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王樹起是沒打算親自過來的,但曹錕畢竟隻是一軍之長,而他成為軍長的時間也並不長,對於大兵團作戰的指揮見解還並不透徹。
可是王思銳親自點了曹錕的將,王樹起也沒什麽可說的,他隻能希望曹錕能夠不負王思銳的期望,能夠獲得一場勝利吧。
為了避免朝鮮局勢惡化,所以王樹起又特意向王思銳申請了從第三集團軍中調一個軍過來以防萬一。
王思銳也是同意了,並且將駐紮在山東境內的十六軍調了過來。
其實王思銳同意調一個軍過來,並不是覺得以第八軍和朝鮮軍的實力無法打敗日本人。
他是擔心洋人會武力幹涉,他擔心日本人會不顧一切的增兵朝鮮。
而第八軍能夠投入到戰鬥當中的,最多也隻有三個師,甚至剛開始的時候,他們隻能投入兩個師的部隊,主力部隊還是要讓朝鮮軍去充當。
畢竟第八軍的防禦任務還是很重的,陸軍的兵力也還是有些不足,百萬大軍,守土固然足以,可征戰就未免太少了。
總之,因為各種各樣的理由,讓王樹起不得不親自過來現場督戰。
他親自聆聽了曹錕的作戰計劃,詢問了曹錕的作戰思路,最終,在確認無誤之後,這才決定徹底的放手,將指揮的權力交給曹錕。
或許,這一戰無論成與敗,對於曹錕來說,起到的鍛煉目的都是很強的,有了這一戰,曹錕在未來幾年之後,勢必會成為新的集團軍總司令。
王樹起是王思銳絕對的嫡係,絕對的心腹。
所以他很清楚王思銳對於集團軍總司令的定義是什麽?
集團軍總司令,就是擁有能夠獨立指揮一場大型戰役的將領,征戰朝鮮,顯然很符合這一條件。
當然了,曹錕如今還很年輕,他還有足夠的時間去完善自己,可是陸軍卻沒有更多的時間和資本去給他揮霍。
第八軍,雖然是曹錕的,可那也是他第一集團軍的部隊,一旦第八軍損失慘重,那麽整個第一集團軍,甚至整個帝國都有可能因此而被動。
王樹起來的快,走的也快。
天黑的時候,王樹起來到了第八軍軍部,親自下令工程兵部隊開始搭建浮橋,在天亮之前,王樹起就離開了這裏。
此時,曹錕站在夜裏才搭建好的四座浮橋麵前,看著這座寬兩米,長百米的浮橋,心中更是感慨萬千。
幾年之前,若是軍隊遇到這麽一條河的話,唯一能夠想到的,怕是尋找渡船吧?
又有誰會猜想到,這個鐵疙瘩扔進水裏竟然能夠浮起來的?而且浮力也並不比木頭差多少?
遙想當年,他們還隻是弱旅,隻能在列強的欺壓下艱難生存。
而現在,他們卻已經有了對列強發起反擊的能力,雖然在海軍方麵,他們依舊處於絕對的劣勢,甚至連一戰的資格也都沒有。
可是至少在陸地上,他們還是有自信的,日本人又能怎樣?打贏了甲午戰爭又能怎樣?
現在,我來了!
“通知金與哲,涅槃計劃,正式開始。”感歎完之後,曹錕對著身邊的參謀官吩咐道。
“是,長官。”曹錕身邊的參謀官,正是半年前通過考試進入到參謀學院的蔡鍔。
兩個月前,蔡鍔,蔣方震,張孝準三人從參謀學院正式畢業,三人所選擇的專業都是參謀專業,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時期便成績突出的三人,在進入了參謀學院之後,三人依舊牢牢的占據了參謀專業當期學院的前三甲。
事實上,這一期的參謀學院已經進行了正式的改革。
中華帝國成立之後,王思銳便下令陸軍參謀學院,陸軍指揮學院,陸軍輜重學院以及炮兵學院實施兩年製學製,目的是為了讓軍官能夠有更加係統化的學習,而不是像之前那樣速成班。
而三人因為有不錯的底子,加上被軍校教官看重,正巧軍方過去挑人,三人更是直接被選中。
蔡鍔來到了第一集團軍,因為是王思銳看中的將領,所以曹錕自然近水樓台先得月,蔡鍔直接被派往了第八軍。
蔣方震去了第二集團軍,張孝準則去了第四集團軍,目前這三位還都隻是小角色,但是王思銳卻給三個集團軍的總司令發了密電的,要求他們著重培養這三位。
蔡鍔在軍校的時候,並沒有被軍校裏教的那些知識所吸引。
畢竟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高材生,這裏教的,在那裏基本上全部學過,而那些沒有學過的,似乎並沒有被印證,是否正確都還是一迴事。
但是在來到軍隊之後,卻將蔡鍔的這種觀念給深深的打破了。
因為,在各國的軍隊之中,軍校永遠是最先進的,無論有什麽先進的理念,都是在軍校優先推行的。
但是在這裏,軍隊反而要比軍校更加優秀,這裏的一些理念,甚至要比軍校裏的還要先進。
就好比眼前的這座浮橋,在軍校的時候,他的教官也講過浮橋,但搭建浮橋的時間卻遠遠的超過了現在。
而那種浮橋也需要大量的船隻,但是現在,出現在他麵前的浮橋卻並沒有船隻作為依托。
這也就是說,軍隊的發展速度,裝備的改革速度,已經遠遠的超過了軍校的教學計劃。
這樣做有好處,也有壞處,但是對於軍隊來說,好處還是很大的。
蔡鍔將命令遞交給了電報兵,然後親自監督著電報兵將命令轉化為電碼,然後發送給接收的一方。
接收方並不是朝鮮軍,像無線電台這種高科技產品,中華帝國還沒有奢華到裝備給朝鮮軍,而且現在也還處於保密期間。
所以,在朝鮮軍營以外的一座縣城裏,有軍方的一個聯絡點,這封電報是發往那裏的,然後,那裏的軍官會去聯絡金與哲的。
涅槃計劃,是由王思銳提出,王樹起主導,曹錕和金與哲,朝鮮王李熙以及手下一眾高級軍官共同製定的一份完整的恢複朝鮮王朝的軍事計劃。
其計劃共分為三個階段,初期,中期,後期。
初期計劃是由皇家陸軍主導渡江,為朝鮮軍開辟渡江場地,然後再由朝鮮軍作為主導,對朝鮮境內的日軍發起攻擊,從而引起日本陸軍的恐慌,並喚醒朝鮮百姓的熱血。
按照計劃,初期的作戰任務是將戰線推進至平壤一帶,中期計劃是將戰線推進至漢城一帶。
後期計劃主要有兩步,這是個二選一的選擇,考慮到日本海軍的優勢,中華帝國並沒有海軍力量,所以想要將日本人趕下海,似乎是有些不太可能。
第一種計劃是在夜間偷襲日軍營地,逼迫日軍主動投降。
第二種計劃是壓縮日軍的生存空間,在艦炮的射程以外,與日軍進行對峙。
這是涅槃計劃的總體思路,在每一個計劃之中,還有大大小小無數的細節。
比如說,由哪一支部隊負責開辟渡江場地?每支部隊的渡江順序,攻擊方向以及任務,後勤補給的安排等等一係列雜七雜八的事情。
雖然用概括,隻需要幾百字就能完成整個計劃的描述,可實際上呢?這是一份約十萬字的龐大計劃。
裏麵傾注了數百陸軍參謀的心血,甚至連推衍都進行了數次,他們考慮到了所有的意外情況以及應對情況。
而這其中,就有蔡鍔的心血在內。
日本人因為遠離本土,雖然距離本土不遠,可海上補給畢竟是有限製的,而他們進攻朝鮮,主力是朝鮮軍,等於他們就是東道主,會有無數的百姓支持他們的。
地利,人和,他們已經占據了兩個優勢。
而這一仗,拖著去跟日本人打持久戰,這是極其不利的。
中華帝國初立不久,內部正是大發展的時候,況且北方還有俄國人虎視眈眈的,他們不可能將太多的資源用於朝鮮。
所以,速戰速決,成為了此次戰役的關鍵。
蔡鍔提出的圍殲之策,更是讓王樹起驚歎不已,雖然王思銳已經打過了招唿,可他還是沒有想到,一個小小的實習參謀,竟然會有這種見識?
在第一階段進行的時候,盡可能的隱藏自己的實力,在確保勝利的前提下,給日軍一種隻差一點的感覺。
在第一階段尾聲的時候,各部盡可能的表現出疲憊之意,然後透漏部隊補給不足的問題給日本人,引誘日本人在平壤附近與他們進行決戰,借此機會,盡最大可能的消滅日本的有生力量,為下麵的兩個階段做準備。
而為了能夠完成這次的引誘,蔡鍔更是下足了猛藥,剛開始的時候,第八軍隻派一個師過去,另外兩個師按兵不動,直到引誘計劃開始之後,剩下的兩個師在迅速的渡江。
一旦兩個師的皇家陸軍加入戰鬥,那麽基本上已經宣判了日本陸軍的失敗,以日本在朝鮮的兵力,他們是無法阻擋三個皇家陸軍師的合力猛攻的。
這一計劃雖然有些危險,可一旦完成,那麽中後期的兩個步驟,將會迅速的完成,除非日本繼續增兵朝鮮,否則的話,在喪失了大部分主力的日本陸軍,將會在一兩個月內徹底的丟掉朝鮮,隻能龜縮在艦炮的保護下不敢冒頭。
李熙雖然也認可這一計劃,但是卻希望以一個皇家陸軍師作為伏兵,投入兩個師的兵力去進攻。
但是沒辦法,最終王樹起親自拍板了,就按照蔡鍔的建議進行,李熙也隻能默默的認同這中方案,沒辦法,他沒有反駁的資格。未完待續。
可是王思銳親自點了曹錕的將,王樹起也沒什麽可說的,他隻能希望曹錕能夠不負王思銳的期望,能夠獲得一場勝利吧。
為了避免朝鮮局勢惡化,所以王樹起又特意向王思銳申請了從第三集團軍中調一個軍過來以防萬一。
王思銳也是同意了,並且將駐紮在山東境內的十六軍調了過來。
其實王思銳同意調一個軍過來,並不是覺得以第八軍和朝鮮軍的實力無法打敗日本人。
他是擔心洋人會武力幹涉,他擔心日本人會不顧一切的增兵朝鮮。
而第八軍能夠投入到戰鬥當中的,最多也隻有三個師,甚至剛開始的時候,他們隻能投入兩個師的部隊,主力部隊還是要讓朝鮮軍去充當。
畢竟第八軍的防禦任務還是很重的,陸軍的兵力也還是有些不足,百萬大軍,守土固然足以,可征戰就未免太少了。
總之,因為各種各樣的理由,讓王樹起不得不親自過來現場督戰。
他親自聆聽了曹錕的作戰計劃,詢問了曹錕的作戰思路,最終,在確認無誤之後,這才決定徹底的放手,將指揮的權力交給曹錕。
或許,這一戰無論成與敗,對於曹錕來說,起到的鍛煉目的都是很強的,有了這一戰,曹錕在未來幾年之後,勢必會成為新的集團軍總司令。
王樹起是王思銳絕對的嫡係,絕對的心腹。
所以他很清楚王思銳對於集團軍總司令的定義是什麽?
集團軍總司令,就是擁有能夠獨立指揮一場大型戰役的將領,征戰朝鮮,顯然很符合這一條件。
當然了,曹錕如今還很年輕,他還有足夠的時間去完善自己,可是陸軍卻沒有更多的時間和資本去給他揮霍。
第八軍,雖然是曹錕的,可那也是他第一集團軍的部隊,一旦第八軍損失慘重,那麽整個第一集團軍,甚至整個帝國都有可能因此而被動。
王樹起來的快,走的也快。
天黑的時候,王樹起來到了第八軍軍部,親自下令工程兵部隊開始搭建浮橋,在天亮之前,王樹起就離開了這裏。
此時,曹錕站在夜裏才搭建好的四座浮橋麵前,看著這座寬兩米,長百米的浮橋,心中更是感慨萬千。
幾年之前,若是軍隊遇到這麽一條河的話,唯一能夠想到的,怕是尋找渡船吧?
又有誰會猜想到,這個鐵疙瘩扔進水裏竟然能夠浮起來的?而且浮力也並不比木頭差多少?
遙想當年,他們還隻是弱旅,隻能在列強的欺壓下艱難生存。
而現在,他們卻已經有了對列強發起反擊的能力,雖然在海軍方麵,他們依舊處於絕對的劣勢,甚至連一戰的資格也都沒有。
可是至少在陸地上,他們還是有自信的,日本人又能怎樣?打贏了甲午戰爭又能怎樣?
現在,我來了!
“通知金與哲,涅槃計劃,正式開始。”感歎完之後,曹錕對著身邊的參謀官吩咐道。
“是,長官。”曹錕身邊的參謀官,正是半年前通過考試進入到參謀學院的蔡鍔。
兩個月前,蔡鍔,蔣方震,張孝準三人從參謀學院正式畢業,三人所選擇的專業都是參謀專業,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時期便成績突出的三人,在進入了參謀學院之後,三人依舊牢牢的占據了參謀專業當期學院的前三甲。
事實上,這一期的參謀學院已經進行了正式的改革。
中華帝國成立之後,王思銳便下令陸軍參謀學院,陸軍指揮學院,陸軍輜重學院以及炮兵學院實施兩年製學製,目的是為了讓軍官能夠有更加係統化的學習,而不是像之前那樣速成班。
而三人因為有不錯的底子,加上被軍校教官看重,正巧軍方過去挑人,三人更是直接被選中。
蔡鍔來到了第一集團軍,因為是王思銳看中的將領,所以曹錕自然近水樓台先得月,蔡鍔直接被派往了第八軍。
蔣方震去了第二集團軍,張孝準則去了第四集團軍,目前這三位還都隻是小角色,但是王思銳卻給三個集團軍的總司令發了密電的,要求他們著重培養這三位。
蔡鍔在軍校的時候,並沒有被軍校裏教的那些知識所吸引。
畢竟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高材生,這裏教的,在那裏基本上全部學過,而那些沒有學過的,似乎並沒有被印證,是否正確都還是一迴事。
但是在來到軍隊之後,卻將蔡鍔的這種觀念給深深的打破了。
因為,在各國的軍隊之中,軍校永遠是最先進的,無論有什麽先進的理念,都是在軍校優先推行的。
但是在這裏,軍隊反而要比軍校更加優秀,這裏的一些理念,甚至要比軍校裏的還要先進。
就好比眼前的這座浮橋,在軍校的時候,他的教官也講過浮橋,但搭建浮橋的時間卻遠遠的超過了現在。
而那種浮橋也需要大量的船隻,但是現在,出現在他麵前的浮橋卻並沒有船隻作為依托。
這也就是說,軍隊的發展速度,裝備的改革速度,已經遠遠的超過了軍校的教學計劃。
這樣做有好處,也有壞處,但是對於軍隊來說,好處還是很大的。
蔡鍔將命令遞交給了電報兵,然後親自監督著電報兵將命令轉化為電碼,然後發送給接收的一方。
接收方並不是朝鮮軍,像無線電台這種高科技產品,中華帝國還沒有奢華到裝備給朝鮮軍,而且現在也還處於保密期間。
所以,在朝鮮軍營以外的一座縣城裏,有軍方的一個聯絡點,這封電報是發往那裏的,然後,那裏的軍官會去聯絡金與哲的。
涅槃計劃,是由王思銳提出,王樹起主導,曹錕和金與哲,朝鮮王李熙以及手下一眾高級軍官共同製定的一份完整的恢複朝鮮王朝的軍事計劃。
其計劃共分為三個階段,初期,中期,後期。
初期計劃是由皇家陸軍主導渡江,為朝鮮軍開辟渡江場地,然後再由朝鮮軍作為主導,對朝鮮境內的日軍發起攻擊,從而引起日本陸軍的恐慌,並喚醒朝鮮百姓的熱血。
按照計劃,初期的作戰任務是將戰線推進至平壤一帶,中期計劃是將戰線推進至漢城一帶。
後期計劃主要有兩步,這是個二選一的選擇,考慮到日本海軍的優勢,中華帝國並沒有海軍力量,所以想要將日本人趕下海,似乎是有些不太可能。
第一種計劃是在夜間偷襲日軍營地,逼迫日軍主動投降。
第二種計劃是壓縮日軍的生存空間,在艦炮的射程以外,與日軍進行對峙。
這是涅槃計劃的總體思路,在每一個計劃之中,還有大大小小無數的細節。
比如說,由哪一支部隊負責開辟渡江場地?每支部隊的渡江順序,攻擊方向以及任務,後勤補給的安排等等一係列雜七雜八的事情。
雖然用概括,隻需要幾百字就能完成整個計劃的描述,可實際上呢?這是一份約十萬字的龐大計劃。
裏麵傾注了數百陸軍參謀的心血,甚至連推衍都進行了數次,他們考慮到了所有的意外情況以及應對情況。
而這其中,就有蔡鍔的心血在內。
日本人因為遠離本土,雖然距離本土不遠,可海上補給畢竟是有限製的,而他們進攻朝鮮,主力是朝鮮軍,等於他們就是東道主,會有無數的百姓支持他們的。
地利,人和,他們已經占據了兩個優勢。
而這一仗,拖著去跟日本人打持久戰,這是極其不利的。
中華帝國初立不久,內部正是大發展的時候,況且北方還有俄國人虎視眈眈的,他們不可能將太多的資源用於朝鮮。
所以,速戰速決,成為了此次戰役的關鍵。
蔡鍔提出的圍殲之策,更是讓王樹起驚歎不已,雖然王思銳已經打過了招唿,可他還是沒有想到,一個小小的實習參謀,竟然會有這種見識?
在第一階段進行的時候,盡可能的隱藏自己的實力,在確保勝利的前提下,給日軍一種隻差一點的感覺。
在第一階段尾聲的時候,各部盡可能的表現出疲憊之意,然後透漏部隊補給不足的問題給日本人,引誘日本人在平壤附近與他們進行決戰,借此機會,盡最大可能的消滅日本的有生力量,為下麵的兩個階段做準備。
而為了能夠完成這次的引誘,蔡鍔更是下足了猛藥,剛開始的時候,第八軍隻派一個師過去,另外兩個師按兵不動,直到引誘計劃開始之後,剩下的兩個師在迅速的渡江。
一旦兩個師的皇家陸軍加入戰鬥,那麽基本上已經宣判了日本陸軍的失敗,以日本在朝鮮的兵力,他們是無法阻擋三個皇家陸軍師的合力猛攻的。
這一計劃雖然有些危險,可一旦完成,那麽中後期的兩個步驟,將會迅速的完成,除非日本繼續增兵朝鮮,否則的話,在喪失了大部分主力的日本陸軍,將會在一兩個月內徹底的丟掉朝鮮,隻能龜縮在艦炮的保護下不敢冒頭。
李熙雖然也認可這一計劃,但是卻希望以一個皇家陸軍師作為伏兵,投入兩個師的兵力去進攻。
但是沒辦法,最終王樹起親自拍板了,就按照蔡鍔的建議進行,李熙也隻能默默的認同這中方案,沒辦法,他沒有反駁的資格。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