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軍被劃為了五鎮,除了人數最少的“威武鎮”之外,每鎮又有正統領和副統領,鎮內設五協,每協有五名正協長、十名副協長。


    每名正協長管兩個副協長,每名副協長則管十個班,最終以班為軍隊的最低建製。


    此外,李逸瀾還專門分出了一個“火銃營”,直屬於李逸瀾本人,以此進行銃兵的訓練。該營人數未定,要在之後的訓練中挑選出合適人選。


    李逸瀾親自擔任提督,總督五鎮一營的軍事。


    自李逸瀾之下,各鎮統領也得到了逐一任命。


    中鎮(威武鎮)正統領林寅觀、副統領方治。


    前鎮正統領曾勝、副統領林和義(原濟州將領)。


    後鎮正統領陳得、副統領金克孝(原濟州將領)。


    左鎮正統領樸治勇(原濟州將領)、副統領林端。


    右鎮正統領申敏實(原濟州將領)、副統領金永。


    沈二郎沒能進入正、副統領的人選,但是也被李逸瀾特別任命為了前鎮中的一個正協長。


    這樣的任命,其實從軍事的角度上看並不是最佳的選擇,但是卻是考慮到整體掌控力之後的無奈之舉。


    除了全部是大明人的威武鎮之外,其餘四鎮都由大明將領和朝鮮將領一齊統領。其中,由明人擔任正統領的有前鎮和後鎮,左鎮和右鎮則由朝鮮將領作為正統領。


    李逸瀾這樣的安排,尋求軍中平衡的意味十分明顯。畢竟這幾個鎮中絕大部分都是朝鮮人,既想要保障頂部的控製力,又要照顧投靠的濟州將領的意願,這樣的平衡術就是無奈之舉了。


    饒是如此,李逸瀾還是擔心語言的問題,在昨晚正式安排之前,特意找了曾勝、陳得、林端這三個漢人統領談話,讓他們在平時率軍之餘,務必抽出時間繼續學習朝鮮語。


    在李逸瀾決定舉兵之後,就曾經讓曾勝、陳得和林端等在糧行的漂流人練習朝鮮語。雖然現在他們還沒有辦法用朝鮮語直接和士卒溝通,但是多多少少也能說出幾個關鍵的詞匯。


    “如果你們的朝鮮語沒有進步的話,統領就換人了!”李逸瀾表情嚴肅地和曾勝三人說道。


    要是一切發號施令都得通過譯官進行的話,效果之差自然不必多說,還有可能存在譯官和朝鮮將領相互勾結,欺上瞞下的問題。


    除了讓大明將領學習朝鮮話以外,李逸瀾還明確規定,在今後的訓練和作戰之中,一些基本的操練口號和短促的戰鬥命令,如“衝鋒”“堅守”“撤退”等等,必須由漢語說出。


    雖然李逸瀾美其名曰是有保密作用,但內心卻是抱著潛移默化推廣軍中漢語的想法。雖然前期執行中或許會出現問題,但是不趁著剛起兵時就加以訓練的話,以後想要推廣下去就難上加難了。


    最後宣布的是義軍的正式名號,關於這個名號,李逸瀾倒沒有花太多腦筋,早早便在腦海中確定了下來。


    破虜軍!


    ......


    “萬勝!萬勝!”在這第一次軍中點兵的最後,李逸瀾先是解釋了意思,然後讓現場所有士卒跟著用漢語喊出了這兩聲口號。


    雖然一開始有些磕磕絆絆的,但是在多喊了幾次之後,破虜軍的將士們喊出來的口號聲逐漸順暢了起來。


    第一次點兵結束之後,破虜軍便在城外的兵營中駐紮了下來,在前鎮正統領曾勝的帶領下開始了訓練。


    李逸瀾和林寅觀兩人則迴了濟州府城。


    自從李逸瀾下船之後,和林寅觀已經有兩個多月沒有見麵了,此時說起來這兩個多月的變化,兩人都隻能感慨人算不如天算。


    林寅觀歎道:“原本提督隻是來濟州溝通談判,爭取修複船隻,早日離開朝鮮的。沒想到兩個月後,提督竟然能夠搭建起一支四千多人的隊伍,實在是天縱奇才啊!”


    悄然之間,李逸瀾的稱號又從使者變成了提督,林寅觀通過稱唿的轉變,表達了自己的態度。


    李逸瀾現在倒是有些遲疑了,究竟是叫林寅觀“林船主”,還是稱唿為“林統領”呢?


    林寅觀縱橫商場多年,早就是人精了,此時十分自然地說道:“現在我們的船已經沒了,倒也符合破釜沉舟之意。昔日西楚霸王破釜沉舟,擊潰三十萬秦軍,大獲全勝。天意昭昭,現在我們的船沉了,也寓意我們此次舉兵,必然成功啊!”


    沒有了船,哪來的船主呢?


    李逸瀾順著林寅觀的話笑道:“如此,便承林統領吉言了。”


    .......


    漢城。


    李逸瀾在濟州舉義的消息,暫時都還沒有傳出濟州島,就更不用說漢城了。不過,此時的漢城確確實實在討論著有關李逸瀾的話題。


    雖然在王廷的朝議之中,山黨禮待明使,將他們護送去日本的主張被否決了。但是在朝議之後,消息卻很快就被散布了出來。


    此後的半個月裏,明使漂流到濟州府的消息已經傳遍了漢城的大街小巷,並且以驚人的速度開始向忠清道、江原道等地擴散。


    普通的老百姓知道消息之後,一方麵是驚喜於大明猶存,另一方麵也因為王廷決定送明使去胡虜那裏送死而心情悲痛。


    而那些士人們,則敏銳地意識到了這很有可能是引起又一次大禮議的契機。要知道,每次大禮議,都是一次黨派之間的辯論,都是一次政局洗牌的機會。


    有人激動,有人擔憂,也有人選擇了坐山觀虎鬥,漢城之中,暗流湧動。


    終於,八月初,幼學成至善等八名官員聯名上疏。


    “臣聞耽羅之地,有飄到漢人,而廟堂之議將押送清國雲。誰為殿下畫此計策?臣不勝驚心而痛泣也......”


    “概聞其人來自福建,而永曆君主尚能立國於南陲雲。若然,則朱氏子孫尚在,而此乃吾父母國之人也......”


    “而今知大明未亡,國家縱不能馳一介之使,以慰偏安之王業,而尚宜厚恤其人....伏願殿下斷自宸衷,無事遂疑。特命有司,更理舟楫,厚給資糧,使之出疆。”


    國王李棩,細讀奏疏,留中不發。


    然而,雖然李棩對奏疏做了冷處理,但隨著成至善等人的上奏,這股暗流已經開始躍出地底,擺在了朝鮮國王和王廷高官的麵前,徹底點燃了士人清議的火藥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漂流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沐嵐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沐嵐翊並收藏大明漂流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