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編製了“大明皇軍”,所以朱厚照起了整頓軍營的念頭。後世偽清的基本盤源於他們的八旗製度,才讓他們統治了中原兩百多年。而大明朝的基本盤就是太祖朱元璋建立的衛所製度。


    衛所製度有個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實現對地區的快速長期占領。在古代,一場軍事行動的成功與否我們通常用占領了對方城池為標準。隻要占領了城池,再施行一係列拉攏當地士紳的政策,那麽這塊地盤就完全掌握在你手中了。


    而要在一個地方維持一隻武裝力量是極其耗費錢糧的,於是太祖腦袋一拍,就建立了影響後世幾百年的衛所製度。


    說直白一點就是朝廷給你們這個衛一塊地盤,但是不給錢糧,你們自己開墾自己種地自己養活自己,朝廷要出兵的時候你們就拿起武器當士兵,國泰民安的時候你們就安安心心拿起鋤頭當農民。而一個衛,都是幾千人的編製。而每個軍士都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妻兒老小都在,所以可以說一個衛所有的不是幾千人,而是幾千戶人家。當兵的家主去操練了,妻兒老小在家就進行家庭手工作業的小農經濟生產,自給自足,這樣一來能為朝廷省下不少開支。


    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太祖還規定了一點,衛所是世襲的,意思就是老子是軍戶,兒子也隻能是軍戶。到了後期,幾代人發現下來,衛所也已經開始崩壞,有些地方開始名存實亡了。衛所的軍戶都逐漸淪為了千戶,百戶的私人奴隸,而這些千戶百戶就靠著手底下的人為自己種田,成為了大地主。所以在明朝還有一句比較有意思的話“寧嫁乞丐不嫁軍戶”,幾代人的耕種生涯,讓衛所的軍戶早就失去了戰鬥能力,這也是後來明朝對外戰爭一直失敗的一大原因。


    對於自己的基本盤,朱厚照當然是很重視的,而軍戶衛所的最高代表,則是京城裏負責拱衛京師的三大營了。


    三大營駐紮在京師外城北側,是成祖遷都北京後親自選的地址,有“北上衛國”的寓意。興許是昨天騎馬騎上癮的緣故,所以今天我們的小朱同誌打算再出去溜一圈,而目的地就是這三大營的駐地。


    京師京營又稱作三大營,由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構成。神機營取的是“神機陰閉,剞劂無跡,人巧之妙也。”之意,說直白一點就是明朝的火力武裝部隊,是一直硬生生靠錢砸出來的部隊,目前由英國公張懋統領。


    而五軍營則是由中軍、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部組成,所以得名五軍營。五軍營的特色是步騎混合,協同作戰,騎兵的機動性配合步兵穩紮穩打的能力,讓這支部隊的綜合作戰能力大大提高。五軍營的作戰能力是三大營中最高的,當初的靖難之役、朱棣的五次親征、麓川之役、北京保衛戰、成化犁庭等戰役之中都有五軍營的身影所在。


    正如《亮劍》中李雲龍所說的,每一支部隊的首任將官將決定這支部隊的精神和調性。五軍營最初的班底就很不簡單,乃是負責北伐元朝的十萬明軍精銳,他們的將領不是別人正是明朝開國第一功臣——魏國公徐達,二者的結合就注定了五軍營的不凡。


    三千營則全部由騎兵構成,在戰爭中大多擔任突襲的任務。值得一提的是,這三千營主要是由投降的蒙古騎兵組成的,所以頗有幾分野性。


    可惜的是,正統十四年的時候,明英宗朱祁鎮率軍北伐,親征瓦刺,帶走了三大營的大部分精銳。結果就是指揮不利,皇帝被俘,精銳覆滅。自此以後,三大營漸漸有些名存實亡了,這也是朱厚照今天檢閱的原因之一。


    土木堡之變後,負責保護皇帝的親軍二十六衛全部被於謙征召起來參加北京保衛戰。此後,除了錦衣衛和驤騰四衛以外,其餘各衛就開始混編到各大京營,改由兵部管理。


    這也是為什麽朱厚照告訴那群降倭他們是“天子親軍”的緣故,這可不是忽悠這群倭人,而是如今能稱作“天子親軍”的就剩下錦衣衛和驤騰四衛了。朱厚照的豹房親衛就大多來自於驤騰右衛。手裏麵有足夠的軍隊,皇帝也才有底氣,而兵權的強弱也是君權和臣權的博弈之一,這也是為什麽當初文官集團敢害朱厚照落水的緣故。


    ……


    朱厚照來到五軍營的時候,就被攔了下來。那名叫做楊晨的親衛上前亮明了身份,朱厚照等人才被迎了進去。隨後那名小旗就要去向上官稟報皇帝親臨的消息,卻被朱厚照攔下了。因為今天,他想看的是真真切切的五軍營。


    讓那名小旗看好馬,一群人就向裏邊的大校場走去,就看到一群士卒在懶懶散散地操練,看身上的衣服,在此陪同的最大官員竟然隻是個百戶。


    朱厚照以為其餘人是在別的操練,也沒多想。正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所以朱厚照打算校驗一下這名百戶的能力。


    “將士們辛苦了!”朱厚照邊喊邊笑盈盈地走了過去。


    這群士卒看著眼前這個奇怪的年輕人,不知所措,那名百戶就過來了,問明身份後恭恭敬敬地帶著大家朝著朱厚照行了個禮。


    “不必多禮,不必多禮,朕看你們在操練,就像過來看一看。”


    “你叫什麽名字?”朱厚照看著那名百戶問道。


    “迴陛下的話,卑職叫張浩。”這名百戶有些顫抖地迴答著。


    “取一副弓箭來。”


    話音剛落,一名小旗模樣的男子就上前雙手遞給了朱厚照一副弓箭。朱厚照尚武,自然是會射箭的。當即對著遠處的箭靶就是開弓一射,靶上應聲就插上了一根箭矢。


    “好!陛下天生神力,卑職佩服!”朱厚照尚武的事情不是秘密,那名百戶投其所好,在一旁奉承著。


    聲音十分激動,把正在吃豆子的劉瑾嚇了一跳。看著這個搶了自己生意的百戶,劉瑾將他的名字“張浩”記在了自己的心裏,打算迴去以後讓人整一整他阿諛奉承的壞習慣。


    “你來試試。”聽著百戶的奉承,朱厚照笑著將手裏的弓遞了過去。


    “你來試試。”四個字在張浩的腦子裏炸開了,我說你好不代表我也好啊,陛下你這樣會沒朋友的。


    “怎麽?有問題?”朱厚照看著有些遲疑的張浩。


    “沒有,那卑職就獻醜了。”


    張浩硬著頭皮上前一步,雙膝彎曲,深吸一氣,然後雙手用力開弓,搭上箭,兩眼微閉,瞄準前方。


    “好一副專業的模樣!”朱厚照心裏如是想到。


    終於,瞄了半天,張浩將箭射了出去,尷尬的是並沒有聽到飛出去的“嗖”的一聲,取而代之的是“砰”的落地聲響,那支箭沒飛多遠就落了地。


    張浩尷尬的對著朱厚照笑了笑,朱厚照也沒責怪他,畢竟人都有失誤的時候,於是點了點頭,示意他重新來一次。


    這次張浩沒那麽緊張了,畢竟好歹也是今年自己射的第二箭。張浩還是一個善於總結的人,他認為自己上一箭之所以飛不遠是自己拉弓時間太長的緣故,將力氣消耗了。張浩還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他知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於是打算這一箭定要射出風的感覺,讓陛下大開眼界。


    再次屈膝,用力,我張浩堂堂百戶,射箭求的就是一個快字。隻見張浩猛的一拉,一放,箭立馬就落在了地上,還沒有先前那一箭飛得遠。


    朱厚照算是看出來了,眼前這個百戶就是個草包。正常有腦子的人應該都知道,拉弓力越大,箭飛的越遠。像他這樣輕輕一拉就迅速放手的,要麽就是腦子有毛病,要麽就是壓根就不會射箭。


    “你,過來。”朱厚照隨手指了一個士卒,那名士卒立馬低著頭小跑過來。


    “你射。”朱厚照不想過多言語,也沒理會站在一旁的張浩。這名士卒接過張浩手中的弓,對著前方的靶就開始射了起來。


    連射三箭,空了兩箭,一箭命中邊緣。看著朱厚照的冷臉,張浩和那名士卒嚇得跪了下來。


    “有誰能射中那靶的中心?”朱厚照對著另一邊的士卒大喊。


    沒人迴應,朱厚照又提高了聲音:“射中者,賞百戶。”


    正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一名有幾分精壯的士卒走了出來:“陛下,能否讓卑職試試。”


    “將弓遞給他。”


    這名士卒接過弓,對著箭靶就是開弓一箭,動作行雲流水,終於命中了靶心。


    “這弓太軟,若是有硬一些的,卑職能射得更遠。”


    “你叫什麽名字?”


    “迴陛下的話,卑職名叫趙世新。”


    “你自己過去,扒了那張浩身上的百戶服,以後這百戶你來當。”


    張浩聽到朱厚照的話,跪在地上直哆嗦。而趙世新則站著不動。


    “怎麽,不敢嗎?”朱厚照透著幾分失望。


    “並非不敢,而是卑職在想要不要連那千戶身上的一起扒了。”說完趙世新就走到了張浩的麵前。


    張浩抬起了頭,瞪著他,多年的百戶官職讓張浩形成了一股上位者的氣息,趙世新也低頭看著自己曾經的上司。在這個等級森嚴的時代,親手扒掉自己上司的官服取而代之,挑戰的不隻是一名百戶,而是千千萬萬名,甚至是千戶,僉事,同知。


    思索片刻,趙世新動了。毫不顧忌老上司的情麵,當著眾人的麵伸手就扒。因為是朱厚照下的令,所以張浩不敢反抗,但不代表他就會坐以待斃,身子不斷的搖擺阻礙著趙世新的“以下犯上”。


    趙世新也沒耐心了,畢竟朱厚照在一旁看著,直接就把張浩按在了地上開扒,養尊處優的張浩哪裏會是趙世新的對手,記下就被扒得隻剩下裏衣。


    趙世新也不嫌棄,也不管尺寸大小,直接就將扒下來的衣服套在了自己的身上,來到朱厚照麵前:“多謝陛下賞賜。”


    “是條漢子。”朱厚照迴了一句就對著遠方的眾人喊道:“朕沒有別的意思,高位,能者居之,靠祖蔭,在朕這裏,行不通了!從今以後,趙世新就是你們的百戶!”


    “劉瑾,提督五軍營的是誰?”朱厚照隻知道神機營是由英國公張懋負責,對這五軍營確實沒有印象。


    “陛下,是懷寧侯藍開。”我們的司禮監大檔雖然上了年紀,但是記性卻是不錯,不知道是不是多吃豆子可以補腦的緣故。


    “宣。”在張浩憤憤的目光中,朱厚照輕描淡寫的說出了這個字。


    ……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武宗之正德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煜煜吃魚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煜煜吃魚魚並收藏大明武宗之正德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