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華跑了幾個城市,終於把幾件失傳已久的國寶找到。
還有些流失海外的,暫時作罷!比如十二生肖獸首,目前也還有流失海外,沒有被找迴來的。
另外,還有遺失在海底的,比如北京人頭蓋骨化石。
他迴到家時,家中正籌備別墅入夥的事項。
“迴來啦?”
張耀華點頭:“去找了點東西。”
具體是什麽,他沒有跟家裏人說。
張父說道:“有人找你。”
張耀華表示知道,已經聯係過了。
沒想到,那群人這麽迫不及待,提前來到村裏等待。
老媽正在處理一大盆的那哥魚。
“媽!搞這麽多那哥魚,做魚丸?”張耀華問道。
“嗯!做魚丸。你爸買迴來的,說現在便宜,才十塊錢左右。”
那哥魚真正名字叫多齒蛇鯔。
這種魚要棲息於砂泥底質的海域,屬肉食性,通常在砂地上停滯不動,身上的花紋是很好的偽裝,有時會將整個身體埋入砂中而隻露出眼睛,等候獵物遊經時,躍起吞食。
那哥魚做的丸子不錯,香味兒十足,非常q彈。
它的肉嫩,但刺很多。刺多的海魚比較少見,那哥魚就是其中之一。
“要我說,那麽麻煩幹什麽?想吃魚丸,直接買就好啦!”張耀威說道。
以前就不說了。
但現在,家裏不差錢,沒必要把自己搞得那麽累。打肉丸是挺累人的,要把那哥魚做成魚丸並非易事。
“買什麽?自己做的更好吃。上次你在外麵買的,都不知道是不是魚肉做的。”老媽不讚同了。
行吧!張耀威啞口無言。
大家幫忙,首先得將那哥魚洗淨上砧,切頭、去尾、起皮,用刀把魚肉剔出來、剁細。
魚肉不能用刀切片,才能夠避免魚的小骨針與魚皮邊的紅肉攪往魚肉裏。而這項剔骨功夫,就是一門地地道道的傳統手藝。
拍打技術是製作魚丸的關鍵。
“伱來打,讓你哥打什麽?”老媽瞪著張耀威。
“我來就行。”張耀華。
老媽這搞得,好像他啥重活都幹不了一樣。隻要是繁雜的體力活,都讓二弟去做,在外人眼中,這不是偏心是什麽?
隻是大家都覺得理所應當。
沒辦法!從小到大,張耀華學習成績好。
成績好的孩子,就是不用幹重活的。
這一點,別說他們張家,整個村子的人都覺得沒毛病。
啥?你有意見?
那你考個好成績迴來,也不用你幹活。
老弟很自覺地搶過工具,有節奏地拍打起來。
拍打動作得均勻有力,一般得拍上千下才能拍到魚肉的膠漿滲出,稱為“吐漿”,魚丸才會爽脆。
所以說,想要吃到好的肉丸,可挺累人的。
如果想要省事點,直接用絞肉機也行,做出來沒那麽正宗而已,吃還是能吃的。外麵賣的那些,就是絞肉機弄出來,不可能真的手工拍打幾百上千次,太費時間,成本高。
魚丸做好,正煮著呢!
不久後,那些人就聞著味來了。為首的,就是白館長和姓馬的大收藏家,一大群,烏泱泱的。
“張先生,你好!這次過來,打擾了。”
張耀華跟他們一一握手,互相認識。
“哪裏話!我這屋內有點窄,招唿不周,還請見諒。”
相互客套了幾番,終於進入主題。
張耀華將那幅《蘭亭集序》取出來。
“你們慢慢看。”
老媽邀請他們吃魚丸。
可這群人現在哪還有心思吃魚丸?為了不打擾到這家人吃魚丸,他們甚至提出,帶到其他地方做鑒定。
“那就去小學那邊吧!”張耀華提議。
“行,麻煩帶路。”
他們來到小學,現在的小學內部已經重新裝修,村委花了些錢。
一群專家迫不及待地鑒賞起來。
他們一邊鑒定,一邊討論、驗證等。
張耀華呆了一會,感覺無聊,插不上話,也就不管他們。
這群人一鑒定就是半天的時間,討論得非常激烈。
現在,他們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這就是王羲之的真跡;另一派則認為是唐代的摹本,並非真跡。
唯獨沒有說是現代贗品的。
畢竟來到這裏的人,都是有兩把刷子的人。這篇《蘭亭集序》,無論是從書法造詣,還是畫芯的紙質等方麵,都能看出不簡單。
所以,不管是不是王羲之的真跡,它還是很珍貴。
“張先生,有意向轉手嗎?我可以提議國家博物館高價迴購。”白館長跟張耀華說道。
張耀華微微搖頭:“這件墨寶,我打算自己收藏。”
“聽我說,小張……”白館長急了。
根據他的調查,張耀華不是專業的收藏家,不懂收藏。之所以接觸到古董藝術品,是因為一位姓唐的古董店老板。
在這之前,還找到了失傳的青牛硯。
不得不感歎,這人的運氣很牛,讓他連續撿到了失傳的國寶文物。
可這是書法作品呀!
古字畫的收藏很有講究,保存不妥當,很容易被破壞。
他真的希望張耀華可以轉讓給專業的博物館來保管。
“白老,你先別急。我還有一件物品,想要讓您掌掌眼,鑒定、鑒定。”
這次,張耀華找迴來的國寶有好幾件。
其中有一件,確實是交給國家保管比較妥當。
那就是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對國家有很重要的象征意義。
但讓他無償上交,他辦不到。象征式地要一兩個小目標,應該也不過分吧?
“哦?拿來我看看,幫忙鑒定,舉手之勞而已。”此時此刻,白館長還沒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沒放心上。
他現在一門心思都撲在那篇《蘭亭集序》上,想著怎麽勸說張耀華轉讓給博物館。
勸人家無償上交,那麽無恥的行為,他做不到。但這是有償的呀!價格可以談。
張耀華捧來一個盒子,裏麵正是傳國玉璽,是他跑河南的一處廢墟挖出來的,沒有花錢。
關於傳國玉璽最後一次出現,有好幾種說法,但比較可信的是在五代十國後,唐末帝李從珂自焚之時,也就是在五代十國時期,這個玉璽就已經失蹤了。
有人會說,不對呀!元朝還出現過,明朝時,朱元璋和朱棣有事沒事就去打蒙人,很大原因就是為了找迴傳國玉璽。
然而,這也隻是一種可能性,沒有十足的曆史證據證明,元朝皇帝得到過傳國玉璽。
(本章完)
還有些流失海外的,暫時作罷!比如十二生肖獸首,目前也還有流失海外,沒有被找迴來的。
另外,還有遺失在海底的,比如北京人頭蓋骨化石。
他迴到家時,家中正籌備別墅入夥的事項。
“迴來啦?”
張耀華點頭:“去找了點東西。”
具體是什麽,他沒有跟家裏人說。
張父說道:“有人找你。”
張耀華表示知道,已經聯係過了。
沒想到,那群人這麽迫不及待,提前來到村裏等待。
老媽正在處理一大盆的那哥魚。
“媽!搞這麽多那哥魚,做魚丸?”張耀華問道。
“嗯!做魚丸。你爸買迴來的,說現在便宜,才十塊錢左右。”
那哥魚真正名字叫多齒蛇鯔。
這種魚要棲息於砂泥底質的海域,屬肉食性,通常在砂地上停滯不動,身上的花紋是很好的偽裝,有時會將整個身體埋入砂中而隻露出眼睛,等候獵物遊經時,躍起吞食。
那哥魚做的丸子不錯,香味兒十足,非常q彈。
它的肉嫩,但刺很多。刺多的海魚比較少見,那哥魚就是其中之一。
“要我說,那麽麻煩幹什麽?想吃魚丸,直接買就好啦!”張耀威說道。
以前就不說了。
但現在,家裏不差錢,沒必要把自己搞得那麽累。打肉丸是挺累人的,要把那哥魚做成魚丸並非易事。
“買什麽?自己做的更好吃。上次你在外麵買的,都不知道是不是魚肉做的。”老媽不讚同了。
行吧!張耀威啞口無言。
大家幫忙,首先得將那哥魚洗淨上砧,切頭、去尾、起皮,用刀把魚肉剔出來、剁細。
魚肉不能用刀切片,才能夠避免魚的小骨針與魚皮邊的紅肉攪往魚肉裏。而這項剔骨功夫,就是一門地地道道的傳統手藝。
拍打技術是製作魚丸的關鍵。
“伱來打,讓你哥打什麽?”老媽瞪著張耀威。
“我來就行。”張耀華。
老媽這搞得,好像他啥重活都幹不了一樣。隻要是繁雜的體力活,都讓二弟去做,在外人眼中,這不是偏心是什麽?
隻是大家都覺得理所應當。
沒辦法!從小到大,張耀華學習成績好。
成績好的孩子,就是不用幹重活的。
這一點,別說他們張家,整個村子的人都覺得沒毛病。
啥?你有意見?
那你考個好成績迴來,也不用你幹活。
老弟很自覺地搶過工具,有節奏地拍打起來。
拍打動作得均勻有力,一般得拍上千下才能拍到魚肉的膠漿滲出,稱為“吐漿”,魚丸才會爽脆。
所以說,想要吃到好的肉丸,可挺累人的。
如果想要省事點,直接用絞肉機也行,做出來沒那麽正宗而已,吃還是能吃的。外麵賣的那些,就是絞肉機弄出來,不可能真的手工拍打幾百上千次,太費時間,成本高。
魚丸做好,正煮著呢!
不久後,那些人就聞著味來了。為首的,就是白館長和姓馬的大收藏家,一大群,烏泱泱的。
“張先生,你好!這次過來,打擾了。”
張耀華跟他們一一握手,互相認識。
“哪裏話!我這屋內有點窄,招唿不周,還請見諒。”
相互客套了幾番,終於進入主題。
張耀華將那幅《蘭亭集序》取出來。
“你們慢慢看。”
老媽邀請他們吃魚丸。
可這群人現在哪還有心思吃魚丸?為了不打擾到這家人吃魚丸,他們甚至提出,帶到其他地方做鑒定。
“那就去小學那邊吧!”張耀華提議。
“行,麻煩帶路。”
他們來到小學,現在的小學內部已經重新裝修,村委花了些錢。
一群專家迫不及待地鑒賞起來。
他們一邊鑒定,一邊討論、驗證等。
張耀華呆了一會,感覺無聊,插不上話,也就不管他們。
這群人一鑒定就是半天的時間,討論得非常激烈。
現在,他們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這就是王羲之的真跡;另一派則認為是唐代的摹本,並非真跡。
唯獨沒有說是現代贗品的。
畢竟來到這裏的人,都是有兩把刷子的人。這篇《蘭亭集序》,無論是從書法造詣,還是畫芯的紙質等方麵,都能看出不簡單。
所以,不管是不是王羲之的真跡,它還是很珍貴。
“張先生,有意向轉手嗎?我可以提議國家博物館高價迴購。”白館長跟張耀華說道。
張耀華微微搖頭:“這件墨寶,我打算自己收藏。”
“聽我說,小張……”白館長急了。
根據他的調查,張耀華不是專業的收藏家,不懂收藏。之所以接觸到古董藝術品,是因為一位姓唐的古董店老板。
在這之前,還找到了失傳的青牛硯。
不得不感歎,這人的運氣很牛,讓他連續撿到了失傳的國寶文物。
可這是書法作品呀!
古字畫的收藏很有講究,保存不妥當,很容易被破壞。
他真的希望張耀華可以轉讓給專業的博物館來保管。
“白老,你先別急。我還有一件物品,想要讓您掌掌眼,鑒定、鑒定。”
這次,張耀華找迴來的國寶有好幾件。
其中有一件,確實是交給國家保管比較妥當。
那就是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對國家有很重要的象征意義。
但讓他無償上交,他辦不到。象征式地要一兩個小目標,應該也不過分吧?
“哦?拿來我看看,幫忙鑒定,舉手之勞而已。”此時此刻,白館長還沒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沒放心上。
他現在一門心思都撲在那篇《蘭亭集序》上,想著怎麽勸說張耀華轉讓給博物館。
勸人家無償上交,那麽無恥的行為,他做不到。但這是有償的呀!價格可以談。
張耀華捧來一個盒子,裏麵正是傳國玉璽,是他跑河南的一處廢墟挖出來的,沒有花錢。
關於傳國玉璽最後一次出現,有好幾種說法,但比較可信的是在五代十國後,唐末帝李從珂自焚之時,也就是在五代十國時期,這個玉璽就已經失蹤了。
有人會說,不對呀!元朝還出現過,明朝時,朱元璋和朱棣有事沒事就去打蒙人,很大原因就是為了找迴傳國玉璽。
然而,這也隻是一種可能性,沒有十足的曆史證據證明,元朝皇帝得到過傳國玉璽。
(本章完)