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國昌踏入皇宮的步伐略顯沉重,他知道,這或許是他此生最後一次以朝臣的身份麵見皇帝。


    皇帝高坐在龍椅之上,目光深邃而威嚴,注視著緩緩走近的淩國昌。


    “臣淩國昌,拜見陛下。”淩國昌恭敬地行禮。


    “平身吧,淩愛卿。”皇帝的聲音平靜,卻透著一股無形的壓力。


    淩國昌站直身子,微微抬頭,看向皇帝,說道:“陛下,臣今日前來,是為向陛下辭行。臣年事已高,精力漸衰,恐再無力為陛下分憂,願陛下恩準臣辭官歸鄉。”


    皇帝沉默片刻,而後說道:“淩愛卿,你在朝中多年,如今突然要走,朕心中難免有些不舍。你可知,朕初登皇位之時,你便是朕的股肱之臣,這些年,你的功績朕都銘記於心。”


    淩國昌連忙說道:“陛下厚愛,臣感激不盡。隻是臣深知自己已難當大任,如今朝堂人才輩出,陛下定能尋得更得力的臣子輔佐。臣如今這身子骨,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皇帝微微眯起眼睛,說道:“淩愛卿,你在朝中的功績,朕心中有數。但你今日辭官,難道就沒有其他隱情?朕可不相信僅僅是因為年事已高。”


    淩國昌心頭一緊,趕忙迴道:“陛下明察,臣絕無半點隱瞞。實是臣自覺力不從心,唯恐耽誤了國家大事。如今陛下宏圖大展,臣這老舊的觀念和遲緩的步伐,怕是跟不上陛下的節奏了。”


    皇帝冷哼一聲:“淩愛卿,你我之間,無需如此遮掩。朕知道,近來朝中局勢複雜,各方勢力角逐,你或許感到了諸多壓力。但朕以為,你曆經風雨,不該如此輕易退縮。”


    淩國昌額頭冒出冷汗,說道:“陛下,臣不敢。臣對陛下忠心耿耿,從未有過二心。隻是臣自覺才疏學淺,麵對如今的複雜局勢,實難應對自如。”


    皇帝站起身來,走下龍椅,踱步至淩國昌麵前。“淩愛卿,你即將離開朝堂,今日不妨與朕坦誠相談,說說你對這治國之道的看法。朕也想聽聽你這位老臣的肺腑之言。”


    淩國昌深吸一口氣,緩緩說道:“陛下,治國之道,在於以民為本。百姓安居樂業,國家方能長治久安。輕徭薄賦,使民得以休養生息;興修水利,保農耕之豐饒;重視教育,開民智以育賢才。再者,律法需嚴明公正,不可有絲毫偏頗,方能使百姓敬畏,社會有序。”


    皇帝微微點頭:“這是常理,朕自然知曉。但具體該如何施行?若遇天災人禍,百姓顆粒無收,又當如何?朕也為此事煩惱啊。”


    淩國昌接著說道:“陛下,災年當開倉賑濟,減免賦稅,組織百姓自救。同時,可鼓勵富戶施粥捐糧,共渡難關。還應提前籌備物資,以防災害之突發。再者,可派遣能臣幹吏前往災區,監督賑災事宜,確保糧款發放到百姓手中。”


    皇帝沉思片刻,說道:“可若有官員貪墨賑災之糧款,又該如何處置?朕對此等惡行深惡痛絕。”


    淩國昌說道:“陛下,此等奸惡之徒,必當嚴懲,以正國法,以安民心。不僅要追迴贓款,更要處以重刑,以儆效尤。且應建立嚴格的監察製度,以防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皇帝說道:“那對於邊疆戰事,又當如何應對?是戰是和?朕每每為此事難以決斷。”


    淩國昌拱手道:“陛下,當權衡利弊。若敵國挑釁,侵犯邊境,自當奮起反擊,保我疆土;若可通過和談解決爭端,避免生靈塗炭,亦不失為良策。但無論戰和,皆需以國家利益為重,切不可意氣用事。同時,要加強邊疆防禦,訓練精兵強將,使敵國不敢輕易來犯。”


    皇帝微微頷首,又問道:“那對於朝內黨爭,愛卿有何看法?朕對此頗為頭疼。”


    淩國昌說道:“陛下,黨爭易使朝綱混亂,人心惶惶。當明察秋毫,分辨是非,抑製黨爭,使群臣一心為國家效力。對於結黨營私之徒,要果斷處置,不可姑息縱容。還要廣納賢才,平衡各方勢力,使朝堂保持清明。”


    皇帝笑了笑,說道:“淩愛卿,你這話未免太過理想化。這世間,又有幾人能真正做到一心為公?朕以為,隻要能為朕所用,為國家謀利,即便有些私心,也可容忍。”


    淩國昌惶恐道:“陛下,如此一來,恐會使朝風不正,長此以往,非國家之福啊。人心不足蛇吞象,若放縱其私心,必成大患。”


    皇帝雙手背後,目光堅定地說道:“淩愛卿,治國不必拘泥於小節。朕要以勢取勝,掌控大局,引導大勢。隻要大勢在朕手中,些許瑕疵不足為懼。朕自會權衡利弊,把控全局。”


    淩國昌說道:“陛下,可若因小失大,積弊成疾,恐難挽迴啊。治國猶如烹小鮮,需謹慎細微,不可大意。”


    皇帝說道:“淩愛卿,你太過謹慎了。朕自有決斷,能分辨輕重緩急。就如這用人之道,朕不看重其過往之小錯,隻要其能為朕成就大業,便是可用之才。”


    淩國昌無奈地說道:“陛下聖明,但願陛下能駕馭得當,使國家昌盛。但臣仍擔憂,如此用人,恐難以服眾,導致人心離散。”


    皇帝說道:“淩愛卿,莫要再擔憂。朕心中有數,自會把控分寸。朕相信,隻要手段得當,必能使群臣為朕效力,國家繁榮昌盛。”


    淩國昌說道:“陛下,臣衷心希望陛下的治國方略能夠成功,讓百姓安居樂業,國家富強。隻是臣愚鈍,始終認為治國當以仁德為本,以公正為基。”


    皇帝說道:“淩愛卿,你的觀點朕會斟酌。但如今局勢多變,朕不得不采取一些強硬手段,以穩固朝綱,開拓疆土。”


    淩國昌再次行禮:“陛下雄才大略,定能成就一番偉業。臣告退,願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皇帝轉身走迴龍椅,坐下後說道:“去吧,淩愛卿,朕會記住你的功績。”


    淩國昌緩緩退出宮殿,迴首望了一眼那巍峨的宮殿,心中感慨萬千。他知道,從此刻起,他將告別這風雲變幻的朝堂。


    出了皇宮,淩國昌坐上馬車,思緒久久不能平靜。皇帝的那番以勢取勝、不在乎細節和臣子忠誠的言論,在他心中不斷迴蕩。他不知道這究竟是皇帝的英明決策,還是過於冒險的治國方略。但他已離開朝堂,這一切都不再是他所能左右的了。


    迴到家中,淩國昌獨自坐在書房,迴想起自己一生在官場的起伏,不禁長歎一聲。他希望皇帝能夠實現自己的治國理想,讓國家走向繁榮富強,但同時,他也為未來的局勢感到一絲隱隱的擔憂。


    淩國昌的離開,如同在平靜的湖麵上投入了一塊巨石,朝局開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方勢力蠢蠢欲動,新的勢力劃分與重組在緩慢而又微妙地形成。權力的天平在悄然傾斜,利益的交織與紛爭愈發複雜。


    然而,這一切的風雲變幻和賈瑀的關係並不大。他入朝時日尚短,資曆尚淺,在這波譎雲詭的朝堂之中,還不足以擁有足夠的影響力去建立自己的派係。但盡管如此,扳倒淩國昌這一事件,對賈瑀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勝利。他深知,隨著淩國昌的倒台,曾經針對自己的危機也自然而然地解除,這無疑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這一天晚上,賈瑀帶著滿心的歡喜迴到府中。他的腳步輕快,臉上洋溢著難以抑製的喜悅。走進房間,看到薛寶釵正坐在桌前,燭光映照著她美麗的臉龐,顯得格外溫柔。


    賈瑀迫不及待地走到薛寶釵身旁,一把將她擁入懷中,興奮地說道:“夫人,今日真是個大喜的日子!淩國昌倒了,咱們的危機解除了,往後的日子定能安穩許多。”說著,便想要與薛寶釵親熱一番。


    薛寶釵卻微微臉紅,輕輕推開了賈瑀,眼中帶著一絲羞澀和嗔怪:“夫君,莫要這般急切。”


    賈瑀一臉疑惑,不解地看著薛寶釵。


    薛寶釵低下頭,雙手輕輕絞著衣角,聲音如同蚊蠅般細小但卻充滿喜悅:“夫君,妾身有個好消息要告訴你,我......我已有身孕了。”


    賈瑀聽到這個消息,先是一愣,隨後臉上綻放出無比燦爛的笑容,眼中滿是驚喜和激動:“真的?這真是太好了!這是天大的喜事啊!”


    他再次緊緊擁住薛寶釵,聲音都有些顫抖:“夫人,辛苦你了。從現在起,你可要好好保重身子,我定要讓你和孩子過上最好的生活。”


    薛寶釵靠在賈瑀的懷中,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夫君放心,妾身定會小心護著咱們的孩子。”


    賈瑀興奮地在房間裏來迴踱步,嘴裏不停地念叨著:“我要當父親了,我要當父親了......”


    夜已深,燭光搖曳,屋內的喜悅氣氛卻絲毫不減。賈瑀和薛寶釵相視而笑,憧憬著未來孩子的模樣,期待著新生命的降臨,為這個家帶來更多的溫暖和希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紅樓之萬人之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夏中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夏中日並收藏紅樓之萬人之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