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爾賈四麵環山,而博爾賈小鎮位於平原丘陵地帶,典型的草原風格,但是平原的麵積相對較為狹小,基本上無法駐紮太多的部隊,四周又是以山脈為主。
雖然那裏的山脈並不高,但是就平原的麵積來說,這裏並不適合進行大兵團的作戰,特別是裝甲部隊的大規模作戰。
一座又一座高高突起的小土包,遮擋了坦克的視線,阻擋了坦克火炮的射界,反而有利於俄軍炮兵進行覆蓋式的轟炸,一旦俄軍提前鎖定坦克部隊的動向,對坦克部隊所在的區域進行無差別攻擊,那麽坦克部隊的損失將會是慘重的。
賈四煥穿著厚重的棉大衣,身上搭著一件足以遮擋全身的白布,若是放在家鄉,就是打死他也不會這麽穿的,因為隻有辦白事的時候,後輩們才會這麽穿,說白了,這就是一塊孝布,但是在這裏,賈四煥卻不得不這麽穿,白色的披肩,能夠讓他與這冰天雪地融為一起,隻有這麽打扮,才能讓他更加貼近博爾賈而不被俄軍發現。
身為裝甲偵察團的一員,賈四煥沒有其他的選擇,而在接到命令之後,賈四煥也隻能帶領著自己的裝甲偵察車前往這一區域進行偵察。
老實說,他並不建議在這裏舉行決戰,除非他們能夠先一步敲掉俄軍的炮兵陣地,為坦克部隊掃除障礙。
但是這顯然是不太可能的,現在不是後世,環境還沒有什麽汙染,所以,趴在一座小高地上的賈四煥,借助著望遠鏡,可以輕而易舉的看到幾公裏以外的情況。雖然看的並不清楚,但是至少他能夠確定,在那裏,是有著駐軍的。
一隊俄**隊正緩緩的朝著賈四煥所在的小山坡走來,顯的並不怎麽著急,在距離賈四煥還有差不多兩公裏的時候,賈四煥悄悄的離開了這座臨時的棲身之地。
一路上毫無障礙的返迴了土坡下藏在哪裏的裝甲偵察車內,駕駛員迅速的啟動了偵察車,直接返迴了後方。
賈四煥的偵察任務已經完成了,接下來,他需要將這裏的情報匯總起來,然後上報上去,等待著上層的命令。
脫掉不算太厚的手套,賈四煥將雙手直接放在了車底位置突起的那裏,那是裝甲偵察車發動機所在的位置,就跟後世早期的麵包車似的,位於駕駛員與副駕駛的身後,但是裝甲偵察車因為縮短了車距,所以這個突起的小鐵包便位於兩者中間稍微靠後一diǎn的位置,側著將兩隻手放在上麵剛好。
因為偵察車並沒有熄火,所以那裏的溫度還算不錯,短短一分鍾左右的時間,賈四煥便覺得雙手恢複了知覺,那種感覺很爽,終於有diǎn做人的感覺了,雖然這麽形容很不恰當,但事實就是這樣,在外麵的時候,他們甚至都覺得自己就要死了。
手上恢複了溫度,加上車內是封閉的,駕駛位前方也有一塊玻璃與外界隔離,加上發動機的餘溫傳進駕駛室內,車內的溫度要比外麵高上不少。
賈四煥從車上取出了一隻小本子與一支鋼筆,有些不太流暢的在上麵記錄著自己偵察到的情況。
當然,寫字不流利並不是因為賈四煥不太會寫字,而是雙手還沒有徹底的恢複過來,現在ding多也就是勉強能夠拿起鋼筆。
“情況怎麽樣?”駕駛員一邊駕駛著偵察車,車子迅速的朝著大部隊所在的位置跑去,一邊問道。
狹小的視線,對於他來說並不是什麽問題,雖然剛開始的時候的確很不適應,但是等適應了以後發現,其實也就那麽迴事,現在又沒有太多的車輛,到了人群裏慢一些就是了,而部隊裏也都知道這車的視線不怎麽好,所以大家見到它的時候,都是自動的離得老遠,除非他停下來,否則沒人願意靠近。
“俄國人的確要在這裏匯集,我並沒有看到博爾賈城的影子,但是附近的郊外,卻至少有近萬名士兵,而且這些士兵似乎剛到不久,也並沒有紮營的打算,應該是還要進行二次的部署。另外我還看到了俄國人的炮兵,大約有一百門火炮左右,這些火炮並沒有像傳統的炮兵陣地那樣布置,而是分為了數個區域,並排擺成一排,四周堆砌了大量的凍土,炮口幾乎是平行的,應該是借鑒了昨天那場戰鬥的經驗,打算用這些火炮來對付我們的坦克。”賈四煥一邊寫著記錄,一邊說道。
因為沒有具體的地圖,所以賈四煥隻能粗略的估計一下自己所在的位置,然後以自己為中心,在筆記本上畫上一副簡單的草圖,並且在草圖的下方做出了注釋。
“這麽說的話,這場戰鬥對於我們來說可是很不利的。”駕駛員皺著眉頭說道。
用火炮來打坦克,這是目前唯一能夠抗衡坦克的辦法,至於另外一種辦法,雖然要比火炮打坦克更靠譜,但是放在現在這種環境下,那是最不靠譜的一種方式。
當然,如果他們有挖掘機械的話,那麽倒是可以采取第二種方式,即挖一座深坑,然後用木棍樹枝什麽的擋在上麵,再用雪來覆蓋在最上層,做成一個類似陷阱之內的壕溝,等坦克通過的時候,會直接陷進去。
通過這種方式直接幹掉坦克有些不太現實,但是卻可以讓陷進去的坦克無法參與戰爭,如果運氣好的話,他們甚至能夠俘獲一些坦克。
但這裏是凍土地帶,想要挖坑根本就不靠譜,所以,恩,也就那麽迴事了,俄國人隻能學習昨天那樣,用火炮平射來攻擊坦克。
但這個似乎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火炮的口徑越大,平射的要求就越多,而且俄軍大多數火炮壓根就不支持平射,在一戰以前,又有哪個國家支持火炮平射的?難不成拿火炮當機槍用嗎?
事實上,盡管俄國人在這裏部署了上百門火炮,可是真正具有威脅的,卻並不多,甚至大多數火炮是以負仰角的方式安放的。就是將火炮的後部翹起來,盡可能的讓炮管平放,這樣別說是命中率了,搞不好的話,一炮過後正座火炮都會跑的沒影。
但是賈四煥卻並不知道俄軍的具體情況,他隻看到了有那麽多的火炮,還有那麽多的俄軍正在進行部署。
“的確,如果不能解決掉俄軍的炮兵的話,我們的坦克會很被動的,而我們的優勢就是坦克,一旦坦克無法占據優勢,那麽步兵的傷亡將會很嚴重。”賈四煥diǎn了diǎn頭。
先前的時候還沒什麽,但是通過昨天的戰鬥,再加上剛才的偵察,賈四煥越來越覺得似乎裝甲部隊也應該配備一支炮兵部隊,至少也的配備一個團的炮兵,而且還必須要是口徑在一百毫米以上的重型火炮。
這樣的話,一旦遇到了敵人的炮兵,那麽己方的炮兵就立即攻擊敵方炮兵,為坦克掃除一切障礙,說實話,用坦克去攻擊敵人的炮兵陣地,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甚至是一個很蠢的選擇。
但這是編製上的漏洞,大口徑的火炮部隊,全部被編到了炮兵部隊,就連步兵,他們配備的大多數也隻是75毫米口徑為主的步兵炮,主要是用於步兵支援型戰鬥,要想火力壓製的話,還得去依靠炮兵部隊。
賈四煥很高不明白,上麵為什麽要這麽安排?這樣的編製到底好在哪裏?況且,在戰鬥的時候,炮兵不還是要臨時的歸參戰部隊指揮?一支部隊兩套領導班子,時間久了難道會不出現問題嗎?
恩,時間久了的確是會出現問題的,但是,下麵的人卻不知道王思銳此舉的真正含義。最開始的時候,連75毫米口徑的步兵炮也屬於炮兵部隊管轄,那是因為軍隊火炮數量實在是太少了,為了培養炮兵,所以隻能這麽幹。
這幾年以來,炮兵部隊難道裝備過100毫米以下口徑的火炮嗎?而那些淘汰下來的75步兵炮,不也全部給了步兵嗎?
在王思銳的計劃裏,炮兵部隊,其實應該是戰略炮兵部隊的,整支部隊裏,將配備少量的120毫米火炮,將會以150毫米以及205毫米口徑的重炮為主,也就是說,現在的炮兵部隊,將來將會逐漸的轉變為重炮部隊,形成統一的戰略部隊,120口徑以下的火炮,都會逐漸的下放給各個部隊自己,當然了,連帶著的還有那些培養好的炮兵。
炮兵統一培訓,要比各部隊自己培訓的效果好的多,畢竟各部隊都是以步兵為主,壓根就沒幾個炮兵,誰懂炮兵?
“哎,希望第六軍帶著炮兵過來的吧,萬一要是沒有炮兵的話,這仗可就不好打了。”駕駛員無奈的歎了口氣,常年擔任偵察兵,看透這diǎn問題還是很容易的,沒有絲毫的難度。
“那就不是咱們的事了,咱們的任務就是把偵察到的情況匯報上去,讓上麵自己考慮去,隻要咱們不漏掉任何的情報就行了。”賈四煥頗有些無奈。
雖然那裏的山脈並不高,但是就平原的麵積來說,這裏並不適合進行大兵團的作戰,特別是裝甲部隊的大規模作戰。
一座又一座高高突起的小土包,遮擋了坦克的視線,阻擋了坦克火炮的射界,反而有利於俄軍炮兵進行覆蓋式的轟炸,一旦俄軍提前鎖定坦克部隊的動向,對坦克部隊所在的區域進行無差別攻擊,那麽坦克部隊的損失將會是慘重的。
賈四煥穿著厚重的棉大衣,身上搭著一件足以遮擋全身的白布,若是放在家鄉,就是打死他也不會這麽穿的,因為隻有辦白事的時候,後輩們才會這麽穿,說白了,這就是一塊孝布,但是在這裏,賈四煥卻不得不這麽穿,白色的披肩,能夠讓他與這冰天雪地融為一起,隻有這麽打扮,才能讓他更加貼近博爾賈而不被俄軍發現。
身為裝甲偵察團的一員,賈四煥沒有其他的選擇,而在接到命令之後,賈四煥也隻能帶領著自己的裝甲偵察車前往這一區域進行偵察。
老實說,他並不建議在這裏舉行決戰,除非他們能夠先一步敲掉俄軍的炮兵陣地,為坦克部隊掃除障礙。
但是這顯然是不太可能的,現在不是後世,環境還沒有什麽汙染,所以,趴在一座小高地上的賈四煥,借助著望遠鏡,可以輕而易舉的看到幾公裏以外的情況。雖然看的並不清楚,但是至少他能夠確定,在那裏,是有著駐軍的。
一隊俄**隊正緩緩的朝著賈四煥所在的小山坡走來,顯的並不怎麽著急,在距離賈四煥還有差不多兩公裏的時候,賈四煥悄悄的離開了這座臨時的棲身之地。
一路上毫無障礙的返迴了土坡下藏在哪裏的裝甲偵察車內,駕駛員迅速的啟動了偵察車,直接返迴了後方。
賈四煥的偵察任務已經完成了,接下來,他需要將這裏的情報匯總起來,然後上報上去,等待著上層的命令。
脫掉不算太厚的手套,賈四煥將雙手直接放在了車底位置突起的那裏,那是裝甲偵察車發動機所在的位置,就跟後世早期的麵包車似的,位於駕駛員與副駕駛的身後,但是裝甲偵察車因為縮短了車距,所以這個突起的小鐵包便位於兩者中間稍微靠後一diǎn的位置,側著將兩隻手放在上麵剛好。
因為偵察車並沒有熄火,所以那裏的溫度還算不錯,短短一分鍾左右的時間,賈四煥便覺得雙手恢複了知覺,那種感覺很爽,終於有diǎn做人的感覺了,雖然這麽形容很不恰當,但事實就是這樣,在外麵的時候,他們甚至都覺得自己就要死了。
手上恢複了溫度,加上車內是封閉的,駕駛位前方也有一塊玻璃與外界隔離,加上發動機的餘溫傳進駕駛室內,車內的溫度要比外麵高上不少。
賈四煥從車上取出了一隻小本子與一支鋼筆,有些不太流暢的在上麵記錄著自己偵察到的情況。
當然,寫字不流利並不是因為賈四煥不太會寫字,而是雙手還沒有徹底的恢複過來,現在ding多也就是勉強能夠拿起鋼筆。
“情況怎麽樣?”駕駛員一邊駕駛著偵察車,車子迅速的朝著大部隊所在的位置跑去,一邊問道。
狹小的視線,對於他來說並不是什麽問題,雖然剛開始的時候的確很不適應,但是等適應了以後發現,其實也就那麽迴事,現在又沒有太多的車輛,到了人群裏慢一些就是了,而部隊裏也都知道這車的視線不怎麽好,所以大家見到它的時候,都是自動的離得老遠,除非他停下來,否則沒人願意靠近。
“俄國人的確要在這裏匯集,我並沒有看到博爾賈城的影子,但是附近的郊外,卻至少有近萬名士兵,而且這些士兵似乎剛到不久,也並沒有紮營的打算,應該是還要進行二次的部署。另外我還看到了俄國人的炮兵,大約有一百門火炮左右,這些火炮並沒有像傳統的炮兵陣地那樣布置,而是分為了數個區域,並排擺成一排,四周堆砌了大量的凍土,炮口幾乎是平行的,應該是借鑒了昨天那場戰鬥的經驗,打算用這些火炮來對付我們的坦克。”賈四煥一邊寫著記錄,一邊說道。
因為沒有具體的地圖,所以賈四煥隻能粗略的估計一下自己所在的位置,然後以自己為中心,在筆記本上畫上一副簡單的草圖,並且在草圖的下方做出了注釋。
“這麽說的話,這場戰鬥對於我們來說可是很不利的。”駕駛員皺著眉頭說道。
用火炮來打坦克,這是目前唯一能夠抗衡坦克的辦法,至於另外一種辦法,雖然要比火炮打坦克更靠譜,但是放在現在這種環境下,那是最不靠譜的一種方式。
當然,如果他們有挖掘機械的話,那麽倒是可以采取第二種方式,即挖一座深坑,然後用木棍樹枝什麽的擋在上麵,再用雪來覆蓋在最上層,做成一個類似陷阱之內的壕溝,等坦克通過的時候,會直接陷進去。
通過這種方式直接幹掉坦克有些不太現實,但是卻可以讓陷進去的坦克無法參與戰爭,如果運氣好的話,他們甚至能夠俘獲一些坦克。
但這裏是凍土地帶,想要挖坑根本就不靠譜,所以,恩,也就那麽迴事了,俄國人隻能學習昨天那樣,用火炮平射來攻擊坦克。
但這個似乎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火炮的口徑越大,平射的要求就越多,而且俄軍大多數火炮壓根就不支持平射,在一戰以前,又有哪個國家支持火炮平射的?難不成拿火炮當機槍用嗎?
事實上,盡管俄國人在這裏部署了上百門火炮,可是真正具有威脅的,卻並不多,甚至大多數火炮是以負仰角的方式安放的。就是將火炮的後部翹起來,盡可能的讓炮管平放,這樣別說是命中率了,搞不好的話,一炮過後正座火炮都會跑的沒影。
但是賈四煥卻並不知道俄軍的具體情況,他隻看到了有那麽多的火炮,還有那麽多的俄軍正在進行部署。
“的確,如果不能解決掉俄軍的炮兵的話,我們的坦克會很被動的,而我們的優勢就是坦克,一旦坦克無法占據優勢,那麽步兵的傷亡將會很嚴重。”賈四煥diǎn了diǎn頭。
先前的時候還沒什麽,但是通過昨天的戰鬥,再加上剛才的偵察,賈四煥越來越覺得似乎裝甲部隊也應該配備一支炮兵部隊,至少也的配備一個團的炮兵,而且還必須要是口徑在一百毫米以上的重型火炮。
這樣的話,一旦遇到了敵人的炮兵,那麽己方的炮兵就立即攻擊敵方炮兵,為坦克掃除一切障礙,說實話,用坦克去攻擊敵人的炮兵陣地,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甚至是一個很蠢的選擇。
但這是編製上的漏洞,大口徑的火炮部隊,全部被編到了炮兵部隊,就連步兵,他們配備的大多數也隻是75毫米口徑為主的步兵炮,主要是用於步兵支援型戰鬥,要想火力壓製的話,還得去依靠炮兵部隊。
賈四煥很高不明白,上麵為什麽要這麽安排?這樣的編製到底好在哪裏?況且,在戰鬥的時候,炮兵不還是要臨時的歸參戰部隊指揮?一支部隊兩套領導班子,時間久了難道會不出現問題嗎?
恩,時間久了的確是會出現問題的,但是,下麵的人卻不知道王思銳此舉的真正含義。最開始的時候,連75毫米口徑的步兵炮也屬於炮兵部隊管轄,那是因為軍隊火炮數量實在是太少了,為了培養炮兵,所以隻能這麽幹。
這幾年以來,炮兵部隊難道裝備過100毫米以下口徑的火炮嗎?而那些淘汰下來的75步兵炮,不也全部給了步兵嗎?
在王思銳的計劃裏,炮兵部隊,其實應該是戰略炮兵部隊的,整支部隊裏,將配備少量的120毫米火炮,將會以150毫米以及205毫米口徑的重炮為主,也就是說,現在的炮兵部隊,將來將會逐漸的轉變為重炮部隊,形成統一的戰略部隊,120口徑以下的火炮,都會逐漸的下放給各個部隊自己,當然了,連帶著的還有那些培養好的炮兵。
炮兵統一培訓,要比各部隊自己培訓的效果好的多,畢竟各部隊都是以步兵為主,壓根就沒幾個炮兵,誰懂炮兵?
“哎,希望第六軍帶著炮兵過來的吧,萬一要是沒有炮兵的話,這仗可就不好打了。”駕駛員無奈的歎了口氣,常年擔任偵察兵,看透這diǎn問題還是很容易的,沒有絲毫的難度。
“那就不是咱們的事了,咱們的任務就是把偵察到的情況匯報上去,讓上麵自己考慮去,隻要咱們不漏掉任何的情報就行了。”賈四煥頗有些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