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謀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原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1);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2)。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3),其次伐交(4),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轀(5),具器械(6),三月而後成,距堙(7),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8),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9),拔人之城而非攻也(10),毀人之國(11)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12)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13),五則攻之(14),倍則分之(15),敵則能戰之(16),少則能逃之(17),不若則能避之(18)。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19)也。


    夫將者,國之輔(20)也。輔周(21)則國必強,輔隙(22)則國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23):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24);不知三軍(25)之事,而同(26)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27)。


    故知勝(28)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29)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禦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30);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注釋】


    (1)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完整地使敵國降服是上策,經過交戰擊破敵國就次一等。全國,指使敵國完整地降服;破國,這裏指攻破敵國。曹操注:“興師深入長驅,距其城郭,絕其內外,敵舉國來服為上;以兵擊破,敗而得之,其次也。”


    (2)軍、旅、卒、伍:古代軍隊的編製單位。舊說二千五百人為軍;五百人為旅,一百人為卒,五人為伍。春秋以後,各諸侯國發展情況不同,軍隊編製不完全一樣。


    (3)上兵伐謀:最好的用兵方法是以謀伐敵,即以計謀使敵屈服。伐,討伐、攻打。伐謀,用謀略戰勝敵人。


    (4)伐交:交,這裏指外交。伐交,指通過外交途徑,分化瓦解敵人的盟國,擴大、鞏固自己的盟國,迫使敵人陷於孤立,最後不得不降服。


    (5)轀(fénwēn):古代攻城用的四輪車,用排木製作,外蒙牛皮,可容納十人,用以運土填塞城壕。


    (6)具器械:準備攻城用的器械。具,準備。


    (7)距堙(yin):用以攻城而堆積的土山,以便登城或觀察情況。


    (8)蟻附之:指士兵像螞蟻一般爬梯攻城。


    (9)屈人之兵:降服敵人的軍隊。非戰:指運用“伐謀”“伐交”等辦法迫使敵人降服,而不用交戰的辦法。


    (10)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指奪取敵人的城堡不靠硬攻的辦法。


    (11)毀人之國:漢簡《孫子兵法》作“破人之國”。


    (12)頓:通“鈍”,這裏指疲憊、受挫的意思。


    (13)十則圍之:有十倍於敵人的絕對優勢的兵力,就要四麵包圍,迫敵降服。


    (14)五則攻之:有五倍於敵的優勢兵力,就要進攻它。


    (15)倍則分之:有一倍於敵人的兵力,就設法分散敵人,以便在局部上造成更大的兵力優勢。


    (16)敵則能戰之:同敵人兵力相等,就要善於設法戰勝敵人,如設伏誘敵等。敵,這裏指勢均力敵。


    (17)少則能逃之:兵力比敵人少,就要能擺脫敵人。逃,脫離、擺脫。


    (18)不若則能避之:各種條件均不如敵人時,就要設法避免與敵交戰。


    (19)小敵之堅,大敵之擒:力量弱小的軍隊,如隻知堅守硬拚,就會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


    (20)國:指國君。輔:輔佐、輔助。這裏引申為助手。


    (21)周:周到、周全。


    (22)隙:漏洞、缺陷。


    (23)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此句有的版本作“軍之所以患於君者三”。患,危害、貽害。


    (24)縻軍:束縛軍隊,使軍隊不能根據情況相機而動。縻(mi),羈縻、束縛。


    (25)三軍:軍隊的通稱。周代,大的諸侯國設三軍,有的為左、中、右三軍,有的為上、中、下三軍。


    (26)同:共同,這裏是參與、幹涉的意思。


    (27)亂軍引勝:擾亂自己的軍隊,而導致敵人的勝利。引,引導、導致。


    (28)知勝:預知勝利。


    (29)識眾寡之用:善於根據敵對雙方兵力對比的眾寡情況,正確采用不同戰法。識,漢簡《孫子兵法》作“知”。


    (30)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殆,危險。知彼知己,指了解敵人各方麵情況,也了解自己的長處和弱點,了解了敵情也了解了本軍情況,有把握才打,沒有把握就不打。所說百戰不殆,即每次作戰都沒有危險。


    【翻譯】


    孫子說:大凡用兵的原則是,以能使敵人舉國不戰而降是上策,用武力使之降服便要稍遜一籌;能使敵人全軍不戰而降是上策,而用武力擊破取勝便要稍遜一籌;能使全旅不戰而降是上策,而用武力擊破敵旅取勝便要略遜一籌;能使敵人全卒不戰而降是上策,擊潰敵卒使之降服就略遜一籌;能使敵人全伍不戰而降是上策,擊潰敵伍而取勝就略遜一籌。所以,百戰百勝者,雖然高明,但不是用兵策略中最高明的;不用武力進攻就能使敵人降服,才是高明中的高明。


    因此說,用兵作戰的策略,最高明的是開戰之前便已用謀略使敵人屈服;其次是運用外交手段取得勝利;再次才是用武力去奪取勝利;攻打敵人的城池是最差的策略。攻城,是不得已而為之,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為了攻城,修造盾牌輪車,準備各種攻城器械,至少需要三個月;堆築攻城用的土山,又至少需要花費三個月才能完成。如果將領難以擬製焦躁的情緒,命令士兵像螞蟻一樣爬上雲梯去攻打敵人城池,結果可能是士兵死傷三分之一,但仍未能攻破敵人的城池。這就是使用攻城策略的危害。


    因此,善於用兵打仗的人,能不依靠戰場廝殺而讓敵人的軍隊降服,能不依靠強攻來奪取敵人的城池,能消滅敵國而不必進行曠日持久的征戰。他們務求用“全勝”的策略爭勝於天下,從而既能不使國力、兵力受挫,又能獲得全麵勝利。這正是以謀略克敵製勝的法則。


    所以,在實際作戰中的戰術方法是:我方的兵力十倍於敵軍時,就實施圍殲;我方的兵力五倍於敵軍時,便對敵軍發起猛攻;我方的兵力兩倍於敵軍時就要設法將敵軍分散,各個擊破;敵我雙方的兵力相當時,可以與敵軍對抗;我方兵力比敵軍少時,就要設法擺脫敵軍;我方的實力不如敵軍時,就要盡量避免與其交戰。因為,弱小的一方如果死拚固守,就必然會被實力強大的對方所擊敗製服。


    將帥是國君的輔佐,輔佐得周詳嚴密,國家就必定強盛;輔佐有疏漏,國家就必然衰弱。


    國君對軍隊的危害大體有三種:不了解軍隊不可以進攻而命令進攻,不了解軍隊不能撤退而強令軍隊撤退,這叫做束縛軍隊;不懂得軍中事務卻要幹預軍隊的管理事務,將士們會無所適從;不懂得軍隊作戰的權宜機變,卻要幹預軍隊的指揮,將士就會產生疑慮。如果軍隊既無所適從,又疑慮重重,其他諸侯國就會趁機興兵作難。這就叫做自亂其軍,自取其敗。因此,以下五種情況可預見獲勝:懂得什麽情況下可以與敵作戰,什麽情況下不能與敵作戰的,能夠獲勝;懂得根據兵力的多寡而靈活采取不同戰略戰術的,能夠獲勝;將帥與士兵同心同德、同仇敵愾的,能夠獲勝;以有備之師對付疏懈之敵的,能夠獲勝;將帥有組織指揮才能而國君又不妄加幹預的,能夠獲勝。這五者是作戰取勝的根本條件。


    所以說:既了解敵方情況,又了解自己情況,才能常勝不敗;不了解敵方情況,隻了解自己情況,勝敗的幾率均等;既不了解敵方情況,又不了解自己情況,那每戰必敗。


    【按語】


    本篇通篇講的都是謀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內容:


    一是攻敵策略。孫子認為“上兵伐謀”,克敵製勝最好的方法是伐謀,就是以武力為後盾,靠智謀取勝。


    二是闡述了謀攻的最高追求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不費一兵一卒就迫使敵人屈服投降是最理想的作戰方案,就算取不到最理想的結果,也應該力求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勝利。


    三是謀攻的方法和利弊,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科學真理。


    【實例解讀】


    壽春之戰


    在本篇中孫子提出的上兵伐謀的思想,可以說是軍事戰略學中的大智慧、大謀略。不戰而屈人之兵,多用的是王者之氣,靠的是天道民心;而以戰來屈人,多用殺人掠地的霸氣。


    司馬昭繼父兄獨掌中央朝權,先後誅滅反叛的王淩、毋丘儉,企圖代魏自立。親曹氏的征東將軍諸葛誕擁兵淮南,欲與司馬氏對抗。司馬昭於甘露二年五月,采納謀士賈充的建議,晉升諸葛誕為司空,召其進京。諸葛誕拒不奉詔,並進攻揚州刺史樂琳,起兵反司馬昭。諸葛誕采取聯合東吳,以逸待勞,據守揚州(治壽春,今安徽壽縣)的方略。東吳派魏降將文欽及將軍全懌、全端、唐諮、王祚等率援兵3萬人,並另行發兵支援。諸葛誕還調集淮北屯田兵,據守揚州的總兵力達十幾萬人。六月,司馬昭挾魏帝東征,統率(26)萬大軍進至丘頭(今河南周口市沈丘東南)。遣鎮南將軍王基及安東將軍陳騫圍壽春。文欽等乘圍城未合,領兵突入城內助守。司馬昭部將多欲強攻。司馬昭則認為,“城固而眾多,攻之必力屈,若有外寇,表裏受敵,此危道也”(《三國誌魏書》),遂采取圍而不攻,令敵自困而敗的方針。命王基等圍城築壘,守壘困城;又使監軍石苞、兗州刺史州泰等率領精銳部隊,防備吳軍來援。文欽等人曾多次出城攻壘,企圖打破包圍,均被魏軍擊退。吳將朱異率援軍進至陽淵(今安徽霍邱東北),被石苞擊敗。七月,吳大將軍孫琳統兵進駐鑊裏(今安徽巢縣西北),遣朱異率兵5萬援壽春。石苞等人再敗朱異,並出奇兵盡焚吳軍糧秣。孫琳斬朱異以卸責,退兵還吳。次年正月,諸葛誕軍大造攻具,連續五晝夜攻擊南圍,企圖突圍而出。王基軍據圍堅守,居高臨下,以發石車、火箭擊燒其攻具。諸葛誕軍傷亡慘重,敗退入城。城內糧食越來越少,出城投降者達數萬人之多。文欽勸諸葛誕讓北方人出城好省糧,留下他與吳軍一起堅守。諸葛誕不從,加之素有隙,遂殺文欽。文欽子文鴦、文虎逾城降魏,司馬昭赦其罪,令其率數百騎兵巡城。守城將士知道後,都無心再戰。司馬昭親自督師四麵攻城,守軍多不抵抗,遂破壽春城。諸葛誕突圍被殺,唐諮、王祚等人降魏。守壽春的3萬餘吳軍死降各半。


    這次作戰,司馬昭先是采取圍而不攻,令其自困潰敗的方針,又巧使反間計,散布假消息引誘諸葛誕上當。當城內守軍外逃時,他又利用優待戰俘的示範作用來瓦解守軍,等到守軍完全喪失了戰鬥力之後才下達攻城命令,一舉全殲了忠於曹魏的最後一支力量。


    孫武還認為,隻了解自己的情況而不了解敵人,這樣的將帥不可能經常打勝仗;如果敵我雙方的情況都不明了,兩眼一抹黑,這樣的將帥肯定會經常打敗仗;隻有對敵我雙方的兵力、火力、地形、天時、後勤保障、優長、乃至將帥本身的性格秉性、愛好等都了然於胸,才能打一仗,勝一仗,百戰百勝。這一點也廣泛應用於現代外交和商業活動中。隻有洞悉對方的意圖與最終目的,才會使自己占得先機,取得主動。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是貫穿於《孫子兵法》全書的一條重要線索,也是《孫子兵法》的精華所在。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規律不僅給千千萬萬的軍事家們以深刻的啟迪,也一直被政治家、企業家、藝術大師及各行各業的人奉為至理名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兵法輯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你是我的一盤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你是我的一盤菜並收藏兵法輯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