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算計
重生三國,我搶了劉備的皇叔 作者:夢隨本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董卓在營帳之內踱步,顯然還沒從剛才的震怒中緩過心神。
“袁氏兄弟,會不會有下一步行動?”
李儒想了一會道:“陛下沒有找到,短時間內,他們必然不敢行動。
“傳令,封鎖此間消息,不能讓任何人知道天子失蹤之事。”
李儒搖頭道:“相國,此時已經晚了,他們既然敢謀劃這等大事,豈能會不派出斥候,我們打獵遇刺,已經耽誤半日。儒如果所料不錯,此時的消息早已經傳出。過不了今日,他們就會知道天子失蹤的消息。”
董卓眉頭緊蹙。
李儒繼續道:“相國不必擔心,目前情況還不是最壞的情況,天子畢竟隻是失蹤,儒料定他們不敢貿然起兵。”
“何以見得?”董卓問道。
“若貿然起兵,天子無恙歸來,這種行徑可就等同於造反了,到時候,隻要相國讓天子下一道詔命,不用相國出手,他們就會被天下人共誅之。”
賈詡接口道:“李公所言極是,此事的關鍵還是要盡快找到陛下行蹤,隻有找到陛下,我們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董卓點頭。
說來說去,這件事的關鍵還是在劉隅身上,若是他能順利救迴陛下,那這些所有的問題,都將不是問題。
可他一個文弱讀書人,帶著一個九歲的天子,真能躲過後麵精銳士卒的追殺嗎。
董卓沒有什麽信心。
他有些不太確定問道:“陛下真能躲過此難嗎?”
李儒二人都倒吸一口涼氣。
賈詡並沒有見過劉隅,隻聽他他詩才很高,有才高八鬥之美譽。
就連蔡邕也對他頗為賞識,沒過多久,他從一介庶民,成了天子皇叔。
自從劉隅成了劉皇叔之後,賈詡就專門對劉隅的信息進行了收集、推演。
他覺得劉隅從監牢中出來後,這一路走來,以詩為名,名望不斷提高,到最後竟然成了天子皇叔。
從賈詡的直覺判斷,此人不簡單。
這一步步走來,似乎都在算計之中。若真是這樣,劉隅就太可怕了。
李儒倒是見過劉隅,不知怎的,他對劉隅的印象並不好,覺得此人才華有餘,勇武不足。
或許他常年和甲士打交道,養成了他獨有的識人觀念,他覺得劉隅沒有多少這個時代特有的文人風範,反而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疏離感。
這樣的人,如果在軍中,必然不會被重視,因為他怕死,他會把自己的生命放在第一位。
他覺得如果遇到生死情況,劉隅一定第一個逃走。
等他猜想到是劉隅帶著天子逃走時,他還是覺得難以置信。按照他對劉隅的了解,生死關頭,應該是自己逃命才對。
李儒想不通,隻能用劉隅覺得天子是他的富貴前程,來解釋這一切。
李儒沉思片刻道:“儒覺得很難,皇叔雖然聰慧,可畢竟年幼,加上又無武略,在山林中之中,活命都難,哪裏還能躲過那些精銳士卒的追殺。如今隻能希望他們能多藏一會,奉先能及時趕到把他們救出來。”
董卓見李儒這般說,沉默了很長時間。到最後還是無奈長歎。
“如果天子不幸遇刺,我等隻能離開雒陽,退迴西涼了。”
退迴西涼,賈詡聽到這句話,心中暗驚,如今眾人身在雒陽,有天子為憑,天下諸侯才不敢興兵討伐,若是離開此地,用不了多久,西涼眾人恐怕就死無葬身之地。
事涉自身安危,賈詡不再藏拙。
“相國,退迴西涼此事萬萬不可。”
董卓問道:“文和有何妙策?”
賈詡道:“天子身死,我等若退出京城,失去了虎牢屏障,到時候隨便一個諸侯,就可以攻破我們。”
“如天子身死,詡覺得相國不但不能走,還要另立皇室宗親為天子,昭告天下,出兵討逆。如此這般,相國才能保持主動。”
另立天子,這事董卓雖然不懼怕,可畢竟先帝無子,若立一個天子,恐怕名不正言不順。
董卓看著李儒問道:“文優覺得此計如何?”
李儒應道:“文和言之有理,天子若身死,天下必然動蕩,相國隻能以虎牢關為屏障,靜觀其變?”
董卓問道:“雒陽是四戰之地,三川穀地無險可守,若是敵人占據了三川穀地,順流而下,雒陽將是一馬平川。”
李儒又道:“若真到了那一步,相國隻能退居長安。關東有沃野千裏,函穀為憑。”
“閉關足以自守,開關則可並爭天下。”
“昔年秦曾憑借著函穀關,抵擋著六國雄師,若是沒有函穀關,秦早已族滅,那還有後來的始皇帝,橫掃天下,統一六國。”
董卓聽到李儒的話,沉思片刻後問道:“關中地勢險要,原本是霸業之資,可自從光武帝建都雒陽後,已經有了近兩百年。長安殘破,人口稀少,恐怕難以維持大業。”
李儒又道:“相國,這有何難,雒陽繁華,人口眾多,隻需要將雒陽人口遷入長安,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董卓一聽,覺得有理,臉上的神色也緩和了幾分。
“文優此計甚妙,如此一來,咱家就可立於不敗之地了。”
李儒繼續說道:“相國,當務之急,還有一事,不可不查。”
“文優隻管說。”
“刺殺陛下的人混在甲士之中,如今雖然事發,可甲士中還有沒有刺客,這件事不可不查。”
董卓一聽,確實棘手。
“文優有何妙計。”
李儒說道:“當初相國進入雒陽城中,除了西涼鐵騎外,還收編了大將軍(何進)甲士,何苗的部曲和丁原的軍隊。”
“西涼鐵騎絕對忠於相國,這點無疑,丁原軍有呂將軍在,也可無憂,大將軍和何苗的部曲,人員混雜,可重點查驗。”
董卓點頭道:“袁紹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不知文優準備如何查驗?”
李儒道:“儒覺得就應該從袁氏故吏開始查起,凡袁氏故吏在軍中任職的,務必嚴查,若發現和袁氏勾結者,立刻軍法從事。若和此次事件無涉,相國隻需要將他們明升暗降,調離軍中要職,這樣一來,這些人就再也翻不起任何浪花了。”
董卓心中大讚。
“文優妙計。既然如此,這件事你覺得交給誰去辦,最為合適?”
李儒嗬嗬一笑,他心中早有人選。
“文和,此事就勞駕你去辦,不是可否?”
兩人都是絕頂聰明之人,自然都明白彼此的用意。
賈詡心中無奈長歎,自己千算萬算,還是算不過這個老狐狸,他怕自己左右觀望,故意用這件事,把自己牢牢綁在董卓的戰車之上。
隻要自己把奸細查出來,必然會遭到袁氏兄弟記恨,到時候,自己就算要另尋明主,也隻能無奈放棄。
“李公所命,詡豈敢不從。”
“既如此,務必要嚴查,絕不可放過一個疑點。”
“唯。”
“袁氏兄弟,會不會有下一步行動?”
李儒想了一會道:“陛下沒有找到,短時間內,他們必然不敢行動。
“傳令,封鎖此間消息,不能讓任何人知道天子失蹤之事。”
李儒搖頭道:“相國,此時已經晚了,他們既然敢謀劃這等大事,豈能會不派出斥候,我們打獵遇刺,已經耽誤半日。儒如果所料不錯,此時的消息早已經傳出。過不了今日,他們就會知道天子失蹤的消息。”
董卓眉頭緊蹙。
李儒繼續道:“相國不必擔心,目前情況還不是最壞的情況,天子畢竟隻是失蹤,儒料定他們不敢貿然起兵。”
“何以見得?”董卓問道。
“若貿然起兵,天子無恙歸來,這種行徑可就等同於造反了,到時候,隻要相國讓天子下一道詔命,不用相國出手,他們就會被天下人共誅之。”
賈詡接口道:“李公所言極是,此事的關鍵還是要盡快找到陛下行蹤,隻有找到陛下,我們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董卓點頭。
說來說去,這件事的關鍵還是在劉隅身上,若是他能順利救迴陛下,那這些所有的問題,都將不是問題。
可他一個文弱讀書人,帶著一個九歲的天子,真能躲過後麵精銳士卒的追殺嗎。
董卓沒有什麽信心。
他有些不太確定問道:“陛下真能躲過此難嗎?”
李儒二人都倒吸一口涼氣。
賈詡並沒有見過劉隅,隻聽他他詩才很高,有才高八鬥之美譽。
就連蔡邕也對他頗為賞識,沒過多久,他從一介庶民,成了天子皇叔。
自從劉隅成了劉皇叔之後,賈詡就專門對劉隅的信息進行了收集、推演。
他覺得劉隅從監牢中出來後,這一路走來,以詩為名,名望不斷提高,到最後竟然成了天子皇叔。
從賈詡的直覺判斷,此人不簡單。
這一步步走來,似乎都在算計之中。若真是這樣,劉隅就太可怕了。
李儒倒是見過劉隅,不知怎的,他對劉隅的印象並不好,覺得此人才華有餘,勇武不足。
或許他常年和甲士打交道,養成了他獨有的識人觀念,他覺得劉隅沒有多少這個時代特有的文人風範,反而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疏離感。
這樣的人,如果在軍中,必然不會被重視,因為他怕死,他會把自己的生命放在第一位。
他覺得如果遇到生死情況,劉隅一定第一個逃走。
等他猜想到是劉隅帶著天子逃走時,他還是覺得難以置信。按照他對劉隅的了解,生死關頭,應該是自己逃命才對。
李儒想不通,隻能用劉隅覺得天子是他的富貴前程,來解釋這一切。
李儒沉思片刻道:“儒覺得很難,皇叔雖然聰慧,可畢竟年幼,加上又無武略,在山林中之中,活命都難,哪裏還能躲過那些精銳士卒的追殺。如今隻能希望他們能多藏一會,奉先能及時趕到把他們救出來。”
董卓見李儒這般說,沉默了很長時間。到最後還是無奈長歎。
“如果天子不幸遇刺,我等隻能離開雒陽,退迴西涼了。”
退迴西涼,賈詡聽到這句話,心中暗驚,如今眾人身在雒陽,有天子為憑,天下諸侯才不敢興兵討伐,若是離開此地,用不了多久,西涼眾人恐怕就死無葬身之地。
事涉自身安危,賈詡不再藏拙。
“相國,退迴西涼此事萬萬不可。”
董卓問道:“文和有何妙策?”
賈詡道:“天子身死,我等若退出京城,失去了虎牢屏障,到時候隨便一個諸侯,就可以攻破我們。”
“如天子身死,詡覺得相國不但不能走,還要另立皇室宗親為天子,昭告天下,出兵討逆。如此這般,相國才能保持主動。”
另立天子,這事董卓雖然不懼怕,可畢竟先帝無子,若立一個天子,恐怕名不正言不順。
董卓看著李儒問道:“文優覺得此計如何?”
李儒應道:“文和言之有理,天子若身死,天下必然動蕩,相國隻能以虎牢關為屏障,靜觀其變?”
董卓問道:“雒陽是四戰之地,三川穀地無險可守,若是敵人占據了三川穀地,順流而下,雒陽將是一馬平川。”
李儒又道:“若真到了那一步,相國隻能退居長安。關東有沃野千裏,函穀為憑。”
“閉關足以自守,開關則可並爭天下。”
“昔年秦曾憑借著函穀關,抵擋著六國雄師,若是沒有函穀關,秦早已族滅,那還有後來的始皇帝,橫掃天下,統一六國。”
董卓聽到李儒的話,沉思片刻後問道:“關中地勢險要,原本是霸業之資,可自從光武帝建都雒陽後,已經有了近兩百年。長安殘破,人口稀少,恐怕難以維持大業。”
李儒又道:“相國,這有何難,雒陽繁華,人口眾多,隻需要將雒陽人口遷入長安,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董卓一聽,覺得有理,臉上的神色也緩和了幾分。
“文優此計甚妙,如此一來,咱家就可立於不敗之地了。”
李儒繼續說道:“相國,當務之急,還有一事,不可不查。”
“文優隻管說。”
“刺殺陛下的人混在甲士之中,如今雖然事發,可甲士中還有沒有刺客,這件事不可不查。”
董卓一聽,確實棘手。
“文優有何妙計。”
李儒說道:“當初相國進入雒陽城中,除了西涼鐵騎外,還收編了大將軍(何進)甲士,何苗的部曲和丁原的軍隊。”
“西涼鐵騎絕對忠於相國,這點無疑,丁原軍有呂將軍在,也可無憂,大將軍和何苗的部曲,人員混雜,可重點查驗。”
董卓點頭道:“袁紹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不知文優準備如何查驗?”
李儒道:“儒覺得就應該從袁氏故吏開始查起,凡袁氏故吏在軍中任職的,務必嚴查,若發現和袁氏勾結者,立刻軍法從事。若和此次事件無涉,相國隻需要將他們明升暗降,調離軍中要職,這樣一來,這些人就再也翻不起任何浪花了。”
董卓心中大讚。
“文優妙計。既然如此,這件事你覺得交給誰去辦,最為合適?”
李儒嗬嗬一笑,他心中早有人選。
“文和,此事就勞駕你去辦,不是可否?”
兩人都是絕頂聰明之人,自然都明白彼此的用意。
賈詡心中無奈長歎,自己千算萬算,還是算不過這個老狐狸,他怕自己左右觀望,故意用這件事,把自己牢牢綁在董卓的戰車之上。
隻要自己把奸細查出來,必然會遭到袁氏兄弟記恨,到時候,自己就算要另尋明主,也隻能無奈放棄。
“李公所命,詡豈敢不從。”
“既如此,務必要嚴查,絕不可放過一個疑點。”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