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敏漢一行在城門口站了一會兒,淮州郡守張久新才坐了馬車,從他後方慌不迭的趕到。
兩人在京中見過,張久新自是一眼就認出了這個帶著聖旨前來淮禹兩州賑災的欽差大臣邱敏漢。
其實說是賑災,救濟災民隻是一方麵,從這人先前解決匪患的雷厲風行來看,恐怕此行絕不是賑災這麽簡單。
淮禹兩州一向是平王殿下的勢力範圍,都河岷江常年汛澇,雖說沒有這次的危害嚴重,卻都是平王秦君翰領了賑災一職,解決兩江災民生計之事。
今年先是剛剛迴京的靖陽王視察江南,接著又是這位“名聲赫然”的戶部尚書前來賑災,由不得讓人覺得風向微變、聯想到些什麽。
做為淮州郡守,張久新自是和平王背後的魏家交好。
魏家德行不正,帶著這些看魏家臉色行事的官員也是坐享其成,從洛家、於家手中撈了不少的好處——或是從年年下撥的災銀中,或是從州郡官員的任免中,或是從官坊私窯的選設中。
於是張久新覺得來著不善,便有些坐立難安,正巧遇上大批災民從豐昫兩城逃難而來,他就與洛育堂一合計,索性封了淮中城,將災民攔在三十裏之外。
張久新想的是在欽差邱敏漢到來前穩住淮中的局勢,給自己這個一州郡守留點顏麵和退路,可洛育堂想的卻是乘著封城抬高糧價、大賺一筆。
蠅營狗苟、一丘之貉,便是如此。
卻不曾想,身為欽差的邱敏漢竟是隱了身份,偷偷入了淮中城,不僅知曉了三十裏外災民的事,還同洛育堂、於富榮兩人鬧的不歡而散。
張久新此刻可真是一個頭兩個大,一得到邱敏漢手下人的傳信,便匆忙來了城門口。
“下官見過邱大人……”
身子還沒站穩,張久新便對著邱敏漢的方向行了個大禮。堵在城門口進出不得的小商販見一城的郡守竟是這幅作態,紛紛投來好奇的目光。
“張大人不必多禮。”邱敏漢不準備在這城門鬧出太大動靜,連忙虛扶了張久新一把。
“按照行程,大人此刻應是在昫城,要過兩日才會來我淮中,不知怎的提前到了?”
張久新掩了掩眼底的不安,嗬嗬笑了兩聲,見邱敏漢一臉嚴肅看不出情緒,迫不得已先開了口說道。
“早到晚到都是到,災民得到安置才是正緊。”邱敏漢不鹹不淡的迴了一句,但叫張久新心中又是一驚,明顯聽出了他話中的不悅之意。
雖說邱敏漢這個人在外的風評一向是“頑固強勢,不知變通”,可在京中為官數十載,要真的不知變通,又怎能從區區六品的主事,做到二品的戶部侍郎?
那些在權勢與利益中遊走了多年的人,一看到邱敏漢的出生和這幾年雷厲風行之下的政績,便直覺的將這人歸為了“食古不化”、“嫉惡如仇”、“眼裏容不得沙子”的那一類清流。
實際上邱敏漢確實正直,確實手段強硬,可絕非認死理的人,反而比京城那幫翻雲覆雨的權臣多了幾分敏銳。
隻是
友請提示:長時間請注意眼睛的休息。網推薦:
略微提點了一句,不再多說,這位從京城而來的欽差大臣便讓張久新同自己一同出了城。
正提心吊膽的張久新哪敢不從,連忙讓人開了城門,畢恭畢敬的跟在邱敏漢的身後。
此時的淮中城外哪裏還是原先空無一人的一方平地。連綿不絕的秋雨讓城外泥濘不堪,形成大大小小、坑坑窪窪的水塘,人一走過便濺起不小的泥漬。
而遠處約摸可以看見有不少人朝著淮中城門而來,皆是清一色的衣衫襤褸,麵容疲憊,或拖家帶口,或背著大小包裹,正是那些先前被人擋在淮中城外三十裏處的一眾災民。
雖是災民,這數萬家鄉被淹、不得不遷徙逃難的老百姓卻是在一隊人的維持下秩序井然。
當先的一人見原先緊閉的城門打了開來,便先了那些災民,打著馬踏著泥水“得得得得”的奔了過來。
行至眾人身前,那人一躍而下,對著邱敏漢行禮。
“大人,江大人和張大人借了些人手,將災民帶過來了。”
正是昨日得了邱敏漢命令朝著城外而去的那個隨從。那人明顯是認得淮州郡守張久新,也是略略行了個禮,便又接著說道。
“接下來我們要怎麽做,讓災民入城嗎?”說著又是抬起頭來斜覷了張久新一眼,眼中濃濃的諷刺之意,直叫這一州的郡守如鯁在喉,憋屈的要死。
“邱……邱大人啊……城門不能開啊!不能開啊!”
來自京城的欽差還未發話,淮州郡守便哭喪著臉哀嚎道,一副有苦說不出的焦急樣子。邱敏漢故意挑了挑眉,不悅的說道。
“本官一路從豐城、昫城而來,他們的城門能開,你這淮中城為何開不得?!”
張久新一拍大腿,眼見那些人帶著災民越走越近,隻好有些無可奈何的說道,“大人有所不知,淮中城處在東西南北兩江交界,不若豐城、昫城農商參雜,城中百姓多以經商為主。
加上經年累月江上貿易的日漸繁多,淮州各大商戶皆在淮中城內開有商鋪,若是這麽多災民一下子湧入城中……恐怕……恐怕……”
張久新覺得邱敏漢出生寒門,行事作風皆是偏向窮苦百姓,有種天然的仇富心態,正支支吾吾的不知道如何向他解釋這其中可能會產生的衝突和矛盾。
卻見邱敏漢冷哼了一聲,竟開口說道:“那張大人打算如何安置這些災民?”
張久新心想著可是你遣人將災民引來,怎的讓自己想辦法安置,卻隻敢將腹誹放在心裏,硬著頭皮說道。
“不……不然先在城外搭些雨棚,先將災民安置下來?”隻要災民不進城,保得城中商賈平安,一切其實都好說。
“那災民的吃食問題呢?”
張久新沒想到邱敏漢竟然順著自己的話提到至關重要的存糧問題上了,一時白了臉。
這位欽差大臣和洛育堂、於富榮這淮中城內最大的兩個糧商的交鋒,自己也是有所耳聞,洛家、於家明擺著不願意讓步,想在這賑災銀上狠撈一筆,自己就算腆著臉去求,怕是也沒什麽用。
兩人在京中見過,張久新自是一眼就認出了這個帶著聖旨前來淮禹兩州賑災的欽差大臣邱敏漢。
其實說是賑災,救濟災民隻是一方麵,從這人先前解決匪患的雷厲風行來看,恐怕此行絕不是賑災這麽簡單。
淮禹兩州一向是平王殿下的勢力範圍,都河岷江常年汛澇,雖說沒有這次的危害嚴重,卻都是平王秦君翰領了賑災一職,解決兩江災民生計之事。
今年先是剛剛迴京的靖陽王視察江南,接著又是這位“名聲赫然”的戶部尚書前來賑災,由不得讓人覺得風向微變、聯想到些什麽。
做為淮州郡守,張久新自是和平王背後的魏家交好。
魏家德行不正,帶著這些看魏家臉色行事的官員也是坐享其成,從洛家、於家手中撈了不少的好處——或是從年年下撥的災銀中,或是從州郡官員的任免中,或是從官坊私窯的選設中。
於是張久新覺得來著不善,便有些坐立難安,正巧遇上大批災民從豐昫兩城逃難而來,他就與洛育堂一合計,索性封了淮中城,將災民攔在三十裏之外。
張久新想的是在欽差邱敏漢到來前穩住淮中的局勢,給自己這個一州郡守留點顏麵和退路,可洛育堂想的卻是乘著封城抬高糧價、大賺一筆。
蠅營狗苟、一丘之貉,便是如此。
卻不曾想,身為欽差的邱敏漢竟是隱了身份,偷偷入了淮中城,不僅知曉了三十裏外災民的事,還同洛育堂、於富榮兩人鬧的不歡而散。
張久新此刻可真是一個頭兩個大,一得到邱敏漢手下人的傳信,便匆忙來了城門口。
“下官見過邱大人……”
身子還沒站穩,張久新便對著邱敏漢的方向行了個大禮。堵在城門口進出不得的小商販見一城的郡守竟是這幅作態,紛紛投來好奇的目光。
“張大人不必多禮。”邱敏漢不準備在這城門鬧出太大動靜,連忙虛扶了張久新一把。
“按照行程,大人此刻應是在昫城,要過兩日才會來我淮中,不知怎的提前到了?”
張久新掩了掩眼底的不安,嗬嗬笑了兩聲,見邱敏漢一臉嚴肅看不出情緒,迫不得已先開了口說道。
“早到晚到都是到,災民得到安置才是正緊。”邱敏漢不鹹不淡的迴了一句,但叫張久新心中又是一驚,明顯聽出了他話中的不悅之意。
雖說邱敏漢這個人在外的風評一向是“頑固強勢,不知變通”,可在京中為官數十載,要真的不知變通,又怎能從區區六品的主事,做到二品的戶部侍郎?
那些在權勢與利益中遊走了多年的人,一看到邱敏漢的出生和這幾年雷厲風行之下的政績,便直覺的將這人歸為了“食古不化”、“嫉惡如仇”、“眼裏容不得沙子”的那一類清流。
實際上邱敏漢確實正直,確實手段強硬,可絕非認死理的人,反而比京城那幫翻雲覆雨的權臣多了幾分敏銳。
隻是
友請提示:長時間請注意眼睛的休息。網推薦:
略微提點了一句,不再多說,這位從京城而來的欽差大臣便讓張久新同自己一同出了城。
正提心吊膽的張久新哪敢不從,連忙讓人開了城門,畢恭畢敬的跟在邱敏漢的身後。
此時的淮中城外哪裏還是原先空無一人的一方平地。連綿不絕的秋雨讓城外泥濘不堪,形成大大小小、坑坑窪窪的水塘,人一走過便濺起不小的泥漬。
而遠處約摸可以看見有不少人朝著淮中城門而來,皆是清一色的衣衫襤褸,麵容疲憊,或拖家帶口,或背著大小包裹,正是那些先前被人擋在淮中城外三十裏處的一眾災民。
雖是災民,這數萬家鄉被淹、不得不遷徙逃難的老百姓卻是在一隊人的維持下秩序井然。
當先的一人見原先緊閉的城門打了開來,便先了那些災民,打著馬踏著泥水“得得得得”的奔了過來。
行至眾人身前,那人一躍而下,對著邱敏漢行禮。
“大人,江大人和張大人借了些人手,將災民帶過來了。”
正是昨日得了邱敏漢命令朝著城外而去的那個隨從。那人明顯是認得淮州郡守張久新,也是略略行了個禮,便又接著說道。
“接下來我們要怎麽做,讓災民入城嗎?”說著又是抬起頭來斜覷了張久新一眼,眼中濃濃的諷刺之意,直叫這一州的郡守如鯁在喉,憋屈的要死。
“邱……邱大人啊……城門不能開啊!不能開啊!”
來自京城的欽差還未發話,淮州郡守便哭喪著臉哀嚎道,一副有苦說不出的焦急樣子。邱敏漢故意挑了挑眉,不悅的說道。
“本官一路從豐城、昫城而來,他們的城門能開,你這淮中城為何開不得?!”
張久新一拍大腿,眼見那些人帶著災民越走越近,隻好有些無可奈何的說道,“大人有所不知,淮中城處在東西南北兩江交界,不若豐城、昫城農商參雜,城中百姓多以經商為主。
加上經年累月江上貿易的日漸繁多,淮州各大商戶皆在淮中城內開有商鋪,若是這麽多災民一下子湧入城中……恐怕……恐怕……”
張久新覺得邱敏漢出生寒門,行事作風皆是偏向窮苦百姓,有種天然的仇富心態,正支支吾吾的不知道如何向他解釋這其中可能會產生的衝突和矛盾。
卻見邱敏漢冷哼了一聲,竟開口說道:“那張大人打算如何安置這些災民?”
張久新心想著可是你遣人將災民引來,怎的讓自己想辦法安置,卻隻敢將腹誹放在心裏,硬著頭皮說道。
“不……不然先在城外搭些雨棚,先將災民安置下來?”隻要災民不進城,保得城中商賈平安,一切其實都好說。
“那災民的吃食問題呢?”
張久新沒想到邱敏漢竟然順著自己的話提到至關重要的存糧問題上了,一時白了臉。
這位欽差大臣和洛育堂、於富榮這淮中城內最大的兩個糧商的交鋒,自己也是有所耳聞,洛家、於家明擺著不願意讓步,想在這賑災銀上狠撈一筆,自己就算腆著臉去求,怕是也沒什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