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在奏本裏詳細敘述了樂浪省的情形,趙立慶看完後,便讓人召集三院相公與六部尚書前來共商要事。


    眾人圍坐在會議桌旁。蘇軾的奏本在他們手中傳閱,每個人都眉頭緊鎖,神情專注。


    率先打破沉默的是王安石,臉上的神情中帶著一絲憂慮,拱手進言:“官家,蘇相所提出的這諸多事務,若要一並實施,臣委實擔憂啊。畢竟樂浪省才剛剛趨於穩定,如此大規模地同時推進各項事宜,臣恐會滋生諸多不必要的麻煩。”


    司馬光亦緊接著點頭附和,“是啊,官家。樂浪省剛剛經曆了一場大亂,此時若貿然開展大規模的建設,豈不是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這對於百姓而言,無疑是沉重的負擔,勞民傷財之舉,還望官家三思啊。”


    然而,韓琦卻神色淡定,仿若一切皆在其預料之中,氣定神閑地說道:“所謂不破不立,大破大立。如今樂浪省的局勢,恰是一個絕佳的時機。若不能趁此時機有所作為,日後再想做什麽,恐怕就難上加難了。官家,老臣以為,應當全力支持蘇相所提出的建議。”


    眾人紛紛各抒己見,大部分臣子皆傾向於以穩定為首要之務,認為當下不宜在樂浪省大興土木,開展過多的建設項目,生怕觸動那剛剛穩定下來的微妙局勢,引發難以預料的變故。


    趙立慶麵色沉靜,默默聆聽著眾人的發言,心中卻如明鏡一般。略作思索之後,沉穩地開口說道:“諸卿所言,皆有其道理。穩定固然是重中之重,然亦需考量當下的實際情形。樂浪省已然錯失了今年的春耕時節,百姓即便分到了土地,如今也無法有所作為。與其讓百姓閑賦在家,空等救濟,不如采取‘以工代賑’之策。如此一來,既能充分利用這段時間,又可將樂浪省的各項基礎建設妥善完成,可謂一舉兩得。”


    富弼聞聽此言,拱手行禮道:“官家此計甚妙!‘以工代賑’,實乃良策。樂浪省有幾十萬戶人家,每戶平均若能出兩個勞力,那便是百萬之眾啊。如此龐大的人力,耗費一年的時光,足以將各項建設圓滿完成。”


    趙立慶之所以一直將韓琦和富弼留在朝廷中,不肯應允二人告老還鄉,正是因為自當年收複燕雲之時有過通力合作之後,這二人在諸多事務的見解與處理方式上,總能與自己的想法不謀而合。


    此時,呂公著卻微微皺眉,提出了自己的顧慮:“官家,要開展如此眾多的事務,所需花費絕非小數目。朝廷雖說略有盈餘,然大宋疆域遼闊,事務繁雜,總不能將所有的精力與財力皆傾注於樂浪一地。”


    趙立慶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絲自信的微笑,輕聲說道:“這花費之事,倒無需諸位過多操心。前些日子,蘇相曾上過一道奏本,言明原高麗國庫尚有存銀近千萬兩。如今從南方購置糧食用的便是這筆錢財。倘若後續有所不足,自可讓蘇相自行設法籌措,朝廷隻需在其他方麵予以支持即可。”


    眾人聽聞此言,心中那原本緊繃的弦瞬間鬆弛了幾分。既然無需從國庫中掏出銀兩用於樂浪省之事,且目前也僅僅是從官倉調運了幾十萬石糧食而已,那麽蘇軾想要在樂浪省大展拳腳,就任其折騰去吧,反正也不會對朝廷的其他事務造成過多的影響。


    禮部尚書鄭雍奏道:“官家,教化之事,關乎樂浪省的長遠發展,乃是重中之重。臣以為,當務之急乃是修建學堂,禮部即刻便可抽調教書先生趕赴樂浪,以傳播聖賢之道,開啟民智。”


    工部尚書梁燾亦不甘落後,連忙表態:“官家,工部亦願全力配合。可即刻派出一批技藝嫻熟、經驗豐富的工匠前往樂浪,指導當地的施工建設,務必確保各項工程的質量與進度。”


    “嗯,這些事宜,諸位務必即刻著手辦理,不得有絲毫懈怠。” 言罷,趙立慶將目光轉向吏部尚書竇卞,神色嚴肅地叮囑道:“關於樂浪各州府的主官選派,務必挑選精明能幹、有擔當有作為的官員前往赴任。樂浪省如今百廢待興,若是派遣那些碌碌無為、無異於將那一方百姓置於水火之中,遺害無窮。”


    竇卞趕忙躬身領命:“是,官家。臣定當竭盡全力,不負聖恩。”


    司馬光卻仍有些擔憂,憂心忡忡地說道:“官家,雖說那筆存銀數目不少,然要購置糧食,又要開展如此大規模的建設,顯然是遠遠不夠的。蘇相行事向來雷厲風行,臣生怕他在處理事務之時,將那些世家大族逼迫過甚,致使他們鋌而走險,做出過激之舉,從而引發樂浪省的動蕩不安。”


    “此事朕已有所交代,諸位無需過於擔憂。” 趙立慶嘴上這麽說,其實早就跟蘇軾商量過要怎麽收拾那些世家大族。


    君臣眾人一番商議之後,最終達成了一致的決議。同意蘇軾在樂浪省展開大規模建設的旨意,迅速地送出了皇宮,向著樂浪省飛馳而去。


    蘇軾早就展開了對那些世家大族和地主士紳的整治行動。策略簡單而又直接,派遣分散在各地的虎衛軍深入民間,大力宣傳大宋律法,鼓勵百姓勇敢地站出來告狀。


    那些平日裏仗勢欺人、騎在百姓頭上作威作福的世家大族和地主士紳,哪家沒做過些禍害百姓的惡行?如今,隻要一經查實,便毫不留情地依照大宋律法予以嚴懲。


    一時間,整個樂浪省人心惶惶,那些往日裏不可一世的家族皆如驚弓之鳥,惶惶不可終日。


    終於,有百姓將李明正的一個侄子給告了。


    侄子眼看就要被押送去礦場接受勞動改造,李明正心急如焚,無奈之下,隻得硬著頭皮前來求見蘇軾。


    “蘇相,下官有個侄子犯了點事,眼下要被送去礦場,還望您能高抬貴手,給打個招唿。”


    “哦?犯了何事?” 蘇軾一臉疑惑,這樣的小事根本就不會匯報到他這裏。


    李明正麵露猶豫之色,畢竟這種事情關乎家族顏麵,但如今為了救侄子,也顧不上許多了,隻得硬著頭皮說道:“兩年前,他看上了一個女子,把人搶迴家,也將那女子的家人打傷。”


    “這可是強搶民女啊!還打傷了人,此事可絕非小事。你侄子叫什麽名字,先將卷宗取來一觀。” 蘇軾麵色一沉,語氣嚴肅地說道。


    待問清李明正侄子的名字,蘇軾便命人去取卷宗。片刻之後,卷宗呈上,蘇軾仔細翻閱之後,眉頭緊皺,說道:“李中丞,雖說如今那女子尚在你侄子家中,然她父親被打斷一條腿,而事後僅僅給了點錢便草草了事,這實在是說不過去啊。”


    “蘇相,可否讓我侄子正式將那女子納為妾室,將彩禮給人補足,再賠償打人之事。這勞動改造之事,就免了吧。” 李明正急忙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心中滿是期待。


    蘇軾輕輕一笑,卻搖了搖頭,說道:“彩禮和賠償之事,自是應當照辦。然傷人至殘,此乃公罪,依照大宋律法,公罪必須量刑判決。如今判你侄子勞動改造五年,亦是依法行事。”


    “蘇相,好好的一個人,去礦場待上五年,可就全毀了。看在小女服侍在陛下身邊的份上,您就開開恩吧。” 李明正眼見蘇軾不肯鬆口,慌亂之中,竟脫口說出了自己女兒的事情。


    蘇軾神色一正,嚴肅地說道:“李中丞,你難道不知宮裏一位貴妃的弟弟,因觸犯律法,被陛下直接下令處死之事嗎?”


    “這……” 李明正頓時語塞,心中懊悔不已,剛才實在是不該說出那樣的話。


    蘇軾本就不知他女兒的具體情況,即便知曉,亦絕不可能徇私枉法。哪怕是皇後的兄弟,隻要犯了法,都要依法懲處,絕無例外。


    “像這樣的案件,律法亦有規定,隻要能取得受害人的諒解,量刑便可酌情減輕。然絕不可私下逼迫受害人寫下諒解書,一經查明,處罰加倍。” 蘇軾見李明正一臉懊悔,便為他指出了一條明路。


    李明正聽聞此言,連忙躬身行禮,感激涕零地說道:“謝蘇相指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出了個武皇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蕭七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蕭七郎並收藏大宋出了個武皇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