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立威
重生三國,我搶了劉備的皇叔 作者:夢隨本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王允聽到這番話,瞬間勃然大怒。
董卓從進入雒陽城開始,犯下的罪行,可以說是罄竹難書,天下百姓深受其害,傾家蕩產者不計其數。
百姓對於董卓無不想食肉寢皮,挫骨揚灰,如此,還不能解他們的心頭之恨。
在這個關頭,竟然有人痛哭董卓?
“速速將此人擒來。”王允聲音冷冽,如同結冰一般。
甲士領命而去,一會功夫,就把那人帶到眾人麵前。
眾人一看,無不驚駭, 此人不是別人,正是學富五車、當世大儒蔡邕,蔡伯喈。
王允看到蔡邕,臉上的怒色越來越重。他對於蔡邕的印象並不好,原因很簡單,在這些漢臣中,董卓對蔡邕最為器重,對他加官進爵,賞賜不斷。
如果說董卓為了拉攏人心,重賞朝臣,也情有可原?可是蔡邕千不該,萬不該對董卓的賞賜竟然特別受用。
從王允的觀察看,蔡邕對董卓絕不是虛與委蛇,而是真心歸附。
得出這個結論後,王允已經把他排斥在外,當日王允在府中設宴,請了一幫漢室老臣,卻唯獨沒有請蔡邕。
“伯喈,董卓逆賊, 今日伏誅,乃是國之大幸,你是漢臣,不但不慶賀,反而哭賊, 是何道理?”
此時的蔡邕已經恢複了平靜,他行禮後說道:“王公,邕雖不才,也知道大義所在,董卓倒行逆施,乃是國賊,邕豈會背棄國家,而心向董卓。”
“隻因剛才見到董卓屍體被百姓踐踏,想起了他對於邕的知遇之恩,心有所感,才一時沒有忍住。請王公恕罪。”
“恕罪?”王允臉色鐵青,眼神中似乎要噴出火來,“伯喈你心向董卓,乃是董卓黨羽,如今董賊既誅,黨羽其罪當誅。”
王允給蔡邕定性的一番話。場中在座的眾人都暗自吃驚。
這件事可大可小,如果往大了說,是勾結董卓,企圖作亂。往小的說,也可以說一時感懷,無傷大雅。
在這個時代,律法早已經破舊不堪,有罪沒罪,全憑兩張嘴。
其罪當誅,這四個字,落在蔡邕耳中,如同晴天霹靂,讓他瞬間慌了神。
他倒也不全然是因為怕死,更多的原因,是他正有一件沒有完成的事業,那就是修史。
蔡邕經過這麽多年的宦海沉浮後,早已經對於官職沒有多少留戀,現在唯一想做的就是把漢朝這段曆史整理成冊。
“王公,邕一時糊塗,請王公恕罪啊。”
蔡邕言辭悲切,眼神中滿是不甘,在權勢麵前,蔡邕為了心中的理想,他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顱。
王允搖頭,眼神中的殺意沒有絲毫減弱。
蔡邕心一橫,隻能繼續哀求道:“王公,邕願意黥首刖足以贖罪,萬望王公垂憐,讓邕苟活於世,完成漢史。”
這份話說出口,蔡邕已經是滿臉淚水。
在讀書人眼中,黥首往往比刖足更讓人難以接受。
如果說刖足是身體的酷刑,那麽黥首則是對於蔡邕來說,就是精神上的衝擊。
蔡邕為了修史,願意忍受雙重打擊,可想而知,他修史的決心有多大。
王允眼神中冰冷依舊,蔡邕此刻的形象,落在他的眼中,並沒有多大作用,他正要吩咐甲士把蔡邕押去廷尉處治罪。
這時太傅馬日磾看不下去了,站出來勸阻道:“伯喈乃是曠世之才,若讓他寫成漢史,也是一大幸事。且他平時以忠孝多才著稱於事,很有威望,若是貿然殺之,恐怕會失去人望。”
馬日磾出身於經學世家,兩人經常探討學問,他對於蔡邕十分敬佩。
這時見王允殺意不減,急忙出來勸解。
他本以為憑著自己的威望,王允多少會留下幾分薄麵,誰知王允言語冰冷。似乎沒有想手下留情的樣子。
“當年漢武帝以為一念之仁,沒有殺司馬遷,致使他寫出的史書對朝廷多有誹謗,如今漢室衰微,天子年幼,若讓此佞臣執筆於左右,悠悠青史,恐怕都逃不過口誅筆伐。”
一句話把馬日磾嗆的無言以對,他悻悻然,隻能重新落座。
場上一遍安靜的落針可聞。
劉隅一直冷眼旁觀,看王允此時的態度,顯然蔡邕絕對沒有生還的可能性。
劉隅並不相信,王允遷怒蔡邕,僅僅是哭了董卓兩聲。
很大的可能性,兩人的梁子早已經結下了。
或者更準確說,蔡邕受到董卓招募開始,他就在王允的死亡名單上。
他隻是在等一個機會,董卓剛死,蔡邕就親手把這個機會送了出來,隱忍多年的王允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好機會。
從場上眾人的表情,可以看出,王允這一次的挾私報複,讓大臣非常不爽,王允剛除去董卓建立的威望,瞬間就弱了幾分。
看著王允眼神中的殺意,劉隅知道,就算自己出言求情,王允也不會同意。但他還是會去勸解。
一來蔡邕才學不凡,劉隅對他非常敬佩,自己曾飲茶談論,引之為友。
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劉隅要通過這件事,在朝臣中刷一波好感。
劉隅緩緩站起身來,走到場中,眾人見他出麵,都心中一喜,劉隅雖然官位不大,到底是天子皇叔,他父親和王允乃是故交,若是他出麵求情,自然是最好不過。
“世伯,董卓在位時,待伯喈甚厚,他哭董卓乃是大義所在,並無任何不妥。”
“侄兒以為,若憑此就斷定他心向董卓,就有些過於草率了。”
劉隅一上來,就亮明自己的觀點。
王允沒想到,劉隅會站出來為蔡邕求情。他趕走董卓,剛剛執掌大權,正需要拿一個人來立威。
這個人威望要夠大,名聲夠響,正好還是自己一直想除去的人,他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王允隻是沒想到,劉隅會站出來為蔡邕求情。
在他眼中,劉隅聰明絕頂,不可能看不出自己的用意,他們兩家又是故交,劉隅入京後,又是在他舉薦下,才聲名鵲起,最終才有自己的地位。
等自己坐穩這個位置後,他對於劉隅的賞賜必然不會少。
“賢侄,此事已有定論,不要再提。”
王允蓋棺定論,直接在這件事上蓋棺定論,就是為了讓劉隅迅速迴去。
誰知,劉隅此時並沒有迴去的意思,依舊不依不饒。
“世伯,伯喈對陛下忠貞不二,絕不會是董卓黨羽,此事我願意以性命替他擔保。”
董卓從進入雒陽城開始,犯下的罪行,可以說是罄竹難書,天下百姓深受其害,傾家蕩產者不計其數。
百姓對於董卓無不想食肉寢皮,挫骨揚灰,如此,還不能解他們的心頭之恨。
在這個關頭,竟然有人痛哭董卓?
“速速將此人擒來。”王允聲音冷冽,如同結冰一般。
甲士領命而去,一會功夫,就把那人帶到眾人麵前。
眾人一看,無不驚駭, 此人不是別人,正是學富五車、當世大儒蔡邕,蔡伯喈。
王允看到蔡邕,臉上的怒色越來越重。他對於蔡邕的印象並不好,原因很簡單,在這些漢臣中,董卓對蔡邕最為器重,對他加官進爵,賞賜不斷。
如果說董卓為了拉攏人心,重賞朝臣,也情有可原?可是蔡邕千不該,萬不該對董卓的賞賜竟然特別受用。
從王允的觀察看,蔡邕對董卓絕不是虛與委蛇,而是真心歸附。
得出這個結論後,王允已經把他排斥在外,當日王允在府中設宴,請了一幫漢室老臣,卻唯獨沒有請蔡邕。
“伯喈,董卓逆賊, 今日伏誅,乃是國之大幸,你是漢臣,不但不慶賀,反而哭賊, 是何道理?”
此時的蔡邕已經恢複了平靜,他行禮後說道:“王公,邕雖不才,也知道大義所在,董卓倒行逆施,乃是國賊,邕豈會背棄國家,而心向董卓。”
“隻因剛才見到董卓屍體被百姓踐踏,想起了他對於邕的知遇之恩,心有所感,才一時沒有忍住。請王公恕罪。”
“恕罪?”王允臉色鐵青,眼神中似乎要噴出火來,“伯喈你心向董卓,乃是董卓黨羽,如今董賊既誅,黨羽其罪當誅。”
王允給蔡邕定性的一番話。場中在座的眾人都暗自吃驚。
這件事可大可小,如果往大了說,是勾結董卓,企圖作亂。往小的說,也可以說一時感懷,無傷大雅。
在這個時代,律法早已經破舊不堪,有罪沒罪,全憑兩張嘴。
其罪當誅,這四個字,落在蔡邕耳中,如同晴天霹靂,讓他瞬間慌了神。
他倒也不全然是因為怕死,更多的原因,是他正有一件沒有完成的事業,那就是修史。
蔡邕經過這麽多年的宦海沉浮後,早已經對於官職沒有多少留戀,現在唯一想做的就是把漢朝這段曆史整理成冊。
“王公,邕一時糊塗,請王公恕罪啊。”
蔡邕言辭悲切,眼神中滿是不甘,在權勢麵前,蔡邕為了心中的理想,他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顱。
王允搖頭,眼神中的殺意沒有絲毫減弱。
蔡邕心一橫,隻能繼續哀求道:“王公,邕願意黥首刖足以贖罪,萬望王公垂憐,讓邕苟活於世,完成漢史。”
這份話說出口,蔡邕已經是滿臉淚水。
在讀書人眼中,黥首往往比刖足更讓人難以接受。
如果說刖足是身體的酷刑,那麽黥首則是對於蔡邕來說,就是精神上的衝擊。
蔡邕為了修史,願意忍受雙重打擊,可想而知,他修史的決心有多大。
王允眼神中冰冷依舊,蔡邕此刻的形象,落在他的眼中,並沒有多大作用,他正要吩咐甲士把蔡邕押去廷尉處治罪。
這時太傅馬日磾看不下去了,站出來勸阻道:“伯喈乃是曠世之才,若讓他寫成漢史,也是一大幸事。且他平時以忠孝多才著稱於事,很有威望,若是貿然殺之,恐怕會失去人望。”
馬日磾出身於經學世家,兩人經常探討學問,他對於蔡邕十分敬佩。
這時見王允殺意不減,急忙出來勸解。
他本以為憑著自己的威望,王允多少會留下幾分薄麵,誰知王允言語冰冷。似乎沒有想手下留情的樣子。
“當年漢武帝以為一念之仁,沒有殺司馬遷,致使他寫出的史書對朝廷多有誹謗,如今漢室衰微,天子年幼,若讓此佞臣執筆於左右,悠悠青史,恐怕都逃不過口誅筆伐。”
一句話把馬日磾嗆的無言以對,他悻悻然,隻能重新落座。
場上一遍安靜的落針可聞。
劉隅一直冷眼旁觀,看王允此時的態度,顯然蔡邕絕對沒有生還的可能性。
劉隅並不相信,王允遷怒蔡邕,僅僅是哭了董卓兩聲。
很大的可能性,兩人的梁子早已經結下了。
或者更準確說,蔡邕受到董卓招募開始,他就在王允的死亡名單上。
他隻是在等一個機會,董卓剛死,蔡邕就親手把這個機會送了出來,隱忍多年的王允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好機會。
從場上眾人的表情,可以看出,王允這一次的挾私報複,讓大臣非常不爽,王允剛除去董卓建立的威望,瞬間就弱了幾分。
看著王允眼神中的殺意,劉隅知道,就算自己出言求情,王允也不會同意。但他還是會去勸解。
一來蔡邕才學不凡,劉隅對他非常敬佩,自己曾飲茶談論,引之為友。
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劉隅要通過這件事,在朝臣中刷一波好感。
劉隅緩緩站起身來,走到場中,眾人見他出麵,都心中一喜,劉隅雖然官位不大,到底是天子皇叔,他父親和王允乃是故交,若是他出麵求情,自然是最好不過。
“世伯,董卓在位時,待伯喈甚厚,他哭董卓乃是大義所在,並無任何不妥。”
“侄兒以為,若憑此就斷定他心向董卓,就有些過於草率了。”
劉隅一上來,就亮明自己的觀點。
王允沒想到,劉隅會站出來為蔡邕求情。他趕走董卓,剛剛執掌大權,正需要拿一個人來立威。
這個人威望要夠大,名聲夠響,正好還是自己一直想除去的人,他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王允隻是沒想到,劉隅會站出來為蔡邕求情。
在他眼中,劉隅聰明絕頂,不可能看不出自己的用意,他們兩家又是故交,劉隅入京後,又是在他舉薦下,才聲名鵲起,最終才有自己的地位。
等自己坐穩這個位置後,他對於劉隅的賞賜必然不會少。
“賢侄,此事已有定論,不要再提。”
王允蓋棺定論,直接在這件事上蓋棺定論,就是為了讓劉隅迅速迴去。
誰知,劉隅此時並沒有迴去的意思,依舊不依不饒。
“世伯,伯喈對陛下忠貞不二,絕不會是董卓黨羽,此事我願意以性命替他擔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