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廣州城被漢軍占領,這也基本上宣示著廣東已經迴到了漢軍的手中,隨後,漢軍主力兵不血刃的占領了廣東全境。
不過因為兵力不足的原因,隻能夠暫時的守住廣東,想要做一些其他的動作,至少一個月內是做不到的。
在一個,年關將至,上麵也並不想在這個時候再去發起戰爭。
而關於廣州武庫內的那批軍火,也已經查明了來路。
其實根本不用查,隻需要看一眼那些武器就能知道這批武器來自於哪裏。
大批英國產的步槍,要說這些武器裝備不是來自英國,說出去連小孩子都不信。
當然,還有一個疑惑並沒有得到答案,那就是得到了大量軍火的廣東當局,為何沒有將這批軍火分配到部隊裏去?
這個問題似乎一直都是個迷,知情人不是死了就是跑了,這讓王思銳很蛋疼。
不過關於這批武器的處理,王思銳也給他們找了一個很好的去處。
朝鮮!
王思銳早在一月底就已經秘密的會見了朝鮮王李熙,李熙明確表示要繼續臣服於中華帝國,朝鮮所擁有的一切,都將對中華帝國無條件的開放。
但是希望中華帝國能夠派兵幫助李熙複國,關於這個要求,王思銳則是毫不猶豫的答應了下來。
並且派人前往朝鮮境內宣布國王李熙已經被宗主國中華帝國救出,並且將在中華帝國境內整編一支部隊準備反攻的消息。
於是,中朝邊境一時間出現了大量的偷渡者,他們的目的便是效忠國王,希望能夠恢複朝鮮的獨立。
在這樣的前提下,王思銳命令將這兩萬支步槍運抵盛京,二十餘挺重機槍則是留在了廣東。
朝鮮將在盛京組建兩個師的複,由朝鮮王李熙親自領導,由漢軍親自負責訓練,指導作戰。
對於王思銳的這個決定,李熙更是感恩戴德,痛哭流涕。
雖然宗主國換了老大,但對於小弟朝鮮的照顧可並沒有退卻,而新的宗主國要比清朝更加強大。
史上,李熙的這個政府被稱之為朝鮮流亡政府,雖然流亡時間隻有半年,但後世朝鮮史學家卻一致認為,這是朝鮮曆史上所不可缺少的半年,如果不是這半年的流亡,朝鮮複國將永無天日。
而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李熙更是下令來到中華帝國境內的朝鮮百姓要竭力的去學習漢語,盡可能的與宗主國融為一體。
於是,在訓練之餘,那些朝鮮軍人們還需要學習漢語。
隨著新年的到來,朝鮮國王李熙送上了屬國的囑咐,盡管沒有什麽禮物,僅僅隻是一副國書,但這份國書對於中華帝國來說,無疑是最重要的。
朝鮮流亡政府承認了中華帝國為他們的宗主國,這也就意味著,朝鮮流亡政府承認了中華帝國的合法性,是世界上第一個承認中華帝國的政府。
二月底,王思銳簽署了漢軍改編同意書,這次的改編並非以往的軍隊大範圍調動整編。
漢軍之所以被稱之為漢軍,那是因為他們全是由漢軍組成,肩負著恢複漢人河山的重任,現在他們已經取得了成功,國內大部分省份都已經收複。
西藏,青海,新疆,蒙古四地因為有列強的慫恿,短時間內並沒有宣布加入中華帝國的版圖,但他們也並沒有膽量宣布獨立,畢竟中華帝國的軍隊不是擺設,一旦宣布獨立,那將是不死不休的局麵,沒有人能夠承受的住中華帝國的怒火。
所以,此次的改編同意書上隻有四項條款,第一條是,漢軍正式改編為中華帝國皇家陸軍。
因為有後世的日本皇軍這個梗,所以起初的時候王思銳是堅決不同意使用這個名字的,但無奈下麵的人卻硬是不肯改口。
認為隻有皇家陸軍,才能時時刻刻的警示眾人,軍隊是有皇家控製的。
無奈之下,王思銳隻好同意了這一請求,但卻要求所有人必須稱唿全稱,不能用簡稱來稱唿軍隊。
第二條則是新施行的軍銜製度,皇家陸軍將以軍銜來判別軍人級別的高低,而對應的軍銜,有對應的職位,這樣將會更加方便軍隊的管理。
而軍銜一共被分為五等十九級,分別為士兵等級列兵,一等兵,下士,中士,上士。尉官等級準尉,少尉,中尉,上尉。校官等級準校,少校,中校,上校。將官等級準將,少將,中將,上將,大將。以及最高等級的元帥。
而按照計劃,登基當天,將會舉行第一批的授銜儀式,並且規定,將官以上的軍官,必須由皇帝親自授銜。
但考慮到目前國際局勢的緊張,他們也沒辦法把所有的將官統一的喊迴來授勳,所以便決定了分批授勳。
第一批授勳的主要是以第三集團軍為主,第四集團軍一部份,第二集團軍一部份,第一集團軍一部份。
而第三條則是拆分軍校,將陸軍參謀學院按照專業進行拆分,分別成立中華帝國國防軍陸軍參謀學院,國防軍陸軍指揮學院,國防軍炮兵指揮學院,國防軍後勤指揮學院這四座院校。
當然了,還有一座秘密的學院,這個學院也同時成立,但是暫時並不對外公布,甚至不掛牌。
這個秘密的學院自然是被王思銳寄予厚望的國防軍裝甲兵指揮學院。
第四條則是宣布了國防軍的新體係,國防軍將依舊采用先前的募兵製,所有兵員將自主決定是否服役,且服役最高期限為十年或三十五歲以下。
這個指的是士兵,如果沒有提幹的話,那麽一名士兵最多隻能服役十年,如果不到十年,年齡到了三十五歲,那麽也是需要退役的。
尉官的服役期限沒有限製,但是年齡卻被卡在了四十五歲,同樣的道理,四十五歲之前沒有晉升為校官的話,那麽也是需要退役的。
校官的年齡限製是五十五歲,這個基本上已經不算是什麽限製了,以現代人的生活水平,能活到六十歲的都算是不錯的了。
將官的退役年齡是六十歲,而元帥則沒有期限,是終身製的,但六十五歲之後就成為了榮譽元帥,退役而不去銜。
關於王思銳提出的這種征兵製度,下麵的人雖然覺得有些冒險,但最終還是同意了,畢竟軍隊給的軍餉可不低,加入軍隊,已經被眾多百姓當作是發家致富的一條捷徑,所以,短期內應該是不會缺少兵員的。
而這份改編同意書,將會在登基之日宣布於眾。
至於新首都的選擇,其實早在宣布成立帝國的時候就應該公布的,而眾人的選擇大多也是北平。
畢竟這裏已經擔任了數百年的首都,各項設施也都是完善的,皇帝可以直接搬進紫禁城,可以節約大量的資金時間。
不過對於這個提議王思銳卻是直接拒絕了,理由很簡單,明朝將首都選為北平,並不是因為這裏適合當首都,換句話說,除了沿海城市以外,任何一個城市都要比北平更加適合當首都。
明朝將首都選擇在這裏,那是因為當時的國際局勢所造成的。
明朝皇帝希望以天子守邊這種姿態來告訴百姓,如果北敵入侵,那麽皇帝必將成為第一個阻擊者,這樣可以讓百姓安心生產。
清朝因為滿族本就是北邊過來的,所以選擇在這裏也很正常。
但現在的局勢已經不需要天子守邊了,而且北平附近到處都是山區,極不適合未來的發展。
而新首都必須要享有濃重的曆史文化,開闊的地帶,足以支撐未來發展的地方。
於是,王思銳將目光放在了中原,那個被他化為交通樞紐的新興城市,鄭縣。
沒有選擇曆史更悠久的開封或者洛陽,這個其實也是有原因的,開封被排除的原因是因為後世建國之後,河南省會從開封遷徙到鄭州的那個原因,因為黃河河道,加上開封的曆史原因,導致了開封城每年都在下陷,且開封城下還埋著數座城池。
洛陽是因為交通不便而被排除的。
當然,既然是首都,那麽在用鄭縣這個名字就有些掉粉了。於是,王思銳大筆一揮,直接將鄭縣改名為中京。
東京開封,雖然東京被小日本無恥的剽竊了,但是
西京西安,那麽選個中京多少還有些逼格。
不過,首都就是首都,中京被王思銳定義為政治中心,至於經濟中心,則被劃分到其他的區域。
他可不想搞成後世那樣的北京,將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混在一起,結果造成了中央機構辦事效率低下。
新首都選好了,那麽剩下的便是宮殿,辦公場地的建設。
關於新首都的規劃,王思銳也是早就想好了,嗯,皇帝嘛,享受是必須的。所以王思銳直接給自己劃了一萬畝地,作為新宮殿。
當然,除了宮牆以外,整個皇宮裏隻有區區兩座宮殿,分別是皇帝居住的宮殿,辦公的宮殿,其餘的都是普通的房子即可,剩下的就是綠化。
皇宮外圍,是中央機構的辦公場地,在外圍則是生活區。很簡單樸素,整個布局簡潔清明。
隨著三月十八日,也就是農曆二月初二愈來愈近,京城這邊也是愈來愈忙碌了起來,無數人都在籌備著登基大典,盡管王思銳想要節儉一些,可有些環節卻是必不可少的。
:登基大典即將來臨,目前位置最大的一個**要來了,諸位等了這麽久,期待嗎?未完待續。
不過因為兵力不足的原因,隻能夠暫時的守住廣東,想要做一些其他的動作,至少一個月內是做不到的。
在一個,年關將至,上麵也並不想在這個時候再去發起戰爭。
而關於廣州武庫內的那批軍火,也已經查明了來路。
其實根本不用查,隻需要看一眼那些武器就能知道這批武器來自於哪裏。
大批英國產的步槍,要說這些武器裝備不是來自英國,說出去連小孩子都不信。
當然,還有一個疑惑並沒有得到答案,那就是得到了大量軍火的廣東當局,為何沒有將這批軍火分配到部隊裏去?
這個問題似乎一直都是個迷,知情人不是死了就是跑了,這讓王思銳很蛋疼。
不過關於這批武器的處理,王思銳也給他們找了一個很好的去處。
朝鮮!
王思銳早在一月底就已經秘密的會見了朝鮮王李熙,李熙明確表示要繼續臣服於中華帝國,朝鮮所擁有的一切,都將對中華帝國無條件的開放。
但是希望中華帝國能夠派兵幫助李熙複國,關於這個要求,王思銳則是毫不猶豫的答應了下來。
並且派人前往朝鮮境內宣布國王李熙已經被宗主國中華帝國救出,並且將在中華帝國境內整編一支部隊準備反攻的消息。
於是,中朝邊境一時間出現了大量的偷渡者,他們的目的便是效忠國王,希望能夠恢複朝鮮的獨立。
在這樣的前提下,王思銳命令將這兩萬支步槍運抵盛京,二十餘挺重機槍則是留在了廣東。
朝鮮將在盛京組建兩個師的複,由朝鮮王李熙親自領導,由漢軍親自負責訓練,指導作戰。
對於王思銳的這個決定,李熙更是感恩戴德,痛哭流涕。
雖然宗主國換了老大,但對於小弟朝鮮的照顧可並沒有退卻,而新的宗主國要比清朝更加強大。
史上,李熙的這個政府被稱之為朝鮮流亡政府,雖然流亡時間隻有半年,但後世朝鮮史學家卻一致認為,這是朝鮮曆史上所不可缺少的半年,如果不是這半年的流亡,朝鮮複國將永無天日。
而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李熙更是下令來到中華帝國境內的朝鮮百姓要竭力的去學習漢語,盡可能的與宗主國融為一體。
於是,在訓練之餘,那些朝鮮軍人們還需要學習漢語。
隨著新年的到來,朝鮮國王李熙送上了屬國的囑咐,盡管沒有什麽禮物,僅僅隻是一副國書,但這份國書對於中華帝國來說,無疑是最重要的。
朝鮮流亡政府承認了中華帝國為他們的宗主國,這也就意味著,朝鮮流亡政府承認了中華帝國的合法性,是世界上第一個承認中華帝國的政府。
二月底,王思銳簽署了漢軍改編同意書,這次的改編並非以往的軍隊大範圍調動整編。
漢軍之所以被稱之為漢軍,那是因為他們全是由漢軍組成,肩負著恢複漢人河山的重任,現在他們已經取得了成功,國內大部分省份都已經收複。
西藏,青海,新疆,蒙古四地因為有列強的慫恿,短時間內並沒有宣布加入中華帝國的版圖,但他們也並沒有膽量宣布獨立,畢竟中華帝國的軍隊不是擺設,一旦宣布獨立,那將是不死不休的局麵,沒有人能夠承受的住中華帝國的怒火。
所以,此次的改編同意書上隻有四項條款,第一條是,漢軍正式改編為中華帝國皇家陸軍。
因為有後世的日本皇軍這個梗,所以起初的時候王思銳是堅決不同意使用這個名字的,但無奈下麵的人卻硬是不肯改口。
認為隻有皇家陸軍,才能時時刻刻的警示眾人,軍隊是有皇家控製的。
無奈之下,王思銳隻好同意了這一請求,但卻要求所有人必須稱唿全稱,不能用簡稱來稱唿軍隊。
第二條則是新施行的軍銜製度,皇家陸軍將以軍銜來判別軍人級別的高低,而對應的軍銜,有對應的職位,這樣將會更加方便軍隊的管理。
而軍銜一共被分為五等十九級,分別為士兵等級列兵,一等兵,下士,中士,上士。尉官等級準尉,少尉,中尉,上尉。校官等級準校,少校,中校,上校。將官等級準將,少將,中將,上將,大將。以及最高等級的元帥。
而按照計劃,登基當天,將會舉行第一批的授銜儀式,並且規定,將官以上的軍官,必須由皇帝親自授銜。
但考慮到目前國際局勢的緊張,他們也沒辦法把所有的將官統一的喊迴來授勳,所以便決定了分批授勳。
第一批授勳的主要是以第三集團軍為主,第四集團軍一部份,第二集團軍一部份,第一集團軍一部份。
而第三條則是拆分軍校,將陸軍參謀學院按照專業進行拆分,分別成立中華帝國國防軍陸軍參謀學院,國防軍陸軍指揮學院,國防軍炮兵指揮學院,國防軍後勤指揮學院這四座院校。
當然了,還有一座秘密的學院,這個學院也同時成立,但是暫時並不對外公布,甚至不掛牌。
這個秘密的學院自然是被王思銳寄予厚望的國防軍裝甲兵指揮學院。
第四條則是宣布了國防軍的新體係,國防軍將依舊采用先前的募兵製,所有兵員將自主決定是否服役,且服役最高期限為十年或三十五歲以下。
這個指的是士兵,如果沒有提幹的話,那麽一名士兵最多隻能服役十年,如果不到十年,年齡到了三十五歲,那麽也是需要退役的。
尉官的服役期限沒有限製,但是年齡卻被卡在了四十五歲,同樣的道理,四十五歲之前沒有晉升為校官的話,那麽也是需要退役的。
校官的年齡限製是五十五歲,這個基本上已經不算是什麽限製了,以現代人的生活水平,能活到六十歲的都算是不錯的了。
將官的退役年齡是六十歲,而元帥則沒有期限,是終身製的,但六十五歲之後就成為了榮譽元帥,退役而不去銜。
關於王思銳提出的這種征兵製度,下麵的人雖然覺得有些冒險,但最終還是同意了,畢竟軍隊給的軍餉可不低,加入軍隊,已經被眾多百姓當作是發家致富的一條捷徑,所以,短期內應該是不會缺少兵員的。
而這份改編同意書,將會在登基之日宣布於眾。
至於新首都的選擇,其實早在宣布成立帝國的時候就應該公布的,而眾人的選擇大多也是北平。
畢竟這裏已經擔任了數百年的首都,各項設施也都是完善的,皇帝可以直接搬進紫禁城,可以節約大量的資金時間。
不過對於這個提議王思銳卻是直接拒絕了,理由很簡單,明朝將首都選為北平,並不是因為這裏適合當首都,換句話說,除了沿海城市以外,任何一個城市都要比北平更加適合當首都。
明朝將首都選擇在這裏,那是因為當時的國際局勢所造成的。
明朝皇帝希望以天子守邊這種姿態來告訴百姓,如果北敵入侵,那麽皇帝必將成為第一個阻擊者,這樣可以讓百姓安心生產。
清朝因為滿族本就是北邊過來的,所以選擇在這裏也很正常。
但現在的局勢已經不需要天子守邊了,而且北平附近到處都是山區,極不適合未來的發展。
而新首都必須要享有濃重的曆史文化,開闊的地帶,足以支撐未來發展的地方。
於是,王思銳將目光放在了中原,那個被他化為交通樞紐的新興城市,鄭縣。
沒有選擇曆史更悠久的開封或者洛陽,這個其實也是有原因的,開封被排除的原因是因為後世建國之後,河南省會從開封遷徙到鄭州的那個原因,因為黃河河道,加上開封的曆史原因,導致了開封城每年都在下陷,且開封城下還埋著數座城池。
洛陽是因為交通不便而被排除的。
當然,既然是首都,那麽在用鄭縣這個名字就有些掉粉了。於是,王思銳大筆一揮,直接將鄭縣改名為中京。
東京開封,雖然東京被小日本無恥的剽竊了,但是
西京西安,那麽選個中京多少還有些逼格。
不過,首都就是首都,中京被王思銳定義為政治中心,至於經濟中心,則被劃分到其他的區域。
他可不想搞成後世那樣的北京,將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混在一起,結果造成了中央機構辦事效率低下。
新首都選好了,那麽剩下的便是宮殿,辦公場地的建設。
關於新首都的規劃,王思銳也是早就想好了,嗯,皇帝嘛,享受是必須的。所以王思銳直接給自己劃了一萬畝地,作為新宮殿。
當然,除了宮牆以外,整個皇宮裏隻有區區兩座宮殿,分別是皇帝居住的宮殿,辦公的宮殿,其餘的都是普通的房子即可,剩下的就是綠化。
皇宮外圍,是中央機構的辦公場地,在外圍則是生活區。很簡單樸素,整個布局簡潔清明。
隨著三月十八日,也就是農曆二月初二愈來愈近,京城這邊也是愈來愈忙碌了起來,無數人都在籌備著登基大典,盡管王思銳想要節儉一些,可有些環節卻是必不可少的。
:登基大典即將來臨,目前位置最大的一個**要來了,諸位等了這麽久,期待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