家還過分輕率地對待這種問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兵法輯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你是我的一盤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你是我的一盤菜並收藏兵法輯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