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午,趙立慶都會在文德殿悉心批閱奏本,下午則會去做些別的事,比如到虎衛軍營地、武器院、城南的幾個作坊以及四海貿易等地走走看看,有時甚至會在汴京城內隨意地轉轉。


    半個多月過去,趙立慶逐漸恢複了心氣,也想通了一些事情。他深知,想要在短時間內改變這個時代人們的思想和觀念,根本就是天方夜譚。於是,他決定從改變底層百姓的認知入手,著力提高全民的識字率。


    在大慶殿的朝會上,商議完幾件小事之後,趙立慶環顧四周,緩緩說道:“這兩年朝廷的日子稍微好過了一些,應當在教書育人方麵加大投入,至少要在每個縣開辦一間免費的學堂,讓那些想讀書卻又沒錢讀書的孩子,能夠有機會多學點文化知識。”


    歐陽修隨即出列,說道:“殿下此話甚善,此舉措能夠讓普通百姓家的孩子讀書認字,對於大宋的未來,無疑是一樁極大的好事。”


    “那就這麽定了,政事堂盡快擬個章程。”趙立慶一心隻想從最為細微之處做起,努力提高民智。


    九月下旬,秋收基本結束。燕雲地區的糧食和棉花都有著不錯的收成,河中省盡管移民的數量尚且不多,但在王安石和蘇軾的努力之下,也獲得了不錯的成果。糧食種植的規模不大,僅夠百姓的口糧,不過大麵積種植棉花所獲得的收成,讓百姓們個個喜笑顏開,畢竟種棉花的收益可比種糧食高得多。


    “四海貿易”在十三個縣所租的土地全都種的是棉花。由於種植的時間晚了將近一個月,收成稍微差了一些,然而百姓的收益與以往相比,簡直是天差地別。


    一畝地隻需交給“四海貿易”一成收益外加兩百文,如此算來,總的隻交了一成半多一點的收益,其餘的收益全都歸自己所有。


    雖然地主也給那些未退地退租的百姓減了租子,但是和給“四海貿易”種棉花的百姓相比,收益至少差了一倍。


    縣衙開始派人下鄉向地主們收稅,以前是向佃戶們收,如今改成直接找地主收,地在誰的名下就找誰收。


    那些不願意減租或者沒把地租給“四海貿易”的地主這下可慘了,地荒廢了一年,還要按照平常年的收成定額交稅,而且又不敢不交,畢竟虎衛軍就在家門口。


    今年收稅的速度在這十三個縣是有史以來最快的,“四海貿易”直接用現金結算了一半多的稅款,剩下的那些地主在虎衛軍的監督下,也老老實實地交稅。


    沒參加退地退租的百姓紛紛找到地主,把地給退了,地主們也想通了,直接把地租給“四海貿易”省心省事,起碼還能保證一年一畝地能拿到兩百文,總比虧錢要好。


    燕雲地界的山東省和山西省,西北的河中省,還有陝西、河東、河北三省的十三個縣,很快就通過“大宋銀行”把今年的稅款匯入戶部的賬戶。


    這是趙立慶特意安排的,就是想瞧瞧朝中會有怎樣的反應。


    除了以上那些地方,其他地方的稅收就沒這麽順利了,主要的問題還是出在原來那些不用納稅的田地上。那些已經習慣不交稅的士紳,如今突然要讓他們納稅,簡直就如同拿刀割他們的肉一般。


    到了十一月中旬,很多地方的稅收都沒收上來一半,甚至還出現了不少地方的士紳帶頭抗稅的情況。這其實是朝廷和士紳之間的博弈拉扯,與普通老百姓毫無關係。


    趙立慶讓“大宋月報”專門撰寫了幾篇文章報道那十三個縣退地退租的事,並讓“軍情衛”派人到處給百姓念報紙。


    又到了朝會的日子,大慶殿內因為稅收的事吵了一個多時辰。有官員認為應當慢慢來,操之過急可能會引發動亂;也有人覺得要強硬一些,一旦朝廷妥協,以後就別再想收那些人的稅了。


    趙立慶讓人搬來一把凳子,放在龍椅前麵,然後坐下,說道:“站久了腿受不了。”


    一個禦史和戶部的一個官員已經吵了兩刻鍾,互不相讓。歐陽修出列大喝一聲:“好了,別吵了!”然後轉身躬身說道:“殿下,您拿個主意,這樣吵下去不是辦法。”


    趙立慶起身往前走了兩步,說道:“諸位已經爭論了快兩個時辰,這樣下去再吵三天也不會有結果。既然陛下已經確定了免稅的田畝數額,又降低了田賦,如果不能如數收上來的話,朝廷拿什麽來供養邊境的將士,拿什麽給諸位發放俸祿?定個最後期限,最晚到明年正月。”


    “殿下,如此強硬恐怕會讓士紳們對朝廷心生不滿,導致社稷不安啊。”


    “是啊!殿下,事緩則圓,應當慢慢來。”


    十幾個官員紛紛出列勸阻……


    趙立慶走到他們麵前,說道:“諸位要是覺得朝廷把他們逼得太急,可以拿自己的俸祿幫他們把稅交了。”


    轉身又對政事堂的幾位宰相說道:“行文各州縣,告訴那些士紳,如果在最後期限還不交,虎衛軍就上門去收。”


    散朝後,趙立慶直接前往福寧殿,將朝會的事向趙禎詳細敘述了一遍。


    “立慶,那些人不會乖乖就範的,你有什麽後手?”


    趙立慶戲謔地說道:“除非他們敢造反,不過就是借這些士紳十個膽子他們也不敢。明天就讓虎衛軍往各省各派一個團,那些小夥子從北邊迴來閑著沒事幹,正好出去轉一圈。”


    “其實這些都是小事,朕現在擔心的是其他地方效仿那十三個縣,會引發更大的混亂。”趙禎的擔憂不無道理,已經有不少地方出現了退地退租的情況。


    “父親,以後我不會讓‘四海貿易’插手,再亂也亂不到哪裏去。河中省還缺不少人,正好移民過去,那些地主想要過安穩日子,就不得不減租。”


    “既然你都安排好了後手,那就這樣吧。朕已經在宮外準備好住所,過完年就禪位給你。”


    那次刺殺事件過後,汝南郡王府就一直空著,趙禎年初便讓人去翻修,如今已經完工。他是真的不想再當這皇帝了,每天找幾個同樣沒事幹的王爺勳貴,打打台球和麻將,日子過得那才叫愜意。當了四十多年皇帝,確實是累了。


    他不想繼續當皇帝,趙立慶要是搬進皇宮,以後連出城都會變得麻煩,這可不行。“父親,您再當兩年,以後我盡量不拿政務麻煩您,我住在宮外做事比較方便。”


    “一年,最多一年。”趙禎比著一根手指頭。


    “行,一年就一年,不耽誤您打麻將,我去文德殿。”趙立慶心中暗自吐槽:您住哪不是一樣打球打麻將。


    第二天,虎衛軍上次沒去北邊的九個團出發了,正好前往南方的九個省。北方剩下的幾個省則是通過抽簽才決定哪些團去,小夥子們都喜歡出去外麵轉轉。


    幾個月的時間裏,武器院的周大成經過無數次的改進,總算做出了讓趙立慶比較滿意的栓動步槍。子彈是用銅做的彈殼,打完一發還能把彈殼從彈倉拿出來,以後可以循環利用。


    隻是這時代的冶煉工藝太過落後,打幾發就要更換好幾個配件,一根槍管也要一個工匠花費二十幾天才能鑽出來,這樣的武器顯然無法裝備給軍隊。


    趙立慶隻能讓周大成繼續努力研究,自己也實在沒辦法再提供什麽有用的意見,因為腦子裏知道的所有知識早就全告訴他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出了個武皇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蕭七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蕭七郎並收藏大宋出了個武皇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