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東伯侯薑桓楚帶頭,後麵就是北伯侯崇侯虎。
崇侯虎心裏苦啊。
他原本是準備當第一個的,但是手底下的人不給力,一直懷疑這件事情的真假。
被他好好收拾一通之後,這幫家夥才服氣。
但是這個時候已經晚了,第一被東伯侯搶了去。
第一和第二的差別,還是很大的。
不過,崇侯虎雖然沒搶到第一,但是他的表現也很亮眼。
征伐之後,崇侯虎竟然婉拒了帝辛給他的全部封地,隻要了一部分,領地大小甚至還不如原先的大。
這一舉措,讓崇侯虎在諸侯心中成了殺千刀的。
但是在帝辛心中的地位卻高了很多。
他也成了唯一一個,可以率軍跟隨帝辛作戰的諸侯。
其他諸侯,隻能配合作戰,而崇侯虎是作為帝辛軍團的一份子出戰的。
這其中的不同,一眼可知。
帝辛不僅將很多戰利品分給了崇侯虎,還花力氣給崇侯虎準備了一套武道功法。
這套功法,與崇侯虎非常契合,甚至可以激發出崇侯虎的血脈之力。
原劇情裏,崇侯虎的下場很慘,作為帝辛的死忠粉,最後一家人被自己的親弟弟崇黑虎給哢嚓了。
崇黑虎也因此功,最後被封為南嶽衡山司天昭聖大帝,須知道,被封為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的,可是黃飛虎。
這崇黑虎何德何能能跟黃飛虎相提並論。
之所以被封為南嶽大帝,不就是因為此功勞麽。
當然,有很多人說,崇侯虎死有應得。
紂王無道,竟然還那麽忠心,就有取死之道。
可是,忠心有錯?造反反而無罪?
再說了,從帝辛到紂王,雖然少不得帝辛本性如此,但更多的,還是狐狸精的引誘。
這不是妥妥的釣魚執法麽?
須知,如炮烙這樣的酷刑,發明者也是妲己,而不是帝辛啊。
當然,帝辛也並不無辜,隻是人性如此,坐在王位上,更是如此。
退一萬步說,崇侯虎有取死之道,崇黑虎賣兄求榮,難道就沒有取死之道?
這樣的人,居然還能被封神,簡直可恥。
話說迴來,崇侯虎因為對帝辛的忠心,雖然領地小,但是他這一脈的武力卻得到了保障。
雖然都覺得崇侯虎是愚忠,都覺得崇侯虎比較蠢笨,但實際上,無論是林煥還是比幹等人,都因此對崇侯虎高看了許多。
這裏是洪荒,是武力決定一切的世界。
也許此時崇侯虎的領地小。
但是如果崇侯虎的武力能夠不斷上漲,他的麾下自然會出現更多的猛將和謀士。
人才一多,領地自然而然就會擴張。
也許崇侯虎有意,也許崇侯虎無意,但他確實誤打誤撞的領悟了最根本的東西。
實力才是一切的根本。
事實上,崇侯虎又怎麽會是一個蠢人呢。
他也知道,自己治理領地的能力比較差,就算有足夠的領地又能怎麽樣,沒時間修煉,沒時間磨煉武道,沒有足夠的實力,就沒辦法在如今的大局中攫取到最多的戰利品。
能成為四大諸侯之一,真以為崇侯虎憑借的隻是對帝辛的忠心嗎?
當然不是。
任何人如果僅憑崇侯虎的表麵就貿然對他下定論,是會吃大虧的。
四大諸侯,不對,三大諸侯中南伯侯鄂崇禹是行動最慢的。
不過,他也不貪心,將自己的領土全都獻給殷商,然後任憑殷商封賞。
給哪裏要哪裏。
殷商自然也不會虧待他。
選了一個風景秀麗,資源豐富的地域,交給了南伯侯。
不過,無論是南伯侯還是北伯侯,都沒有被允許建國。
被允許建國的,隻有東伯侯。
事實上,就算他們想建國,也不是不可以,隻不過如今殷商是沒精力管他們,等到殷商騰出手來,自然是要找他們的事。
現階段,明麵上能建國的,隻有東伯侯薑桓楚。
但是薑桓楚又不傻。
老奸巨猾的他雖然默認了殷商王室對他們的封賞,卻並沒有建國,還是延用之前東伯侯的稱號。
四大諸侯,全都向外遷走了,領地裏的居民,有的跟著一起遷走,也有的留在原地。
但不管是跟著遷走的,還是留在原地的,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以前是地少人多,現在是人少地多,每個人都能分到很多田地,隻要努力,生活就會變好。
於是,無論是遷走的各個諸侯國,還是殷商,都爆發了超乎想象的耕作熱情。
就在這時,一道驚天動地的消息,從朝歌傳遍天下。
解放奴隸!
所有的現在的人族奴隸,都可以去當地官府備案。
然後按照一定的標準,可以遷往其他地區居住。
這個消息震動了所有人。
不出預料的是,此舉迎來了無數人的反對。
其中反對聲最強的,莫過於各地豪強。
不過,朝歌隨後又發布了一個命令。
任何擁有人族奴隸的勢力,可以選擇用人族奴隸換異族奴隸,也可以獲得減免稅賦的待遇。
此舉一出,反對之聲立馬小了很多。
異族奴隸比人族好用多了,力氣大的有,長相俊美者有。
總有一款異族奴隸適合你。
這是一個多方共贏的舉措,雖然還有一些老頑固死守著規矩不放,不過大勢如此,沒有誰能夠硬扛。
論實力,論勢力,論人心,誰能比得過如今的殷商王室。
一切反對力量,皆是土雞瓦狗。
於是,一個原本可能會引起政權崩潰的動蕩,就這樣不聲不響的消失了。
那些成為自由人的人族奴隸,殷商王室自然不會光解救就完事了。
不僅花費力氣將他們遷移到別處,還給了他們正式的身份,給了他們立足的根本和相應的土地。
這些人雖然出身是奴隸,但他們在某些方麵都有一定的能力。
因為殷商王室給了他們希望,所以他們對殷商王室的忠心,一直上升。
除了某些白眼狼,絕大多數人,都成了殷商王室的死忠粉。
這些人的解放,讓人族氣運猛然上漲一大截,再加上文道和武道的快速傳播,導致人族氣運一直上漲。
直到達到了某個臨界點。
人族氣運的上漲受阻,但所有人都沒有發覺。
火雲洞中的眾人一直沉迷於修煉不能自拔。
不僅僅是體悟人族氣運,還有人族如今流傳的文武兩道,也已經在火雲洞中開始流傳。
他們才是最渴求實力的人族。
他們曾親身經曆過那個充滿黑暗與恐懼的時代,那時,人族被異族人視為食物和奴隸,生命毫無保障,時刻麵臨著死亡的威脅。
每天都有無數的人族被異族屠殺,鮮血染紅了大地,哭聲和慘叫充斥著每一個角落。
人族失去了自由,成為了異族人的獵物,生活在恐懼之中。
那段時間,他們隻能像老鼠一樣躲躲藏藏,不敢露麵,生怕被異族人發現並殺害。
他們也曾親眼目睹親人、朋友被異族殘忍地殺害,卻無能為力。
家園被破壞,文化被摧毀,人類的尊嚴被踐踏得體無完膚。
然而,也正是這段黑暗的曆史,讓他們深刻地明白了實力的重要性。
在無盡的絕望和苦難中,他們逐漸意識到,隻有擁有強大的力量,才能保護自己和自己所珍視的一切。
他們渴求一切能夠提升實力的東西。
原本他們也體悟天道,雖然收效甚微,但也一直在堅持。
直到他們認清,人族氣運,才是他們的根基。
可是,該如何悟道,他們根本不明白。
直到帝辛立下武道。
三祖和火雲洞中的其他生靈,頓時看到了進步的希望。
每個人都在飛速的進步著。
他們原本就是天資聰穎之輩,隻是受限於眼界。
帝辛能夠立下武道,就比他們聰明嗎?
非也。
是帝辛擁有直播間這樣的大殺器。
帝辛站在了無數偉人的肩膀上,眼界拓寬了不少,這才立下武道。
至於立下文道的殷洪,隻是機緣湊巧罷了,但若是他天資不夠,也不會有此機緣。
有文武兩道,火雲洞中的實力不斷的飛速提升。
人族氣運的變化,隻有在紫霄宮中的兩位以及天道六聖有所察覺。
但無論是鴻鈞和羅睺,還是天道六聖,都沒有什麽辦法。
如今正是封神大劫之際,天機一片混沌,沒有人能說清楚,事情到底是怎麽迴事。
他們也不能隨意出手,以免引動劫氣上身。
鴻鈞與羅睺雖然不怕劫氣,但隨意出手,於他們無益。
沒有好處的事情,誰樂意幹。
再說了,鴻鈞和羅睺最近悟道正爽,修為跟開了掛一樣,爽到飛起。
不到萬不得已,他們才懶得管這種事。
人族氣運的變化,無論是意識到的還是沒有意識到的,都沒有在意。
反正最近這些年,人族氣運時不時的就暴漲。
習慣習慣就習慣了。
若是放在之前,少不得有聖人來人族查看一番,然後順道打壓一番。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
所有能成為聖人的,或者所有求道之心還沒有完全泯滅的家夥,都在孜孜不怠的尋求著突破的契機。
原先他們看不到一點希望,但現在不一樣了。
希望出現了。
異世界。
所有的大能都能感覺到洪荒世界在融合了小世界之後,變強了一些。
能夠容納的強者也變多了。
如果融合的世界足夠多,沒準洪荒世界能夠多容納幾位聖人,或者是混元大羅金仙。
他們當然也知道,這樣的希望非常渺茫。
但再渺茫的希望,終究也是有的,總好過絕望,總好過一點前路都看不到。
從某個時刻開始,整個洪荒的氣氛都發生了變化。
原本的洪荒,雖然看起來生機盎然,但實際上呢,上升渠道幾乎早就斷絕了。
聖人數目已經定死了,再怎麽努力,也隻不過是一個準聖而已。
再強的準聖,在聖人麵前,也就是個強大點的螞蚱而已。
這些大能們,怎麽會不感覺到灰心喪氣呢。
既然這樣,他們當然會想各種方法來擺脫命運。
各種各樣的算計,各種各樣的陰謀。
整個洪荒,一片烏煙瘴氣。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
自從魔祖羅睺歸來,自從他給洪荒眾大能說了洪荒之外可能擁有突破的機緣。
所有大能,都心動了。
他們也不怕這是羅睺的算計。
誰不是精通算計的高手,羅睺所說,是真是假,一眼可知。
就算其中有假,但至少結果肯定是真的,肯定能夠讓人突破,這是毋庸置疑的。
羅睺本身就是一個明證。
羅睺當初受重創,還擁有無邊業力,最後被逼的倉皇逃離洪荒,等迴來的時候,不僅立下天魔劫,還獻祭小世界消除業力,最後更是直接合道,成了道祖一般的存在。
這些大能也不奢求合道,隻要能讓他們在求道之路上,多走兩步,便足矣。
朝聞道,夕死可矣。
不死,當然最好。
已經有很多人,通過各種方式外出探索了。
隻是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能夠迴來,又有多少人能從中受益。
但隻要有一個人從中得益,就會有無數的人,蜂擁而出。
人族氣運就這樣默然變化著,一直積聚著力量,等待著蛻變。
人族,岐山。
岐山原本是西岐的封地,不過,如今所謂的西岐,早就成了過去式。
原先西岐的大部分諸侯,要麽跟著姬發一路征伐,徹底倒向姬發,要麽早就身死,重入輪迴了。
原先大部分的西岐力量,又集合到了伯邑考和姬發的手中。
當然,為了防止殷商猜忌,他們名義上是組成了一個聯盟,盟主自然是殷商,副盟主則是伯邑考和姬發等人。
聯盟的名字,叫周。
殷商說是盟主,其實也就是掛名,幾乎沒怎麽參與過。
但謹慎的伯邑考,還是堅持對殷商納貢稱臣。
殷商其實也確實沒有精力管他們。
他們的弟弟也逐漸長大,尤其是四弟周公旦,展現出了非同一般的政治才能。
於是,伯邑考和周公旦負責內政,姬發和其他弟弟則負責軍事與外交。
整個西岐的實力就像坐火箭一樣不斷上漲!
當然,不隻是西岐,其他有實力的諸侯也是如此。
當然,人族不可能全勝,也有敗績。
有很多自不量力的家夥,太過輕敵,自身實力又不充足,最後的結局隻能是敗亡。
西岐如今已經不在原先的領地了。
在姬發的努力下,領地向外擴張了數倍。
於是,在姬發的一力堅持下,原有領土全被舍棄,在殷商換來了大量的物資,用這些物資,打下來了更大的一片土地。
如今的岐山,已經是殷商的領地了。
林煥自從離開朝歌,就來到了此地。
殷洪已經立下文道,並且正式開始布道天下。
在林煥的建議下,殷商的取才手段發生了一些變化。
唯才是舉,擴大教育。
如今的百姓,不愁吃不愁穿,隻要給他們足夠的上升渠道,他們會自己努力,將這個國家建設的越來越好。
人少地多,吃穿不愁的老百姓,除了練武,自然就是習文。
文武兩道,都是為國家做貢獻,都是為國家崛起而奮鬥。
習武參軍是一條出路,但習文也一樣是一條出路。
政令一發布,立刻就引發了百姓們的擁戴。
雖然還有一些頑固分子,但他們注定沒辦法影響大局。
如今的殷商,地大物博,但是領地大了,也有領地大的麻煩。
人口是個大問題。
人族雖然能生,但人成長也是需要時間的。
再說了,地方大了,需要的官員也多了。
現在的殷商,已經徹底擺脫了分封製,轉變成了郡縣製。
每一個官員,都是經過朝歌批準的。
不僅如此,朝歌還設立了監察機構,專門負責調查貪官汙吏,一經查實,嚴懲不貸!
崇侯虎心裏苦啊。
他原本是準備當第一個的,但是手底下的人不給力,一直懷疑這件事情的真假。
被他好好收拾一通之後,這幫家夥才服氣。
但是這個時候已經晚了,第一被東伯侯搶了去。
第一和第二的差別,還是很大的。
不過,崇侯虎雖然沒搶到第一,但是他的表現也很亮眼。
征伐之後,崇侯虎竟然婉拒了帝辛給他的全部封地,隻要了一部分,領地大小甚至還不如原先的大。
這一舉措,讓崇侯虎在諸侯心中成了殺千刀的。
但是在帝辛心中的地位卻高了很多。
他也成了唯一一個,可以率軍跟隨帝辛作戰的諸侯。
其他諸侯,隻能配合作戰,而崇侯虎是作為帝辛軍團的一份子出戰的。
這其中的不同,一眼可知。
帝辛不僅將很多戰利品分給了崇侯虎,還花力氣給崇侯虎準備了一套武道功法。
這套功法,與崇侯虎非常契合,甚至可以激發出崇侯虎的血脈之力。
原劇情裏,崇侯虎的下場很慘,作為帝辛的死忠粉,最後一家人被自己的親弟弟崇黑虎給哢嚓了。
崇黑虎也因此功,最後被封為南嶽衡山司天昭聖大帝,須知道,被封為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的,可是黃飛虎。
這崇黑虎何德何能能跟黃飛虎相提並論。
之所以被封為南嶽大帝,不就是因為此功勞麽。
當然,有很多人說,崇侯虎死有應得。
紂王無道,竟然還那麽忠心,就有取死之道。
可是,忠心有錯?造反反而無罪?
再說了,從帝辛到紂王,雖然少不得帝辛本性如此,但更多的,還是狐狸精的引誘。
這不是妥妥的釣魚執法麽?
須知,如炮烙這樣的酷刑,發明者也是妲己,而不是帝辛啊。
當然,帝辛也並不無辜,隻是人性如此,坐在王位上,更是如此。
退一萬步說,崇侯虎有取死之道,崇黑虎賣兄求榮,難道就沒有取死之道?
這樣的人,居然還能被封神,簡直可恥。
話說迴來,崇侯虎因為對帝辛的忠心,雖然領地小,但是他這一脈的武力卻得到了保障。
雖然都覺得崇侯虎是愚忠,都覺得崇侯虎比較蠢笨,但實際上,無論是林煥還是比幹等人,都因此對崇侯虎高看了許多。
這裏是洪荒,是武力決定一切的世界。
也許此時崇侯虎的領地小。
但是如果崇侯虎的武力能夠不斷上漲,他的麾下自然會出現更多的猛將和謀士。
人才一多,領地自然而然就會擴張。
也許崇侯虎有意,也許崇侯虎無意,但他確實誤打誤撞的領悟了最根本的東西。
實力才是一切的根本。
事實上,崇侯虎又怎麽會是一個蠢人呢。
他也知道,自己治理領地的能力比較差,就算有足夠的領地又能怎麽樣,沒時間修煉,沒時間磨煉武道,沒有足夠的實力,就沒辦法在如今的大局中攫取到最多的戰利品。
能成為四大諸侯之一,真以為崇侯虎憑借的隻是對帝辛的忠心嗎?
當然不是。
任何人如果僅憑崇侯虎的表麵就貿然對他下定論,是會吃大虧的。
四大諸侯,不對,三大諸侯中南伯侯鄂崇禹是行動最慢的。
不過,他也不貪心,將自己的領土全都獻給殷商,然後任憑殷商封賞。
給哪裏要哪裏。
殷商自然也不會虧待他。
選了一個風景秀麗,資源豐富的地域,交給了南伯侯。
不過,無論是南伯侯還是北伯侯,都沒有被允許建國。
被允許建國的,隻有東伯侯。
事實上,就算他們想建國,也不是不可以,隻不過如今殷商是沒精力管他們,等到殷商騰出手來,自然是要找他們的事。
現階段,明麵上能建國的,隻有東伯侯薑桓楚。
但是薑桓楚又不傻。
老奸巨猾的他雖然默認了殷商王室對他們的封賞,卻並沒有建國,還是延用之前東伯侯的稱號。
四大諸侯,全都向外遷走了,領地裏的居民,有的跟著一起遷走,也有的留在原地。
但不管是跟著遷走的,還是留在原地的,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以前是地少人多,現在是人少地多,每個人都能分到很多田地,隻要努力,生活就會變好。
於是,無論是遷走的各個諸侯國,還是殷商,都爆發了超乎想象的耕作熱情。
就在這時,一道驚天動地的消息,從朝歌傳遍天下。
解放奴隸!
所有的現在的人族奴隸,都可以去當地官府備案。
然後按照一定的標準,可以遷往其他地區居住。
這個消息震動了所有人。
不出預料的是,此舉迎來了無數人的反對。
其中反對聲最強的,莫過於各地豪強。
不過,朝歌隨後又發布了一個命令。
任何擁有人族奴隸的勢力,可以選擇用人族奴隸換異族奴隸,也可以獲得減免稅賦的待遇。
此舉一出,反對之聲立馬小了很多。
異族奴隸比人族好用多了,力氣大的有,長相俊美者有。
總有一款異族奴隸適合你。
這是一個多方共贏的舉措,雖然還有一些老頑固死守著規矩不放,不過大勢如此,沒有誰能夠硬扛。
論實力,論勢力,論人心,誰能比得過如今的殷商王室。
一切反對力量,皆是土雞瓦狗。
於是,一個原本可能會引起政權崩潰的動蕩,就這樣不聲不響的消失了。
那些成為自由人的人族奴隸,殷商王室自然不會光解救就完事了。
不僅花費力氣將他們遷移到別處,還給了他們正式的身份,給了他們立足的根本和相應的土地。
這些人雖然出身是奴隸,但他們在某些方麵都有一定的能力。
因為殷商王室給了他們希望,所以他們對殷商王室的忠心,一直上升。
除了某些白眼狼,絕大多數人,都成了殷商王室的死忠粉。
這些人的解放,讓人族氣運猛然上漲一大截,再加上文道和武道的快速傳播,導致人族氣運一直上漲。
直到達到了某個臨界點。
人族氣運的上漲受阻,但所有人都沒有發覺。
火雲洞中的眾人一直沉迷於修煉不能自拔。
不僅僅是體悟人族氣運,還有人族如今流傳的文武兩道,也已經在火雲洞中開始流傳。
他們才是最渴求實力的人族。
他們曾親身經曆過那個充滿黑暗與恐懼的時代,那時,人族被異族人視為食物和奴隸,生命毫無保障,時刻麵臨著死亡的威脅。
每天都有無數的人族被異族屠殺,鮮血染紅了大地,哭聲和慘叫充斥著每一個角落。
人族失去了自由,成為了異族人的獵物,生活在恐懼之中。
那段時間,他們隻能像老鼠一樣躲躲藏藏,不敢露麵,生怕被異族人發現並殺害。
他們也曾親眼目睹親人、朋友被異族殘忍地殺害,卻無能為力。
家園被破壞,文化被摧毀,人類的尊嚴被踐踏得體無完膚。
然而,也正是這段黑暗的曆史,讓他們深刻地明白了實力的重要性。
在無盡的絕望和苦難中,他們逐漸意識到,隻有擁有強大的力量,才能保護自己和自己所珍視的一切。
他們渴求一切能夠提升實力的東西。
原本他們也體悟天道,雖然收效甚微,但也一直在堅持。
直到他們認清,人族氣運,才是他們的根基。
可是,該如何悟道,他們根本不明白。
直到帝辛立下武道。
三祖和火雲洞中的其他生靈,頓時看到了進步的希望。
每個人都在飛速的進步著。
他們原本就是天資聰穎之輩,隻是受限於眼界。
帝辛能夠立下武道,就比他們聰明嗎?
非也。
是帝辛擁有直播間這樣的大殺器。
帝辛站在了無數偉人的肩膀上,眼界拓寬了不少,這才立下武道。
至於立下文道的殷洪,隻是機緣湊巧罷了,但若是他天資不夠,也不會有此機緣。
有文武兩道,火雲洞中的實力不斷的飛速提升。
人族氣運的變化,隻有在紫霄宮中的兩位以及天道六聖有所察覺。
但無論是鴻鈞和羅睺,還是天道六聖,都沒有什麽辦法。
如今正是封神大劫之際,天機一片混沌,沒有人能說清楚,事情到底是怎麽迴事。
他們也不能隨意出手,以免引動劫氣上身。
鴻鈞與羅睺雖然不怕劫氣,但隨意出手,於他們無益。
沒有好處的事情,誰樂意幹。
再說了,鴻鈞和羅睺最近悟道正爽,修為跟開了掛一樣,爽到飛起。
不到萬不得已,他們才懶得管這種事。
人族氣運的變化,無論是意識到的還是沒有意識到的,都沒有在意。
反正最近這些年,人族氣運時不時的就暴漲。
習慣習慣就習慣了。
若是放在之前,少不得有聖人來人族查看一番,然後順道打壓一番。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
所有能成為聖人的,或者所有求道之心還沒有完全泯滅的家夥,都在孜孜不怠的尋求著突破的契機。
原先他們看不到一點希望,但現在不一樣了。
希望出現了。
異世界。
所有的大能都能感覺到洪荒世界在融合了小世界之後,變強了一些。
能夠容納的強者也變多了。
如果融合的世界足夠多,沒準洪荒世界能夠多容納幾位聖人,或者是混元大羅金仙。
他們當然也知道,這樣的希望非常渺茫。
但再渺茫的希望,終究也是有的,總好過絕望,總好過一點前路都看不到。
從某個時刻開始,整個洪荒的氣氛都發生了變化。
原本的洪荒,雖然看起來生機盎然,但實際上呢,上升渠道幾乎早就斷絕了。
聖人數目已經定死了,再怎麽努力,也隻不過是一個準聖而已。
再強的準聖,在聖人麵前,也就是個強大點的螞蚱而已。
這些大能們,怎麽會不感覺到灰心喪氣呢。
既然這樣,他們當然會想各種方法來擺脫命運。
各種各樣的算計,各種各樣的陰謀。
整個洪荒,一片烏煙瘴氣。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
自從魔祖羅睺歸來,自從他給洪荒眾大能說了洪荒之外可能擁有突破的機緣。
所有大能,都心動了。
他們也不怕這是羅睺的算計。
誰不是精通算計的高手,羅睺所說,是真是假,一眼可知。
就算其中有假,但至少結果肯定是真的,肯定能夠讓人突破,這是毋庸置疑的。
羅睺本身就是一個明證。
羅睺當初受重創,還擁有無邊業力,最後被逼的倉皇逃離洪荒,等迴來的時候,不僅立下天魔劫,還獻祭小世界消除業力,最後更是直接合道,成了道祖一般的存在。
這些大能也不奢求合道,隻要能讓他們在求道之路上,多走兩步,便足矣。
朝聞道,夕死可矣。
不死,當然最好。
已經有很多人,通過各種方式外出探索了。
隻是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能夠迴來,又有多少人能從中受益。
但隻要有一個人從中得益,就會有無數的人,蜂擁而出。
人族氣運就這樣默然變化著,一直積聚著力量,等待著蛻變。
人族,岐山。
岐山原本是西岐的封地,不過,如今所謂的西岐,早就成了過去式。
原先西岐的大部分諸侯,要麽跟著姬發一路征伐,徹底倒向姬發,要麽早就身死,重入輪迴了。
原先大部分的西岐力量,又集合到了伯邑考和姬發的手中。
當然,為了防止殷商猜忌,他們名義上是組成了一個聯盟,盟主自然是殷商,副盟主則是伯邑考和姬發等人。
聯盟的名字,叫周。
殷商說是盟主,其實也就是掛名,幾乎沒怎麽參與過。
但謹慎的伯邑考,還是堅持對殷商納貢稱臣。
殷商其實也確實沒有精力管他們。
他們的弟弟也逐漸長大,尤其是四弟周公旦,展現出了非同一般的政治才能。
於是,伯邑考和周公旦負責內政,姬發和其他弟弟則負責軍事與外交。
整個西岐的實力就像坐火箭一樣不斷上漲!
當然,不隻是西岐,其他有實力的諸侯也是如此。
當然,人族不可能全勝,也有敗績。
有很多自不量力的家夥,太過輕敵,自身實力又不充足,最後的結局隻能是敗亡。
西岐如今已經不在原先的領地了。
在姬發的努力下,領地向外擴張了數倍。
於是,在姬發的一力堅持下,原有領土全被舍棄,在殷商換來了大量的物資,用這些物資,打下來了更大的一片土地。
如今的岐山,已經是殷商的領地了。
林煥自從離開朝歌,就來到了此地。
殷洪已經立下文道,並且正式開始布道天下。
在林煥的建議下,殷商的取才手段發生了一些變化。
唯才是舉,擴大教育。
如今的百姓,不愁吃不愁穿,隻要給他們足夠的上升渠道,他們會自己努力,將這個國家建設的越來越好。
人少地多,吃穿不愁的老百姓,除了練武,自然就是習文。
文武兩道,都是為國家做貢獻,都是為國家崛起而奮鬥。
習武參軍是一條出路,但習文也一樣是一條出路。
政令一發布,立刻就引發了百姓們的擁戴。
雖然還有一些頑固分子,但他們注定沒辦法影響大局。
如今的殷商,地大物博,但是領地大了,也有領地大的麻煩。
人口是個大問題。
人族雖然能生,但人成長也是需要時間的。
再說了,地方大了,需要的官員也多了。
現在的殷商,已經徹底擺脫了分封製,轉變成了郡縣製。
每一個官員,都是經過朝歌批準的。
不僅如此,朝歌還設立了監察機構,專門負責調查貪官汙吏,一經查實,嚴懲不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