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李逸瀾簡單一說,曾勝很快便意識到了事情的重要性。
當初趙俊博和他的一千名奇襲士卒準備進攻猊來裏浦口,即使當時旌義港口已經是危在旦夕,但是李逸瀾依然頂著壓力調了數百人過去增援,沒想到最後卻是白跑一趟,因為趙俊博和他的下屬士兵們根本沒有出現在猊來裏浦口。
原本破虜軍還認為這是趙俊博的疑兵之計,但是過了幾天之後,他依然沒有出現,這時大家才知道,趙俊博和他的一千士卒是真的消失在了茫茫大海之中。
趙俊博的消失,給南征軍帶來的影響還是頗大,身為慶尚道兵馬節製使的他,是南征軍在戰爭中失去的最高級別將領。
除此之外,趙俊博的失蹤還給此後的局勢帶來了連鎖反應。
由於趙俊博生死未卜,再加上最近一段時間李棩對於地方上無論是政務還是軍務似乎都不太上心,因此趙俊博的慶尚道兵馬節製使的身份還沒有被人頂替掉。
但是,職位雖然還保留著,實際上慶尚道的兵馬指揮權卻落在了金太應的手上。作為王廷的武官,金太應在級別上足以壓製慶尚道的其他武將,不願意迴到漢城繼續被白昊憲壓製的他,選擇帶領自己手下的三千禁軍,以及南征軍解散之後迴到原駐地的那些慶尚道士卒一起來到了慶尚道,就此安紮下來。
初來乍到,金太應並沒有展現出從漢城來的高傲姿態,反而是積極融入了慶尚道當地的官僚體係之中,包括對於當地南人黨的勢力,金太應也是主動靠攏。
最終,金太應和許堅走在了一起,金太應以自己手下的兵力作為資本,入股了福昌君、許堅和張炫等人的政變計劃中,給政變計劃帶來了進可攻退可守的良好局麵。
..........
李逸瀾和曾勝兩人緊急趕赴猊來裏浦口,登上了林寅觀的商船,見到了那位被林寅觀從漢城帶迴來的朝鮮人。
準確地來說,這是一名來自前南征軍士卒,也是當初被趙俊博帶去奇襲猊來裏浦口的奇襲士卒中的一員。
當林寅觀在日本看到他的時候,他正在港口當苦力,或許是留意到林寅觀是從濟州島來的,這名朝鮮人開始大喊大叫,最終成功引起了林寅觀的注意,一番詢問之後,林寅觀很快意識到了事情的重要性,當天連原計劃采購的糧食數目都沒有足量,便帶著商隊迴到了濟州島。
林寅觀出於保密的考慮,並沒有在人多眼雜的旌義港口登陸,而是稍微繞了一下,來到了他相對更為熟悉的猊來裏浦口,隨後第一時間派人通知了李逸瀾。
也不知道這個可憐的朝鮮人在日本遭受了多大的委屈,按理來說,他身為南征軍的士卒,和破虜軍乃是敵人,但此時見到李逸瀾和曾勝兩位破虜軍的高層將領,他卻像是見到了親人一般,直接跪倒在地,一五一十將跟林寅觀說過一遍的話重新複述給了李逸瀾和曾勝。
............
當時,趙俊博不耐旌義港口久攻不下,而且自己一直被鄭致和安排在後方,沒有辦法參加到前線的戰鬥中,立功心切的趙俊博最終主動請纓,大約有一千餘名士卒,離開了南征軍大部隊,乘船南下偷襲猊來裏浦口。
事後看,趙俊博的計劃其實有成功的可能,畢竟當時在猊來裏浦口駐守的林端和金耽仁都沒有指揮作戰的經驗,而且手下的士卒不過數百,即使加上李逸瀾緊急馳援的數百人,猊來裏浦口也未必能夠擋住趙俊博率領的一千人。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趙俊博這次率領的船隊,最終遇上了和李逸瀾、林寅觀等漂流人當初的遭遇——暴風雨。
海上的暴風雨很多,其實趙俊博遇上的這一次相對而言還不如李逸瀾經曆的那一次如此狂暴,但無奈朝鮮水師已經多年沒有經曆戰鬥,讓他們在濟州海峽作戰或者跟隨大部隊一起移動到旌義港口,或許還沒有問題,但是當他們進入真正的外海時,難免顯得有些手忙腳亂。
再加上慶尚道的水師已經多年沒有在濟州島附近的海域航行,出發的時候也是趙俊博臨時起意,毫無準備,此時對於周邊的海域情況可以說是一竅不通。
要是風平浪靜,或許還能夠順著大致的方向到達猊來裏浦口,但是遇上暴風雨,趙俊博等人就抓瞎了。
趙俊博麾下的戰船,在暴風雨中損失慘重。
眼前的這個可憐的朝鮮人,所在的戰船便在暴風雨中觸礁沉沒了,幸虧當時他機靈地抱起了一片木板,這才隨風飄到了日本的大地上。
“其他船隻呢?”曾勝焦急地問道。
“不知道,”前南征軍士卒一臉茫然地搖搖頭,“我在日本也在打聽,但是一直沒有聽說有朝鮮的戰船飄到日本。”
林寅觀在一旁也證實了這一點。
趙俊博的下落依然不明。
...........
迴到濟州府城,李逸瀾依然是眉頭緊鎖。
“可能趙俊博麾下的其他幾艘船隻,同樣在暴風雨中被破壞了,故而沒有飄到日本。”看到李逸瀾的神情,曾勝安慰道,“再說了,即使他們運氣也好,僥幸不死到了日本。此時戰事已定,他們也掀不起什麽風浪來。”
半晌,李逸瀾搖搖頭,但緊接著又點點頭:“希望如此吧。”
............
當許積和張炯見到李逸瀾的時候,李逸瀾的神情已經恢複了平靜,仿佛一切也沒有發生過一樣。
戰事的錘煉,讓原本白白淨淨的李逸瀾顯得更加粗糙,但同時又增添了幾分成熟。
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在許積眼裏,相比起年紀相仿,但是長期待在宮中的朝鮮國王李棩,李逸瀾看上去更像是一個領導者。
許積心中又歎了口氣,但嘴上卻沒有停下來:“正所謂合而共贏,無論是為百姓安居樂業,不再受戰爭困擾,還是為了破虜軍的長期穩定發展,和談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李逸瀾笑道:“許先生言之有理,我們破虜軍從來不是好戰之徒。隻是不知道國王是否答應了我們的條件?”
聽了李逸瀾這番話,許積麵露難色。
當初趙俊博和他的一千名奇襲士卒準備進攻猊來裏浦口,即使當時旌義港口已經是危在旦夕,但是李逸瀾依然頂著壓力調了數百人過去增援,沒想到最後卻是白跑一趟,因為趙俊博和他的下屬士兵們根本沒有出現在猊來裏浦口。
原本破虜軍還認為這是趙俊博的疑兵之計,但是過了幾天之後,他依然沒有出現,這時大家才知道,趙俊博和他的一千士卒是真的消失在了茫茫大海之中。
趙俊博的消失,給南征軍帶來的影響還是頗大,身為慶尚道兵馬節製使的他,是南征軍在戰爭中失去的最高級別將領。
除此之外,趙俊博的失蹤還給此後的局勢帶來了連鎖反應。
由於趙俊博生死未卜,再加上最近一段時間李棩對於地方上無論是政務還是軍務似乎都不太上心,因此趙俊博的慶尚道兵馬節製使的身份還沒有被人頂替掉。
但是,職位雖然還保留著,實際上慶尚道的兵馬指揮權卻落在了金太應的手上。作為王廷的武官,金太應在級別上足以壓製慶尚道的其他武將,不願意迴到漢城繼續被白昊憲壓製的他,選擇帶領自己手下的三千禁軍,以及南征軍解散之後迴到原駐地的那些慶尚道士卒一起來到了慶尚道,就此安紮下來。
初來乍到,金太應並沒有展現出從漢城來的高傲姿態,反而是積極融入了慶尚道當地的官僚體係之中,包括對於當地南人黨的勢力,金太應也是主動靠攏。
最終,金太應和許堅走在了一起,金太應以自己手下的兵力作為資本,入股了福昌君、許堅和張炫等人的政變計劃中,給政變計劃帶來了進可攻退可守的良好局麵。
..........
李逸瀾和曾勝兩人緊急趕赴猊來裏浦口,登上了林寅觀的商船,見到了那位被林寅觀從漢城帶迴來的朝鮮人。
準確地來說,這是一名來自前南征軍士卒,也是當初被趙俊博帶去奇襲猊來裏浦口的奇襲士卒中的一員。
當林寅觀在日本看到他的時候,他正在港口當苦力,或許是留意到林寅觀是從濟州島來的,這名朝鮮人開始大喊大叫,最終成功引起了林寅觀的注意,一番詢問之後,林寅觀很快意識到了事情的重要性,當天連原計劃采購的糧食數目都沒有足量,便帶著商隊迴到了濟州島。
林寅觀出於保密的考慮,並沒有在人多眼雜的旌義港口登陸,而是稍微繞了一下,來到了他相對更為熟悉的猊來裏浦口,隨後第一時間派人通知了李逸瀾。
也不知道這個可憐的朝鮮人在日本遭受了多大的委屈,按理來說,他身為南征軍的士卒,和破虜軍乃是敵人,但此時見到李逸瀾和曾勝兩位破虜軍的高層將領,他卻像是見到了親人一般,直接跪倒在地,一五一十將跟林寅觀說過一遍的話重新複述給了李逸瀾和曾勝。
............
當時,趙俊博不耐旌義港口久攻不下,而且自己一直被鄭致和安排在後方,沒有辦法參加到前線的戰鬥中,立功心切的趙俊博最終主動請纓,大約有一千餘名士卒,離開了南征軍大部隊,乘船南下偷襲猊來裏浦口。
事後看,趙俊博的計劃其實有成功的可能,畢竟當時在猊來裏浦口駐守的林端和金耽仁都沒有指揮作戰的經驗,而且手下的士卒不過數百,即使加上李逸瀾緊急馳援的數百人,猊來裏浦口也未必能夠擋住趙俊博率領的一千人。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趙俊博這次率領的船隊,最終遇上了和李逸瀾、林寅觀等漂流人當初的遭遇——暴風雨。
海上的暴風雨很多,其實趙俊博遇上的這一次相對而言還不如李逸瀾經曆的那一次如此狂暴,但無奈朝鮮水師已經多年沒有經曆戰鬥,讓他們在濟州海峽作戰或者跟隨大部隊一起移動到旌義港口,或許還沒有問題,但是當他們進入真正的外海時,難免顯得有些手忙腳亂。
再加上慶尚道的水師已經多年沒有在濟州島附近的海域航行,出發的時候也是趙俊博臨時起意,毫無準備,此時對於周邊的海域情況可以說是一竅不通。
要是風平浪靜,或許還能夠順著大致的方向到達猊來裏浦口,但是遇上暴風雨,趙俊博等人就抓瞎了。
趙俊博麾下的戰船,在暴風雨中損失慘重。
眼前的這個可憐的朝鮮人,所在的戰船便在暴風雨中觸礁沉沒了,幸虧當時他機靈地抱起了一片木板,這才隨風飄到了日本的大地上。
“其他船隻呢?”曾勝焦急地問道。
“不知道,”前南征軍士卒一臉茫然地搖搖頭,“我在日本也在打聽,但是一直沒有聽說有朝鮮的戰船飄到日本。”
林寅觀在一旁也證實了這一點。
趙俊博的下落依然不明。
...........
迴到濟州府城,李逸瀾依然是眉頭緊鎖。
“可能趙俊博麾下的其他幾艘船隻,同樣在暴風雨中被破壞了,故而沒有飄到日本。”看到李逸瀾的神情,曾勝安慰道,“再說了,即使他們運氣也好,僥幸不死到了日本。此時戰事已定,他們也掀不起什麽風浪來。”
半晌,李逸瀾搖搖頭,但緊接著又點點頭:“希望如此吧。”
............
當許積和張炯見到李逸瀾的時候,李逸瀾的神情已經恢複了平靜,仿佛一切也沒有發生過一樣。
戰事的錘煉,讓原本白白淨淨的李逸瀾顯得更加粗糙,但同時又增添了幾分成熟。
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在許積眼裏,相比起年紀相仿,但是長期待在宮中的朝鮮國王李棩,李逸瀾看上去更像是一個領導者。
許積心中又歎了口氣,但嘴上卻沒有停下來:“正所謂合而共贏,無論是為百姓安居樂業,不再受戰爭困擾,還是為了破虜軍的長期穩定發展,和談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李逸瀾笑道:“許先生言之有理,我們破虜軍從來不是好戰之徒。隻是不知道國王是否答應了我們的條件?”
聽了李逸瀾這番話,許積麵露難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