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奏陛下,按曆朝曆代規矩,陛下應封族中長輩兄弟子侄為王,以表宗族培育之恩,且陛下自起事以來,宗族傾盡全力,更是放棄了以往的生意,一心為陛下排憂解難,今天下已定,臣懇請陛下對宗族封王。”一名前清大臣跪倒在地,上奏道。
開國皇帝登基,封家族長輩兄弟子侄為王那是每一個朝代都必須要經曆的。
而這位大臣顯然是悉心的了解過王思銳的喜好的,所以,他沒有開口去讓王思銳封四大司令為王,而是去為王氏家族求王。
這個選擇的確很妙,即討好了皇族直係,又不會因此而得罪皇帝。
所以,在他看來,這是一步不論怎麽走,都不會出錯的棋,而這一步對於他而言,也是隻有好處而沒有壞處。
朝中有不少大臣暗暗的感到後悔,看著跪倒在那裏的那位,心中隱隱的有些羨慕,但也有部分人則一臉的淡定,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
王思銳若是真的想封家族為王,還用得著他一個從二品的大臣出來說話?真以為那些從一品的大臣都是擺設不成?
“古往今來,華夏民族以孝當先,按理說,朕應當封家族長輩兄弟子侄為王,以謝家族對朕的培育支持之恩。但相比起那些血灑疆場的戰士,比起那些為了帝國崛起而日夜辛勞的政府科技工作著而言,家族所做的那些便有些不足為道。
封王,乃舉國大事,關乎國家安危,朕的家族,以此功勞還不足以封王。這份恩情,朕會銘記於心,用朕餘下的一生去報答家族的恩情,然,國事、家事,絕不能混為一談,相信家族會明白朕的苦心的。
此事勿要再提了,改日朕自會向皇祖父,皇父解釋。”王思銳一臉認真的迴應道。
雖然那位大臣拍到了馬屁上,但王思銳卻並沒有因此而怪罪於他,反而是借助著這個機會,向眾人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國事就是國事,家事就是家事。
而王家在中華帝國成立之前,的確是為這個國家做了不少的貢獻,他們甚至放棄了自己的生意,舉家幫助王思銳,隻要是王思銳需要的,他們便會想盡一切辦法的去做到,甚至是將族長之位傳位於他。
不封王,其實王思銳是有著自己的考慮的,古往今來,因為王室內亂而導致國家衰敗的又有多少?
封王固然簡單,隻要王思銳一句話即可,在分封自己家族這件事情上,別說是大臣們了,就是天底下的百姓,也沒有一個會反對的。
但王思銳就是想利用這個機會,徹底的堵住這個口。
在王思銳的思想裏,王,隻能有一位,即太子的前身,也就是說,在王思銳的計劃裏,如果哪一位皇子被封了王,那麽也就意味著他進入到了考核的名單當中,如果能夠讓王思銳滿意,那麽將會被封為太子,以繼承大統。
而其他的皇子,也就隻能頂著個皇族的名頭了,這樣能夠最大限度的解決曆史上那些因為王族內亂而引發的問題。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也是導致王思銳不肯封王的原因之一。
那就是龐大的王氏家族,王家,在國內雖然並不能算是頂尖的家族,但是在他們的大本營河南,卻是排名前三的大族。
並且與太原王氏有著密切的關聯,按照族譜記載,他們這一脈是從乾隆年間由太原遷往河南的,中間一直與太原王家有聯係,且太原王家也沒少給他們這一脈支援。
甚至說,沒有太原王家的支持,便沒有他們的這一脈的今天。
如果硬是要封王,別的不說,太原王家的族長,起碼也是要占據一個王位的。
就是他們這一脈,就有數百人之多,一個旁支家族數百人,很多嗎?不多,但如果這數百人全部是三代以內直係親屬呢?這個就很多了。
其實早在之前,王思銳就將這個問題跟自己的祖父還有父親講過了,他們兩個也表示會尊重王思銳的決定,畢竟能夠將王家發揚光大,成為河南家族的三巨頭之一,戰略眼光還是有的,他們很清楚王思銳這麽做的原因。
盡管王思銳拒絕了為自己家族封王,但是爵位什麽的還是沒有絲毫吝嗇的。
家族的功勞,雖然不至於封王,但封個爵卻綽綽有餘。
按照新的爵位製度,爵位共分為子爵、男爵、侯爵、伯爵、公爵五等,這裏並沒有再去細分一等還是二等什麽的,隻有五個等級,相應的,也代表了每一個爵位的珍貴程度。
王思銳的祖父和父親,分別被封為了太祖公以及肅恩公,叔伯們分別封為了伯爵和侯爵,一些兄弟們則是封為了侯爵男爵,小輩們隻封了一個子爵,父親大伯家的重孫子,封爵可不是什麽都不管一氣胡亂的封的。
而是按照之前的功勞來分封的,那個比王思銳還大一歲的本家侄子,就是因為先前跟隨著家族長輩在外奔波,不斷的替王思銳尋找收購一些軍事物資,連續的幾年始終如同一日,這才被王思銳給封爵的。
隻是這樣,在數百位直親當中,封爵的僅僅隻有二十人不到,這個規模還是比較小的。
封完了家族,自然也就該犒賞三軍了。
四大集團軍的司令,加上段祺瑞這個炮兵總司令,這五位被封為了侯爵,這個爵位其實一點也不小了,想想權傾一世的李鴻章,到死了也隻是個侯爵,當然,曆史上李鴻章是在死後被朝廷追封為伯爵的,現實中也是這樣,隻不過追封他的是王思銳。
這件事情下麵的人還是很清楚的,所以,當這五位被封為侯爵之後,也並沒有人覺得封賞的太低了。
再往下,因為封爵的人數實在是太多了,所以王思銳並沒有一個個的去念出來,而是由太監將封為男爵以上的人名念了出來,下麵的子爵根本就沒有念,最後由王思銳當眾蓋上了自己的印章,宣布這些人正式擁有了爵位。
這些新晉的貴族們,軍方占據了百分之八十的名額,有近百人之多,其中職位最低的是一名還在陸軍參謀學院進修的普通戰士,這名戰士參軍以來,共擊斃了四十餘名敵人,是軍隊裏殺敵人數最多的士兵。
按照以往的慣例,這樣的戰功是不足以封爵的,但畢竟這是開國時期,朝廷也必須要用這種方式去鼓勵三軍,於是,這位變成了幸運兒。雖然隻是一個子爵,但對於一名普通士兵而言,這也是莫大的一股榮譽。
“宮保,法院的事情籌備的怎樣了?”大典即將結束,趁著這個機會,王思銳問起了袁世凱。
他也想趁著這個機會,將法院這個全新的部門介紹給眾大臣們,至少要讓他們了解法院的性質,以免日後犯了錯還覺得自己挺冤枉。
“起奏陛下,臣已經作出了具體的計劃,一月之內,便可啟動人才選拔工作,最快半年之內即可成型,十年內法院即可遍布全國各縣。”袁世凱從隊伍中走了出來,匯報道。
“恩,最高法院的框架先搭建起來,人可以慢慢的培訓,不過切忌一點,寧缺毋濫,寧可用二十年的時間去完成,也決不允許一個蛀蟲進入到法院係統內。”王思銳再次叮囑道,旋即繼續開口道:“作為第一任最高法院的院長,你跟諸位愛卿們解釋一下你們的職責吧。”
“臣謹記陛下警示!”袁世凱重重的點了點頭,當初王思銳跟他提出這件事情的時候,他便覺得有些異想天開,但後來仔細一想,倘若能夠真的實施,那麽皇室的威望將無人可以撼動,這可比什麽免稅收更能收買人心。
感謝完了王思銳之後,袁世凱這才轉過了身,稍稍整理了下思路,這才繼續開口解釋道:“法院,顧名思義,是處理各種案件的部門,按照陛下的指示,法院將是一個完全獨立的部門,不受官府鉗製,縣級法院,隻受市級,省級以及最高法院領導。原則上,下級法院隻需對上級法院負責即可,但是在審理案件的時候,上級法院無權幹涉。
而法院又分為民事、刑事兩部分,民事即指非刑事案件的所有訴訟,提出訴訟的申請人可以是普通百姓,也可以是當地官府。同樣的,百姓也可以向法院提出對官府的訴訟。原則上,誰訴訟,誰舉證,法院隻會根據證據來判定案件。
也是為了保證司法公正,所以,法院才會不受官府領導,而最高法院,隻對陛下負責。當然,如果百姓有足夠的證據,就是想告陛下也是可以的,隻不過需要到最高法院來提出申請。”
嗡
袁世凱的話,讓朝堂上下一片議論,這法院也太兒戲了一些吧?百姓可以狀告官府也就算了,竟然還可以告皇帝?這他娘的到底是哪一門道理?自古以來便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啊這可是。
“刑事,即指各種罪案,由各地刑事警察負責抓捕,搜集證據,提交法院檢查分部,證據充分之後,將由檢察官提出刑事訴訟,若被判處死刑,須將案件整體移交最高法院,由最高法院審核通過之後,呈交陛下審批,之後方可行刑。”
:今天三更,下一更三點左右,第三更照舊六點。未完待續。
開國皇帝登基,封家族長輩兄弟子侄為王那是每一個朝代都必須要經曆的。
而這位大臣顯然是悉心的了解過王思銳的喜好的,所以,他沒有開口去讓王思銳封四大司令為王,而是去為王氏家族求王。
這個選擇的確很妙,即討好了皇族直係,又不會因此而得罪皇帝。
所以,在他看來,這是一步不論怎麽走,都不會出錯的棋,而這一步對於他而言,也是隻有好處而沒有壞處。
朝中有不少大臣暗暗的感到後悔,看著跪倒在那裏的那位,心中隱隱的有些羨慕,但也有部分人則一臉的淡定,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
王思銳若是真的想封家族為王,還用得著他一個從二品的大臣出來說話?真以為那些從一品的大臣都是擺設不成?
“古往今來,華夏民族以孝當先,按理說,朕應當封家族長輩兄弟子侄為王,以謝家族對朕的培育支持之恩。但相比起那些血灑疆場的戰士,比起那些為了帝國崛起而日夜辛勞的政府科技工作著而言,家族所做的那些便有些不足為道。
封王,乃舉國大事,關乎國家安危,朕的家族,以此功勞還不足以封王。這份恩情,朕會銘記於心,用朕餘下的一生去報答家族的恩情,然,國事、家事,絕不能混為一談,相信家族會明白朕的苦心的。
此事勿要再提了,改日朕自會向皇祖父,皇父解釋。”王思銳一臉認真的迴應道。
雖然那位大臣拍到了馬屁上,但王思銳卻並沒有因此而怪罪於他,反而是借助著這個機會,向眾人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國事就是國事,家事就是家事。
而王家在中華帝國成立之前,的確是為這個國家做了不少的貢獻,他們甚至放棄了自己的生意,舉家幫助王思銳,隻要是王思銳需要的,他們便會想盡一切辦法的去做到,甚至是將族長之位傳位於他。
不封王,其實王思銳是有著自己的考慮的,古往今來,因為王室內亂而導致國家衰敗的又有多少?
封王固然簡單,隻要王思銳一句話即可,在分封自己家族這件事情上,別說是大臣們了,就是天底下的百姓,也沒有一個會反對的。
但王思銳就是想利用這個機會,徹底的堵住這個口。
在王思銳的思想裏,王,隻能有一位,即太子的前身,也就是說,在王思銳的計劃裏,如果哪一位皇子被封了王,那麽也就意味著他進入到了考核的名單當中,如果能夠讓王思銳滿意,那麽將會被封為太子,以繼承大統。
而其他的皇子,也就隻能頂著個皇族的名頭了,這樣能夠最大限度的解決曆史上那些因為王族內亂而引發的問題。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也是導致王思銳不肯封王的原因之一。
那就是龐大的王氏家族,王家,在國內雖然並不能算是頂尖的家族,但是在他們的大本營河南,卻是排名前三的大族。
並且與太原王氏有著密切的關聯,按照族譜記載,他們這一脈是從乾隆年間由太原遷往河南的,中間一直與太原王家有聯係,且太原王家也沒少給他們這一脈支援。
甚至說,沒有太原王家的支持,便沒有他們的這一脈的今天。
如果硬是要封王,別的不說,太原王家的族長,起碼也是要占據一個王位的。
就是他們這一脈,就有數百人之多,一個旁支家族數百人,很多嗎?不多,但如果這數百人全部是三代以內直係親屬呢?這個就很多了。
其實早在之前,王思銳就將這個問題跟自己的祖父還有父親講過了,他們兩個也表示會尊重王思銳的決定,畢竟能夠將王家發揚光大,成為河南家族的三巨頭之一,戰略眼光還是有的,他們很清楚王思銳這麽做的原因。
盡管王思銳拒絕了為自己家族封王,但是爵位什麽的還是沒有絲毫吝嗇的。
家族的功勞,雖然不至於封王,但封個爵卻綽綽有餘。
按照新的爵位製度,爵位共分為子爵、男爵、侯爵、伯爵、公爵五等,這裏並沒有再去細分一等還是二等什麽的,隻有五個等級,相應的,也代表了每一個爵位的珍貴程度。
王思銳的祖父和父親,分別被封為了太祖公以及肅恩公,叔伯們分別封為了伯爵和侯爵,一些兄弟們則是封為了侯爵男爵,小輩們隻封了一個子爵,父親大伯家的重孫子,封爵可不是什麽都不管一氣胡亂的封的。
而是按照之前的功勞來分封的,那個比王思銳還大一歲的本家侄子,就是因為先前跟隨著家族長輩在外奔波,不斷的替王思銳尋找收購一些軍事物資,連續的幾年始終如同一日,這才被王思銳給封爵的。
隻是這樣,在數百位直親當中,封爵的僅僅隻有二十人不到,這個規模還是比較小的。
封完了家族,自然也就該犒賞三軍了。
四大集團軍的司令,加上段祺瑞這個炮兵總司令,這五位被封為了侯爵,這個爵位其實一點也不小了,想想權傾一世的李鴻章,到死了也隻是個侯爵,當然,曆史上李鴻章是在死後被朝廷追封為伯爵的,現實中也是這樣,隻不過追封他的是王思銳。
這件事情下麵的人還是很清楚的,所以,當這五位被封為侯爵之後,也並沒有人覺得封賞的太低了。
再往下,因為封爵的人數實在是太多了,所以王思銳並沒有一個個的去念出來,而是由太監將封為男爵以上的人名念了出來,下麵的子爵根本就沒有念,最後由王思銳當眾蓋上了自己的印章,宣布這些人正式擁有了爵位。
這些新晉的貴族們,軍方占據了百分之八十的名額,有近百人之多,其中職位最低的是一名還在陸軍參謀學院進修的普通戰士,這名戰士參軍以來,共擊斃了四十餘名敵人,是軍隊裏殺敵人數最多的士兵。
按照以往的慣例,這樣的戰功是不足以封爵的,但畢竟這是開國時期,朝廷也必須要用這種方式去鼓勵三軍,於是,這位變成了幸運兒。雖然隻是一個子爵,但對於一名普通士兵而言,這也是莫大的一股榮譽。
“宮保,法院的事情籌備的怎樣了?”大典即將結束,趁著這個機會,王思銳問起了袁世凱。
他也想趁著這個機會,將法院這個全新的部門介紹給眾大臣們,至少要讓他們了解法院的性質,以免日後犯了錯還覺得自己挺冤枉。
“起奏陛下,臣已經作出了具體的計劃,一月之內,便可啟動人才選拔工作,最快半年之內即可成型,十年內法院即可遍布全國各縣。”袁世凱從隊伍中走了出來,匯報道。
“恩,最高法院的框架先搭建起來,人可以慢慢的培訓,不過切忌一點,寧缺毋濫,寧可用二十年的時間去完成,也決不允許一個蛀蟲進入到法院係統內。”王思銳再次叮囑道,旋即繼續開口道:“作為第一任最高法院的院長,你跟諸位愛卿們解釋一下你們的職責吧。”
“臣謹記陛下警示!”袁世凱重重的點了點頭,當初王思銳跟他提出這件事情的時候,他便覺得有些異想天開,但後來仔細一想,倘若能夠真的實施,那麽皇室的威望將無人可以撼動,這可比什麽免稅收更能收買人心。
感謝完了王思銳之後,袁世凱這才轉過了身,稍稍整理了下思路,這才繼續開口解釋道:“法院,顧名思義,是處理各種案件的部門,按照陛下的指示,法院將是一個完全獨立的部門,不受官府鉗製,縣級法院,隻受市級,省級以及最高法院領導。原則上,下級法院隻需對上級法院負責即可,但是在審理案件的時候,上級法院無權幹涉。
而法院又分為民事、刑事兩部分,民事即指非刑事案件的所有訴訟,提出訴訟的申請人可以是普通百姓,也可以是當地官府。同樣的,百姓也可以向法院提出對官府的訴訟。原則上,誰訴訟,誰舉證,法院隻會根據證據來判定案件。
也是為了保證司法公正,所以,法院才會不受官府領導,而最高法院,隻對陛下負責。當然,如果百姓有足夠的證據,就是想告陛下也是可以的,隻不過需要到最高法院來提出申請。”
嗡
袁世凱的話,讓朝堂上下一片議論,這法院也太兒戲了一些吧?百姓可以狀告官府也就算了,竟然還可以告皇帝?這他娘的到底是哪一門道理?自古以來便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啊這可是。
“刑事,即指各種罪案,由各地刑事警察負責抓捕,搜集證據,提交法院檢查分部,證據充分之後,將由檢察官提出刑事訴訟,若被判處死刑,須將案件整體移交最高法院,由最高法院審核通過之後,呈交陛下審批,之後方可行刑。”
:今天三更,下一更三點左右,第三更照舊六點。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