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詩詞大賽
音樂才子,打造一支傳奇樂隊 作者:辭煙墨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當別人還在關注《青花瓷》時,江月白一行人已然臨近廬山腳下。
沒錯,他們此行的目的地就是江州的廬山。
雨幕中,廬山在雨幕中若隱若現,峰巒疊嶂,雲霧繚繞,從山下望去,宛如海市蜃樓,美得不真實。
距離老遠,就能欣賞到水墨畫般的美景。
遺憾的是,連綿的雨水和空中的雲霧遮蔽了視線,無法看清廬山的全貌。
“終於要到了,這一路可憋死我了。”蘇鶯兒放下手機眼睛亮了起來。
“你不是玩了一路的三國殺嗎?”江月白立即揭穿了她。
“這不就是因為車上太憋了才玩的嘛。”
“下車吧,我們到了。”
“到了?這麽快?”蘇鶯兒看著車外有些不可思議,“這不是還沒到景區嘛?”
“我們走過去,中途還有其它景點。”
“行吧。”
隻是天空不作美,此時仍舊下著小雨。
好在不大,不影響出行。
車上的各種傘不少,很多都是之前在周莊和各個古鎮買的油紙傘。
將車停好後,眾人持傘走入雨中。
幾個女生非要兩個人共撐一把傘,走在雨中,如同江南水鄉的溫婉女子,她們的身姿在雨幕中顯得更加婀娜多姿。
她們的步伐輕盈,時而低聲細語,時而相視而笑,那份親密無間和青春的活力在雨中綻放。
雨絲細密,輕輕拂過臉頰,帶來一絲絲涼意,卻也增添了幾分清新。
“沒想到下雨天人還這麽多。”
“走吧。”
眾人順著道路往前走,沿途依舊可以看到許多的遊客。
大約走了十分鍾,前方出現了一堆人群聚集的地方。
“快看,那裏好多人。”蘇鶯兒一眼就看到了。
“啥事這麽熱鬧?”
“難道是有什麽活動嗎?”
“走,過去看看。”
眾人連忙趕了過去。
走近才發現,這並不是什麽活動,而是前方的白鹿書院舉行的一次詩詞大賽。
白鹿書院,也叫白鹿洞書院,被譽為“海內第一書院”。
江月白之前所說的其它景點便是白鹿書院。
這座傳承千年的書院,是遊客了解華夏古代書院文化的重要場所。
書院積極開展講座、研學等活動,每年參與研學的大中小學生可達幾萬人次。
書院的建築環境設計突破了傳統形式,將傳統文化和自然環境完美結合,為遊客提供了一個探索古老書院文化的好去處。
即使下著小雨,但依舊阻擋不了遊客們的熱情。
很多遊客帶著小孩在此處圍觀,想要吸收點才氣。
“前麵在幹嘛?”王詩晴問前去打探情況的龍戰。
“就是白鹿書院舉辦了一次詩詞大賽,每個人都可以參加,就廬山當地的特色、風俗、美景進行詩詞創作,前三名都有獎勵。”
“這麽有意思?走走走,我們過去湊湊熱鬧。”宋淺雲聽後立馬來了興趣。
“不是,我們去幹嗎?你會作詩嗎?”龍戰不解道。
“笨,我不會,但是我們這有人會啊。”宋淺雲的目光緩緩轉向江月白。
聽了宋淺雲的話,眾人也反應過來。
對呀,他們可是有小白在的。
小白是誰?那可是被稱為當今最有才華的人,很多文學大師都對其讚不絕口。
“呃……你們不會是想讓我去參加這個什麽詩詞大賽吧?”江月白感受到眾人“不懷好意”的眼神。
“走啦走啦。”蘇鶯兒和宋淺雲一人一邊,拉著江月白的胳膊往前走去。
“哎哎哎,我自己會走,你倆慢點,還下著雨呢。”這兩人連傘都不打,鐵了心要把江月白拉過去。
白鹿書院前方搭了一塊場地,說是一個大廳,其實更像古代科舉考試的現場。
這裏聚集著好幾百人,光是參賽的人員就多達上百人。
而負責這次活動的居然是白鹿書院的院長和副院長以及一眾學者。
現場擺著一張張桌子,每張桌子上都有筆墨紙硯。
這次活動采用了最傳統的方式書寫,有些參賽的選手還是第一次用毛筆,寫出來的字扭扭歪歪的。
但這種嚐試本身就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致敬和體驗。
“翠峰插雲海,煙波浩渺間。
日照金頂上,霞光染碧山。
鬆風吟古韻,溪水奏清弦。
遊人忘歸處,心醉此仙寰。”
此時,一位遊客剛剛寫完一首詩,旁邊的老師立馬將其念了出來。
剛念完,現場便響起了掌聲。
“還不錯。”
“確實,這詩聽著還行。”
“能寫出這樣的詩也很厲害了。”
“這詩應該可以進前三了吧。”
觀眾們議論紛紛,不斷地發表著自己的看法。
緊接著,前麵的劉院長也點評道:“這首詩描繪了廬山的高聳入雲和壯麗,通過風和水的動態,使整首詩動靜相宜。
整首歌韻腳和諧,朗朗上口。
詩中的“仙寰”一詞,賦予了廬山一眾超凡脫俗的意境,提升了整首詩的藝術境界。
總體來說,構思巧妙,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是一首不錯的佳作。”
劉院長剛說完,其他的副院長和老師都發表了各自的看法,大多數還都是稱讚。
最後這首《廬山雲海》被暫定為第二名。
可能是因為雨小了的緣故,周圍的觀眾越聚越多,現場的氣氛也越來越濃烈。
很多本來不想參賽的遊客都摩拳擦掌想要上去嚐試一番。
“廬山溪行
溪行廬山曲徑幽,水聲潺潺石上流。
山花爛漫鳥啼樹,心曠神怡樂悠悠。”
接連來了幾首連打油詩都算不上的詩之後,終於來了一首不錯的詩。
“這聽著還不錯,起碼押韻了。”
“好濕好濕。”
“這最後一句真不錯。”
“依我看,這一首也能排進前三。”
果不其然,經過幾位評委的點評,這首詩作成功躋身前三甲。
現場的願意嚐試的遊客越來越多,就連桌子都有點不夠用了。
這場詩歌創作大賽對參與者沒有任何限製,誰都可以參加,而且不需報名,隻要你有想法,就可以上前在紙上寫下自己的詩。
現場共有二十張桌子,每張桌子前都圍了不少人,並且每張桌子都站了一位老師。
不僅如此,這場比賽還以現場直播的方式呈現給音視上的觀眾。
直播間的人雖算不上多,但也有幾萬人。
沒錯,他們此行的目的地就是江州的廬山。
雨幕中,廬山在雨幕中若隱若現,峰巒疊嶂,雲霧繚繞,從山下望去,宛如海市蜃樓,美得不真實。
距離老遠,就能欣賞到水墨畫般的美景。
遺憾的是,連綿的雨水和空中的雲霧遮蔽了視線,無法看清廬山的全貌。
“終於要到了,這一路可憋死我了。”蘇鶯兒放下手機眼睛亮了起來。
“你不是玩了一路的三國殺嗎?”江月白立即揭穿了她。
“這不就是因為車上太憋了才玩的嘛。”
“下車吧,我們到了。”
“到了?這麽快?”蘇鶯兒看著車外有些不可思議,“這不是還沒到景區嘛?”
“我們走過去,中途還有其它景點。”
“行吧。”
隻是天空不作美,此時仍舊下著小雨。
好在不大,不影響出行。
車上的各種傘不少,很多都是之前在周莊和各個古鎮買的油紙傘。
將車停好後,眾人持傘走入雨中。
幾個女生非要兩個人共撐一把傘,走在雨中,如同江南水鄉的溫婉女子,她們的身姿在雨幕中顯得更加婀娜多姿。
她們的步伐輕盈,時而低聲細語,時而相視而笑,那份親密無間和青春的活力在雨中綻放。
雨絲細密,輕輕拂過臉頰,帶來一絲絲涼意,卻也增添了幾分清新。
“沒想到下雨天人還這麽多。”
“走吧。”
眾人順著道路往前走,沿途依舊可以看到許多的遊客。
大約走了十分鍾,前方出現了一堆人群聚集的地方。
“快看,那裏好多人。”蘇鶯兒一眼就看到了。
“啥事這麽熱鬧?”
“難道是有什麽活動嗎?”
“走,過去看看。”
眾人連忙趕了過去。
走近才發現,這並不是什麽活動,而是前方的白鹿書院舉行的一次詩詞大賽。
白鹿書院,也叫白鹿洞書院,被譽為“海內第一書院”。
江月白之前所說的其它景點便是白鹿書院。
這座傳承千年的書院,是遊客了解華夏古代書院文化的重要場所。
書院積極開展講座、研學等活動,每年參與研學的大中小學生可達幾萬人次。
書院的建築環境設計突破了傳統形式,將傳統文化和自然環境完美結合,為遊客提供了一個探索古老書院文化的好去處。
即使下著小雨,但依舊阻擋不了遊客們的熱情。
很多遊客帶著小孩在此處圍觀,想要吸收點才氣。
“前麵在幹嘛?”王詩晴問前去打探情況的龍戰。
“就是白鹿書院舉辦了一次詩詞大賽,每個人都可以參加,就廬山當地的特色、風俗、美景進行詩詞創作,前三名都有獎勵。”
“這麽有意思?走走走,我們過去湊湊熱鬧。”宋淺雲聽後立馬來了興趣。
“不是,我們去幹嗎?你會作詩嗎?”龍戰不解道。
“笨,我不會,但是我們這有人會啊。”宋淺雲的目光緩緩轉向江月白。
聽了宋淺雲的話,眾人也反應過來。
對呀,他們可是有小白在的。
小白是誰?那可是被稱為當今最有才華的人,很多文學大師都對其讚不絕口。
“呃……你們不會是想讓我去參加這個什麽詩詞大賽吧?”江月白感受到眾人“不懷好意”的眼神。
“走啦走啦。”蘇鶯兒和宋淺雲一人一邊,拉著江月白的胳膊往前走去。
“哎哎哎,我自己會走,你倆慢點,還下著雨呢。”這兩人連傘都不打,鐵了心要把江月白拉過去。
白鹿書院前方搭了一塊場地,說是一個大廳,其實更像古代科舉考試的現場。
這裏聚集著好幾百人,光是參賽的人員就多達上百人。
而負責這次活動的居然是白鹿書院的院長和副院長以及一眾學者。
現場擺著一張張桌子,每張桌子上都有筆墨紙硯。
這次活動采用了最傳統的方式書寫,有些參賽的選手還是第一次用毛筆,寫出來的字扭扭歪歪的。
但這種嚐試本身就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致敬和體驗。
“翠峰插雲海,煙波浩渺間。
日照金頂上,霞光染碧山。
鬆風吟古韻,溪水奏清弦。
遊人忘歸處,心醉此仙寰。”
此時,一位遊客剛剛寫完一首詩,旁邊的老師立馬將其念了出來。
剛念完,現場便響起了掌聲。
“還不錯。”
“確實,這詩聽著還行。”
“能寫出這樣的詩也很厲害了。”
“這詩應該可以進前三了吧。”
觀眾們議論紛紛,不斷地發表著自己的看法。
緊接著,前麵的劉院長也點評道:“這首詩描繪了廬山的高聳入雲和壯麗,通過風和水的動態,使整首詩動靜相宜。
整首歌韻腳和諧,朗朗上口。
詩中的“仙寰”一詞,賦予了廬山一眾超凡脫俗的意境,提升了整首詩的藝術境界。
總體來說,構思巧妙,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是一首不錯的佳作。”
劉院長剛說完,其他的副院長和老師都發表了各自的看法,大多數還都是稱讚。
最後這首《廬山雲海》被暫定為第二名。
可能是因為雨小了的緣故,周圍的觀眾越聚越多,現場的氣氛也越來越濃烈。
很多本來不想參賽的遊客都摩拳擦掌想要上去嚐試一番。
“廬山溪行
溪行廬山曲徑幽,水聲潺潺石上流。
山花爛漫鳥啼樹,心曠神怡樂悠悠。”
接連來了幾首連打油詩都算不上的詩之後,終於來了一首不錯的詩。
“這聽著還不錯,起碼押韻了。”
“好濕好濕。”
“這最後一句真不錯。”
“依我看,這一首也能排進前三。”
果不其然,經過幾位評委的點評,這首詩作成功躋身前三甲。
現場的願意嚐試的遊客越來越多,就連桌子都有點不夠用了。
這場詩歌創作大賽對參與者沒有任何限製,誰都可以參加,而且不需報名,隻要你有想法,就可以上前在紙上寫下自己的詩。
現場共有二十張桌子,每張桌子前都圍了不少人,並且每張桌子都站了一位老師。
不僅如此,這場比賽還以現場直播的方式呈現給音視上的觀眾。
直播間的人雖算不上多,但也有幾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