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人?”
那名身著布衣的人剛從院子裏翻出來,還沒走上兩步就被守夜的士卒給發現了,一聲叱喝之後,五名士兵立刻圍了上來,另外還有兩名士卒則立刻趕往曾勝休息的地方。
根據曾勝之前的部署,巡邏守夜的士卒發現情況之後,先不要驚動其他士卒,直接去向曾勝本人匯報。
一刻鍾之後,曾勝便趕到了現場,此時住持也從院子裏出來,正在和那名翻牆出來的僧人說著什麽。
曾勝沒有直接前去質問住持和那個翻牆出來的僧人,而是先向守夜的士卒詢問了一下具體的情況。
相比起那兩名一臉緊張地前來匯報的士卒,方才留在原地看守的五人此時神情則顯得有些奇怪。
一番詢問之後,曾勝自己的臉色變得和那五人同樣奇怪了——那名翻牆出來的僧人很快就招供了,但是他卻說自己並不是想逃出去和地方官府通風報信,而是專門翻出來投軍的!
是的,這名僧人不是翻牆逃跑,而是要翻牆出來投靠破虜軍!非但如此,僧人還將自己的隊友也供出來了。
按照原計劃,僧人翻出來之後直接找曾勝說明來意,如果曾勝同意的話,那麽剩下的十幾名同伴則會在約定的時間依次翻出來,投靠破虜軍。
這個結果當然令曾勝等人十分疑惑,驚訝、驚喜,懷疑,各種情緒都湧上心頭。
這僧人說的話,真實性到底有幾分?是否可靠?住持在其中扮演了什麽角色?非常時期,這種事關全軍生死的事情,曾勝不能不多留幾分心眼。
........
曾勝正在思量的時候,住持已經和翻牆出來的僧人溝通過了,此時帶著他一起走到曾勝跟前,賠禮謝罪。
反正最終也沒有跑成,曾勝倒是不太關心這些虛的東西,現在他比較關心的是那個翻牆出來的僧人說的話,到底有幾分真實性。
“阿彌陀佛,貧僧管教不嚴,讓曾統領操心了。”住持似乎看出來了曾勝心中的疑惑,開門見山地解釋了一番,“今天諸君到寺中休憩,海印寺裏確實有一些僧人提出要參軍,隻是當時貧僧拒絕了,還將他們十幾人單獨安排在了兩間屋子內,以防萬一。”
“隻是沒想到他們竟然將安排看守的僧人也說服了,竟然配合他們趁夜翻牆出來投軍。”住持語氣中更多的是一種無奈,“阿彌陀佛,既然如此,隨他們去吧,這或許也是一種修行。”
雖然聽上去住持的話也能自圓其說,但是常年從軍形成的習慣,還是讓曾勝養成了謹慎小心的習慣。
曾勝心中沒有完全放下顧慮,但是又不願意就這樣放過吸納人才的機會,尤其是僧人投軍,這可是破虜軍之前從未有過的。
破虜軍成軍至今,靠的就是民心,曾勝決定還是先將他們吸納過來再說。
一邊思考,曾勝一邊向那名翻牆出來的僧人問了許多問題,從他們對於破虜軍的了解,到參軍的目標和動機,再到他們現在掌握的武藝等等,都問了一個遍。
曾勝問得很快,那名僧人除了一開始有些不知道是激動還是害怕而產生的緊張外,後麵倒是隨問隨答,迴答的內容聽上去也十分自然。
在問答的間隙,住持迴到院子裏,將剩下的十幾名有心投軍的僧人也叫了出來,告訴他們可以如願了。
一連串問題問完之後,曾勝心中大致已經信了七成,盡管如此,已經刻入骨髓裏的謹慎基因還是促使曾勝做了一些措施,借著一個機會,曾勝背過身去低聲吩咐士卒們看好前來投軍的十五名僧人。
與其現在疑神疑鬼,不如得帶著他們一起等迴到了濟州島,觀察過一段時間之後再作判斷,曾勝便如此決定了下來。
.........
第二天一大早,其餘的絕大部分破虜軍士卒一覺醒來,才發現有了新同伴的加入。意外之餘,大家的士氣更是高漲。
這麽多天來,這是慶尚道第一批投軍的人,他們的加入,一方麵說明破虜軍的威望正在提高,甚至打破了地域上的隔閡,另一方麵,也說明了他們投靠的這支軍隊,確實正處於一個向上的發展期。
看到眾人的士氣高漲,曾勝也確信他昨天晚上做出的決定是正確的,至少在這個時候,這些新加入士卒能夠被激起士氣,這對於接下來的行軍十分關鍵。
這些義軍中絕大部分人都沒有去過濟州島,更別說破虜軍成立之後的濟州島了,對於迴濟州島的渴望,並沒有曾勝以及那些破虜軍中本地的濟州士卒那麽強烈。
想要讓他們跟隨著突破敵軍可能的封鎖和追擊,隻能依靠的就是那一股子精神和氣勢了。這也是為什麽曾勝即使冒著風險也要接納僧兵的原因——提振士氣,目前要比杜絕風險更加重要。
離開海印寺的時候,住持和其他僧人送出寺門外,送上的除了祝福之外,還有寺內存儲的幹糧等等物資。
........
雖然心中還帶著提防那個,但是曾勝不得不承認,有了這十幾名僧兵的加入,大軍在崇山峻嶺中行軍的速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很多路,隻有深山中的獵戶和這些常年生活在山上的僧人才知道,連慶尚道當地的軍隊都沒有摸索出來,即使追兵去尋找資深獵戶作為向導,這中間也得耗費時間。
在這場追逐戰中,速度就是生命,時間就是生機,在僧人們的指引下,曾勝率領著兩千餘心向大明的義士,朝著忠清道海岸的方向加速行軍,一路向西。
在行軍的過程中,曾勝一方麵要保證速度,另一方麵也沒有放棄警惕,每次都先派一部分士卒跟隨僧兵走那一段道路,確保安全無誤之後,大部隊方才前進。
雖然這樣做不可避免會犧牲一點行軍速度,但是曾勝也不會為了速度而衝昏頭腦,始終保持著警戒的心理。
就這樣,兩千餘人成功穿過了忠清道和慶尚道之間的山脈,重新踏上了忠清道的土地。
那名身著布衣的人剛從院子裏翻出來,還沒走上兩步就被守夜的士卒給發現了,一聲叱喝之後,五名士兵立刻圍了上來,另外還有兩名士卒則立刻趕往曾勝休息的地方。
根據曾勝之前的部署,巡邏守夜的士卒發現情況之後,先不要驚動其他士卒,直接去向曾勝本人匯報。
一刻鍾之後,曾勝便趕到了現場,此時住持也從院子裏出來,正在和那名翻牆出來的僧人說著什麽。
曾勝沒有直接前去質問住持和那個翻牆出來的僧人,而是先向守夜的士卒詢問了一下具體的情況。
相比起那兩名一臉緊張地前來匯報的士卒,方才留在原地看守的五人此時神情則顯得有些奇怪。
一番詢問之後,曾勝自己的臉色變得和那五人同樣奇怪了——那名翻牆出來的僧人很快就招供了,但是他卻說自己並不是想逃出去和地方官府通風報信,而是專門翻出來投軍的!
是的,這名僧人不是翻牆逃跑,而是要翻牆出來投靠破虜軍!非但如此,僧人還將自己的隊友也供出來了。
按照原計劃,僧人翻出來之後直接找曾勝說明來意,如果曾勝同意的話,那麽剩下的十幾名同伴則會在約定的時間依次翻出來,投靠破虜軍。
這個結果當然令曾勝等人十分疑惑,驚訝、驚喜,懷疑,各種情緒都湧上心頭。
這僧人說的話,真實性到底有幾分?是否可靠?住持在其中扮演了什麽角色?非常時期,這種事關全軍生死的事情,曾勝不能不多留幾分心眼。
........
曾勝正在思量的時候,住持已經和翻牆出來的僧人溝通過了,此時帶著他一起走到曾勝跟前,賠禮謝罪。
反正最終也沒有跑成,曾勝倒是不太關心這些虛的東西,現在他比較關心的是那個翻牆出來的僧人說的話,到底有幾分真實性。
“阿彌陀佛,貧僧管教不嚴,讓曾統領操心了。”住持似乎看出來了曾勝心中的疑惑,開門見山地解釋了一番,“今天諸君到寺中休憩,海印寺裏確實有一些僧人提出要參軍,隻是當時貧僧拒絕了,還將他們十幾人單獨安排在了兩間屋子內,以防萬一。”
“隻是沒想到他們竟然將安排看守的僧人也說服了,竟然配合他們趁夜翻牆出來投軍。”住持語氣中更多的是一種無奈,“阿彌陀佛,既然如此,隨他們去吧,這或許也是一種修行。”
雖然聽上去住持的話也能自圓其說,但是常年從軍形成的習慣,還是讓曾勝養成了謹慎小心的習慣。
曾勝心中沒有完全放下顧慮,但是又不願意就這樣放過吸納人才的機會,尤其是僧人投軍,這可是破虜軍之前從未有過的。
破虜軍成軍至今,靠的就是民心,曾勝決定還是先將他們吸納過來再說。
一邊思考,曾勝一邊向那名翻牆出來的僧人問了許多問題,從他們對於破虜軍的了解,到參軍的目標和動機,再到他們現在掌握的武藝等等,都問了一個遍。
曾勝問得很快,那名僧人除了一開始有些不知道是激動還是害怕而產生的緊張外,後麵倒是隨問隨答,迴答的內容聽上去也十分自然。
在問答的間隙,住持迴到院子裏,將剩下的十幾名有心投軍的僧人也叫了出來,告訴他們可以如願了。
一連串問題問完之後,曾勝心中大致已經信了七成,盡管如此,已經刻入骨髓裏的謹慎基因還是促使曾勝做了一些措施,借著一個機會,曾勝背過身去低聲吩咐士卒們看好前來投軍的十五名僧人。
與其現在疑神疑鬼,不如得帶著他們一起等迴到了濟州島,觀察過一段時間之後再作判斷,曾勝便如此決定了下來。
.........
第二天一大早,其餘的絕大部分破虜軍士卒一覺醒來,才發現有了新同伴的加入。意外之餘,大家的士氣更是高漲。
這麽多天來,這是慶尚道第一批投軍的人,他們的加入,一方麵說明破虜軍的威望正在提高,甚至打破了地域上的隔閡,另一方麵,也說明了他們投靠的這支軍隊,確實正處於一個向上的發展期。
看到眾人的士氣高漲,曾勝也確信他昨天晚上做出的決定是正確的,至少在這個時候,這些新加入士卒能夠被激起士氣,這對於接下來的行軍十分關鍵。
這些義軍中絕大部分人都沒有去過濟州島,更別說破虜軍成立之後的濟州島了,對於迴濟州島的渴望,並沒有曾勝以及那些破虜軍中本地的濟州士卒那麽強烈。
想要讓他們跟隨著突破敵軍可能的封鎖和追擊,隻能依靠的就是那一股子精神和氣勢了。這也是為什麽曾勝即使冒著風險也要接納僧兵的原因——提振士氣,目前要比杜絕風險更加重要。
離開海印寺的時候,住持和其他僧人送出寺門外,送上的除了祝福之外,還有寺內存儲的幹糧等等物資。
........
雖然心中還帶著提防那個,但是曾勝不得不承認,有了這十幾名僧兵的加入,大軍在崇山峻嶺中行軍的速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很多路,隻有深山中的獵戶和這些常年生活在山上的僧人才知道,連慶尚道當地的軍隊都沒有摸索出來,即使追兵去尋找資深獵戶作為向導,這中間也得耗費時間。
在這場追逐戰中,速度就是生命,時間就是生機,在僧人們的指引下,曾勝率領著兩千餘心向大明的義士,朝著忠清道海岸的方向加速行軍,一路向西。
在行軍的過程中,曾勝一方麵要保證速度,另一方麵也沒有放棄警惕,每次都先派一部分士卒跟隨僧兵走那一段道路,確保安全無誤之後,大部隊方才前進。
雖然這樣做不可避免會犧牲一點行軍速度,但是曾勝也不會為了速度而衝昏頭腦,始終保持著警戒的心理。
就這樣,兩千餘人成功穿過了忠清道和慶尚道之間的山脈,重新踏上了忠清道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